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第十一季第十期答案(亮相COP15,上海为生态城市打样)

导读第十一季第十期答案文章列表:1、亮相COP15,上海为生态城市打样2、Naspers有什么理由清仓腾讯?3、都是知识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起学12.114、史前巨型病毒被人工复活,意味着什么5

第十一季第十期答案文章列表:

第十一季第十期答案(亮相COP15,上海为生态城市打样)

亮相COP15,上海为生态城市打样

来源:12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微、何欣荣、王默玲、董雪

“未来,中国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在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上海作为COP15中国角主题日中唯一的直辖市代表,向世界展示:一座超大城市如何探索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晨俯瞰苏州河。杨帆摄

为何是上海?横向来看,发源于青藏高原、横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在上海注入东海;纵向来看,全球目前共有九条候鸟迁徙路线,上海是其中一条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点,那些穿梭于南北半球的候鸟将上海视为能量补给站。

一横一纵,交汇点上的上海,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说:“上海是超大城市,也是母亲河的河口城市,在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上海被赋予了更特殊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命。”

15日,一艘苏州河游船停靠在外滩源码头。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绿色生态是城市“软实力”

6340平方公里的面积,集聚了超过2400万常住人口。如何在高密度人口、高能级经济、高频次交流的情况下保护好生态环境,上海是全球观察中国绿色发展的一个窗口。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两条母亲河是上海生态保护最鲜活的场景。

100多年前,我国第一场有正式记载的赛艇比赛在黄浦江上进行;100多年后,2022年10月,上海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上开桨。人们感慨,历经岁月变幻,赛艇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一江一河”的浪花,见证了上海生态保护的决心和成效:岸上,黄浦江、苏州河中心城区核心段全线贯通,曾经被围墙遮挡的历史保护建筑“破墙露真容”;水里,2018年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消除劣V类水体、2021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80.6%……“一江一河”告别了黑臭、逼仄与疏离,一个可赏、可游、可嬉的城市水脉让市民群众得以走进、亲近。

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基础“硬件”,生态好,才有底气还河于民、还岸于民。生态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软件”,生态好,亦能成为更多企业、人才落户定居的理由。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去年召开的上海市委全会提出,要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著名的全球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生态人文景观,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巴黎的塞纳河左岸等,生态软实力已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说。

“要通过构建大生态,推动新城大发展。”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李政说。上海五个新城之一的奉贤新城,正在加快建设三个生态圈:坐拥800多亩水面的南上海中央公园、长达44公里的新城绿环,让市民“走得进”的国家森林城市。今年夏天,上海有40多个高温天,奉贤只有27个。宜居宜业的特质,让奉贤新城吸引更多人前来创新创业、成就事业。

夯实生态基底,做强生态软实力,上海近年来在打造生态空间方面不遗余力。市中心,用好“边角料”建“口袋公园”,见缝插绿;外环线,环城绿带连接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向环城公园带跃升……经过几十年发展,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一双鞋”增加到 “一间房”,超过了东京等国际大都市。

这是11月22日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栖息的各种鸟类。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好生态需要“硬科技”支撑

秋冬季节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寒风萧瑟中,一群群远道而来停歇觅食的候鸟,让这里显得生机勃勃。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里,候鸟们振翅、拍水、捕食的画面被观鸟人的镜头记录下来。“以小天鹅为例,从原来的零到300只、500只,今年年初已经观测到突破了1000只。”一位资深观鸟迷感慨道,“生态环境好不好,要看鸟儿的翅膀往哪飞。”

看得见的变化令人欣喜,需要在“不容易被看见”的地方下足功夫。曾经,外来生物“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疯长,一度挤压了鸟类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为了守护好“候鸟驿站”,上海依靠科技支撑,投资近12亿元,在东滩开展了一场全球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如今,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到东滩。这些精灵的每一次振翅,都像是对科研人员持续攻关的回应。生态问题就是这样,解题过程复杂而深刻,得到的答案往往轻盈而简洁。

“上海的水晶天变多了”,这是不少人对于上海空气质量最直观的感受。2021年上海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成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大屏上,各类用能数据实时跳动:月度能源减排成效如何?万元产值能耗降还是升?不同园区处于碳排放哪个阶段?负责平台开发的国网上海电力浦东供电公司总师室主任陈赟说:“节能减排不能是糊涂账,我们利用智慧科技手段,让城市节能减排真正做到心里有‘数’。”

效果在天上,根子在地上。不再难得的蓝天白云,并不易得,这是四处发力、多元共治的成果。

一面是整治,上海全面完成4000余台分散燃煤设施的整治,2000余家企业排放设施的改造,33万余辆黄标车的淘汰;一面是转型,曾立足于钢铁、化工的传统工业大区宝山和金山,落实“南北转型”的战略要求,加快向新型生态文明跨越;一面是创新,钢铁企业突破绿色低碳冶炼技术,发电企业不断刷新火电煤耗世界纪录。同时,提前布局能源创新转型,规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一面是探索,全国碳交易市场2021年在上海上线运行,上海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

12月28日,工人在苏州河外白渡桥附近清洗人行步道。近日,上海苏州河贯通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截至目前,除个别区段和点位外,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已基本实现贯通开放。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如何打破“先污染、后治理”“只保护、不发展”的传统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上海正在努力构建超大城市样本。

从上海市中心一路向南,横跨金山、奉贤两区的滨海地带是上海化学工业区所在地。挂牌逾20年的园区仍有大片空间可供未来开发,“我们从来不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在有限的土地上精挑细选、悉心播种,才能结出可持续发展的金果子。”上海化工区管委会主任马静说。

目前,上海化工区单位土地产值约808万元/亩,人均利润近200万元/年,土地投资强度约140亿元/平方公里,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沿着化工区所在的海岸西行,一片被保护修复的鹦鹉洲生态湿地,吸引了“鸟中活化石”震旦鸦雀等30多种留鸟在此安家落户,成为海岸线上的生态客厅。

上海与江浙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同样生机勃勃。火泽荡、大葑漾、大莲湖……示范区内由一连串湖泊组成的“蓝色珠链”,令人神清气爽。根据总体规划,围绕“山水林田湖”共同体,到2035年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蓝绿空间占比要达到75%。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把环境“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一批“环境友好型”项目先后落户。挂牌三年来示范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好风景与新经济相得益彰”。

把好的做法固化下来,变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上海曾打破地方立法史,颁布《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为一条鱼,立一部法。今年11月,上海市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75%以上……

“2021年我们开展河口生态考察时,记录到了阔别许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程鹏说,“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回到我们的身边,成为我们的邻居,上海正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大城市新模式。”

来源: 新华社

Naspers有什么理由清仓腾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好看商业,作者|董小花,编辑|安心

最近关于腾讯国有化的传闻甚嚣尘上。

10月31日,有媒体称,以中信集团为首的财团正在与腾讯最大股东——南非报业集团Naspers洽谈,计划收购Naspers持有的所有腾讯股份。

此前还有传闻称,中移动将收购Naspers手中的腾讯股份,将腾讯国有化。

受传闻刺激,腾讯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上涨,并在11月1日涨超10%。

但相关方很快出来辟谣了。

11月1日,腾讯大股东——南非Naspers集团的子公司Prosus发布声明称,媒体公司“亚洲科技”(Asian Tech Press)10月31日的文章称中信集团正组团与Naspers谈判以收购其持有的全部腾讯股份,该文是猜测性的,不符合事实。Naspers董事会和Prosus董事会重申,他们对腾讯的长期前景仍有信心。

紧接着,中信集团也回应称,“传闻不实,无相关计划。”

关于腾讯的国有化传闻,都涉及到一个关键角色——南非Naspers集团。它通过其控股公司Prosus在腾讯持股。

截至今年9月8日,Prosus在腾讯持股27.99%,仍是腾讯目前最大的单一股东。根据腾讯11月2日的市值,Naspers在腾讯的这部分持股市值约791亿美金。

Naspers最早在2001年向腾讯投资3200万美元,获得腾讯46.5%的股权。

过去20多年里,腾讯的高成长让Naspers成为最大赢家,这笔投资的账面回报最高时超1000倍。

2018年3月,Naspers首次减持腾讯股票,当时以405港元/股的价格减持了腾讯约2% 的股份,共套现约 106 亿美元。这次减持后,Naspers仍持有腾讯31.17%的股份。

2019年,Naspers将其国际互联网资产,包括腾讯、Flipkart、俄罗斯的Mail.ru、携程等都装入旗下控股公司Prosus。Prosus于2019年9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上市。

2021年4月,Prosus以595港元/股的价格,减持191890000股腾讯股票,约等于腾讯已发行股本的2%,这次减持共套现146亿美元。

2022年6月,Naspers再次公告称将减持腾讯,而且是无限期减持。目的是回笼资金,用于回购Naspers和Prosus的股票。

这次公告至今,也是2022年至今,Prosus只在9月8日减持了少量腾讯股票,套现几千万美金。

这次减持后,Naspers至今没有再减持腾讯的动作,它目前在腾讯持股27.99%。与年初相比,腾讯股价已接近腰斩。

那么,Naspers今天会选择一股脑卖掉腾讯股票,彻底离场吗?

Naspers回购计划进展到哪了?

今年6月27日,Naspers公告称,Naspers及其控股公司Prosus将开启一项长期、开放式的回购计划,并将有序地以场内出售Naspers所持腾讯股票的方式筹集回购资金。Naspers每天出售的腾讯股份数预计占腾讯日均成交量的3%-5%。

为什么要回购股票?

Naspers曾提到,随着全球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估值显著下滑,其总资产的折价已经“跌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Naspers认为,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折价是他们的优先选择。回购是他们的一项“积极措施”。

其实去年他们也在回购股票。2022财报(截至2022.3.31)显示,这一财年,Prosus共斥资50亿美元进行回购。

那么,今年6月27日宣布的这项长期股票回购计划进展到哪一步了?

我们查阅回购纪录发现,截至10月28日,Prosus和Naspers分别共斥资约42.42亿美元和6.24亿美元进行了回购。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好看商业制图

虽然花了大笔资金回购股票,Prosus和Naspers似乎都还没有达到回购的目的,其市值仍在持续缩水,资产折价幅度并未获得明显改善。

截至11月2日,Prosus市值为640亿欧元(约合629亿美元),净资产总额为1109亿美元,资产折价超43%,而6月29日时的折价幅度约为44%。

同样截至11月2日,Naspers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市值为4043亿ZAR(约合221.6亿美元),但其净资产总额为485亿美元,资产折价54.31%,而6月29日时折价幅度逾57%。

Naspers目前折价情况较今年6月底时得到小幅改善。

或许因为如此,Naspers在8月12日最后一次回购后,至今已阶段性暂停了回购操作。

过去10个月共减持多少股票

虽然Naspers声称本次回购计划的资金来源是减持腾讯股票。但2022年到目前为止,Prosus共披露了一次减持。

据港交所披露,这次减持发生在9月8日,Prosus以303.9786港元/股的价格减持1115000股腾讯股票,共套现约338936139港元,约合4318万美元。

今年6月底至今,Naspers和Prosus共花了48.66亿美金用于回购股票。相比之下,今年Naspers从腾讯套现的资金简直是九牛一毛。

Naspers看起来也并不急需通过减持腾讯筹集资金,毕竟手头上还有大笔资金。

2022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Naspers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9亿美金;而Prosus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6.46亿美金。

图片来源:Prosus 2022财报

另外,腾讯不断创新低的股价也会影响Naspers的减持节奏。

今年腾讯已经出手70多次,斥资超210亿元回购股票,但仍然没有扭转股价下跌的趋势。

今年以来,腾讯股价已经接近腰斩。6月27日,Naspers发布减持公告时,腾讯股价还在350港元以上;9月8日,Naspers减持腾讯时股价在303.9786港元,已较6月底跌超13%。

自9月9日起,腾讯股价进入快速下跌通道,最低触及198.6港元,腾讯市值在也过去不到2个月时间里缩水约7700亿港元。

与此同时,Naspers在腾讯的持股市值也大幅缩水超2155亿港元。

在腾讯股价急跌的情形下,Naspers如果选择急抛,那无异于火上浇油,自己砸自己的盘;在总市值大幅缩水7700亿港元的节骨眼上“割肉”也太疼了。

目前腾讯的股价已经创6年来新低。那么,目前真的到底了吗?没有人能给出绝对准确的答案。

不过可以通过一些公开的信息观察“潮水的流向”。

比如,今年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在持续加仓腾讯。10月25日和28日,他在股票社区透露自己在持续抄底腾讯。

富途的数据显示,10月11日-11月3日,腾讯控股一直处于资金净流入状态。

今年8月中旬,Q2财报后的电话会上,腾讯的高管直言:目前腾讯的股价是被低估的,同时我们的投资组合也被低估了。

仅就业务来说,腾讯控股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Naspers董事会和Prosus董事会近日也在公告中重申,他们对腾讯的长期前景有信心。

无论对于Naspers还是Prosus来说,腾讯股权这笔资产都是超级底座,清仓无异于拆除大厦的支柱。

在Prosus目前的总资产中,腾讯占比超72%。2022财年,Naspers集团共实现近50亿美元的利润,其中腾讯贡献了62.73亿美元。

今年已经是Naspers在腾讯持股的第21年,它没有在腾讯股价长时间高位运行时套现,那么它会选择在腾讯的历史性低谷里一股脑清仓腾讯吗?

按常理说,这不科学。但世事太多变,说不定哪天太阳就从南边出来了呢。

都是知识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起学12.11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中国军号

都是知识点!

解放军报微信

和您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171

我们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______。

答案:绝对领导

172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_______。

答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73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_______。

答案:战略要求

174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______的开放创新生态。

答案:全球竞争力

175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_____、_____、_____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答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今天的知识点请牢记

明天继续一起学习

(参考资料:人民网、新华社)

(解放军报微信·中国军号出品)

史前巨型病毒被人工复活,意味着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冯茵伦

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深处休眠了近五万年的史前病毒,被“人工”复活了。

据英国广播公司等外媒报道,近期,由法国、俄罗斯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拥有27000年至48500年历史的7个古老西伯利亚永久冻土样本中,识别并复活了属于五个不同进化枝的13种病毒,并发现其中7种仍具有感染性及繁殖能力。相关论文尚待同行评议,已于2022年11月10日发表在生物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

该研究小组还打破了自己创造的纪录——他们曾采用同一研究方法,在2014年“复活”了两种30000年前的真核病毒,同样具有传染性。相关论文2014年和2015年分别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48500年是一项世界纪录。”最新论文的作者之一、艾克斯-马赛大学医学院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教授让-米歇尔·克拉维里 (Jean-Michel Claverie) 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

研究团队此次识别并复活的病毒属于5个病毒亚型。A为潘多拉病毒;C为香柏病毒;D为阔口罐病毒;E为巨大病毒;F为帕克曼病毒。

13种古老病毒被复活

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土壤、沉积物或基岩。有别于其他冷环境,冻土低温、可利用液态水不多、营养匮乏的特殊结构,为生物群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场所,被认为是一个储存古老活性细胞的巨大“仓库”。而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导致全球永久冻土层和永久冻土悬崖的快速腐蚀及深度融化加剧,或影响永久冻土融化的微生物生态学。“这种现象在西伯利亚最为明显。”上述最新论文的介绍中写道。

上述研究团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把活的单细胞原生生物“棘阿米巴原虫 (Acanthamoeba)”作为病毒“诱饵”,将永久冻土层样本放入阿米巴培养液中,确认棘阿米巴原虫是否被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被复活的古老病毒能够侵入细胞并进行自我复制。

研究团队发布的最新论文,题为《从古代永久冻土中复活真核病毒的最新进展》。截图自bioRxiv网站

论文称,研究团队从7个不同的古老西伯利亚永久冻土样本中,识别并复活了13种病毒,属于以下五个病毒亚型: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香柏病毒(cedratvirus)、巨大病毒(megavirus)、阔口罐病毒(pithovirus)和帕克曼病毒(pacmanvirus)。这些病毒均属于 “巨型病毒”——直径可达微米级,与可感染人类的纳米级病毒相差将近100倍,很容易用光学显微镜发现。

研究团队从7个不同的古老西伯利亚永久冻土样本中识别的13种病毒。截图自bioRxiv网站

其中被分离出的7种新病毒,均属于潘多拉病毒科。外形呈椭圆形状,拥有双耳瓶形病毒颗粒,长度为1-1.2微米,宽度为0.5微米左右。研究人员将一块2.7万年前的冷冻猛犸象粪便样本和一块满是猛犸象毛的样本中发现的潘多拉病毒,命名为“潘多拉猛犸象病毒(Pandoravirus mammoth)”,还将从西伯利亚狼的冷冻肠道遗骸中分离出的另一种病毒命名为“潘多拉狼疮病毒(Pandoravirus lupus)”。

该研究团队于2013年首次发现潘多拉病毒。该种病毒拥有目前已知最大的病毒基因组规模,并具有一个完全独立的非典型基因谱系——只有约6%-7%的基因与地球上其他病毒或者微生物类似。潘多拉病毒拥有许多无法识别的“孤儿基因”,且相互间也不尽相同,被认为可能是从非编码区域中自发、随机诞生的。上述论文评价,潘多拉病毒仍然是感染棘阿米巴原虫的巨型病毒中“最神秘的一种”。此次研究,首次记录了潘多拉病毒存在于远古土壤中,与它们在元基因组数据中的稀缺性形成对比。

论文称,此次研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阔口罐病毒(Pithovirus)菌株。2014年,该研究团队在迄今3万年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首次发现并记录了这种病毒,名为“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该团队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实验表明该病毒会攻击棘阿米巴原虫,但不会感染人类或其他动物。

阔口罐病毒长度约为1.5微米,体积在病毒界位居第一。外形呈椭圆,如橄榄球般细长,拥有比潘多拉病毒更大的双耳瓶形病毒颗粒,一度被误以为是潘多拉病毒的变种,但其环状基因组要小得多,排列也更松散,表现出的复制周期和基因组特征与大型二十面体核质DNA病毒(如虹彩病毒)相近。其被以希腊语Pithos命名,意为像双耳细颈瓶一样的大型陶器罐。

这种病毒拥有约500组基因,远少于“潘多拉病毒”的基因组数量(1900-2500组),但在细胞内的自我复制模式尤为复杂。该病毒颗粒的顶端孔被一个凸起的六边形网格结构覆盖密封,如同软木塞。研究团队在最新的论文中提到,阔口罐病毒通过吞噬作用进入棘阿米巴原虫的细胞后,病毒颗粒从其独特的软木塞结构上剥离,使病毒基因组在膜融合后通过顶端孔进入细胞质。感染约 12 小时后,成熟的病毒颗粒通过细胞裂解释放。阔口罐病毒的细胞核在整个复制周期中保持其形状,标志其病毒颗粒中携带功能性转录装置,是一种全胞质病毒(fully cytoplasmic viruses)。

研究团队于2014年发表的阔口罐病毒相关研究论文,图中为该种病毒复制周期的电子显微镜成像。来源:PNAS网站

该研究团队此次在猛犸象粪便样本中发现的一种“猛犸象巨大病毒(Megavirus mammoth)”,是首个从永久冻土中发现的拟菌病毒科(Mimivirus)家族成员,属于其中的巨拟病毒亚科(Megamimivirinae)。

上述最新论文中介绍,拟菌病毒,俗称“米米病毒(Mimicking Microbe Virus,MiMiVirus,即酷似微生物的病毒)”,于2003年被分离出来,里程碑式地揭示了巨型病毒的存在。最初,人们认为拟菌病毒家族只与阿米巴原虫宿主有关,但目前发现其可感染多种微藻、异养原生动物(heterotrophic protozoans)等等许多宿主。在电子显微镜下,拟菌病毒的衣壳呈六边形,立体结构为正二十面体。其直径约为0.5微米,衣壳表面有一层致密纤维。粒子的浓缩中央核显示为暗区,被一层脂质膜所包围。

拟菌病毒外壳(或衣壳)坚固耐用,能够承受恶劣的环境以保护内部,并通过独特的机制来释放其病毒基因组——一个海星状的封口(starfish-shaped seal)处于外壳顶点上,这种特殊的顶点结构被称为“星门”(stargate)。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海星状封口及星门打开,释放出病毒基因组。

帕克曼病毒是最近才被发现可感染阿米巴原虫的病毒,该病毒的二十面体颗粒直径约为220纳米,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单独辨别,需要用DAPI荧光染色才能观察细胞质病毒DNA复制情况。

该研究团队此次从西伯利亚狼冷冻肠道中分离出的另一种病毒,因其接近帕克曼病毒的系统发育树特点,被命名为“帕克曼狼疮病毒(Pacmanvirus lupus)。实验结果发现,这种病毒的复制缓慢,产生的病毒颗粒产量低,不会引起大量细胞裂解。该病毒的核心基因与其他帕克曼病毒及其近亲同源物之间的相似性较低——其506个预测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有241个(47.6%)与过去测序的帕拉曼病毒基因组存在同源,还有43.7%属于“孤儿基因”。

论文称,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除了前述病毒,其他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可能仍被封存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中,且数量丰富。该论文中提到,该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检测,可能有许多小型非裂解病毒无法被识别。同时,目前使用的放射性碳测年法无法测量超过5万年的永久冻土,而目前已知最深的永久冻土可达100万年。

“潘多拉的盒子”是否已被打开?

这个由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多年来专注于冻土微生物的研究与发现。

上述论文作者认为,前述这些感染棘阿米巴原虫的病毒对人类产生危险影响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远古病毒都是无害的。论文中写道,最近和当下正在发生的大流行病充分证明,每一种新病毒,即使与已知家族相关,也总需要开发高度特异性的医学反应,如新的抗病毒药物或疫苗。由于在不同的病毒家族中缺乏普遍保守的可成药过程,没有针对病毒的“广谱抗生素”,因此需要保持对远古病毒可能具有传染性和复活能力的警惕。

该论文结尾提示,超过5万年的永久冻土很可能会在解冻时释放其他可感染人类或动物的未知DNA病毒。这些病毒在暴露于紫外线、氧气等室外条件后能保持多久的传染性,以及它们在此期间能否遇到合适的宿主并使其感染,目前无法估计。但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如果永久冻土层的解冻加速,并且随着工业企业的兴起,居住在该地区的人增加,这种风险必然会增加。

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克拉维里近日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也表示,这些巨型病毒复活后仍然能感染细胞,证明如果永久冻土层解冻,这些古老的病毒就有可能感染动植物,包括人。如果古老的巨型病毒在冷冻这么长时间后仍然具有传染性,那么其他种类的病毒也会具有传染性。“这是一个真正的危险,随着永久冻土层的融化,每天都有新的细菌和病毒出现。”

2014年,克拉维里接受英国BBC新闻采访时也曾表示,深层的暴露,可能会带来新的病毒威胁,“这是灾难的根源”。他还表示,一些被公认已经消灭的病毒有可能再次复活。如复制过程与阔口罐病毒相类似的天花病毒,可能只是表面上的消失,其古老毒株可能尚未彻底根除。

不过,是否所有的病毒在被封冻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之后都能够重新活跃起来,目前尚不清楚。

诺丁汉大学病毒学家Jonathan Ball曾接受英媒采访时表示,其他病毒能在永久冻土中存活多久,取决于这种病毒是否健壮。一般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如流感或HIV病毒,存活能力差一些,而具有外部蛋白质外壳的病毒,如口蹄疫和普通感冒病毒,则存活得更好。“如果它们真的能活下来,需要非常快地找到一个宿主来感染。”

某高校病毒学专家告诉澎湃新闻,前述国外科研团队采用的方法,通过模拟还原自然生态来证明这几种病毒可以在自然条件下重新复活。不过,目前只要有完整的基因组,无需冻土层原样本就可以人工复活远古病毒,“这从技术上可以实现”。

复活的巨型病毒是否能够感染人类,始终是受到热议的话题。美国加州大学的埃里克·德尔沃特认为,古老的永久冻土病毒引发大流行的风险远低于目前在家养和野生动物中传播的病毒。

前述高校病毒学专家表示,一般病毒的宿主范围极为有限,如能感染植物的病毒无法感染人类。像前述这些远古巨型病毒,目前只能感染棘阿米巴原虫这类低级生物,想要跨越种属之间的屏障在人际间形成传播几乎不可能,极有难度。不过,一些病毒可能会存在于人类的体内,如人体肠道存在大量可感染细菌的噬菌体,对人体细胞不造成伤害,因此无需过分堪忧。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日前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同样表示,“潘多拉”这样的远古巨型病毒在人类中广泛传播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蓝柯称,现如今的一些人畜共患病,从动物传播到人身上要经过多年的反复进化,在此过程中,病毒需要进化到临界点,才能从一种动物跨越到另外一种动物。“某种程度而言,这些跨种属的病毒传播是要在很‘完美’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所以远古巨型病毒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无须过度担忧。”

从科学角度上看,对病毒的探索,特别是远古病毒的发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前述高校病毒学专家表示,目前人类对基因、蛋白质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始终找不到答案,而对病毒这种特别的非典型生命体进行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如远古巨型病毒,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生命体,不过必须依靠寄生于其他生物繁殖,故归为病毒一类,在进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病毒的种类数组范围极为广泛,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这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和机会,让人类更加进一步走进自然界。”该专家认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将逐步丰富我们对于各种环境中的病毒分布和丰度了解,尽量减少人类活动时无意中“复活”某些尘封或冰封的病原体,并逐渐形成预警机制和规范,是对未来的有益预判,“我们从这些古老‘冰库’里收集到的秘密,极有价值。”

本期编辑 邹姗

航天新征程|逐梦星辰大海 中国太空探测如何越走越远?

央视网消息:巡天探宇,解密星空,今天(11月22日)的“一问到底”,我们要追踪中国太空探测事业步履不停。过去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际,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从空间站距地面四百公里到地火之间最远达四亿公里,中国航天逐梦星辰的脚步迈得更加稳健,中国深空探测越走越远。昨天,由国家航天局联合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主办的“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在海口开幕,共有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起“共话太空”。大家都很关心什么时候能在月球上留下中国航天员的脚印?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中国空间站,那什么时候会有月球科研站?普通人什么时候可以地月旅行,甚至地火旅行?未来我国的深空探测将走向何方?这一系列看似遥不可及的问题,如今都有近在咫尺的答案。今天的“一问到底”,我们聚焦中国太空探测。

在正在海口举行的研讨会上,一份“深空探测时间表”引发热议,这就是我国深空探测分几步走?未来十年到底如何飞向远方?一般来讲,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及更远的太空都属于“深空”范畴。目前的探测活动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借助地面和太空轨道上的观测设备观测深空天体,以无人探测飞船、登陆器等抵近考察,以及宇航员登陆天体。那么,中国的深空探测“时间表”是怎么安排的呢?此前,总台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来听听他的解读。

未来10至15年 中国深空探测分几步走?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深空探测一个是月球探测,第二是小行星探测或撞击,第三是行星探测,第四是我们要发射重型运载火箭,要把我们现在火箭推力提高4倍左右,为载人登陆火星、登陆月球,以及近地空间大批量的运输做好准备。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我们国家探月工程是2004年开始,当初规划的绕月、落月和采样返回现在基本都完成了。嫦娥六号,我们现在已经把它划入到四期后面了,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建科研站联系在一起了,前面三大步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要实施四期了。四期工程以后可能还有五期工程,还有六期工程,那都是后面的事儿了……

新一代载人火箭何时完成研制?

深空探测能否越走越远,动力十足的火箭是关键。我们熟知的中国空间站“专用座驾”——长征五号,它的推力可以满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但是想要完成载人登月甚至探索更远的太空,就需要有更强劲推力的重型运载火箭。那么,新一代载人火箭的研制有时间表了吗?

据介绍,新一代载人火箭的箭体直径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当,通过将已经成熟的火箭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将满足我国载人登月的任务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师顾问 龙乐豪:相当于三个长征五号的芯一级,把它捆绑起来,每一个芯级是三个组合体并联的,每一个组合体上有7台发动机,每一台发动机推力将近120吨左右,就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然还有二级,这样就把三个中国人分两次发射。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大概70吨左右,地月转移轨道的能力,就是地球到月球的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大约是27吨,这样可能分两次发射,将(实现)三个中国人在2030年以前登上月球。

同时,龙乐豪院士介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也正在研制中,它箭体直径达到10.6米,高度110米左右,低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50吨以上,地月转移轨道的能力达到50吨以上,这将是未来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师顾问 龙乐豪:这样一个火箭超过了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的火箭的运载能力,将来除了实现我们更遥远的,比如说载人火星探测,还有建立月球基地,甚至于将来直接民用,就让它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来运输,现在进展都还不错,具体模样都做出来了,一二三级的发动机都已经相应地做过了全系统的短程的热试车考核,也就是说具体方案都已经定了,8年到10年应该进入首次飞行试验是完全可能的。

“嫦娥”何时再返月球?中国人何时能登月?

有关时间点,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疑问。嫦娥六号什么时候采样返回?中国宇航员何时登月?月球互联网什么时候建成?对此,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表示,2024年,按计划嫦娥六号将会采样返回;到了2030年左右,吴院士说,中国人就可以把脚印放到月球上去了;未来,还可以在月球上玩手机、刷视频,甚至看世界杯,因为吴院士表示,只要建成了月球互联网,就能覆盖地月空间、月球空间甚至星际空间,在地球上生活的一切都能搬到月球上去。

月球科研站什么样?何时建成?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中国空间站,那么月球科研站离我们还有多远呢?吴院士表示,对于月球科研站的建设,要先组成一个国际科研站的基本型,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扩展成一个国际月球科研站。那么,这如何实现?何时建成呢?来听他的介绍。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月球探测的四期工程包括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我们要在月球上构建一个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涵盖着陆器、月球车、飞跃器,轨道上还有轨道器,我们可以随时在那儿观察。飞跃器要从月球上面起飞,也可以多次起飞。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国际月球科研站也以它为基础,其他国家的一些航天器在上面,共同在月球南极,这么一小块儿地方构建一个科研站,因为月球南极有一个好处,月球背面是看不着的,太阳光又照不着怎么办?月球背面可能有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因此这样它至少有点光照,虽然光照不足,零下80℃到零下100℃左右,那这时候人和机器还是可以长时间扛下去的。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我们国家是第一个提出在月球南极设科研站的国家。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首先安全着陆,另外有行走的月球车,现在我们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都释放了月球车,但是我们车子很小,120公斤。以后这个车子要比现在大了,因为我们火箭推力大了,而且也是可以坐人的,你比如说美国人现在搞了一个月球车,它里面两个人,一个人开车,一个人休息,还有一架床,还有卫生间……第三部分还有能源供给,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研制新的能源系统,把核能用在上面去,那就可以长时间大功率地解决能源问题。还有通讯设施,还有网站,还有基站,实现和地面之间通讯以后,比如说和火星通讯或者和其他星际通讯中转。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有人说以后从月球起飞,飞往火星、飞往其他星球就省时省力了,如果从月球上起飞那难度就小多了。我们宇航员希望在10年之内能够上月球,大概是这么个进度。2028年左右,我们基本型就建起来了。

新闻链接:太空里的中国探索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止,有哪些"名场面"令你记忆犹新?一起来梳理和盘点。

多年以来,月球一直以正面对着我们,这导致人们对其背面有着无限幻想。有人觉得月背上有外星人的基地,有人觉得月背有远古太阳系的秘密,总之众说纷纭。直到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这一切的谜题才有了答案。而在嫦娥四号登陆时,它带着的那只“小兔子”——玉兔二号月球车更是使命在肩。自登陆以来,在月球背面,玉兔二号月球车已经完成第44月夜休眠,目前在月球背面累计行驶里程1239.88米。月背探索,蟾宫折桂,只为留下“中国足迹”。

今年5月是天问一号成功落“火”一周年。去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现在,远在数亿公里外的火星,祝融号火星车正在休眠,预计年底12月前后,祝融号火星车巡视区将进入初春季节,环境条件好转后,将恢复正常工作。天问落“火”,解密星空,只为找寻太空“中国答案”。

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后,下一步就将开始小行星的探测。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曾表示,接下来要进行一次包括着陆、取样返回等任务在内的小行星的探测。紧接着还要开展对火星的取样返回、木星系的探测,以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吴艳华表示,行星探测工程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目前我国还在进行中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论证,比如太阳系边际的探测、发射大型空间太阳能电站、火星上发射更大的探测设备等等。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将走得越来越远。

来源: 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