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战国无双3pc(2年半抢先体验结束!那个自由度超高的游戏来了,Mod自由不是梦)

导读战国无双3pc文章列表:1、2年半抢先体验结束!那个自由度超高的游戏来了,Mod自由不是梦2、6月新游推荐:无双还是联动香,DNF格斗要来了3、春趣 春韵 春清音——读李忠春新著春趣集

战国无双3pc文章列表:

战国无双3pc(2年半抢先体验结束!那个自由度超高的游戏来了,Mod自由不是梦)

2年半抢先体验结束!那个自由度超高的游戏来了,Mod自由不是梦

大家好,这里是每周一更新的《图个好游戏》,我是正惊小弟!又到了我们看图挑游戏的日子,废话不多说,上图!

《骑马与砍杀2:霸主》:那个自由度超高的骑砍回来了!

游戏平台:PC/PS5/PS4

沙盒式RPG动作策略游戏《骑马与砍杀2:霸主》结束了2年半的抢先体验,终于来了!作为《骑马与砍杀》的延续,会将中世纪的战争场景还原给玩家,提供这个广阔的平台让玩家奋力拼杀。开局一人一匹马,创建强悍的征战军队,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无Mod,不骑砍!创意工坊同步开放,实现Mod自由不是梦!开启专属于你的霸主传奇!

本作背景设定在《骑马与砍杀:战团》的200年前,卡拉德帝国皇帝阿雷尼科斯死后无嗣,帝国陷入内战。本作的武器、装备与建筑会参考公元600年到1100年这段历史来设计。

玩家评论:

——优点很明显,画质手感质的飞跃;缺点也很明显,很少有代入感,互动感不强

——怎么办呀,我已经陷进去了,不能自拔了,一上课就想着去统领大军砍人去,大学挂了十几课了,我人生要完了,我死之后请给我烧一份实体游戏过去。

——骑砍玩三年、母猪赛貂蝉。但时至今日依然有非常非常多的玩家对骑砍爱不释手,在N网、在骑砍中文站、在贴吧、在Q群有一大批优秀的mod制作者和玩家,游戏的种种不足都有mod来补充,骑友们的友好氛围更是一绝,mod制作者们为爱发电,遇到请教的玩家更是倾囊相授,于是mod一代传一代,到现在砍2已经有了希绝大陆、加勒比海盗、中古战锤、权游、星球大战、三国、战国、罗马、日本战国等等多种大型mod!

《马力欧 疯狂兔子星耀之愿》:两大IP强强联手

游戏平台:Switch

《马力欧 疯狂兔子星耀之愿》是由任天堂当家 IP《马力欧》与育碧旗下超级吉祥物的结合,是一款SRPG。疯兔马力欧有点像接触了哥谭话事人小丑制造的“小丑笑气”一般,以奔放的奔跑姿势以及撞到障碍物后坐在地上的动作,令它在冒傻气之余还流露出一丝可爱!

《马力欧 疯狂兔子星耀之愿》采取了大地图 明雷的设计,并在地图中放置了各种支线任务供玩家选择游玩。游戏的主线剧情紧跟游戏场景而变化,每个星球都将为玩家呈现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剧情故事。

玩家评论:

——战略RPG结合一部分动作游戏,角色技能各有千秋,组合的好很有意思,还加入了元素克制,适合一代玩过且喜欢疯兔游戏的上手。

——好玩,加载虽然频繁但是时间不长,在可接受范围,没有垃圾分类环节,没有喝茶尬聊环节,没有战斗10分钟逛街两小时的催眠效果,战斗探索体验非常流畅。

——老任和育碧关系一直挺好的,wiiu时代一堆第三方瞧不起老任,就育碧给wiiu做第三方游戏

《维多利亚3》:不知不觉就玩到天亮

游戏平台:PC

《维多利亚》策略游戏系列被网友戏称为“P社四萌”,属于历史大战略模拟类游戏,玩家可选择控制某个国家,指引国家的工业化、政治改革、军事占领等。《维多利亚3》在发售后不仅迅速登顶了Steam畅销榜,同时在线人数峰值飙到了7万。

玩家可以选择领导 1836 年至 1936 年世界上的诸多国家之一,控制他们的政治、工业、贸易、外交和战争,平衡社会上存在的利益冲突,基于科学与工业打造美好明天,并称霸天下。

玩家评论:

——二十岁的时候追求版图刷色,底层和中产税收拉满。30岁的我,一定要让大家过得富裕起来,给人民以八小时工作制。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欢迎来到维多利亚时代!

——众言之P社游戏皆以魔幻而著称,现在看来现实的走向往往比游戏还要离奇讽刺得多。

《星之海洋:神圣力量》:熟悉的PA系统与爽快的战斗!

游戏平台:PC/PS5/PS4/XSX

《星之海洋6》是《星之海洋》系列25周年的纪念作品。本作中,在《星之海洋2》中得到好评的“双英雄系统”复活,并进行了VA系统及无缝战斗等新的尝试。不过有一说一啊,这个建模真是毫无进步……

本作拥有有史以来最大的地图,玩家可以借由飞上空中,在三度空间中移动。例如在岩壁或城镇的屋顶间来回飞翔探索,或是跳下悬崖后无缝地进入战斗,无论是冒险还是战斗,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体验。

玩家评论:

——这游戏很神奇,1000以下粉丝数的UP评测都是说烂,粉丝数1000以上甚至更高的基本都说可买。我自己试完了下,战斗很爽,但是体力系统砍着看着就没了有点打断节奏,画面就PS4级别(说只有PS3级别的真的不要童年滤镜瞎黑了),高帧率模式掉帧我没感觉到。其他目前看不出。

——原画师想打死建模师系列。

——跑图感觉简直不要太爽,往好的方向看,起码新作不会跟前作一样外包,还是有点分量在的。

6月新游推荐:无双还是联动香,DNF格斗要来了

大家好,这里是798。

很久没有写过有关新游的推荐,在经历过成为艾尔登之王的高光时刻,在《地平线:西之绝境》陪伴埃洛伊体验过全新的冒险故事,体验过《消逝的光芒2》更具流畅和观赏性的跑酷后,2022年的游戏市场也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疲软。相较于上个季度的大作频出,4-5月份的游戏市场则显得有些寡淡,能够被玩家记住的游戏寥寥无几。那么,随着步入6月中旬,有没有什么游戏值得期待与购买呢?

NO.1:割草还是联动的香

游戏发售平台:Nintendo Switch

游戏发售时间:2022年6月24日

现在的割草,玩什么三国、战国?哪有联动IP的一半香?

虽然不想承认,但事实摆在眼前。三国无双和战国无双两大系列,近年来实在让粉丝感到失望,联动IP却发展得顺风顺水。例如《女神异闻录》《勇者斗恶龙》《海贼王》和《北斗神拳》,尤其是《塞尔达无双:灾厄启示录》刷新了整个系列的最高销量。

而在6月下旬,无双系列又将迎来一名新成员——《火焰纹章无双:风花雪月》

这款与《风花雪月》采用同一世界观设定的无双作品,想必已经被不少玩家列入6月必买游戏名单。早先eShop也开放了该作的试玩版下载,游戏相较于无双系列的其他作品有着更强的策略要素,当然也融入了许多《火纹》的经典元素,比如角色的转职系统、武器的耐久度设定以及角色升级时的凹点,对于喜爱无双和火纹两大系列的玩家来说这款作品有着不错的表现。

NO.2:DNF真成了2D格斗

游戏发售平台:PC、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5

游戏发售时间:2022年6月28日

作为一款类似清版动作游戏的“免费”网络游戏,首先用“掉线城与勇士”来称呼一下。《DNF》陪伴我度过很长一段时间,2D游戏画面加之爽快的战斗节奏与华丽的技能特效,使之在国内有着大量玩家基础,但万万没想到这个IP真就变成了一款2D格斗游戏。

《地下城与勇士:决斗》是《DNF》的衍生作品,是一款真正的格斗游戏。NEXON旗下游戏开发公司新人类股份有限公司(Neople)联合亚克系统(Arc System Works)推出,前者正是开发《DNF》的游戏公司,而后者则制作过诸如《罪恶装备》《苍翼默示录》和《龙珠格斗Z》等广受好评的格斗游戏作品。可以说,亚克系统在制作2D格斗游戏方面有着相当不俗的经验与积累。况且还是顶着《DNF》的大名,值得期待一下。

NO.3:采石场惊魂

游戏发售平台:PC、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5、Xbox One、Xbox Series X/S

游戏发售时间:2022年6月10日

这是一款于6月上旬发售的游戏作品,但还是想要推荐给大家。该作由Supermassive Games开发,2K Games发行的互动式电影游戏。讲述了九位年轻的营地指导员将置身扑朔迷离的惊魂一晚。在惊心动魄的电影式怪谈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每一次抉择,塑造出只属于玩家的独特故事。

NO.4:6月的一口“冷饭”

游戏发售平台:PC、Nintendo Switch、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5、Xbox One、Xbox Series X/S

游戏发售时间:2022年6月23日

如题,这是6月份SEGA送来的“冷饭”。《索尼克:起源》该作包含索尼克系列原点的《刺猬索尼克》《索尼克CD》《刺猬索尼克2》以及《刺猬索尼克3与纳克鲁斯》。游戏在重置画面并适配新硬件的同时,还追加了“周年庆模式”取消了耗尽生命后游戏结束的设定并且除了索尼克外,还可以使用塔尔斯和纳克鲁斯进行游戏。

NO.5:不容错过的国产沙盒

游戏发售平台:IOS、Android

游戏发售时间:2022年6月16日

《部落与弯刀》是汉家松鼠制作的一款开放世界独立游戏,最早发售于Steam平台。早先这个工作室开发的《金庸群侠X》和《汉家江湖》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该作在发售之初也获得不少玩家好评,创下了首日好评率98%的佳绩。

现在,《部落与弯刀》由心动代理宣布将于6月16日正式登陆手机平台。手机版的《部落与弯刀》仍将采取买断制的付费模式定价18元,且不包含内购元素,这一点还是我个人比较看重的。唯独一点:相较于PC版的《部落与弯刀》,手机移植版不能使用创意工坊当中的MOD,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春趣 春韵 春清音——读李忠春新著春趣集想到的

张传生

2022年盛夏时节,我几十年的老朋友李忠春同志用微信发来刚刚初步编排完毕的书稿《春趣集》。这是作家继《人事与本事》、《深情浅论》两部著作出版后,又一部精品力作。我如饥似渴地认真读着。字里行间余墨飘香,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春趣集》这个春光闪耀的书题,初读即情趣顿生。耄耋将军著名书法家邵华泽挥笔题写书名,为本书增光添彩;画家刘新特意画的乡村风格鲜明、充满盎然春意,人物栩栩如生,意境妙趣无穷,思想艺术俱佳的十多幅插图,文画相映成趣,艺术魅力互生,增添了书的大俗大雅,趣味横生,春趣亦然。

春趣盎然

趣味横生,魅力无穷的《春趣集》,是作家对于童年,对于青春时代童心,童趣的回忆;是对模糊而又清晰的故乡,故土那些似流水的往事和动心、动情、动人的趣闻轶事的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当读过那一篇篇余墨飘香,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原汁原味的散文力作之后,让每一个读者回味无穷,意趣盎然。

春趣,春韵,春清音,把你仿佛带到鲁东南春光明媚,春色满园,春风送暖,春意盎然的百花世界,满山遍野的樱桃花,桃花,杏花,梨花,枣花,苹果花,山楂花,栗子花,让人沉浸在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在《春趣集》里,让人们更加兴奋的是每篇散文大作中所呈现的“趣”字,它是童心的回归,是童趣的激动,是“春趣”对游子的呼唤,是一条无形的风筝线,牵动着在外谋生的每一个忙碌的人。

春,是一年四季第一个季节,夏历正月至三月;春,指一年。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诗:“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春天,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阳气上升,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蜂忙蝶飞,春风和煦,生气蓬勃,令人神往的季节。

青春,指季节,因春季草木一片青葱,故称“青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指人们的青年时期,“春趣”是指阳光明媚春天,人们青春年华的情趣、趣味。

正当春趣盎然、春光明媚的日子刚刚过去,夏天的大门洞开的时日来临时,作家李忠春奉献出沉甸甸的新作《春趣集》,使我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物资匮乏,而从来不缺乏童心、童趣、童雅兴的童年时代,回到春趣,春韵,春清音的春意盎然青春时代,青春年华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多么有趣味,多么令人神往!

我与作家李忠春是同乡,读《春趣集》每一篇文章,都有同乡、同音、同样童年生活和青春时代的感觉,读着那一篇篇散发着故土清香味儿,飘洒着每种植物花香的馨香味儿,令人陶醉,像是畅饮甜蜜的蜂蜜,又像是狂饮甘霖般的陈醇老酒,酣畅淋漓,流连忘返!

当春光明媚,春风拂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时刻到来时,五莲山、九仙山的杜鹃花的芳香,淮河,淮河两岸的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盛开的季节到来时,春趣,春韵,春清音溢满满山遍野时,作家的乡情,乡愁,乡思爬上心头,故乡那棵杏树花开了吗?“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还是我老家园内那一树春色。那棵老杏树上,在红白相间,耀眼夺目的簇簇杏花中,小蜜蜂们在花蕊中开怀吸吮,尽情放歌,蝶儿们在枝上翩跹起舞,参与伴舞,整个院子在沸腾着。”

大地开始奏响春的旋律,最早的春趣当是“听春”,此时,雷声,风声,雨声,虫鸟声,声声入耳;最有意思的春趣是“打春”游戏,爬树,捉雀,捉迷藏,下河摸鱼;最为深刻的记忆是“闻春”,到空旷的原野,去闻大地散发的阵阵清香,有沾着露水的草香,有飘着甜味的花果香,还有氤氲在薄雾中的泥土和雨水香。

“五莲不仅有清山秀水,更有一种独特诱人的五莲‘味道’,让我们记忆犹新。它带着母亲的关爱,勤劳,精巧。母亲用特殊手艺,用春天新鲜蔬菜做成的家乡美味,牢牢印在了我的味蕾中,留下了保持至今,顽固至极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东邻大娘家那棵香椿树上的头茬香椿飘出的阵阵香味,让我垂涎欲滴;碧绿欲滴的头茬韭菜,让我想起饺子的香味。远远望着菜园里鲜嫩碧绿的菠菜,芹菜,黄瓜等,我们那填不饱的肚子就咕咕叫起来,好像闻到了那阵阵香味。”

在故乡五莲山野丘陵上的小果光苹果,飘着青菜香味的小豆腐,让人垂涎欲滴的白面饽饽,满山遍野的小酸枣和不知名的野山果,点缀着像一幅幅浓墨彩抹的山水画,景景秀丽,四季可看,是五莲山人终生的精神家园,更是外乡游人难舍的世外桃园。

两行深深的脚印

作家李忠春,在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新闻稿件,这是他应当做,并且是应当作好的,这一切,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十分出色。在作好新闻工作者的同时,他撰著了数百篇杂文,政论文和散文,见诸于全国性报刊,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现代作家,用他那如椽巨笔为时代鼓与呼,为故乡的春趣,春韵,春清音填词谱曲,唱赞歌。

正如南方老朋友所说:“2006年8月12日,李忠春在《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上发表了一篇长篇散文——《通往家乡的路》,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乡情比较重的人,家乡那香味四溢的泥土,碧绿欲滴的麦苗,蝶飞蜂舞的杏花,时时氤氲在我的思绪中,徜徉在我的梦乡里!”

是啊,这是他的真情实感,可以说,自从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生活,李忠春每时每刻都惦记着家乡发生的每一个变化。老师、同学、家乡的每一个信息,都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哪怕是再细小的一件事,也会让他的心灵得到满足。每次阅读家乡来信,翻看家乡的《日照日报》,或者亲朋相见,老乡聚会,能了解到家乡同学和朋友们取得的每一个令人鼓舞,让人欣喜的成就,都是他最大的精神享受。

南方老朋友将李忠春不忘初心,对故土的留恋,对同学,朋友,家人的深情流淌在笔端。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春趣,春韵,春清音,飘洒在春色的百花园中,成为天籁之音,震撼着每一个人的肺腑,感动着每一位亲人。

李忠春在新闻记者与作家两种身份中,相互转换,相互辉映,走出了两行深深的脚印,令人叹服。

我与李忠春相识、相交三十五年时间,他是一个朴实诚恳,温润如玉,谦恭有礼,文质彬彬,是当今人中少有的古雅之风,自古人们常言“文如其人”,他的篇篇作品,如其本人那样质朴真实,不事雕琢,原汁原味,大巧大雅。他从事新闻事业,业余坚持创作,三十多年,一路走来,留下了两行坚实,有力,深深的脚印,形成独特的朴实与巧雅的创作风格。

在人民日报工作二十多年,曾在《人民日报》群工部任记者,到中宣部挂过职,在总编室任过职,到吉林省任过站长,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采写了大量批评性报道、内参稿件获得各种奖项。

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许多时事社会评论,在人民网开设过个人专栏,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杂文报》、《中国电力报》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和杂文,有些时评获得各种奖项,成为人民网十大网评侯选人。这些文章或针砭时弊,抨击丑恶,或呼唤真善美,诚信美德,直抒胸臆,心有所感,不平则鸣,抒发心志和真挚的情怀。

长期以来,李忠春除了作好本职工作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的同时,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杂文,随笔,评论文章百余篇,并有三部文集出版,有的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写作参考书。

他撰写了三十多篇十多万字的新闻业务理论研究文章,在全国权威的《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年鉴》等刊物上发表,他撰写的新闻工作研究,新闻工作经验作品多次被收入中宣部有关文集,在新闻界产生很好的反响。

作家李忠春,由一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华变为新闻专家、学者,成为著名的新闻专家,作家。

学者 专家 作家的炼成

作家李忠春撰著出版几部著作,对于我来说,既不感到惊讶,更不感到突然。根据他的文才,他的学识,他的历练,他的文学修养,他的生活积累,生活经历和文学基础,文学积淀应当出版更多,更厚重的著作,我仍然在期待着!

当我打开《春趣集》卷首,(《希望,流淌到笔端》——《日照日报》记者访谈录)作为“代前言”。

这是我的老朋友,《日照日报》著名记者、总编南方12年前采访李忠春所撰著的“访谈录”,现在阅读仍然感到十分新鲜、耐读,文笔老辣,文才飞扬。他说:“李忠春同志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日照市五莲县人,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为人热情,耿直正派,可以说疾恶如仇,而母亲则少言寡语,心地善良。这些在他身上则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忠春是性情中人,率性而为,对人生,社会,不能说领悟得多深多透,但也品评出了一些道理,积累了一些感想和观点。他最信奉的一句话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做人一定要厚道,与人为善’,这话让他印象很深。”成为他终生的座右铭。

李忠春老家地处五莲县最西北角,是日照市与潍坊市南端的诸城市阡陌相连,两地分界线。与著名革命家,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家乡诸城市北杏村仅3里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老家是个小山村,位于鲁东南沂蒙山与潍坊大平原交界处,坐北面南的丘陵,一条河在村前蜿蜒流过。”这段描写是真实的。但是,李忠春老家,五莲县汪湖镇东云门村,原先是高泽河和淮河交融处冲积平原上的一个富庶美丽,古老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庄,离村不远处建有一座东汉初年的梁衡祠,一座土崮称之为“衡台”。

梁衡于东汉初年,因写讽刺朝廷的“反诗”,得到朝廷的通缉,他在渭河流域生活不下云,隐居临潼,离朝廷只有几十公里,随时都有被捕、被杀害的危险。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文学家,博学名士,他怕暴露身份,为了生命安全,携妻子孟光,走出函谷关,进入中原大地,他逃得越远,越安全。

梁衡选择天高皇帝远的东夷之地,海曲逃难。梁衡落脚海曲后,游历高泽河入淮水石崮处,当地人们见他博学,崇敬他,保护他,并且帮助他建起安身立命之地,为其建了生祠。

梁衡是一位有骨气的文学家,他在海曲和五莲隐居期间,为传播古文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在东云门周围村庄,有大仲崮道观,“汉王庙”,“关帝庙”,“张仙庙”,“碧霞行宫祠”挖掘出许多汉代墓葬,有许多出土文物,有些是珍稀贵重文物。

正如作家李忠春所言:“齐鲁是文化之源,鲁东南文化,淮河文化等,都是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五莲县建县时间虽不长,但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积蕴丰富。邻近的莒县、诸城、日照更是名人辈出,大家云集。这就为五莲注入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这里既有享誉世界的作家,也有学贯中西的学者。”

“五莲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莒文化融汇的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方言土语的多元化,构成五莲文化的深厚积淀。境内丹土文化,刘村文化,昆山文化,城仙文化,车村文化,李家庄子文化,以及白鹤楼,光明寺,孙膑书院,大青山,乃至《金瓶梅》诞生地和丁氏文化等,都曾是五莲人民的骄傲自豪。”

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扬,如丰厚的营养,滋补着故乡一代代的人民,作家李忠春更是受到故乡古文化的滋补和营养。

作家李忠春出生的东云门村,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全国库区移民村庄的一面红旗,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1965年初冬,全国库区移民现场会议在五莲县召开,现场参观点只有两个,一个是东云门村,另一个参观点,就是户部乡龙湾头村。这两个村,都是因为原村址成为库区水域,肥沃的土地已成为汪洋一片库水,而被迫搬到山岭薄地立村生存。东云门村的村民从富裕的生活环境中,一下子被跌于低谷之中,他们没怨天尤人,没有怨气,而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不止的无私奉献精神,硬是用双手劈山造田,用山石垒出一道道梯田,解决了移民后的口粮难题。他们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住着席棚子却不等,不靠,不伸手往政府要,硬是咬着牙,建起了一个全新村庄,这种自强、自立,重建家园,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精神,感动了全国各地参加会议的人员,东云门和龙湾头的精神,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五莲精神,这种成为全国库区移民学习和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东云门精神,从骨子里传承到作家李忠春的血脉之中!

自小浸润在古文化,传统文化环境中的李忠春,崇尚历史文化名人,崇尚现代学者、专家,文学家,他凭着积极上进的精神考取了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兰州大学。大学毕业后,考取社科院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人民日报》记者,成为著名的学者作家。

人格魅力的铸成

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的人格平等,公民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从个人来说,以主人翁的态度从事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自尊自爱,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养成高尚的人格,这是文化素养高,心理特征健康,品质品格高尚的文人气质,也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铸就人格魅力,最关键的是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淀和不断提高;再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家庭文化的影响;父母亲言行的潜移默化,家风传承的直观教育和教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魅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作家李忠春自出生,到入学读书,直至参加工作后,浸润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环境之中。李忠春的故乡山东省五莲县,是古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区县,是北方的南端,南方的北端,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丹土文化为代表的六七个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的先民在5000年前,就活跃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是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迹。五莲县南部东部受吴越文化影响很深;北部,长城以北是齐文化;西部和西北部完全是楚莒文化,曾经是三国鼎立。汉代曾设昆山县,昆山以西七里,汉代昆山侯国古城址。《前汉书·地理志》载:“昆山(县)是琅琊郡51县之一,为侯国。”昆山县历史上存在99年。五莲县在春秋战国前后道教文化,兵学武功文化,方术文化,儒教文化,谶纬之学是发达地区之一,汉代开始佛教文化盛行。全县境内有36座佛寺,3座佛塔,8座尼姑庵,34座道观,3座龙神、仙姑庙,6座神仙庙。

建国前后,五莲是胶州辖区,是青岛文化;后归辖于昌潍专区,潍坊市,属于潍坊文化;1992年底五莲划归日照,属于日照文化。李忠春的家乡东云门村,曾属于莒县,莒北县,后归五莲县所辖,由于北邻诸城,所以受莒文化,诸城文化,五莲文化影响很深。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养育和造就了作家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

宗亲家族文化的浸润教化,孕育着作家的人格魅力。正如在文章《春风化雨润亲人》中写的:

“吾李氏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门里人也,洪武三年(1370)分析大族,东实海滨。”屈指算来,如今已是近650年了。在这近六个半世纪里,我的先辈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栉风沐雨,颠沛流离,从三晋一路走到东海齐鲁,在古密州的潍水河畔扎下根来,在这里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留下了不懈奋斗的足迹。我们云门支系的先祖维翰、维正、维庆三兄弟,也是投亲靠友,来到十几里外的古莒州的小山村生活,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变迁,如今在这个小山村,也是枝繁叶茂的大家族了。

“狗年新春伊始,通过电子信箱,我敬收到本家爷们树银和族亲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广征博集,精心编撰,荦荦十几万字的《昆阳石屋山阴李家家谱》。拜读之后,百感交集,感慨良多,万端思绪又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枳沟,乔庄,东云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又回到了我的思绪中,梦乡里。”

“我的父辈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他们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一些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经常挂在嘴上,见于行动。家严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这些家教族训让我们受益良多。”

更重要的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作家的人格魅力。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是一句大实话。诚如作家李忠春所言:“父亲生活在最基层,是普通的老百姓。条件所限,父亲读书不多,也就是粗通文墨,但在我看来,老人有文化,有教养,通情达理,是个明白人,在做人做事上,留下了很多让我们牢记在心,启迪人生的格言”。这些话看似朴实无华,却渗透着深刻的道理,蕴藏着丰富的智慧。

母亲,是世界上最真实,最真诚,最伟大,最疼爱自己的那个人。作家李忠春在《母亲的沉默寡言》一文中说:“回忆起老人在世85年时光,我总感到亲切、温暖、慈祥,但回想到老人说过什么感人肺腑的话语,却是少之又少,我脑海中只闪动着老人不停忙碌的身影,好像不曾说过什么话似的。”

母亲小时候读过书,粗通文字,能看书读报。“有句老话说得好:沉默是金。少说多做,不尚空谈,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是做人的根本,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随着一切困难,把委屈和抱怨深深地压在心中!”“沉默寡言的母亲有着金子般的人品和性格。老人的仁厚、善良、奉献,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后人。”

受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受家庭文化和宗族风气暨父母亲忠厚仁义的性格影响,作家李忠春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作家李忠春在宣传和新闻战线上风风火火,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路程,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很好的印象。凡认识他的朋友,对他的共同印象是:他具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作风;吃苦耐劳,不怕任何困难的工作态度;耿介直白,表里如一的性格特征;热情大度,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行事风格;无欲则刚,清正廉明的行事风度;清心寡欲,两袖清风的为官形象;道德高尚,清纯,清白,清正,清气的人格魅力;当然对于作家李忠春来说,他的为人处事的优点还有很多,值得他自己尊重和坚持,更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铁肩担道义

作家李忠春的篇篇散文,带有浓浓的时代气息,散发着乡土和庄稼的清香味道,来源于故乡故土火热的生活,不仅声振源远于后代,亦不同凡响于当世。掩卷回思,正像刚饮过醇厚浓烈的美酒余冽犹在,清香遍体。

在《春趣集》中,尚选取75篇杂文政论,文字简约,语言简练,议论风生,铿锵有力,抒发心声,针砭时弊,风格鲜明,酣畅淋漓。他的隽永深情,他的江湖道义,他的放诞不羁,率性而为,他的世事洞明而又心存悲悯,端的是阅尽人世冷暖,遍历世间沧桑,而不改赤子初心,尽显一个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文人的社会良知。

为表达对一代伟人毛主席和革命前辈们的敬重,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敬意,正直耿介的作家李忠春,挥洒如椽巨笔,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庆典前夕撰写出《潍河岸边的缅怀》发表于(2021年6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沉甸甸的遐想》——同乡对一位前辈人生心路历程的探寻)(2021年6月24日《日照日报黄海晨刊》2021年5月于京);《心潮逐浪高》(2021年6月《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约改稿,人民网,新华网转发此稿)缅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

王尽美1898年出生在大北杏村,他家连续三代是地主家的佃户,父亲在王尽美出生前4个月病逝,祖母给地主家当佣人,母亲靠纺线维持一家三口生计。7岁时给地主家小少爷当伴读。母亲经常给他讲扶弱济困,除暴安良的故事。失学后,村里办起私塾学堂,又有了读书机会,1918年考取了济南第一师范。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活动。1920年,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趁代表山东学生到北大联系事务之机,拜访了李大钊,成为外埠第一批会员,得到刚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在李大钊引领下,确定了自己的信仰。1921年7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接着在燕赵大地、青岛海滨、淄博工矿,开展工人运动,1925年8月19日,因劳累过度,英年病逝于青岛,时年才27岁!

短暂的人生,浓缩了王尽美思想品格和价值追求,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等人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毛泽东还回忆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

1961年,同为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在路过山东的火车上回忆起王尽美同志,便挥笔写下了“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董老深情的用诗句赞颂王尽美与邓恩铭两位山东参加建党会议的“一大”代表。

作家深情而感慨地说:“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形象,就像家乡巍巍的五莲山,更像那悠悠的潍河水,风范高耸,精神永远,健壮着莲山儿女的筋骨,滋补着潍河乡亲的生活!你又像一座耀眼的灯塔,照亮着齐鲁儿女前行的路!”

“近日,家乡日照排演的一部现代吕剧《先驱·王尽美》正式上演,消息再次引发我无尽的遐想!耳熟能详的故事,优美动听的旋律,亲切温馨的乡音,和着莲山潍水的风声涛响,在我的心中激起阵阵波澜,流动着,跳跃着,澎湃着,时而和缓,时而壮阔,时而咆哮!这份思绪,这份情感,是那么沉,那么重!因为它饱含着对前辈短暂厚重人生的敬重,也是后人不应该忘记的初心,应该牢牢记住的使命!”李忠春连篇累牍在报刊上宣传王尽美的事迹,著书立说为王尽美树碑立传,是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随着春天的脚步远去,春趣,春韵,春清音的乐曲,仍然回响在作家脑际,伴随着未来的岁月,唱出更有春趣,更有清新春韵,更飘逸旋律的春清音,回荡在五莲山野,潍河水畔!

壬寅年夏日于济南草芥书斋

作者简介:张传生,著名作家、学者,山东五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中国《水浒传》学术研究会山东学会副会长。曾任职地方电力系统局长、党委书记等多个职务。后调济南,曾任《山东电力报》社社长等多个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政论、学术理论、历史文化研究等十几部作品。

别总提三眼铳,鸟铳才是戚家军最爱!16世纪中日火绳枪装备率对比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3970,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火绳枪(鸟铳、铁炮)与火炮的运用情况,向来被视为军事革命的重要指标。而在16世纪,火绳枪和佛郎机等欧洲火器刚刚传入的情况下,东亚世界的各个势力随即掀起了一场场军事改革,如戚继光主导的义乌兵与蓟镇新军,以及日本的战国群雄。而其中双方都广泛使用的火绳枪,作为16-17世纪广泛应用的最为先进的一类单兵火器,其装备量可以作为评价一国步兵革命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以往传统研究的落后,明军的火器总是被跟三眼铳等传统火门枪联系起来,甚至国家级别的纪录片里,戚家军手持的依然是三眼铳而不是火绳枪。而网络上则常常有人宣传日本战国军队大量装备火绳枪,是近代军事革命论体系模范生之类。本文,笔者便尝试从火绳枪的装备率这一角度出发,将戚继光主导的义乌兵与蓟镇新军同被视为的日本战国军队(主要是壬辰之役的日军和战前部分日军)进行对比。

▲(东亚各国火绳枪)

---------------------中国---------------------

首先是义乌兵的火绳枪装备率,这里先解释一下史料选用问题,考虑到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成书于万历十二年,是戚继光的晚年作品。虽然其内容更丰富,质量更优,但本文讨论的是戚继光在抗倭时期编练的义乌兵,查《戚少保年谱耆编》,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八年秋九月募义乌兵,嘉靖三十九年开始著《纪效新书》作为练兵教材(后面如十八卷是在战时编成),所以十八卷本更能反应抗倭时期的义乌兵实际情况。故本文讨论义乌兵的火绳枪装备率,主要依据十八卷本《纪效新书》,部分细节则参考十四卷本。

▲(今人复原的鸳鸯阵/图源-纪录片《戚继光》)

言归正传,从十八卷本《纪效新书》的束伍篇原授器一段“哨官自定部下哨长几名……又听前立第一哨长,于兵内自举抽出队长几名……队长令在选中兵中,带愿入队兵十二名。” 可知,这一时期的义乌兵,基础编制为12人队-哨长-哨官。而其中的12人队则是冷兵器队伍,再引原束伍段“四队为一哨,虚其中,哨长居之。四哨为一官,虚其中,鸟铳、火器、哨官居之。”

由前引文可知,鸟铳等火器是另外编组,在官(哨官)这一级中编制。那么一官的鸟铳手有多少,则引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第二中“凡鸟铳....今后遇贼至一百步之内,专听吹竹筒响,在兵前摆开,每一哨前摆一队。” 由引文结合前文可知,战时每一哨前摆一队鸟铳,这里的哨当是指哨长一级。那么哨官手下至少要有四队鸟铳,刚好是一个鸟铳哨,这也解释了为何四哨一官的编制下,哨官旗帜中却有五个哨的问题。

▲(哨官腰旗,出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官是有五个哨的。/图源《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那么,一队鸟铳队有多少人呢?这里参考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每队有十铳,若分两层,每层五铳;若分五层,每层二铳;若不分层,十铳一列。”由前引文可知,一队鸟铳队设十名鸟铳手(包含队长),也可能多一名火夫。那么一官则有四个冷兵器哨(每哨48兵 1哨长),和一个鸟铳哨(四队40名铳手,可能是哨官直属)。总人数当在二百四十人左右,考虑到一官中还有别的火器手,总人数可能还要再加上一些,可能有二百五十人。那么火绳枪装备率起码在16%左右。

▲(影视剧中的明朝鸟铳手/图源《大明劫》)

而义乌兵初成军,有四千余人,大概是16个官,640名鸟铳手,装备率在16%左右(这个数值是粗估,考虑到其它特殊兵种编制,实际装备率可能低一些)。

接着,是蓟镇新军,强调新的原因是,在戚继光改革之前的蓟镇与改革后的蓟镇,实在是两支军队。就火绳枪的装备率而言,旧蓟镇全镇仅有900门鸟铳,一营3000人仅有18名鸟铳手,鸟铳配备率约为0.6%,惨不忍睹。至于新军的情况,则改善很多。详见下文。

▲(车营图解/图源《练兵实纪》)

首先是车营,尽管车营的主要火力是佛郎机,不过鸟铳的配备量仍然可观。按《纪效新书-杂集》所载,车营全营官兵共三千一百零九员。其中配有鸟铳五百一十二门,鸟铳手五百一十二员,配备率为16%。

其次是马营(即骑兵营),马营以中营(中等之营)为例,全营官兵共二千六百九十九员,其中配有鸟铳四百三十二门,按一队鸟铳手两名,三队一旗,三旗一局,四局一司,二司一部,三部一营。计四百三十二名鸟铳手,配备率约为16%。

再就是步营,步营一营官兵共二千六百九十九员,其中配有鸟铳一千零八十门,鸟铳手一千零八十名,鸟铳配备率达到了最高的40%,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明军的最高水准了。

最后是辎重营,辎重营一营官兵计一千六百六十员,配有鸟铳六百四十门,鸟铳手六百四十名,配备率约为38%。这一数据在蓟镇新军中名列第二,不仅鸟铳的数量超过车营和马营,配备率也远高于这两营。不过这是因为辎重营的自保需求,同时辎重营的重火力装备也较少,毕竟除开鸟铳,辎重营仅有一百六十架佛郎机为重火力,而车营则拥有佛郎机二百五十六架,火箭万支以上,马营也配有虎蹲炮六十位。

综上所述,16世纪,戚继光主导的义乌兵,和蓟镇新军,其火绳枪配备率保持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步兵方面,从早期浙军抗倭时期的16%,到蓟镇步营时期已经跃升到了40%,辎重营也达到了38%,而即使是骑兵也保持着14%的高标准配备率。

------------------------日本------------------------

铁炮在16世纪中期传入日本后,便被仿制并大量投入战事中。据葡人FernS^o MendesPinto所称,在1556年,仅大友氏首府府中城就拥有超过三万挺的铁炮,更有说法称日本全岛拥有超过三十万挺的铁炮,仅向琉球输出的铁炮就达二万五千挺之多。

笔者个人认为这些数据还是有一定的水分的(主要是向琉球输出的铁炮量,毕竟到琉球之役时,琉球也仅能拿出二百挺新旧相杂的火器),同时拥有量并不能代表实际的配备率。如大友氏,尽管号称首府中即有超三万挺铁炮,但其在1564年与毛利家的立石原之战中,全军一万五千人,仅配备有1200挺铁炮,配备率为8%。而同为九州地区霸主的龙造寺家的铁炮配备情况也与大友家相似,在1584年与岛津有马两家联军的战役中,龙造寺家的铁炮配备率也是8%。

▲(日本铁炮手与欧洲火绳枪手)

再说东国大名,常修铭先生曾根据1575年上杉家军役状推算了上杉家铁炮配备率,5514人备有铁炮314挺,配备率约为5.7%,另外日本学者铃木真哉也通过分析武田和北条两家军役帐,得出了两家的铁炮配备率情况;依据武田家1562-1578的十多份军役帐,总数214人,铁炮配备率为10.3%。依据北条家1571-1590年的三十多份军役帐,总数938人,铁炮配备率为11%。

不过笔者认为,仅仅依靠军役帐,似不能反应实际的情况,另外笔者对日本战国史了解有限,关于当时的织田家火器配备情况也不甚了解,这里就不多作分析,主要依赖常修铭先生的研究成果,以上,按常修铭先生的结论-彼时战国大名的铁炮配备率应在5.7%-11%之间,北九州最强大的两家大名在大型会战中能动员一千多挺的铁炮。东国大名则逊色得多,如上杉家仅能出动三百余挺。

不过,这并不能代表当时日本战国的最高水平。杂贺众和根来众这两大日本战国佣兵集团在铁炮的配备数量上就非常可观。1570年的石山合战中,根来众和杂贺众等纪州势力有两万人众,配有铁炮三千挺,配备率达15%,超过了上述几家的铁炮配备率。

经过战国乱世的锤炼,到壬辰之役时期,入侵朝鲜的日军可算得上战国军队的精华部分。本文主要以壬辰初期的日军铁炮配备率情况为例。

首先,入朝诸大名中,对铁炮最为重视的,当属加藤清正,其部兵力为9790余人,有铁炮众2105人,铁炮配备率达到惊人的22%。同样以铁炮闻名的岛津家,其部15000人,配有铁炮1500挺,铁炮配备率也达到了较高的10%。不过其他大名则逊色得多,立花宗茂部三千人,仅配有铁炮200挺,配备率7%,宗义智部4163人,配有铁炮275-351挺,配备率为7-8%。而五岛纯玄部705人,仅有铁炮30挺,配备率为4%。(见下表)可以看到,壬辰战争初期的日军铁炮配备率,整体水平相较于前述战国大名,进步不多,仍在8%上下,仅有加藤清正一部最为突出。

这样的火力,在面对朝鲜军队时尚有较大优势,但对上拥有大量火炮和骑兵的明军,则落了下风,这也直接促使了日军在战后大量增加铁炮的装备量。

▲ (图源/常修铭-壬辰战争与战国日本的铁炮配备率)

总的来说,到壬辰战争初期,日军的铁炮配备率整体变化不大,但出现了个别配备率较高的大名,如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其中加藤清正部高达22%的配备率一骑绝尘,堪称各军标杆。

-------------------------总结篇-----------------------

最后,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戚继光主导的两支明军,其火绳枪的配备率均强于同期的几家有代表性的日本大名。可以说,从火绳枪配备率这一点上看,戚继光的步兵革命,要更加成功。如果再算上火炮的应用这一更重指标,那日本诸大名则完全落了下风。然而,日本诸大名在壬辰战后就迅速提高了火绳枪的配备率,到壬辰战争后期,已有不少大名的部队火绳枪配备率达到20%乃至30%(见下表)

当然,戚继光在北方的步兵革命,主要在蓟镇一镇之地,其它各镇仍执着于旧有的落后火器,相对来说,南方明军的火绳枪配备率则可观得多,不过这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了。总的来说,戚继光主导的义乌兵与蓟镇新军,从火绳枪配备率这一指标来看,要远胜于被视为军事革命论体系模范生的战国日本军队。

参考资料:

一.著作类

1.(明)戚继光撰;曹文明,吕颖慧校释. 纪效新书 18卷本. 北京:中华书局, 2001.06.

2.(明)戚继光撰;范中义校释. 纪效新书 14卷本. 北京:中华书局, 2001.06.

3.(明)戚继光撰;邱心田校释. 练兵实纪. 北京:中华书局, 2001.06

二.论文类

1. 常修铭. 壬辰战争与战国日本的铁炮配备率. 《季风亚洲研究》第三期.2016年十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资治通鉴为何无可替代

清代《晚笑堂画传》中的司马光像。资料图片

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司马光手书《资治通鉴》残稿。资料图片

张国刚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6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名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及中西文化关系史。曾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获《历史研究》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奖(1984),入清华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二等奖、普及读物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中国优秀出版物奖等。在清华开设的《中西文化关系史》系清华大学、北京市、教育部精品课程,《〈资治通鉴〉导读》系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学者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从战国到北宋成立之前1362年的历史,涉及22个王朝,共300万字。知道《资治通鉴》的人很多,但能够仔细读它的人很少,因为它篇幅大、头绪多、文字繁。可是,从政治家到学问家,乃至文化名人,大家都认为,需要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好书。

一部好的历史学著作,不仅要有史料价值,更应该有史鉴价值;不仅提供历史记载,还要启迪历史智慧。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初版自序云:“夫吾国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而《资治通鉴》一书,尤为空前杰作。”梁启超在《新史学》中甚至说迄今无有超越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为什么要读这么大的书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座的缘起。

为什么要读史

首先,我们从曾入选中学课本的一段话讲起。

东汉末年,18岁就即位的孙权,他在即位时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是不同的人才队伍的统合。这个队伍中,有他父亲孙坚留下的,比如程普;有他哥哥孙策留下的,比如周瑜;当然更有他自己需要提拔的人才,比如吕蒙、陆逊。吕蒙小时候就想跟他姐夫去打仗,可万一出问题怎么办?他姐夫赶紧跟岳母讲。于是吕蒙遭到了母亲的责怪,可他对母亲说,生活太苦了,想打仗立功,将来能争取点儿前程。孙权即位后,看上吕蒙,提拔他带兵。可是这么一个从小玩闹的人,他真能带兵吗?孙权就告诉吕蒙,光有心杀敌不行,还要念书。吕蒙回答说他很忙,哪有时间精力念书。孙权就说:你比我还忙吗?我自掌大政以来,虽然忙碌,但一直坚持读书,我觉得很有益处,我又不是让你读成五经博士那种。你知往事、知道历史,就非常有帮助。后来吕蒙按照孙权说的做了,果然有进步。当鲁肃来九江见吕蒙时,谈起一些事,鲁肃感慨说“卿今日之才略,非比往昔”。他们当时谈了什么,能让鲁肃如此吃惊?《资治通鉴》没记载,我后来调查了一下其他史料,原来他们谈的是怎么对付关羽。后来吕蒙白衣过江,陆逊打掩护,果然战胜关羽。“知往事,增才略”,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再举一位著名人物的读书故事。唐太宗当王子时,搭班子给自己出谋划策,班子里有十八学士。他登基以后,继续这个传统,专门让魏徵给他编了一本书《群书治要》。这本书是魏徵主持,由一批很有名的学者编的。内容先是经,从《周易》讲起;然后是史,从《史记》讲起;然后是诸子。看了书以后,唐太宗给魏徵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我从小使枪弄棒,没读多少书,看你给我编的书,我之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我能在治国安邦、处理朝政时“致治稽古”,借鉴古人的成败得失。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应该读什么书呢?曾国藩说“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修身不外读经”,经书讲道理,特别是儒家经典讲道理,明白道理就知道是和非。“经济不外读史”,经邦济世,要读史,因为史书告诉人成败得失,为人提供经验,提供操作的技巧。

读史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那么,史书应该读什么呢?晚清的罗遵殿曾给曾国藩写信,向他请教,自己将来出去工作以后应该读哪些书。曾国藩的书信集里收录了他给罗遵殿的回信,信里说:“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为什么《资治通鉴》最好呢?曾国藩的评价是“穷物之理,执圣之权”,《资治通鉴》不但能把事情的道理讲透,而且还能讲清楚操作的权变。

1.何为“守正出奇,通权达变”?

中国的诸子百家,各有思想主张,各有治国理念,但是“守正出奇、通权达变”是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都讲的。

《孟子·尽心》曾提到几个人。有的人一毛不拔很自私,比如杨朱。墨子则是“摩顶放踵利天下”,完全不考虑自己只考虑别人,磨光头发、走破脚跟都在所不惜。而子莫这个人,既考虑别人也考虑自己,这叫“执中”,既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不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可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如果不能权变也只能是死教条。这是中国思想精神的一个核心,就是“守正出奇,通权达变”。这也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有关,当规则秩序难以牢固地建立之际,“通权达变”以把事情尽可能好地完成作为要旨,就特别重要。

孟子又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认为男女不能互相递东西,比如大哥在外面做官,嫂子和大哥的弟弟在家里,这个时候最好不让他们见面。然后孟子就问了,如果有一天嫂子溺水掉到河里,弟弟该怎么办?——赶紧去找大哥吗?最后可能大哥来了,但嫂子却没了,这就是“执中无权”。所以弟弟这个时候就应该赶紧跳到河里把嫂子救上来,如果还要考虑其他,那就是教条主义,而教条主义是要害死人的。

2.何为常理和机宜?

所以,在常理和机宜问题上要分清楚,曾国藩讲“穷物之理,执圣之权”,就是说《资治通鉴》这本书不但能够“守正”,有正道,讲大道,讲常理,而且还告诉人“机宜”,即在非常情况下的处事机宜。

举个《资治通鉴》的例子。当年刘邦跟项羽争天下,刘邦是打不过项羽的,但是刘邦手段很柔软,处事很能够把握机宜,无论是在鸿门宴上还是用人方面,他都身段柔软、能低得下头。比如他的手下大将韩信从西边打到东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接下来又打赢临晋之战、井陉口背水一战,刘邦从西到东的大部分地盘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而在这期间,刘邦只是在中原的广武山、荥阳一线跟项羽对阵,并且还处于下风。可是,听到韩信节节胜利,刘邦心里是一半高兴一半焦虑,高兴的是韩信给他打下这么大地盘,焦虑的是韩信太厉害了,他怕驾驭不住。而这时,韩信派人送来一封信给他,说山东这个地方需要人治理,总得有个王,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拿下这里,那就请让我韩信来当这个“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韩信的这个要求,正是刘邦所忧虑的,如果韩信在山东成为一方势力,那么刘邦还能控制得住局面吗?所以刘邦收到信后有点愤怒,他对韩信派来的使者大声呵斥,说我在这里跟项羽对阵,韩信怎么还想着在那里称王?!这时张良和陈平急忙提醒刘邦不能这样,碰了刘邦身子一下、踩了一下脚,刘邦马上反应过来了,立即做出一副很豪爽的样子说:“张良,任命韩信当齐王。”刘邦本是忌惮韩信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目前局面下最合适的处事方式就是答应韩信。此事之后项羽派人策反韩信。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韩信当年跟着项王的时候官不过郎官、位不过执戟,没有前途。现在刘邦让韩信当齐王,韩信为什么要背叛他?

类似的东西,在《资治通鉴》里有很多。《资治通鉴》就像曾国藩所言,我们从中既能看出是非道理,还可以从成败得失中看出常理和机宜。

3.何为“违经合道”?

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有一些类似的表达,《三国志》说“行权立断,违经合道”,《资治通鉴》说“行权立断,天人顺之”。“违经”但是要“合道”,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

公元189年,东汉灵帝去世,少帝继位,他的母亲何太后有个哥哥何进,也就是他的舅舅。何进担任大将军后要尽诛宦官,其中既有东汉宦官专权问题,也有宦官想害何进的因素。可是何太后不同意。东汉时儒家思想已经占统治地位,男女授受不亲,何太后才30岁左右,她要搞垂帘听政,不可能天天跟士大夫一块儿上朝共事,只能通过宦官才方便。当然何太后心里还有其他算计,比如何进万一把她身边的心腹宦官都除掉了,之后何进要独揽大权的时候,何太后就没有干预手段了。何太后不同意,大家就必须遵守懿旨,这是“经”,就是道理、原则。于是袁绍给何进出了个主意,招外兵董卓进京威吓太后,太后一害怕,就会同意诛宦官了。袁绍这个主意,表面上遵从了规则,实际上是诡诈之术,而且这个诡诈是带着某种风险的,幕僚陈琳就说:“外兵进京,强者为雄”,董卓真进京了,太后是害怕了,但是何进就能够控制住董卓吗?这一招表面是遵从,实际是欺骗,而且还带来这么多风险,所以做这种事不合适。陈琳的建议是,你何进现在是大将军,名正言顺控制朝政,要抓几个宦官,犹如“鼓洪炉,燎毛发”,轻而易举,采取抓捕行动之后,再去跟太后解释为什么采取这个措施。这就是“违经合道”,这四个字让我印象深刻。但是司马光不敢用这四个字,他在《资治通鉴》里说的是“行权立断,天人顺之”,而《三国志》说“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唐朝的赵蕤,是李白的朋友,他写了一本书叫《反经》,又叫《长短经》,为论证其“权变理论”,铺陈了大量唐朝以前的事迹,尤其是三国时期的事迹,书里也是用了“违经合道”。我比较了一下,发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在相当多地方参考了赵蕤的《长短经》。

“违经合道”还有一些著名的例子。魏徵、王珪等人是唐太宗李世民争夺皇位时的对手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但唐太宗都招降任用,而且还用为宰相、倚为心腹。对此,唐太宗自己讲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很有名。这段历史在《论语》最后一篇《宪问》里提到了:学生子路和子贡问孔子,齐桓公的辅佐者管仲不是仁者,为什么齐桓公还用他?当年齐桓公跟他哥哥公子纠争权,管仲站在公子纠一边,中途拦截齐桓公进临淄继位,一箭射中齐桓公带钩,差点儿将齐桓公射死。后来齐桓公接了位,就要求鲁国把逃难在那里的公子纠处死,然后把管仲交过来,要报当年一箭之仇。这时候齐桓公手下的鲍叔牙建议说,管仲当时是各为其主,为公子纠射你齐桓公那是他的职责,但现在他是比我强的人才,如果你任用他,定能大展宏图。年轻的齐桓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管仲果然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子路、子贡觉得管仲不是仁者,是因为当时管仲的同事召忽就自杀随公子纠去了。管仲没跟着死,反而辅佐公子纠的对手。但是孔子回答说“如其仁,如其仁”,他认为管仲是个仁者,“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众到现在都称赞他。唐太宗就借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为什么他要用曾经的政治对手的手下人才。这就是古人认知中的大忠和小忠、大仁和小仁、大义和小义的区别。像管仲、魏徵这样的人才,应该为百姓、国家、民族做事,只要新的主公能帮助国家、社会、民生福祉作出正面成绩的,就应该辅佐他,这叫大忠、大仁、大义。“违经合道”的“道”不是一己之私,而是超越自己的更高境界,这是关键。

这里我们归纳一下,何为“经”,何为“道”?“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常规道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第二个层次是一般程序;第三个层次是道德理性,属于理想状态范畴。“道”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本利益;第二个层次是最佳结果;第三个层次是实践理性,属于现实需要范畴。我们生活当中其实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比如某地失火了,所谓的“经”就是一般的程序,此时已经不能挽救损失,如果非要等上级批准才去救火,这就是迂腐。这个时候,从“道”的第二个层次来说就要追求最佳结果,先救火再说。“经”的第三个层次是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想。我们不能没有理想,我们希望社会如何、治理如何,都是美好的理想。但是还有现实,这就要考虑“道”的第三个层次,实践理性。所谓包容心、圆融心其实就体现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处理问题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总之,“经”和“道”的关系就是我们处理问题时,不但要受到是非曲直这个道理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圆融和权变。

如果《资治通鉴》仅仅是这些内容,这本书也不会获得历代那么多赞赏。其实《资治通鉴》仿佛一个大型案例库,有丰富的人和事的成败得失,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资治通鉴》记录的王朝兴衰

《资治通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展现了22个王朝的兴衰。至今没有一部通史著作能够把战国到北宋成立之前这1362年的历史叙述得如此清晰、详赡。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国变法,这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最后演绎出秦汉大一统的国家,秦皇汉武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接着魏晋南北朝,佛教入华,还有第一个北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几百年来各种复杂的变化孕育出了隋唐帝国,达到中国封建时代的高峰,唐代被称为盛世。然后,五代十国再次酝酿出宋元明清以后的国家结构。这段历史的大势和其他轴心时代的文明不同。

从秦国到秦朝,历时550年,然后是汉,正好是地中海周边的希腊罗马时代,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荷马史诗》也是公元前8世纪的作品,到罗马共和国时期已经相当于春秋时代晚期了,然后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正好是西汉末年要进入东汉的时期。接着“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同期正是罗马帝国崩溃蛮族入侵,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崩溃,后来西方经历了一段黑暗时期,一直到公元8世纪—公元10世纪,欧洲局势才开始有点明朗,西方这段黑暗时代恰恰是中国的隋唐盛世,走势完全不一样。

1.秦汉奠定中国文明基本格局

我们看看这段历史在《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笔下如何展现。

从秦国到秦朝550年,其中商鞅变法是一个关键时刻。商鞅变法以后100多年,奋六世余烈,嬴政统一了天下。而历时550年的秦国,居然在嬴政统一天下15年后就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汉朝人最关心这件事。汉初学者贾谊的《过秦论》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谓“仁义不施”其实就是秦灭亡六国统一天下过程中采用的是武力手段,强硬政策,难免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统一后,需要用仁义的办法来缓和社会矛盾,抚平战争创伤,但是秦没有做到。这方面,始皇帝是有责任的,他忙具体的治理去了,统一国家后十几年内,他在咸阳待的时间并不长,燕国、齐国、楚国的东部等地,他到处去。这些具体工作做得好,但是他的制度建设没有跟上。“攻守之势异也”,攻,打天下,守,治天下,一个打天下的人要变成治天下,必须要有政策的变化,出台一些抚平战争创伤的措施,而他没有改变。

后来的刘邦却做到了。刘邦打天下时已经48岁了,他是宋国人,宋国并到楚国,他成了楚国人,楚国亡了,他成了秦人,秦亡了他自己建天下,所以他观察了很多胜败得失。刘邦继承了秦制但是没有用秦政。项羽相反,废掉了秦制搞分封,试图改变秦政,也讲仁义,但韩信说项羽的仁义是“妇人之仁”。最后刘邦成功了,用秦制不用秦政,休养生息、清静无为,《史记》的《货殖列传》用了很多笔墨讲这些。刘邦主要用郡县制,也保留了一些分封。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平息此乱以后,汉武帝时实现了海内皆郡县。这个过程持续了六七十年。

现在来看,秦皇汉武奠定了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基础,但是路径不一样,秦皇是打天下,汉武帝理论上是守成的,不过他针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改革。汉武帝的改革首先是设内朝、外朝,内朝设立中尚书管决策,丞相管执行,所以汉武帝不像秦始皇那么忙。秦始皇每天处理公文大概48公斤,大约30多万字,出巡路上边处理公文边坐车,而且还遇到了张良那样的刺客。所以秦始皇活得很辛苦,50岁就死了。而汉武帝活到70岁高龄,在古代大统一国家的帝王里,他算高寿的,而且是统治年限长的,在位54年。汉武帝有一套治理制度,重要事情他来管,一般的事情就让中尚书处理,交给外面执行。地方上设了13部刺史到各地巡视,以后这些地方就成为道、行省等,我们今天县以上的机构就是由此奠定的。经济方面,因为当时汉朝跟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都需要钱,所以汉武帝改变了过去的经济政策,把重大资源收归国有,盐铁官营,暂时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意识形态上,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贾谊在《治安策》里讲了两大问题,一个是地方诸侯问题,这个文帝、景帝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汉武帝接手后进一步解决。还有一个是礼义问题,刑法当然重要,奖勤罚懒原则下出了问题是要处罚的,但是如果大家都遵守礼义、不出问题不是更好吗?贾谊很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到了汉武帝时期,他通过独尊儒术,用儒家的教化来使百姓遵守规则,改变了当年秦政的情况。当然独尊儒术还包括大一统的观念。

不过,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实际在国家治理当中用的却不完全是儒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问他儿子、未来的汉元帝:你怎么能纯用儒生呢?并告诉儿子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霸道是法家,王道是儒家,二者混杂使用。霸王之道,其实就是诸子百家融于儒,儒表法里,德主刑辅,礼法合治。这里突出的是要随机应变,不能抱残守缺,不能搞教条主义,正要守但是还要出奇,也就是前面讲的有时要“违经合道”。但元帝不太明白,汉宣帝就感慨“乱我天下必太子也”,果然在元帝去世后,西汉就出问题了。

2.秦汉到隋唐的历史推动力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到隋统一有六七百年时间,这期间的历次走向,《资治通鉴》展示得淋漓尽致,记述了三大推力把秦汉王朝变成隋唐王朝。

第一大推力,是霸王道杂之这个操作手法和独尊儒术这个教化手段。古代外儒内法的意识形态结构是有张力的。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知道要用“霸王道杂之”来治国,可告诉老百姓的是要独尊儒术、要讲仁义礼智信,这个弄得不好就会走样,出纰漏。迂腐的人、纸上谈兵的人是不知道“霸王道杂之”的,于是就会出问题。什么问题?就是西汉王莽以降乃至东汉伪儒、腐儒盛行,导致魏晋清谈盛行。

第二大推力,是佛教入华和魏晋玄学兴盛,为改造儒家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源。魏晋玄学“非汤武而薄周孔,弃名教而任自然”,批判儒学但是没有消解儒学。此时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传到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生长,到公元四世纪初成了国教。而历史上的佛教入华走了另外一条路,通过道安、慧远再到慧能等,走的是中国化道路。佛教补益“王化”,为宋明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帮助。

第三大推力是胡汉融合。南北对峙时期,北魏建国,中华文明往江南迁移,东晋南朝次第出现。可是北方的主体还是华人,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融合了五胡,迎来了隋唐。隋唐的王室,包括北周的王室,其实都是从六镇起兵而来的。但这个过程跟当时的罗马覆亡不一样。蛮族入侵以后,罗马人和罗马文化就没有了,罗马文明是后来通过文艺复兴重建的。而中国不一样,南北朝之后是隋唐盛世,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先后融到中华民族里面来了,中华文明因此而一直延续。

《资治通鉴》的学术性与资治性

司马光作为一个政治家、学者、史学家,他起初是想写一部翔实的历史,同时具备学术性。《资治通鉴》的编修是获得北宋朝廷支持的,宋英宗、宋神宗都曾拨款。宋神宗还亲自作序:“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资治通鉴序》)这个序言勉励有加,而且阐明了读史、编史的意义。得到两个皇帝的支持,又有主编司马光高度自主的个人意志,加之团队的合作精神,前后耗时19年之久,因此该书的高水平、高质量得以保证。

《资治通鉴》浸透了作者为官为学的阅历与经验。主编个人有学识与独断能力,编纂团队专业高效,这两方面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史学著作,是一般官修正史体制所不能比拟的,也是后世以个人之力无法完成的。

司马光同时又希望这本书具有资治性,让后人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还能得到一些借鉴。诚如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所言,修身、治国、为官、处世,道理都在其中。有智慧,有操守,有权变,有理想。即使编纂者不无局限,但是,书中所提供的翔实而经过专业考订的历史记载,则努力做到了准确可靠,从而达到了史才(叙事之才)、史学(博采众书)、史识(非凡见解)、史德(道术合一)相统一的境界;史事与智慧相统一的境界,也是经与史合一的境界。胡三省就《资治通鉴》对“经”“史”关系有一段评论:“世之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胡三省的这段话,不仅仅是辩白经史之轻重,而且在阐明“道”(道理、原则)与“术”(操作技巧)之间的关系。曾国藩说,《资治通鉴》不仅能够“穷物之理”,而且还能“执圣之权”。在史以载道的同时,不乏权变与谋略,也是《资治通鉴》值得细品的原因所在。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经典,蕴含着先人们丰富的治国理政得失和社会人生经验。

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末说,《资治通鉴》这本书观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提升自己(自淑),与人分享(诲人),因为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对话,体悟了其中的智慧与思想而感到十分愉悦(知道而乐),这三重境界,可以成为我们品读《资治通鉴》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