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粉底原料(古代女生真是爱美不要命,竟然用它做粉底!)
古代女性粉底原料文章列表:
- 1、古代女生真是爱美不要命,竟然用它做粉底!
- 2、古代女神都用什么化妆品?与现代相比毫不逊色
- 3、古人用什么化妆品?
- 4、古代的胭脂是怎么发明的?它提取于一种花
- 5、古代化妆有多野?尿液漱口,铅粉美白,为了爱美不顾性命
古代女生真是爱美不要命,竟然用它做粉底!
爱美是每一个女生的天性,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所以才会有各式各样的化妆品。然而,古代就没有那么先进了,她们的化妆品都是自制的,而且效果也没有我么用的好。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古代女生是如何化妆的!
最开始她们用淘米水来洗脸,因为淘米水含有蛋白质、淀粉等一些成分,可以有效的去除脸上的油污和脏东西,让脸部肌肤变得更加清爽、干净。后来她们用大米磨成的粉末当粉底,但是由于持久性不好,没用多长时间就放弃了。再后来她们用铅粉代替米粉,美白和持久性都不错,但是与本身的肤色差异大,整个脸都是惨白的,而且还有毒,原来古代女生化妆就这么大胆了啊。铅粉是用得时间比较长的,所以古代女生的性命都不长。
其次就是画眉了,古代画眉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烧剩下的木炭,但是用得效果十分粗糙,后来有一些人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石,采用它来代替木炭,所以才有了柳叶眉等一些眉形。
彩妆部分也就是腮红和口红了,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腮红、口红,古代则是用朱砂代替,但其实朱砂也是有毒的,古代女生真是爱美不要命呀!不过有些有钱人家的女生,用的是花瓣捣碎的泥状物,前不久网红李子柒也有自制过来着。
其实古代的一些自制化妆品,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在家做做哦,实用又省钱呢!还能体验一下自己动手的乐趣。
美妆好帮手,每天分享美妆,护肤,发型等相关知识,让你用时尚的妆容,找到最美的自己。如果有相关问题,欢迎大家评论或私信。
古代女神都用什么化妆品?与现代相比毫不逊色
白居易的《长恨歌》脍炙人口,其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成为千古名句,历久弥新。这里的粉黛,说的是皇宫内的妃嫔和宫女,其本意是指古代女神用的化妆品。
实际上,古代的化妆品不止粉黛,种类多样,与现代相比,毫不逊色。
妆粉
屈原的《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芗泽只”的诗句,由此可以分辨,粉黛分为白黑两色。颜色不同,作用各异。粉,准确地说应该是妆粉,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妆粉。它的用途相当于现在的增白粉底。
《齐民要术》中记录初级妆粉的制作。妆粉以大米或栗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研磨、沉淀、暴晒等步骤,刮去表面浮土,成品称为“粉英”。大米质地的“粉英”粘性不足,容易掉粉,而粟米制成的“粉英”,更有粘性,使用时加入香料,美白增香,一举两得。
既然有初级妆粉,就会有进阶妆粉。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胡粉”的新式妆粉,它颜色白皙,质地细腻,关键是粘性足,深受姑娘们的喜爱。胡粉的发展经历了由糊状到块状的过程,效果不错,携带方便,很快取代了粉英的地位,成为主流妆粉。不过,胡粉含有铅、锡、铝、锌等重金属,长期使用会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造成大脑、肝、肾等疾病。爱美的菇凉真的是要美不要命。
胡粉还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三国时期,曹植在《洛神赋》中,用“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来形容洛神的美丽脱俗。唐朝诗人韦元甫的《木兰歌》,用“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的诗句,描绘木兰替父从军的传说。宋朝文学家司马光在《西江月》中,以“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体现了当时妇女的日常生活。
画眉--黛
说完了粉,该聊聊黛了。古代,女神用烧焦的柳枝涂抹在眉毛上,这种方法显然太low了。南朝诗人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记录了一种叫“石黛”的画眉工具,这是用石砚磨成细粉,加水调和后形成画眉墨。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强征十五六岁的殿脚女为他的船拉纤。很快,他被画有蛾眉的吴绛仙吸引,将其纳入后宫,封为崆峒夫人。隋炀帝将螺子黛赐给吴绛仙,以示宠爱。即便隋末乱世,吴绛仙依然用着昂贵的螺子黛。
问题来了,螺子黛到底有多贵呢?唐朝颜师古在 《隋遗录》中记载:“螺子黛出波斯国 ,每颗直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螺子黛的价格居然高达十金,记载中提到的铜黛,价格相对于螺子黛便宜很多,是铜锈状化合物。两者均出自波斯,属于进口化妆品,价格高昂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还有一种来自西域的青雀头黛,颜色深灰,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曾向南朝宋国,进献青雀头黛百斤,可见当时的青雀头黛用量可观。螺子黛、铜黛和青雀头黛在隋唐时期的黑黛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成为画眉的主要工具。
胭脂
“面子工程”事关重大,仅靠粉黛是不够的,还得有胭脂。实际上,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相当于现在的护肤膏和口红。胭脂的原料是以“红蓝”花为主。这种花朵含有红和黄两种色素,在石钵中反复杵槌后,沥去黄汁,制成红色染料,经过阴干处理,形成脂膏。
胭脂,古称“阏氏”,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由商末燕地的妇女用红蓝花发明的,二是胭脂原产于西北匈奴控制的焉支山。当时的匈奴皇后,常以阏氏妆脸,因此,阏氏成为匈奴皇后的代称。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域的胭脂成为中原妇女化妆的必需品。
唐朝王焘的《外台秘要》,记载了口脂的制作方法:“《千金翼》口脂方:熟朱二两 紫草末五两 丁香二两,末麝香一两,上四味,以甲煎和为膏,盛于匣内,即是甲煎口脂,如无甲煎即名唇脂,非口脂也。”这种口红是无色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润唇膏,这与当时干燥的气候有关。
与现在不同,唐朝的男人也用口脂。诗人刘禹锡在《为李中丞谢赐紫雪面脂等表》云:“奉宣圣旨赐臣紫雪、红雪、面脂、口脂一合,澡豆一袋。”另一位诗人白居易《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也提到:“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看来唐朝皇帝赏赐大臣口脂,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面膜
在古代贵族妇女中,还流行敷面膜。唐朝的太平公主就是位面膜达人。她命人在农历三月采集桃花,阴干研磨,配合七月的乌骨鸡血调和成膏状,据说这种面膜有美白皮肤的效果。
此外,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常用的太真红玉膏,也是一种面膜,它是以鲜杏仁、轻粉、滑石粉为主料,辅以冰片、麝香,用蛋清调制而成。杨玉环在每天早晨盥洗之后使用,能让她的肤色始终保持红润光泽。两种面膜成份不同,效果却是类似的。
花钿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如今不常见的化妆品。花钿是古代妇女贴在额头的花饰。花钿的颜色有红、绿和黄三种,以红色最多,采用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材质。花钿的形状有梅花、鸟、鱼、鸭等,新颖别致,楚楚动人。
花钿的出现纯属偶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此,花钿又被叫做“梅花妆”或“寿阳妆”,在隋唐时期风行一时。
北宋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记录了一件趣事:“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爱美的后唐宫女用网捕捉蜻蜓,剪下它的翅膀做成花钿,真是脑洞大开,不拘一格。
贴花钿用的是呵胶,据说是用鱼瞟制成的,呵气成胶,粘性十足,效果相当于现在的不干胶,不过伦家是纯天然的。在著名的《木兰词》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卸妆时,用热水一敷,就能揭下花钿,方便实用。
古代和现代的化妆品做对比,就会发现古代化妆品种类丰富,颜色各异,照样能把女神打扮得美美哒。与现代的化妆品不同,古代的化妆品大都采用纯天然材质,绿色环保无污染,应该点个大大的赞。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有一点未曾改变,那就是人人都有一颗爱美的心。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楚辞•大招》《齐民要术》《隋遗录》《外台秘要》《潸异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人用什么化妆品?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小姐姐们也是要化妆的。
古代的化妆品种类繁多,而且成分非常恐怖,古人真的是“什么东西都敢往脸上抹”!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皮肤白皙是古今东方美女的共同追求。今天化妆的基础是美白用的粉底,而古代美女化妆也用粉来美白。“粉”字是米字旁,最早的粉底就是用米做的。
《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代粉底”的制作方法:将米磨成细粉,淘洗至水清,然后沉于凉水之中发酵,直至发出腐烂臭味。发酵后将米粉沉淀滤出,并研磨成浆,等米浆干透就制成了粉饼。削去粉饼四周粗劣的部分,将中间雪白光润的部分留下,称之为“粉英”。
用刀将粉英削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干后揉碎成粉末,粉末越细越好,这就是最后可以化妆用的“粉底”了。
这种用米做的粉底有一个缺点——容易脱落,所以古代美女脸上经常掉渣。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改进款的粉底——白铅粉。
白铅粉洁白细腻,还不掉妆。成语“洗尽铅华”里的“铅”指的就是古代女子化妆用的铅粉。《水浒传》里武松跑路时,孙二娘就是用铅粉给武松涂面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铅粉里含有大量的金属铅,而铅是重金属,有毒,因此古代女子使用铅粉久了肌肤变色成黄脸婆,严重的还会铅中毒。古代的女生们为了美也是蛮拼的!
古代也有彩妆,最古老的便是朱砂。从字面上理解,朱砂就是指红色的矿石,即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将天然朱砂矿石研磨、漂制后得到的红色颜料就是朱砂。早在商周时,女性,尤其是舞姬与宫女,就将朱砂擦拭在面部当腮红,毕竟她们都是靠脸吃饭的人。
汉代的朱砂不光能抹脸当腮红,还能涂唇。但朱砂本身不具有黏性,敷在嘴唇上很快就会被唾沫溶化,聪明的古人就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其形态和功能很接近今天的口红了。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外来化妆品——胭脂。胭脂从匈奴地区传入我国,属于进口货,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胭脂是将红蓝花捣碎过滤,提取其中的红色素制作而成的。
然而,后唐学者马缟在其《中华古今注》里又说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支”。如果马缟的说法属实,那么胭脂至少已经存在三千年了。
再说下古代的“眉笔”。古代画眉用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又名石黛。将石黛放在黛砚上磨,碾成粉末后加水调和,蘸着它就可以画眉毛了。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在黛出现之前,女子们都是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改革开放前,物资极端匮乏,大部分女子没有眉笔可用,就用燃烧过的火柴头沾上唾沫后涂在眉毛上,此法还颇具古风。
来源:王磊《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篇
古代的胭脂是怎么发明的?它提取于一种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几乎是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的定论。像现在女孩子出门游玩、上班、约会都会化点淡妆,简单的几个动作就会使气色变好,心情也美美哒,我们平时用的化妆品有粉底液,口红,腮红等。说到腮红,在古时候,女子是使用得最频繁的化妆品了,但是在古代它被称为:胭脂。
胭脂的由来历史非常悠久,有关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古时候胭脂的原料主要为红蓝花。
红蓝花也被称为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到我国的。汉代开始,汉、匈之间有很多次军事战争,比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再如光武帝建武廿四年,驻牧于南边的匈奴日逐王比率众到王原塞归附。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官吏与民众间的来往增多,为汉、匈两民族文化习俗的沟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大路。“胭脂”的制作以及推广,就是在这种大交流的历史背景下,慢慢地由匈奴传入汉朝宫廷的。
为什么会被称为“胭脂”?这里又有一段故事,宋《嘉祐本草》载:“红蓝色味辛温,无毒。堪作胭脂,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在汉武帝时,红蓝花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因为这种花来自焉支山,所以汉人索性称其为“焉支”。
“焉支”其实是胡语音译,最后为了写作方便,才改为“胭脂”的。在汉代,红蓝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及美容化妆材料,已经广泛地进入了汉人的生活之中,妇女独爱之。
胭脂的做法还是比较简单的, 在红蓝花朵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把黄汁淘去,留下了鲜艳的红色染料。古时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还有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经过阴干处理,最后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
有了胭脂怎么能少得了水粉?
胭脂总是要和水粉搭配使用,才能相得益彰。这和现代的女生腮红前要先用粉底液或粉饼打底一样。古时候的水粉一般是铅粉或米粉两种。古代女子化妆时,一般是将妆粉和胭脂配合使用,化出各种妆容。
比如檀晕妆,化妆前就要先将胭脂和铅粉混合,使之变成粉红色。接着直接涂抹于面颊,看起来人显得庄重,文静。
还有桃花妆,首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脸颊呈现红色。整个面部的色彩丰富,额头和下颌显得娇媚动人。
飞砚妆,首先在脸部涂抹一层胭脂,再用白粉轻轻铺开。这和我们现代女生先用腮红上色,再扑一层蜜粉定妆一样。
胭脂水粉的传承,展现出 “美”永远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我们知道,古代女子地位虽然较低,但是她们通过勤劳以及智慧,用各种天然原料,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化妆品,为女性的美丽做了许多贡献,装扮成了中国史上多彩的花样年华。
古代化妆有多野?尿液漱口,铅粉美白,为了爱美不顾性命
俗话说爱美不分年龄和朝代。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曾写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从古至今姑娘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古有四大美女、埃及艳后,为美在脸上抹铅,今有大学生负债整容。
网传亚洲的“新四大发明”,分别是泰国的变性术、韩国的整容术、日本的美妆术、中国的修图术,都是人们的爱美之心驱动的。
在这四个变美的方法中,化妆绝对是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好实践的一种。
所以化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很多化妆品牌为了营销产品会扔出一些洗脑包:不化妆见人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化妆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美丽,也成为了一种礼貌。现如今谁出门不把一桌子的瓶瓶罐罐擦个遍都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
化妆品种类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网友纷纷表示:只有古代的美女才是纯天然的。然而古人化妆比现代人更猛。
那么他们没有这么多的化妆品,是如何化妆的呢?
为美而豁出去的古代人
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已经开始化妆了,据史料记载古埃及的化妆方式与现代的化妆方式大同小异。无非是擦脸油、抹铅粉、涂眼影、涂口红、涂指甲,最后戴假发。出土文物表明埃及艳后的化妆工具一点都不落后于现代的大牌。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我们对“白”的执念一直都未放下。最早的时候古人为了变白用“粉”来涂脸,这里的粉不是现代粉底而是米粉,因此粉这个字由“米”和“分”组成。
虽然米粉纯天然无污染,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脱妆”。古代皇帝召见妃子侍寝,下午刚涂了层粉,还没等天色暗就已经一块块掉下来了。
图注:碳酸铅
偶然的机会发现“铅粉(碳酸铅)”比“米粉”美白效果好而且显色度更高,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洗尽铅华”,意思是古人卸妆后的样子。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铅的危害,只追求它的美白效果。日本人来中国“学习”时,带走了这一美白方法,因此日本的“艺伎妆”如此“死白”也由此而来,中世纪的欧洲也同样流行这种“dead white”。
艺伎涂那么白不吓人吗?其实不仅不吓人,还能让别人更好地看自己。艺伎不仅把铅平铺在脸上,还会在脸颊上涂上红铅,跟现在的腮红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雀斑瑕疵的地方还要用硫酸铅去遮盖。
古代没有一块像样的镜子,只能一股脑往脸上抹。艺伎一般的歌舞会是在晚上,古代没有灯光全靠月亮和几盏蜡烛,脸要是不涂白一点,下面的观众根本不知道上面在干嘛,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了一种化妆风格。但很快使用过多“重金属”的后果随之而来。姑娘们发现自己的脸色越来越灰暗,身体也出现了很多病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留下了很多画像,她的脱发和发际线后移也是用“铅”过度的后遗症之一。当时的英国贵族误以为伊丽莎白一世的发际线后移很新潮,纷纷将自己额头的头发通通拔掉像清朝的阿哥一样,一个个都是锃光瓦亮的大脑门。
除了女人,古代男人也化妆
现如今对于男士化妆早已经见怪不怪了,95后、00后的男生也成为了化妆品消费的主力军。其实在国内真正的美妆大佬都是男人。比如把40岁刘晓庆化成18岁的毛戈平、87版《红楼梦》天下第一梳的化妆师杨树云等等,化妆早已从偏见变为了传统文化艺术。
古埃及的男人喜爱用黑色颜料画眼线,用绿色颜料画眼影,打造猫眼的效果。古罗马的美男更是把红色颜料直接往脸上抹,用猪的脂肪和血混合制成指甲油。更有趣的是他们为了遮盖斑秃,不惜用黑颜料在头上涂抹。港剧里发法官总是带着一顶假发,这也是源于18世纪的法国。
小时候学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一句: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也印证了古代男子对美的执着。汉朝的男侍有“不敷粉不得上值”的规定,每天来上班必须带妆。三国时期的魏国上书何宴更是走到哪里化妆品带到哪里。史书记载他“美姿仪而色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底妆很服帖。
曹操的儿子曹植更是将“美”贯彻到底,曾经有一位学者来拜见偶像曹植,恰巧曹植正在梳妆打扮,但是为了更美一点,让拜访的人在外等了两小时。当然除了化妆外,其他的装饰品也不能少,唐宋时期流行染发和口红。唐朝诗人刘禹锡怕自己的头发花白会让人对自己有偏见,就会把头发染黑显年轻。唐高宗对口红更是爱不释手,各种色号的口脂一应俱全,大臣们让他龙颜大悦时也会获得他喜爱的口脂、头膏奖赏。
疯狂地美容从未停止
希腊人认为鳄鱼的粪便混泥巴敷脸可以减缓衰老,撒哈拉沙漠的牧民用骆驼尿洗头灭跳蚤,罗马人认为用葡萄牙人的尿漱口,可以清新口气、美白牙齿。为什么只用葡萄牙人的尿呢?因为觉得他们比自己强。18世纪的西欧贵族用猪油来打造复杂的头型。
现在的美容院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更好,纷纷推出一些反人类的美容手段。蜗牛爬脸的美容手段最早出现在日本,这一整套下来得花106美元,据说这令人“恶心”的手法可以去除面部的死皮和毛孔。
其实找到健康、安全的美容和化妆让自己的皮肤更好,精神更佳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但还是要找到正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