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唐朝人过中秋有假期吗(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蚂蚁庄园10月1日答案)

导读唐朝人过中秋有假期吗文章列表:1、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蚂蚁庄园10月1日答案2、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9月21日蚂蚁庄园今日问题答案一览3、古人的仲秋

唐朝人过中秋有假期吗文章列表:

唐朝人过中秋有假期吗(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蚂蚁庄园10月1日答案)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蚂蚁庄园10月1日答案

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2020年10月1日答案是什么呢?2020年10月1日的蚂蚁庄园小课堂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不知道答案的小伙伴一起看看下面今天的蚂蚁庄园答案吧!

【每日最新答案汇总】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答案:有的

答案解析:早在唐朝,朝廷就规定,中秋要放假三天,所以唐朝人中秋也会放假。南宋时,中秋放假一天,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被取消。直到现代,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以上就是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的答案,小编每天持续为你更新哦!

来源:仓鼠手游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9月21日蚂蚁庄园今日问题答案一览

2021年9月21日,支付宝的蚂蚁庄园小课堂的问题是关于中秋节的,问题是“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这个中秋节在古代也是有假期的,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蚂蚁庄园今日答案。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9月21日蚂蚁庄园今日答案

今天问题: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

A、有的

B、肯定没有

正确答案:有的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早在唐朝,朝廷就规定,中秋要放假三天,所以唐朝人中秋也会放假。南宋时,中秋放假一天,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被取消。直到现代,2008年 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来源:站长之家

古人的仲秋节和中秋节是同一个么,唐朝和宋朝的八月十五有啥区别

中秋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且最具节日气息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周礼》中就有 "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的说法。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互赠月饼,饮桂花酒来寄托对家人和故乡的相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过你是否思考过,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过的中秋节和古人所说的中秋节根本不是一回事,古代的中秋节即不吃月饼,也没有寄托相思的说法,而是在历史演化之中逐渐所形成的。既然如此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相思和思乡这些意象会附会到中秋节上?古代的中秋节是怎么演化成为现在的中秋节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探中秋节的前世今生。

一谈起中秋节,很多人会说中秋节起源于先秦时期,在《周礼》和《礼记》中都有中秋的记载。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先秦时期并不是中秋,而是"仲秋"。

在古代,古人用孟、仲、季来表达季节的顺序,所以"仲秋"的意思是秋天的第二个月份,即便后来"仲秋"变成"中秋",可依旧所表达的是"秋天已经过半"的意思,是一个长时间的名词,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具体到"八月十五",具体到是节日名词。它仅仅如"仲夏"一样是个时间名词。

不过如果你说现在的中秋节和古代的仲秋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也不算完全正确,因为他们很显然都来源于同一种信仰,那就是"月亮崇拜"。早在周朝的时候,我国的古人就已经产生了月亮崇拜,即"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到了秦汉时期,祭月是作为皇家重要礼仪来对待的。

既然祭月,当然要选择月亮最清晰,最大最圆且最有意义的时刻。仲秋不仅是老百姓庄稼收成的时候,更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圆最明的时刻,于是皇家"秋分祭月"的习俗就从先秦时期一直保留到清末年间。

皇家有祭月,民间自然也有对月亮的向往,早在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中就记述了"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两个神话故事,以此表达对月的崇拜。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巅峰,文人墨客对着夜空中那至阴至柔,美艳不可方物的月亮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情愫,对月抒怀一时成为潮流。比如沈休文《应王中丞思远咏月一篇》中就有"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入户,圆影隙中来。"之句。

魏晋文学对后来的唐代诗歌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浪漫主义一块,大诗人李白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所以在他的诗中,月亮成为了频次非常高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风词》中的"秋风清,秋月明……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要知道李白作为盛唐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有他为"月"亲自代言,那影响力可不是一般般的。所以之后"月"的意象也成为了唐诗中的常客,更是衍生出了"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冰镜"等等数十种不同的代称,名诗佳句无数,例如李商隐的"青女素娥倶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皮日休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杜甫的"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正是因此,从魏晋到唐朝,除了皇宫祭月以外,文人玩月,赏月一时成为风气。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此时"赏月"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但并不代表我们就产生了"中秋节"这样用一个特定日子来赏月的节日。一来是因为不管是祭月的皇室宫廷,还是文人墨客,他们都属于高级阶层。普通的老百姓并没有如此的文学休养和欣赏水平,真正的农民甚至连识字都做不到,并且官方也没有正式规定某天作为赏月的"中秋节"。如果由于文人在唐朝时期有大量的赏月活动,就说中秋节起源于唐朝,那未免太过于牵强了。

二来则是虽然中唐以后已经出现"八月十五赏月"这样的活动,但没有任何迹象说明这是一个节日,反而拥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这只是文人们下意识选择在这一天月圆之夜进行赏月的私人行为罢了。例如被誉为"闽学鼻祖"的中唐大文豪欧阳詹,其在《玩月》中就说:

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遮月,霜侵人,蔽与侵,倶害乎玩…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冬天冷,夏天热,春天云多,所以秋天是最好的赏月季节。在秋天里面,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很显然唐朝人选择八月十五玩月,只是因为它是最适合的,而不是说这个时候就有中秋节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频频在唐诗中看到"八月十五玩月"的诗歌,如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却无法在唐朝找到任何"中秋节"记载的原因。

虽然唐朝并没有中秋节,但是文人们在"八月十五玩月"习俗却传播到了宋代,宋词中众多关于"月亮"的描写就不累述了。这里特意要提的就是宋朝是中国非常神奇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对"民俗"来说,由于商品经济的盛行,宋朝之前大量只存在于宫廷或者贵族阶层的活动开始下沉到百姓阶层,并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所以终宋两朝是我国民俗和民间文化产生最多的朝代。

当然了,这些民俗并不是"凭空出现"了,而是经过数百年的积累,"中秋节"就是其中的最典型。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中秋"一词作为特定的节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这说明当时的官方已经把"中秋节"列为节日,而时间正是"八月十五日"。同时在宋词词题中开始大量出现"中秋"一词,比如晏殊的《中秋月》、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这和唐代文人用"八月十五"做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唐诗中对月的描述绝大多数都是诗人一种凄凉的抒怀,或者是士大夫阶层的附庸风雅,是孤寂,是高贵,这种意象老百姓理解不了,自然也不会对此产生支持。但是到了宋朝,宋人对月的描述逐渐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往往宴请好友,觥筹交错,欢聚一堂,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意象老百姓自然也非常乐意去庆祝,再加上恰逢秋收和一年之中天气最为宜人的时候,八月十五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的诞生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没有任何一项民俗是一天两天之内产生的,即使如"端午节"这种附会纪念屈原的节日,也不说屈原投江那会就产生的,从最早的某种崇拜到最终形成民俗,其中都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和演化。正如没有先秦时期的月亮崇拜和祭月,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中秋节一样。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北宋时期虽然有了"中秋节",但其多数还是赏月,欢庆的形式,并没有附会念国思乡的含义。靖康之耻,二王北狩,南宋百姓在中秋之夜念及以前高朋满座,欢聚一堂的景色开始思念故土故人,由此中秋节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运城人传统的中秋节,你知道多少呢?

通常我们说到八月十五时,往往只知道一个中秋节而已,其实仅名称这一项,多数人就是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事实上中秋节的名称很多,诸如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等,恐怕很多人都说不上来的。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因此上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说法,可见其并不像我们认为是一句调侃的话。

我没有对国外节日之类的风俗习惯做过调查研究,所以不敢对其妄加评论。但是我猜测,大约在农事活动与风情习俗方面的传统节日,当是远远逊于我们国家的,而且内容方面也远没有我们民族的这般丰富。而就我们国人的重视程度而言,中秋节是一年中除春节外的最大节日,可以说是举国欢庆,万民同乐,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心。历代文人墨客当然不会错失这等良机,对此留下了无数佳作美文,数量之多甚至超越了新年,成为中秋节的一大亮点。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也是仁者智者各抒己见。就中秋一词而言,最早当是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道:“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有记载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所谓的夕月就是晚上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于是逐步传到民间来,成为大众化的节日而流传至今。

也有说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汉语里关于“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是说八月中秋时节,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于是就以“中秋”这天作为欢庆的节日。如依照这个解释,“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恰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而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还有历史学家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应为隋末年间,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发明出一种叫“月饼”的食物,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出来的军粮问题。设若以此为根源,中秋节还真是与我们家乡运城有关联了。何以如此言之?且不说裴氏根祖在闻喜,自古“天下无二裴”的史话,单说发明者裴寂就是地地道的临猗人,其坟冢当在临晋镇一带,历史上被称作桑泉之地,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

裴寂字玄真,唐朝时的宰相,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李渊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遂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为李渊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后因受僧人法雅牵连,被免官削邑放归原籍,病逝后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等。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多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秋节就与祭拜月亮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便有祭月、赏月、拜月等习俗,吃月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成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年景的节日。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出来后,都要在院子里摆放小桌,上面摆上各种水果,月饼等祭品跪拜月神。在献完月神之后,这些月神已经品赏过的供品,才能轮上我们小孩子们享用。现在想来,小时候的中秋节才真的是很有意思,至今依然还十分怀念哩。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乐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唐代时中秋赏月习俗就比较盛行,大约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中秋节开始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时,得到了霓裳羽衣曲后,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形成了赏月祭月的习俗。

至于月饼一词,最初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书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当时的月饼并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源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不过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不容置疑的。有史料记载道,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大约应是中国月饼的“始祖”了。

有的学者认为,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诗句,或许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用酥油和糖作为馅料了。明代的月饼已成为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成为民间盛行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一书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可见当时已经是极其奢华隆重的了。

事实上对于中秋节而言,不仅在礼而且在情,不仅在景而且在意,与其说我们所庆祝的是某一个特殊的节日,不如说中国人钟情着节日里的人情和世故。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描写过汴梁城中秋节盛况:“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至于通晓。”方可窥见旧时京都繁华盛况一斑。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多次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至今依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说是元代时候,人们为了反抗外来者的统治,曾利用馈赠月饼机会在其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只是现在这个说法已不太合时宜了。进入明代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的《宛署杂记》里面这样记载道:“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可以看得出来经过元明两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的风俗日盛,而且月饼也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

远的不说,就是在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每每中秋节祭过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当然朝廷皇家玉苑更是讲究。《酌中志》里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此后经清朝民国到现代,月饼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饼是古代中秋佳节祭拜月神的供品,长此以往沿传下来,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习惯。想起小时候的中秋节,一个月饼掰开叫块,一个苹果分开叫牙,一张席子铺在院子里,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赏月,听父母讲与中秋节相关的故事……与之相比较,现在的中秋节就只是一个假期而已,绝大多数国人除了知道要吃月饼外,对中秋节的传统节日形式已经是一无所知了。这种现象也许不足以为奇,或者可称之为因时而异,与时俱进吧!

每到中秋佳节,人们就都会想起那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千古绝唱来。只是时移世易,那个中秋佳节酒香四溢,通宵达旦的狂欢夜,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渐渐地幻化成一个淡淡的背影。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对过中秋的方式,但是总有些东西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去传承。都说是酒越陈越香,文化因传承而经典,而我只想说的是:尽管繁华即将落尽,但是残阳还有余晖,不要让千百年流传的传统文化,却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成为自己心头挥之不去的遗憾。

清明节唐朝人放假5天,宋朝人放假7天,元、明、清三朝居然不放假

元芳,这事你怎么看?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编者按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

清明节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属于中国人意识中,相当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

这八个重要节日分别是: 上元(即元宵节)、 清明、 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清明节定于每年公历的四月五日,其根源在于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按照公历来定,每年时间都固定。

24节气

但清明节的节期比较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十日前十日,这两种说法。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古代朝廷考虑到,在外官员、商人、旅人们返乡路途长远,故将这近二十天内时间定为清明,以供大家有足够时间回乡祭祖。

当然,历史上清明节的来源、形成、以及节假日规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方式。

其中,唐朝人放假5天,宋朝人放假7天,元、明、清三朝居然不放假!

这都是为何?

一切还得从源头说起。

夏商周:清明节1.0版

早期,清明节的传统,主要来自古代帝王宗室,以及贵族阶层。华夏民族,历来重视先祖崇拜。

夏商周三朝,尤以商朝,最为重视鬼神文化。

商王处理大小事务都要用甲骨占卜,这个朝代的君王,每次问卜都要写"日记"。那个时代没有日记本,他咋办?他找来龟壳、兽骨,把问卜情况统统刻在上面,而且异常勤奋,比咱们今天发微信朋友圈、发微博都频繁。几乎事无巨细,从天气预报,到祭祀打战,啥事都往上刻,给商朝的巫史官吏们,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美术基础。

甲骨占卜

搁今天,这些记录者们,考个美术系,专攻雕刻或印章这门技术,那也是不在话下。

商人重鬼神,周人重礼仪。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来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一看,"老爹和哥哥把克定神州的事都干了,我干点啥好?"

得,咱搞点文化吧。

天下初定,怎么能没有礼仪呢?

于是,周公旦在一日三吐哺之余,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研究制定了礼仪。

其中,就是有祭祀的礼仪。这些礼仪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们如何祭拜朝庙与家庙。

但那时,祭祖扫墓的权利,只有贵族以上享有。

民间百姓一看,这个比较文明,这个不错。

于是纷纷效仿。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中国很多文化都是这样,从庙堂之高,普及到江湖之远。

因为文化权,在古代只有特权阶级才能享有。

但是,这时候的祭祀文化,并没有形成规模。

这个时期的清明节,只能叫做1.0版。

不成规模,没有普及,所以没有明确的典籍记载了祭祀期间,是否全国放公假。

春秋战国:清明节2.0版

只有晋国放假,其它诸侯国酌情决定

春秋时期,晋国的王二代——晋文公重耳,一个不受后妈待见的落魄公子,为避免被晋国人肉搜索,政治迫害,在一帮老臣的拥护下,开始了浪迹天涯的行程。

这一路,逃亡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那叫一个颠簸。

跟着他的人里,有一个老臣,叫介子推。这人曾经在重耳饥寒交迫时,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汤给他吃。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当上晋文公,准备对拥护者论功行赏。介子推却带着老母亲,躲到家乡的绵山里隐居起来。晋文公听闻一想,你几个意思?躲起来不见我,还把领导当领导吗?于是,一声令下,放火烧山。

晋文公成了清明节放火烧山第一人。他这一把火,酿成了悲剧。

活活把忠臣介子推,烧死在了山上。

后来,晋文公派人找到了山上那棵烧焦的柳树下,已经漆黑两团的介子推和其母的遗体。领导终于知道了权力的傲慢是会害死人的。

为了表示追悔,搞起了全国学习介子推精神的宣传活动,并且很大方地把这个活动,定为了晋国的法定节假日——寒食节。

全国,每年在这一天严禁生火,只吃寒食。

那么,寒食断火,第二天怎么生火呢?据记载,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而民间则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这里跟柳条啥关系呢?

原来,那颗柳树,居然在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扫介子推时,已长出了新叶子,看着满山一片天清地明,晋文公悲从中来,无限感慨,于是给柳树取名——清明柳。

柳,即留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

青山为证,忠魂可留。

但是,寒食节放假,这时候也只是晋国的事情。

因为,晋国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其它国家,人家晋国管不到,但是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这个文化普及到了其它诸侯国。

当然,关于禁火之俗,也有人提出,早在周朝就有。那为什么还会有介子推这个故事呢?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主要是汉朝人在讲述和传播,目的是为了推广忠孝文化,方便汉朝的封建统治。尤其是它比较符合汉朝制定的"以孝治天下"的主旋律。

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在前后的日子,在二十四节气中,本来就有清明这一节气,后来就逐渐合为一个节日。

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 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于是,有研究者指出,"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唐朝:清明节3.0版

放假从四天,到五天,再到七天

根据北宋学者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唐朝初年,一度普及开来的寒食节,已经蔚然成风。这一天,除了扫墓以外,人们还习惯于郊游、踏青,去采纳天气之清气。

唐代朝廷方面,对于这样的民俗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为严肃节日氛围,缅怀先人,唐代明令禁止在清明期间结婚,同时禁止喝酒兴娱等一切活动。

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政府正式下达文件,诏令指出,不许"临丧嫁娶"、"送葬之时,共为欢饮", "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

也就是说,民间某些不严肃的做法,是不符合清明时节悲伤的主旋律的。这样做显然是对先人的不恭敬,也与节日的初衷相违背。

此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一朝,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再度颁布敕令,允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为这一节日,规定了祭拜细节: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民间扫墓祭祖

不过,不严肃的娱乐活动,依然必须禁止, "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再发敕令强调:"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

那么,朝廷如此严肃认真对待,官员们自然认真地遵守,民间也乐得推广。

可是,重点来了,既然是一个法定的节假日,到底放假几天?

一开始,放的是4天!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

后来,改为放假5天!

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 "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再后来,放假到7天!

贞元六年(790年),唐政府规定,假日加到七天。

假期越来越多,意味着唐朝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侧面反映了,其实当时唐朝老百姓对于这个节日,也是相当的认同。

宋朝:清明节4.0版

一律放假七天

到了宋朝,清明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

根据研究者指出,"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

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之后,临到清明这个日子,家家户户须换新火。即前文交代,用柳条或者榆木,来钻木取火。

在唐宋之际,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已经合为一体。

所以,我们今天几乎不再提寒食节,主要是因为,寒食的文化已经融入清明节之中。

清明节

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宋朝人不仅清明节放假7天,冬至、元宵,也放假7天。

无独有偶,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研究者指出,"在唐人那里,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也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

白居易则把清明与寒食并称,其诗《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 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笔者对这一观点,深表认同。

元明清三朝:清明节不放假

笔发现,从元代开始,寒食节习俗已逐渐式微,大体上元代朝廷帝王先祖源自草原,实行天葬制度,并无继承汉制清明、寒食等祭祀文化的需求。

但这一时期,民间依然盛行清明节文化。只是,寒食这一提法,无论庙堂或是江湖,均已少见。

明朝的文化,更为奇怪。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工作狂,明朝规定官员每年的假期只有3天,分别为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其它时候,都不允许放假。

清朝学习的不少都是明朝的制度。

对于节假日制度,学习明朝尤其到位。

是以,清明节对于清朝人来说,也没有放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