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暗黑33007(十二月拍 | 拥抱还是背离,都是在同一个世界里的选择)

导读“在夜晚的金色大厅中,沉醉于欢快的华尔兹,我才明白,我们其实在和大海共舞。”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这一幕的镜头在脑子里留下很深的烙印。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在海中漂浮很久

“在夜晚的金色大厅中,

沉醉于欢快的华尔兹,

我才明白,

我们其实在和大海共舞。

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这一幕的镜头在脑子里留下很深的烙印。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在海中漂浮很久的人,激烈的挣扎过,发现幽深的蓝可以吞噬掉所有的情绪,然后开始平和的接受去和大海共舞。

我可以深切的感知挣扎时候的无奈和可悲,又能感同身受去接受与海共舞的欣喜。明明是一件荒诞的事情,却依旧能感受这些可笑可悲的情绪。但当时我不确定的是,这种感受算不算存在主义。

荒诞和孤独

以爱的方式感知和拥抱世界

所以,我开始第一次试图认真的去感受,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感受世界的一切。从世界剥离出自己,去感受别人的欣喜和落寞。就像是我第一次读加缪《局外人》的时候,我能理解主人公莫尔索的“荒诞”。

不,或许并不能称之为荒诞。

他能感受世界带给他的刺激,也能对自己说他对人生充满了感激。虽然对于莫尔索的有些表达方式和感受很多人不理解,但如果我们能站在莫尔索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或许对于这个故事的解读会多一点。

典型的存在主义者是试着将自己的感官打开,让自己去感受外界,然后去回应身体所感受到的东西。

这就是莫尔索身上的存在主义。而莫尔索身上所投射的就是加缪关于存在主义的思辨和感受。

△ 图录号3001

加缪(Albert Camus) 二战末期有关子女及戏剧《卡里古拉》创作的亲笔信

信笺 一张一页1945年作21×14cm

说明:此为加缪亲笔信,文字优美隽永,似在创作一篇随笔散文。信谈到了他在避难所的生活,他刚出生没多久的子女以及正在创作的戏剧作品《卡里古拉》,颇有趣味。信作于1945年,二战的尾声。二战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加缪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了其文学的创作。使用伽利马出版社(Librairie Gallimard)纸笺。

加缪作为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是“荒诞哲学”及“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亦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于加缪而言,他的一生始于贫穷,但他却并不为之困顿:

贫穷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幸:光明在其中撒播着它的财富,甚至我的反抗也被照亮了。

拥有金钱,就是把自己从金钱中解放出来。

贫穷与光明,贯穿了加缪的一生。他是一个非常需要“黑暗v.s光明”这种辩证的一个人。所以贫穷与高贵,在加缪看来,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反而激发了他的才华:

我发现,一个穷孩子可以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和解放自己。

加缪对待世界的方式是选择去感知,去拥抱。

他直面过死亡和孤独,在富有生命力的那些岁月里,他感受着生活的荒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阳光之外,亲吻之外,原野的香气之外,还存在着加缪对于生命的感受。

而提及加缪,与之最初相惜最后决裂的萨特是始终绕不开的名字。

自由和骄傲

哪怕与世界背离

很多人认识存在主义的路上,会习惯性偏爱加缪,甚至不喜萨特。

这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感知世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于生活的选择,无论是拥抱,还是背离,其实看似对立的选择,是在同一个世界里。

△ 图录号3002

萨特(Jean-Paul Sartre) 存在主义哲学理念形成的重要原始核心手稿

文稿 十三页26.5×21cm

说明:这篇长达13页的萨特手稿是五十六十年代西方占据哲学界统治地位的萨特思想的核心,即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所形成的最原始依据。它是全世界的萨特研究学者们对萨特所做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手稿给我们揭示了他在存在主义哲学研究进程中最原始的思考方法及论据链的构成。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萨特以如下九点为证据链,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存在主义思考方法1、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发展。2、清教主义和加尔文主义的来源。3、十八世纪初英格兰的世俗化。4、商人和动产所有权的保护。5、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三点优越性。6.、法国大革命与个体幸福度毫无关联。7、议会的作用。8、宪法。9、等级。这篇宏阔的手稿不仅属于萨特,更属于全人类,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类哲思的硕硕之光。它是存在主义研究的奠基石。

萨特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如果说托尔斯泰的文学是将枯朽的灵魂复活,那么萨特的哲学则是在青春的壮烈之火中加了一把智慧的干柴。

不同于加缪,萨特是一个无所顾忌的人。

他的出身,他的才能,他思维的敏捷度,都使得他可以无所谓,他可以不用考虑是非正义问题。

只是这些萨特个人性情的流露,从某一方面看,就像是他背离着这个世界的轨迹。特别是在与加缪关系破裂的关系上,那一封万字的绝交书信,像是决绝、永不回头的誓言。但真的有人能骄傲又欣喜的写下两万多个字只是为了决裂么?

这又何尝不是彼此为对方加冕荣光的见证。

萨特骄傲地在那些字里行间炫耀着斐然文采,却也同样惺惺相惜与加缪过去的感情。

萨特的很多的作品里,他都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他在跟过去的朋友对话。他在选择“背离”世界的同时,又将那些永远存在的想法和思绪不断去重温和体会。

或许对于生活的选择,

无论是拥抱,

还是背离,

看似对立的选择

其实都在感知的是同一个世界。

岁末,【外国名人手迹专场】以加缪和萨特开篇,便是希望无论在何种境地里,我们都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抱世界,或者背负世界赋予的感知。

世界是不断在变化的,今天我们可以感受一场风雨的猛烈,明天或许沐浴的便是一场和煦的阳光。

而最能清晰感知的这一刻,是我们永远对于明天、对于下一件标的、对于未知,都满怀着期待。

图录号:3003

《日瓦戈医生》作者

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

圣诞期间致友人亲笔信

信笺 一张一页(附实寄封)

1958年12月26日作

29.5×21cm;14×9cm(信封)

此件信札作品是《日瓦戈医生》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圣诞期间致友人的亲笔信。

帕斯捷尔纳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在一个犹太“艺术家庭”,父亲雷奥尼(Leonid)是名画家,母亲罗莎(Rosa)是钢琴家,从小就能作曲,也会写诗。莫斯科文学院毕业,留学德国的马尔堡大学,攻读哲学,又在欧洲各国游历,以小说《日瓦戈医生》闻名于世,但此书因批判了苏联体制,长期被列为禁书。后来以意大利以及其它二十多国译文,在欧洲广为流行。

值得一说的是,加缪和萨特关系破裂的一部分原因便是因为苏联体制下的一些矛盾。而《日瓦戈医生》也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苏联体制下的一些弊端。

时至1957年,帕斯捷尔纳克完成了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这部对历史深沉思考的长篇小说在西方出版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因为他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中,都取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而他的获奖,在苏联引起轩然大波,不仅作品受到严厉批判,作家本人也被开除作协会籍。有人甚至扬言取消作者的公民权,驱逐出境。在这种情况下,帕斯捷尔纳克被迫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并写信给赫鲁晓夫,恳求不要对他采取极端措施。从此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本拍品即为1958年圣诞节期间,孤独的作家在莫斯科的皮瑞德科尔诺致信他的德国友人,简短地送上了新年祝福。(附亲笔信实寄封。)

1986年苏联作家协会正式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并成立了帕斯捷尔纳克文学遗产委员会。

图录号:3004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 签名照

照片 一帧(附证书)

23×22.5cm

此为博尔赫斯签名照一帧,银盐纸基,尺幅较大,照片下方有博尔赫斯签名。

博尔赫斯签名照极为罕见。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博尔赫斯是拉美文学的代表人物。

余华曾评价博尔赫斯:“……他不多的光芒足以照亮一个世纪,也就是他生命逗留过的二十世纪。”

其文学伟大之处在于他丰富的学识以及哲学思辨能力:博尔赫斯嗜书如命,并在好友帮助下当上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善于用文字构建一座迷宫,将时间、空间、无限、永恒、镜子等元素置入其中,充满无限想象。

图录号:3005

马克·吐温、克拉拉·克莱门斯父女 签赠照二种

照片 二帧(附报纸一张)

1899年作

17.5×11cm;30.5×25.5cm

此为马克·吐温及其女儿克拉拉·克莱门斯签名照二帧。马克·吐温长篇题词的签名照十分少见。

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风格以幽默与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

而克拉拉·克莱门斯(Clara Clemens,1874~1962),是马克·吐温第三个孩子,也是其中唯一长寿的一个。1897年到1899年之间,她与父母一同居住在维也纳。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声乐以及钢琴,并尝试参与演出,也为她今后与俄国钢琴家Ossip Gabrilowitsch的婚姻埋下伏笔。马克·吐温去世后,她继承了父亲大部分遗产,并将父亲藏书悉数捐给图书馆。同时,她还写了关于父亲的传记,并在晚年时期,出版了父亲留下的诸多信件。

马克·吐温于1897-1899年在维也纳生活了近20个月,这张照片便摄于当时的维也纳。

维也纳时期,马克·吐温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结识了许多当地名人,这其中也包括弗洛伊德。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他今后的写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神秘陌生人》便以中世纪的奥地利为背景创作。

图录号:3006

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

有关疫情隔离的亲笔信及签名照

照片 一帧;信笺 一张一页(附证书)

14×9cm(照片);17.5×11cm

本标的为柯南·道尔签名照及亲笔信二种。

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英国杰出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世界著名小说家,堪称侦探悬疑小说的鼻祖,被誉为“英国侦探小说之父”。代表作《福尔摩斯探案集》开辟了侦探小说历史"黄金时代"的不朽经典,风靡全世界,是历史上最受读者推崇的侦探小说。

柯南·道尔签名照较为罕见,有PSA证书机构亚力克封装。

柯南·道尔亲笔信一通,谈及疫情以及隔离等事。

据信内容,柯南·道尔,信件上款人因感染而被隔离,道尔去信告知了自己接下来将在苏格兰进行为期14天的授课,并表示如果对方已经解除隔离,两人则可以在周天下午茶时间相见。

此件亲笔信则使用的是伦敦格罗夫纳酒店(the Grosvenor Hotel)信笺。该酒店建立于1862年,后改名为The Clermont, Victoria(克莱蒙酒店)。

格罗夫纳酒店为伦敦第一家铁路酒店,整体建筑展现出维多利亚时代的宏伟气势。整个20年代,柯南道尔爵士都是这里的常客,他在福尔摩斯冒险中曾不少于4次提及这家酒店。

图录号:3007

韦伯(Carl Weber,1786~1826)

有关代表作《奥伯龙》等作品致出版商的亲笔信

信笺 一张二页

1825年作

20x19cm

此为韦伯晚年致莱比锡出版商及友人卡尔·彼得斯(CarlFriedrichPeters)亲笔信一通。信中涉及韦伯大量当下的音乐作品,包括《神圣弥撒(MissaSancta)》《奥伯龙(Oberon)》《三个品托(DieDreiPintos)》《苏格兰小曲(theScottishsongs)》等。

卡尔·马里亚·冯·韦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

此信作于韦伯晚年。韦伯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影响了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等许多后世作家。信的背面盖有德累斯顿的邮戳。韦伯自1817年抵达德累斯顿,此后便定居于此。

韦伯首先对友人身体抱恙深感遗憾。紧接著,韦伯花了大量篇幅谈及了自己的作品。

首先是《神圣弥撒》。韦伯在信中询问是否现在就把该曲寄给彼得斯,而这首曲子的版权费他们事先已经谈妥(信中强调为100泰勒)。

韦伯又提到了尚未出版的歌剧《奥伯龙》。彼得斯曾建议他减少该剧中的钢琴占比,但韦伯在回信里表示自己的安排自有用意。《奥伯龙》是韦伯生前最后一部歌剧作品,根据法国的民间传说改编成,据说对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提供了不少灵感。

最后韦伯简要提及了计划中的喜剧《三个品拖》以及正在创作中的《苏格兰小曲》,并询问彼得斯是否愿意用德语出版这些作品。

去信不过一年,韦伯便因为过度劳累和肺结核逝世了,他的遗作《三个品托》则在60年后由年轻的马勒(GustavMahler)完成。

此为埃德温·戈德曼旧藏。戈德曼是美国作曲家兼指挥,他的一生收藏了许多音乐人的手迹、相片。

图录号:3010

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致画家欧莱维有关眼疾亲笔信

信笺 一张二页

(包括亲笔书写的地址页;附法国文化部出口证书)

1905年作

14×11cm

此为亨利·查尔斯·欧莱维(Henri-Charles Oulevay,1834~1915)上款。

亨利·查尔斯·欧莱维(Henri-Charles Oulevay,1834~1915),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法国画家、雕刻师,以讽刺漫画闻名。

此为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致法国画家亨利·查尔斯·欧莱维有关眼疾的信札,作于1905年1月20日。

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曾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受到安格尔的很大影响。其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虽然属于印象派,但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1880年代起,视力开始衰退,创作转向雕塑和彩色蜡笔画。

十九岁的德加开始发现自己的眼睛出现问题,1850年后,他多画近距离场景,70年代开始,他因担忧眼睛问题,画作中常出现与“观看行为”相关的内容。等到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德加几乎双目失明,行动与绘画都异常困难,但他仍然创作不停,采用柔和的色调,自由的形式与宽广的范围,创作出一批了不起的作品。

德加在信中对欧莱维讲道:“如果您能原谅我,如果我们能见面,我将会向您解释发生了什么。我的双眼失明,我如此痛苦茫然地写着,视力不好以至于我无法进行写作。我们还能认出彼此吗?”可见德加此时的眼疾已经非常严重了。

(此件标的附法国文化部出口证书。)

更 多 拍 品 - 精 赏

【17001至17005号为严桂荣上款信札专题】

严桂荣(1920~2011),江苏镇江人,裱画大家。师从潘德华,专攻古旧书画修复,期间修复唐、宋、元、明、清代书画精品数千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精心修复国家特级、一级、二级文物三百多件,其中有镇馆之宝晋王羲之墨迹《上虞帖》、《岳阳楼》等。曾主持修复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名画《柳雁图》,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湖帆、贺天健的山水画作品。其绘画作品曾参加上海耆宿书画展在香港、台湾展出。曾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图录号:17001

赖少其(1915~2000) 致严桂荣

有关工作事宜毛笔长信

信笺 一通三页

26.5×18.5cm×3

说明:此为赖少其致严桂荣有关工作事宜毛笔长篇信札,主要围绕作品装裱而作。信中言及画家程亚军、蔡迪生、谢稚柳。

信中赖少其交代严桂荣画作装裱的安排,提到委托画家程亚军女儿带宣纸至上海之事,并请严氏在完成装裱后通知合肥美协。

赖、严二人关系密切,严氏作为装裱大家,曾装裱多件国宝级书画,技法高超,其火烧王羲之《上虞贴》、水淹马和之《柳燕图》的装裱经历至今为书画界美谈。

作者简介: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1936年毕业于广州美专。长期从事木刻版画创作。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主席。成立上海中国画院。其山水画师宗程邃和黄宾虹,自成一格,有新徽派之称。历任全国美协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安徽省美协主席、安徽文联主席等。

图录号:17002

赖少其(1915~2000) 致严桂荣

有关装裱及工作事宜毛笔信札

信笺 一通二页(附实寄封一枚)

1980年作

26×19cm×2

说明:此为赖少其致严桂荣有关装裱及询问其他工作事宜毛笔信札,作于1980年7月22日。

信中赖少其请其装裱单页一张,询问宣纸及上博所摄照片事宜,并言及汪孝伍、画家程亚军。

据信尾所附回信地址可知,此时的赖少其已进入黄山, 该年夏,赖少其得到安徽省委批准深入黄山创作,以黄山作为主要创作对象、华山宾馆总经理汪孝伍对其追求艺术事业的热心十分敬佩,故十分照顾赖少其,帮助他更好地在黄山生活与写生。

他走过黄山的每个角落,饱览黄山的山石树木,创作描绘黄山神韵的中堂七十余幅,丈二匹画十一幅,之后分别于合肥、南京、香港、上海、杭州和广州举办展览,一时间声名大噪。

【17014至17017号为商务印书馆上款信札专题】

图录号:17014

竺可桢(1890~1974) 致李宣龚

关于推介学生著作的毛笔信札

信笺 一通一页

便条 一张 文献 一页

1946年作

29×20cm

说明:此为竺可桢致李宣龚关于推介学生著作的毛笔信札一通一页,作于1946年9月25日,用国立浙江大学用笺,应为代笔。此信为向商务印书馆推介出版浙大法学院法律系学生叶树华、张国治合编的《英单语推理记忆手册》一书所作,落款处并钤印“竺可桢(朱)”。

信中亦提到此前向商务函介秦道坚先生著作,足见竺可桢在提携后辈一事上不遗余力。附便条一张(粘在信后)、商务印书馆信件批核单一张,有邹尚熊、朱经农等批示,可知商务印书馆在收到竺可桢信及附上的说明单后向其索要了该书的原稿,在阅读原稿后婉拒了出版请求。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上款简介:李宣龚(1876~1953),字拔可,号墨巢,室名观槿斋,福建福州人。光绪二十年举人。曾官湖南桃源知县。后佐张菊生主持商务印书馆,为重要股东之一。家中收藏珍本、墨迹、名画甚多。

图录号:17015

郑振铎(1898~1958) 致商务印书馆

关于出版《古本戏曲丛刊》事宜的信札

信笺 三通四页 文稿 一页

1953年作

尺寸不一

说明:此为郑振铎致商务印书馆关于出版《古本戏曲丛刊》事宜的信札一通一页,作于1953年9月19日,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用笺。其时,郑振铎倡议并主持编纂大型戏曲作品总集《古本戏曲丛刊》,将出版工作交于商务印书馆,最终《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于1954年2月印行。此信为初集出版前郑振铎将《古本戏曲丛刊》的部分原书交至商务北京分馆,并与该馆经理伊见思接洽时所附的便条,涉及古籍《破窑记》和弘治本《西厢记》。信中特嘱“第一册《弘治本西厢记》,因有《序》及目录,请勿在第一期出版”,“《破窑记》需要甚切,盼能在第一期内出书”。并交予商务《紫钗记》等古曲书二十种,至此《古本戏曲丛刊》全书中未交者只欠七种。

此外,另有伊见思《五三年九月十九日与郑局长接洽事件》毛笔文稿一页,记录作信当日与郑振铎接洽商谈的经过及丛刊出版顺序、编排、设计等细节。又有商务印书馆秘书处致上海总馆信笺稿一通一页及誊清后的复写信一通二页,将伊见思与郑振铎商谈的结果传达至上海总馆。

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斋号“玄览堂”,笔名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宾芬、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训诂家、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发表作品,次年于沈雁冰等人发起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常委等职。著有《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等。

图录号:17016

姜丹书(1885~1962)

有关《艺用解剖学》再版修订的毛笔长信

信笺 二通三页 便条 一张

1952年作

尺寸不一

说明:此为姜丹书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毛笔长信一通,围绕再版其代表作《艺用解剖学》而作。《艺用解剖学》为姜丹书于1929年编写完成,1930年商务印刷馆初版,此后陆续多次再版,系国内相关领域的最早著作。姜丹书此信中具列再版所需增改内容多达26处,作于1952年9月。

另有商务印书馆关于姜丹书此函处理办法便条一张。因《艺用解剖学》一书之发行权已归中图,故还需与中图联系方能决定是否与何时再版。附商务印书馆编审出版部致中图业务处有关建议再版修订姜丹书《艺用解剖学》的信稿一通二页。

最后此书修订为《艺用解剖学三十八讲》,于1958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姜丹书(1885~1962),字敬卢,别署赤石道人,斋名丹枫红叶楼,江苏潥阳人,迁居杭州。光、宣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图画手工科。曾到日本考察艺术教育。历任华东各艺术院校艺术教授。所授解剖、透视、摄影等课均为我国之创始。

图录号:17019

何鲁(1894~1973) 致何培炎

有关尼克松访华及吴则虞的家书二通

信笺 二通三页(附实寄封二枚)

1971年;1972年作

34.5×23cm;25×16.5cm×2

说明:何鲁之子何培炎上款。何培炎于2017年為其父出版《何鲁书法集》。

此为重庆大学原校长何鲁晚年论尼克松访华及老友吴则虞近况的家书,共2通3页,围绕中美建交前的美国内忧外患、学界友人近况、家眷生活等内容而作,涉及尼克松、吴则虞、杨庶堪(沧白)、杨先敏、庄则栋、张立业等,作于1971年7月24日、1972年12月4日。

其中,1971年一通作于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发表《公告》后数日,信中谈及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失利,谓“在亚非拉美到处遭到抵制和打击,正在大烂下去”。

1972年一通作于何氏逝世前数月,谈及吴则虞“已出医院,两腿仍不能走路,用小圈椅推之而行,上月他满六十,曾在曲园庆寿”。

附何鲁与亲友合影照片四帧(均约三寸)

作者简介:何鲁(1894~1973),字奎垣,笔名云查,四川广安人。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之一,曾破解三大数学难题而蜚声海内外。早年入成都机械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入南洋公学。1911年官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成为第一个考取法国科学硕士的中国人。曾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大同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职。著有《二次方程式评论》《代数》《行列式论》等。

图录号:17021

顾颉刚 《(春秋“公矢鱼于棠”说)跋》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缘起》手稿二种

文稿 四页

1936年;1927年

40×28cm;36×27.5cm×3

说明:此为顾颉刚《〈春秋“公矢鱼于棠”说〉跋》《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缘起》手稿二种,皆使用“禹贡学会稿纸。

其中《〈春秋“公矢鱼于棠”说〉跋》,作于1936年7月17日,文末有署名。此文原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二分本,是顾颉刚为学生陈槃(1905~1999)著作《左氏春秋义例辨》所作的序文。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缘起》手稿,共三页,原载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1月5日)。顾颉刚在此文中叙述了国学研究现状与困难、研究方法与目的,以及刊物的发行宗旨。他指出:“所以我们要掘地看古人的生活,要旅行看现代一般人的生活,任何腌臜和丑恶的东西,我们都要搜集,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求美善,乃是求真……现在发行这个周刊,是要发表我们所搜集到的赤裸裸的材料。我们不敢润色,也不怕忌讳,所希望的只是清楚地表显它们的本来的实在。”

自二十年代起,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开始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辨伪工作。他主张大胆疑古的精神和历史演进的的观念,结合西方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古史辨”派。1926年12月,厦大国学研究院决定发刊本院周刊,刊载考古、歌谣、风俗宗教及方言方面的研究文章,由顾颉刚、容肇祖担任编辑主任。透过该篇文章可以一窥顾颉刚当时的学术风格、研究兴趣和方法。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诚吾,号铭坚,笔名颉刚、余毅、桂姜园等,室名晚成堂等,江苏吴县人,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

图录号:17036

袁克定(1878~1958) 致外交官陈箓

信札二通

信笺 二通六页

27×15.5cm×2;26×16.5cm×2

说明:陈箓上款。

此为袁克定致民国时期外交官陈箓信札二通,围绕为好友谋职、为中华储蓄银行招徕存款而作。据一信中所写“辱荷枉临会葬”、“来彰助理”,又称其为“部长执事”,故推测此信作于袁世凯去世后,即1918年前后,据查陈箓于1918年任职外交部次长。信中袁克定向陈箓力荐好友董元春,诉说其因帮助自己料理丧事而丢失工作,故希望透过陈箓在外交部为好友找一份工作。此信为袁克定签名信。

另一信中主要为中华储蓄银行储蓄业务招揽存款,据查中华储蓄银行创立于民国八年,故推测该信应写于1919年。袁克定于信中表示自己与他人共同发起中华储蓄银行,以抵抗外资银行,如万国储蓄会、中法银行,并向陈箓详细介绍了此银行各类储蓄之优势,极力劝说陈箓将其所在部门的资金存入中华储蓄银行。

作者简介:袁克定(1878~1958),字云台,号蝶盦,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历任农工商部左右参议。通晓英、德文字,袁世凯任总统时,对外事务均由其代表承办。

上款简介:陈箓(1877~1939),字任先,号止室,附件闽侯人,民国驻法国全权大使、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抗战时任汪伪政权外交部部长,被刺杀。著有《止室笔记》等。

图录号:17043

民国“电影皇后”胡蝶(1908~1989)

签赠结婚照

银盐纸基 一帧

1936年

13×8cm

出版:《电影画报(1933)》1936年第26期,P11。

说明:此为民国“电影皇后”胡蝶与实业家潘有声结婚照一帧,由沪上摄影名店王开照相馆于1935年摄制。照片下方写有“潘有声、胡蝶仝赠,廿五,二,二五。”照片右下方有王开照相馆钢印。

1935年11月23日,27岁的胡蝶与潘有声于上海圣三一教堂举办了婚礼,为该年轰动全国的一件大事,一时间大量报纸刊物皆报道此新闻,此照片便刊载于《电影画报》之上。照片中,作为电影明星的胡蝶,身着时下流行的西式婚纱,拖地头纱上绣满蝴蝶。

作者简介: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生于上海。民国第一美女,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嘉宝”。

西泠网拍 · 艺是 十二月拍

开拍24小时后次第结标

12月16日(周五)

19:00 中国名茶专场

19:30 涤烦·沉香及文人香文化清供专场

20:00 外国名人手迹专场

20:30 日本器物专场

21:00 得趣 · 文人书斋雅玩专场

12月17日(周六)

19:00 山香野韵·大雅堂新春茶礼专场

19:30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

20:00 当代新工艺作品专场

20:30 茗事 · 文人与茶精品专场

21:00 掇菁 · 重要古玩艺术精选专场

12月18日(周日)

19:00 中外陈年名酒专场

19:30 文房古玩专场

20:00 赵丹上款及旧藏书画作品专场

20:30 现当代艺术专场

21:00 当代名家书画专场

12月19日(周一)

19:30 文房四宝专场

20:00 近现代名人手迹与影像艺术专场

20:30 名家篆刻及印石专场

21:00 中国书画作品专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