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647(是时候给死神翻案了)
火影忍者647文章列表:
是时候给死神翻案了
对一些“老二次元”们来说,今年10月1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
《死神》(《BLEACH》在国内有多种译名,本文仍沿用传播度最高的“死神”)最终章“千年血战篇”的动画版已经开播,制作组仍为做过旧版动画的“小丑社”,鹭巢诗郎继续担纲配乐,“BGM催动DNA”的情形想必又会在无数块屏幕前上演。
结合已放出的第1集和此前发布的5支PV,此次“千年血战篇”的制作规格不俗。用漫画原作者久保带人的话说:“动画设计与以往不同,会带来一次新的视听体验。”
2004至2010年,《死神》曾连续7年在《周刊少年JUMP》的读者人气调查年度排行榜上位居前三。国内通常将它与《火影忍者》《海贼王》并成为“三大民工漫”,“死霸装”、“斩魄刀”、“虚假面”和诗般的卷首语点缀过许多人的青春,但《死神》的命运却和另两部作品截然不同。
原著篇章“破面篇”后,《死神》的销量及人气便一路走低,2016年更是在喧嚣的“烂尾”和“腰斩”质疑声中宣告完结;《海贼王》的动画至今每周一集,《火影忍者》早已进入“次世代”,《死神》的原版动画却只播到2012年便戛然而止。
如果仅视为“动画续集”,“千年血战篇”是忠实粉丝与《死神》阔别10年的重逢。与此同时,比漫画更好传播的动画也为《死神》提供了一次被更多观众重新认识与接纳的机会,视其本身质量与对漫画的“补完”程度,《死神》的“历史地位”或许应该得到二度评估。
“千年血战”:累赘还是精华?
整部《死神》可以笼统划分为现世篇、尸魂界篇、破面篇、完现术篇和千年血战篇5个大篇章,其漫画单行本的销量巅峰出现在2009年,以647万册居年度第三,剧情对应破面篇的后段高潮部分。
随着铺垫多年的大反派蓝染惣右介被打败,作品人气的低谷紧随其后。2010年10月《死神》进入“完现术篇”,该篇章围绕主人公黑崎一护如何找回力量展开,没有清晰的派系对立,还引入了新的战斗方式和能力体系,叙事结构和风格氛围也有变化。多重因素叠加下,“完现术篇”并未得到大部分读者认可,连载两年,《死神》的单行本销量跌出年度前十,《周刊少年JUMP》人气调查跌到第13位。
《死神》动画同样只播到“完现术篇”,彼时动画的剧情进度已经赶上漫画。由于一集动画的内容比一话漫画多,长篇电视动画基本都会遇上进度超过原著的情况,通行做法有两种,一是与原著结合,在大量集数里用原创剧情“注水”,《龙珠Z》《海贼王》等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编出整个纯原创篇章,《死神》《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等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死神》的原创篇章大多风评不佳且播映时间很长,比如有45集的“魂狩篇”一度连播了11个月。“完现术篇”完结时,制作组再次面临“自己原创等更新”和“停播”两个选项,在原著热度剧烈下降的前提下,这次动画组选了后者。
2011年时,《周刊少年JUMP》还更换了主编,新上任的瓶子吉久给了《美食的俘虏》更多宣传资源,它也短暂取代《死神》成为了杂志前三。但比起没有得到当事人确证的“外患”,作者久保带人面临的“内忧”对作品影响更大,连载10年让他的健康状况恶化,哪怕“普通感冒”也无法康复,“休息一周也缓不过来,不管怎么注意都会感冒,陷入了这种循环”。
因为无法按时保质交稿,久保带人开始怀疑自己“失去了当连载漫画家的资格”,那时他收到了一封重病男孩的来信,男孩只剩一年半寿命,表示是《死神》给了他“要看到下一期的希望”,说“无论如何请按自己的意愿把《死神》画完”。久保带人深受感动,数次发推寻找这名没写姓名地址的小读者。
当然,“回馈读者”更多属于助推力、不算源动力。日后对此事的回忆中,久保带人也写道:“如果结束连载的话,故事就不完整。”2012年久保带人开始画“千年血战篇”——预设的故事终章。
但波折的起因与实际的效果毕竟不能划等号,被作者形容为“此前一切都是在为它做铺垫”的“千年血战篇”也没有拯救《死神》,连载到中段时,作品反响便显乏力,2014年《死神》在杂志的年度人气排名已经掉到第24位,单行本年销量不足300万册,动画也就“理所当然”地继续停了下去。
顾名思义,“千年血战篇”描述的是《死神》世界观中的“灭却师”一族在千年后卷土重来,与“死神”一方展开的全面战争,其情节多由大大小小的战斗填充。过去《死神》的战斗体系基本依循“拼战力”,五花八门的角色能力在性质上只是一种装点,胜负核心还是比“灵压”的高低,而经由“完现术篇”的铺垫,战斗体系在千年血战中被“拼规则”所取代。
偏偏久保带人刻画战斗更强调意境而非过程,这种理念在“拼战力”体系下还比较容易形成视觉和心理冲击,代入“拼规则”的体系后,读者好不容易理解了角色能力的“规则”,随后的战斗过程又没有进化到“烧脑智斗”的程度。双方对垒时,往往是一方“解说半天然后秒杀”,过一会儿换一边再来一次,由此呈现出的“无尽回合制”显得既拖泥带水又缺乏信息量,让很多读者觉得观感很差。
让作品背上“烂尾”骂名的因素里,最后一战首当其冲。久保带人画最后一战及结局只用了3周,主角用一把原始形态的武器将最终BOSS轻松拦腰斩断所带来的负面震撼太强,以至“这一幕是为了影射作品被腰斩”的说法流传开来。
事实上,久保带人在访谈中将自己的作品形容为“堂堂完结”,“直到最后都兴致高昂地画完”。他的责任编辑曾表示如完结需提前半年告知,而他在尾声一年前就决定了终止时间,连载总年数、最终话发表的刊号都具有纪念意义。
最后一战的最后一击其实也是完现术者月岛、主角后来的伴侣织姬、篇章中处于敌营的男二号雨龙、上一位Boss蓝染合力促成的结果,只是首次阅读时容易忽略。整场“千年血战”走向结局的方式显得草率,或许的确与作者身体状况有关,久保带人曾表示最终话原稿上交第二天肩膀“就变得非常痛了”,检查才知道“肩膀的肌腱已经断裂”。
“千年血战篇”有诸多不完美之处,像是“成品没追上构想”的创作结果,不过战斗节奏、伏笔回收这些表现技法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动画改编进行重新剪辑和演绎,这也会成为新版动画的重要看点。挂名“总监修”的久保带人还表示,他“参与了动画制作的每一步”,乃至到了“像抢走了他们的工作”的地步,因而新版动画在还原原作者意图方面应该也不用担心。
久保带人对动画的寄语
在主题层面,“千年血战篇”则是整部《死神》理念的集中展现。篇章Boss、“无形帝国”统率者友哈巴赫的能力是“全知全能”,他恐惧未知,行动的目的是消除生与死的界限。战斗结束后,作者借蓝染之口所说的“在不用恐惧死亡的世界里,人们就不会寻找希望。活着和为抵御恐惧而活着完全不同,后一种生活方式就叫勇气”,可以视为全作点睛。
《死神》的故事起始于“虚”——害怕彻底死亡、被生前悔恨所笼罩的灵魂覆上假面后所幻化出的怪物。“灭却师”会彻底抹除这些灵魂,“死神”的工作则是“让虚接纳死亡、前往彼世”,故而作品被命名为“BLEACH”(原意漂白,可引申为净化、消除内心阴暗面)。这些设定在完结15年前的漫画前两卷就已经出现,第一、二卷的卷首语分别为“吾等因无形而恐惧”、“人们拥有希望,因为他们看不到死亡在他们身后徘徊”。
尝试探讨生死在少年漫领域中能算上深刻,而判断一部作品是否烂尾的关键就是作者有没有贯彻自己的表达、表达是否具有整一性。在这重意义上,《死神》其实是一部“有始有终”的作品,相反,没有“千年血战”的《死神》注定是不完整的。
《死神》:靠“直觉”崛起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成为漫画家了。”久保带人曾说。小时候熏染他最深的作品是《鬼太郎》和《圣斗士星矢》,前者的灵异基调和后者的战斗方式也在日后的《死神》里若隐若现。
高中毕业时久保带人就开始绘制第一篇投稿作品,当时他对漫画的正规画法还一窍不通,比如人物台词一般写在描图纸上,他却先分别写在便签纸上,再一张张往原稿上贴。
《死神》主角黑崎一护
同辈漫画家里不乏努力型的匠人,久保带人则显得更仰仗自己的天赋,也更加散漫随性。在新人期,他才发表两则短篇漫画就不想画了,编辑却找到他说:“已经拿到《JUMP》上的45页位置了,你不画到时候可就印白纸了。”于是他画了第三部短篇《BAD SHIELD UNITED》,随后又是一年多的“不画”期。
依然是在编辑的劝说下,久保带人只用1话分镜就破格通过了连载评议,从1999年开始连载《丧尸粉(ZOMBIE POWDE)》,“后来我问起来这件事,编辑部里似乎是说了‘总之把这孩子给叫到东京来,必须得让他画漫画’这种话。”久保带人如此回忆道。
然而,半年后《丧尸粉》就被腰斩了。2001年《死神》的短篇原型问世,被《JUMP》退稿,久保带人心灰意冷。结果编辑部发现是误判,转而将其发表在了杂志增刊上,获得读者票选第一名,责编兼本作的推手浅田贵典称久保带人笔下的角色和世界观“在当时的少年杂志中压倒性地新意十足”,《死神》顺利获得了连载机会。
编辑曾调侃他“估计两三年就会腻了吧”,久保带人也表示自己是“容易厌旧的性格”,刚连载时并没有长线规划,“从未想过‘尸魂界护庭十三队队长们’的概念”。与“千年血战”首尾呼应的第一个篇章“现世篇”的节奏还比较温吞,由一个个小型单元剧构成。但篇章结尾处剧情急转直上,进入“尸魂界篇”后作品的人气也迅速攀升,2004年动画开播,同年《死神》在读者票选中成为了“三大漫”之一。
不仅在剧情展开上有着自由的“神来一笔”,久保带人的画技也堪称靠天赋兑现,他的角色造型原本非常粗糙,笔下人物却随时间推移成了日漫中“美型”、“时尚”的代表,变化之大让《死神》的前期章节显得像另一部作品。
《咒术回战》的作者芥见下下在一次对谈中表示是受《死神》影响才走上漫画之路,但他却认为“用逻辑去分析和模仿久保带人就太危险了”,因为久保属于“作者性很强的人”,“在没有为什么的情况下就能让作品成立”。另一位新生代漫画作者堀越耕平则称久保带人在绘画和设计上的审美直觉让人羡慕,“不光是我,我觉得所有漫画家都这么认为:久保老师简直是审美直觉的集合体。”
作者性和审美直觉在《死神》的许多方面都有体现。毕竟在创作路径上,久保带人会“为了写某句台词而画场景,为了画场景才画漫画”,这就让作品有了种氛围先于故事、情绪大于情节的气质,类比其他体裁的话就更像文艺片而非故事片、更像诗歌而非小说。
具体而言:在语言层面,《死神》每卷单行本扉页的“卷头诗”历来受到粉丝追捧,内页也会充盈大量具有诗意的念白与咒文,全作最长的一段招式咏唱“破道之九十·黑棺”有近百字,久保带人因此得了个“诗人”的称号;
在人设层面,久保带人认为“安排好角色,故事会自己动起来”,台词要由角色来说,“角色在什么场景下会说”就形成了情节。他自称如果格子里的人物特别突出就不画背景了,新角色登场时背景也往往是纯白的。于是《死神》里有大量各具特色的人物,且从妆发到服饰、从姓名到招式总能吸引一批“考据党”;
在分镜层面,《死神》的整体风格算得上简洁写意,通常而言一部漫画的分镜好坏包括“单镜头的构图美感或冲击力”和“清晰易读、辅助叙事”两个方面,久保带人对黑白平衡、速度线、视觉切换、跨页破格等等元素的运用都很优秀,“一护vs乌尔奇奥拉”、“剑八vs卯之花”等桥段均较出彩。
死神20周年原画展
不过,上述这些特质既能让《死神》独树一帜,却也能构成它屡遭诟病的“缺陷”。比如语言繁复可能让角色陷入形而上的争辩,但往往又不会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情节看起来就只是在“原地兜圈”。再比如画面简洁、重视留白就意味着信息密度低,读者很快就能看完一话。“千年血战”里登场的新角色太多,久保带人的“人设魔力”似乎也开始黯淡。这些“缺陷”共同作用,追《死神》连载也许不时会产生“等了一周结果什么也没看到”的糟糕感受。
对长篇连载而言,“故事”本身如果不够丰满、连贯,导致的市场后果是致命的。《死神》从“尸魂界篇”开始异军突起,但人气的确从未盖过《海贼王》和《火影忍者》,且在连载后期开始“掉队”。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需从作品的主角塑造、叙事框架和世界观上找。
错位的“少年漫”
很大程度上,《死神》不像一部踩中了“友情、努力、胜利”这套成功公式的热血少年漫。
主人公黑崎一护在剧情里总是紧锁眉头、表情压抑,没有“我要当火影”或“海贼王我当定了”之类的远大目标,他采取的每一项重要行动的原因几乎全是被动的。同时,久保带人花了大量笔墨去具象化他的内心世界,每次“开挂升级”都不靠外界加持或艰难修行,而是与潜藏在内心里的一位位力量化身战斗、交流,然后达成和解。在“完现术篇”里,一护甚至焦虑起自己毕业后该做什么,全然不像光环加身的异能冒险故事主角。
主人公的形象其实决定了《死神》的整体基调偏忧郁、内敛,远不如80-0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王道漫”们热血。与之相配,《死神》每个大篇章的主线都能概括成“遭遇新势力-惨痛挫败-同伴陷入危机-提升实力再战-回归日常收尾”,这种被动的结构受到过不少批评,因为故事发展没有按常理处在一条逐渐向上的轨道上,而是不断循环,难以让读者觉得越追越开阔越看越精彩,上限确实有限。但换个角度,这种叙事框架与作品世界观又是高度契合的。
《死神》所塑造的本身不是一个充满浪漫与幻想的世界,“灵”、“虚”这些概念是现代社会人心孤寂、挣扎的投影,主角“戴上假面”会增强实力却会让周遭人害怕,也是现代人际的一种隐喻。因而作品所传达的世界观也较为消极,“现世”、“尸魂界”、“虚圈”现有的秩序和平衡都建立在谎言和欺骗上,主角唯一能追求的就是顾好自己身边的亲友。
作品中希望引领变革的反而都是“反派”,“护庭十三队”其实是既定秩序的维护者,主角团则被各方势力反复利用、来回奔波,“努力”后什么也没得到,“胜利”了却什么也没改变。联系全作首尾呼应的核心表达,中段“尸魂界篇”和“破面篇”备受欢迎的精彩战斗反倒像是意外之喜,《死神》能跻身《JUMP》“三大台柱”更是奇迹。一部骨子里就没有少年漫昂扬灵魂、甚至有点虚无主义倾向的另类作品,逐渐被主流市场边缘化也是种必然。
与《死神》相伴的还有种比较特殊的创作现象,连载完结后,作者还在通过小说和短篇来补充原作世界观,其重要程度不比漫画一个大篇章低,将“死神”IP视为整体它们也无法忽略。
2017年起,官方小说《Can't Fear Your Own World》一共出版三卷,通过小说一批粉丝才了解到《死神》的全貌。五大贵族的始祖为了篡夺统治权,瓜分了初代“灵王”的力量将世界一分为三,并将“灵王”做成“人彘”像楔子一样维持着三界平衡。如果“千年血战”是主角一方败北,血统特殊的黑崎一护就会被做成新“人彘”,能直达“灵王宫”的主角故乡“空座町”也有了“空洞王座”的意味。《死神》的主线剧情,也可以看成是蓝染和友哈巴赫两名激进改革者执行失败的政治战争。
按照序言里执笔者成田良悟的回忆,小说企划是久保带人通知编辑部“再过一年就结束连载”时与漫画同步推进的,当他问到“为什么灵王与贵族的过去,以及世界的内幕不在正篇里画出来”时,久保带人给出的理由是:“这(正篇)是一护和死神们所编织成的战斗故事,我不希望故事的焦点偏移。”
“假面军团”的领导者在小说中戏份较多
2021年为了纪念《死神》连载20周年,久保带人又画了足有73页的“狱颐鸣鸣篇”,一度登上日推趋势第一。令读者惊讶的是该短篇并非交代性质的后传,而是对正篇中仅有提及的“地狱”进行了描写,还挖掘起“地狱蝶”(穿越现世和尸魂界的生物道具)这一极早期设定,留下了开放性结尾。
某种程度上,《死神》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漫画完结而结束,种种“增补内容”也不是没可能像千年血战动画版一样,在未来以其他更大众化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一种常见的粉丝感慨是——年少时看《死神》觉得不如别的作品过瘾,描摹的世界不够自由也不够美好,近中年时却会觉得与它有更多共鸣,和主角一样即便只有微小的目标也无法确定正误、确保实现,一路还得考虑周围人感受,付出代价也未必有收获。
漫画最后,黑崎一护在现世找了份正常工作过普通生活,只有极少数“出后传”的时候才需要重新拿起斩魄刀,那份心情大概也和时隔多年打开新版动画的观众们一样。
旋转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图一: 旋转的 BEC 中的漩涡和真实的漩涡
高中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动量、角动量,用这两个量来量化一个物件平动状态以及转动的状态。尽管大多数人在大学后不会再接触更进阶的物理课程,但事实上就描述运动状态而言,也没有更多新的物件了。
物理学的理论描述是尽量得跟实验呼应的,也因此,即便是今日大如强子对撞机的尖端实验,源头的想法也都是想借由动量、角动量等在交互作用的前后关系,去获得物理资讯。
本文就来略谈,当我们转动一个流体,更精确地说,一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ose-Einstein Condensate),什么事情会发生。
首先,让我们稍稍复习一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什么。在探索“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一期中,我们得知了在量子力学的层次上,(3 1 时空内的)粒子可区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玻色子(Boson),另一种是费米子(Fermion)。他俩最大的差异是,在一个多体的波函数内,两个同样[1]玻色子角色互换,波函数是对称的,而两个同样的费米子角色互换,波函数获得一个负号。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到一个立即的结论,如果我有一堆一样的费米子形成一个多体的物理态,在这堆费米子内,每个人都要占据不一样的单粒子态。然而,玻色子们并不介意彼此占据一样的状态,从而在低温时,大多数的玻色子都会进入到能量最低的基态(ground state)形成一个凝聚态(condensate),这里头的玻色子共享一个巨观的波函数。
再来我们说明旋转一个流体会发生的事。更明确地说,我们旋转一个在侷限在3 维空间某个区域内的流体。[2]对于转动一个流体的物理结果,不需要知道任何量子力学,便能有一个粗略的想像:因为离心力的关系,整个流体会沿着旋转轴的方向变扁平。另一个可能性可以借由搅拌早餐的咖啡来想像,当搅动快到一个程度,在咖啡中会有漩涡产生。
图二: 旋转的 BEC 中漩涡阵列的形成
远在 1960 年代或更早,人们便开始针对 4He、3He (氦的不同同位素)进行类似的研究,并且也观察到漩涡的组态。4He 是玻色子,在低温时形成超流体,但它却只有约略 10 % 的粒子会进入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一个至今都困扰物理学家的难题。)直至 1990 年代冷原子物理实现高比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3]后,实验端才真正获得了研究这类问题的可行性。
在理论端,物理学家也有能力指出在一个简谐位能井[4](harmonic trap)中,根据转动的角速度大小,我们可以观测到以下的现象:(1) 中转速时,一个或少个漩涡产生,可以观测到漩涡进动的现象。(2) 高转速时,由于离心力,整个系统已经等效于一个 2 为系统,可以观察到许多漩涡的产生,并且这些漩涡并非随便排列,而是形成一个晶格(lattice)。(3) 在更高转速时,整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会被破坏,新的基态是一个强关联的多体量子态,而不是一个巨观的相干态。(coherent state)
就笔者所知,(1)、(2) 已经在实验上被看见,但要达到阶段 (3) 的转速,技术上仍有问题要克服。[5]
最后笔者从自己的角度,说明为何人们对这类问题有兴趣,一部分原因如下:(i)随着转速提高、漩涡数的增加,描述系统适当的元素其实从粒子逐渐转变为漩涡。(ii) 这所导致的是原本所有粒子喜欢待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里,共享一个巨观的波函数,但当漩涡变成主角后,这个倾向就被破坏了,新的基态里便没有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一个“相变化”(phase transition)。(iii) 此外在阶段 (2),漩涡们是形成一个晶格,但在阶段 (3),理论学家预测这是一个液体态,亦即从阶段 (2) 到 (3),存在着所谓“漩涡晶格熔解”的相变化。(iv) 旋转的物理在形式上跟磁场是很相近的,而一个 2 维系统放在强磁场中,就是量子霍尔效应的平台,事实上在阶段 (3) 的强关联基态就跟霍尔效应系列中劳夫林波函数(Laughlin wave function)很类似,在克服转速极限的困难后,或许可与霍尔物理的圈子互通有无。
“旋转”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操作,但透过旋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我们依旧看到了一些超乎预期的物理以及触类旁通,了解其他问题的可能性。
图三: 旋转的 BEC 中漩涡晶格的 3D 图
Reference:
[1] A. L. Fetter, Rotating trapp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Rev. Mod. Phys. 81, 647 (2009).
[2] L. P. Pitaevskii, and Stringari,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 B. P. Anderson, Phys. Rev. Lett. 85, 2857 (2000).
[4] N. R. Cooper et al, Phys. Rev. A 70, 033604 (2004).
注解:
[1] 这里的“同样的”意思是说他们是同一种类的粒子,譬如两个光子,或两个电子。
[2] 就像火影忍者里的螺旋丸!
[3] 1995 年,在UC Boulder 的Eric Cornell 和 Carl Wieman使用 Rb 原子完成。
[4] 表示用来侷限玻色气体的位能是跟简谐运动一样的位能。
[5] 这资讯有点老,我不太清楚 2009 至今的实验进展。
旋转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图一: 旋转的 BEC 中的漩涡和真实的漩涡
高中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动量、角动量,用这两个量来量化一个物件平动状态以及转动的状态。尽管大多数人在大学后不会再接触更进阶的物理课程,但事实上就描述运动状态而言,也没有更多新的物件了。
物理学的理论描述是尽量得跟实验呼应的,也因此,即便是今日大如强子对撞机的尖端实验,源头的想法也都是想借由动量、角动量等在交互作用的前后关系,去获得物理资讯。
本文就来略谈,当我们转动一个流体,更精确地说,一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ose-Einstein Condensate),什么事情会发生。
首先,让我们稍稍复习一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什么。在探索“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一期中,我们得知了在量子力学的层次上,(3 1 时空内的)粒子可区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玻色子(Boson),另一种是费米子(Fermion)。他俩最大的差异是,在一个多体的波函数内,两个同样[1]玻色子角色互换,波函数是对称的,而两个同样的费米子角色互换,波函数获得一个负号。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到一个立即的结论,如果我有一堆一样的费米子形成一个多体的物理态,在这堆费米子内,每个人都要占据不一样的单粒子态。然而,玻色子们并不介意彼此占据一样的状态,从而在低温时,大多数的玻色子都会进入到能量最低的基态(ground state)形成一个凝聚态(condensate),这里头的玻色子共享一个巨观的波函数。
再来我们说明旋转一个流体会发生的事。更明确地说,我们旋转一个在侷限在3 维空间某个区域内的流体。[2]对于转动一个流体的物理结果,不需要知道任何量子力学,便能有一个粗略的想像:因为离心力的关系,整个流体会沿着旋转轴的方向变扁平。另一个可能性可以借由搅拌早餐的咖啡来想像,当搅动快到一个程度,在咖啡中会有漩涡产生。
图二: 旋转的 BEC 中漩涡阵列的形成
远在 1960 年代或更早,人们便开始针对 4He、3He (氦的不同同位素)进行类似的研究,并且也观察到漩涡的组态。4He 是玻色子,在低温时形成超流体,但它却只有约略 10 % 的粒子会进入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一个至今都困扰物理学家的难题。)直至 1990 年代冷原子物理实现高比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3]后,实验端才真正获得了研究这类问题的可行性。
在理论端,物理学家也有能力指出在一个简谐位能井[4](harmonic trap)中,根据转动的角速度大小,我们可以观测到以下的现象:(1) 中转速时,一个或少个漩涡产生,可以观测到漩涡进动的现象。(2) 高转速时,由于离心力,整个系统已经等效于一个 2 为系统,可以观察到许多漩涡的产生,并且这些漩涡并非随便排列,而是形成一个晶格(lattice)。(3) 在更高转速时,整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会被破坏,新的基态是一个强关联的多体量子态,而不是一个巨观的相干态。(coherent state)
就笔者所知,(1)、(2) 已经在实验上被看见,但要达到阶段 (3) 的转速,技术上仍有问题要克服。[5]
最后笔者从自己的角度,说明为何人们对这类问题有兴趣,一部分原因如下:(i)随着转速提高、漩涡数的增加,描述系统适当的元素其实从粒子逐渐转变为漩涡。(ii) 这所导致的是原本所有粒子喜欢待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里,共享一个巨观的波函数,但当漩涡变成主角后,这个倾向就被破坏了,新的基态里便没有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一个“相变化”(phase transition)。(iii) 此外在阶段 (2),漩涡们是形成一个晶格,但在阶段 (3),理论学家预测这是一个液体态,亦即从阶段 (2) 到 (3),存在着所谓“漩涡晶格熔解”的相变化。(iv) 旋转的物理在形式上跟磁场是很相近的,而一个 2 维系统放在强磁场中,就是量子霍尔效应的平台,事实上在阶段 (3) 的强关联基态就跟霍尔效应系列中劳夫林波函数(Laughlin wave function)很类似,在克服转速极限的困难后,或许可与霍尔物理的圈子互通有无。
“旋转”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操作,但透过旋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我们依旧看到了一些超乎预期的物理以及触类旁通,了解其他问题的可能性。
图三: 旋转的 BEC 中漩涡晶格的 3D 图
Reference:
[1] A. L. Fetter, Rotating trapp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Rev. Mod. Phys. 81, 647 (2009).
[2] L. P. Pitaevskii, and Stringari,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 B. P. Anderson, Phys. Rev. Lett. 85, 2857 (2000).
[4] N. R. Cooper et al, Phys. Rev. A 70, 033604 (2004).
注解:
[1] 这里的“同样的”意思是说他们是同一种类的粒子,譬如两个光子,或两个电子。
[2] 就像火影忍者里的螺旋丸!
[3] 1995 年,在UC Boulder 的Eric Cornell 和 Carl Wieman使用 Rb 原子完成。
[4] 表示用来侷限玻色气体的位能是跟简谐运动一样的位能。
[5] 这资讯有点老,我不太清楚 2009 至今的实验进展。
旋转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图一: 旋转的 BEC 中的漩涡和真实的漩涡
高中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动量、角动量,用这两个量来量化一个物件平动状态以及转动的状态。尽管大多数人在大学后不会再接触更进阶的物理课程,但事实上就描述运动状态而言,也没有更多新的物件了。
物理学的理论描述是尽量得跟实验呼应的,也因此,即便是今日大如强子对撞机的尖端实验,源头的想法也都是想借由动量、角动量等在交互作用的前后关系,去获得物理资讯。
本文就来略谈,当我们转动一个流体,更精确地说,一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ose-Einstein Condensate),什么事情会发生。
首先,让我们稍稍复习一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什么。在探索“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一期中,我们得知了在量子力学的层次上,(3 1 时空内的)粒子可区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玻色子(Boson),另一种是费米子(Fermion)。他俩最大的差异是,在一个多体的波函数内,两个同样[1]玻色子角色互换,波函数是对称的,而两个同样的费米子角色互换,波函数获得一个负号。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到一个立即的结论,如果我有一堆一样的费米子形成一个多体的物理态,在这堆费米子内,每个人都要占据不一样的单粒子态。然而,玻色子们并不介意彼此占据一样的状态,从而在低温时,大多数的玻色子都会进入到能量最低的基态(ground state)形成一个凝聚态(condensate),这里头的玻色子共享一个巨观的波函数。
再来我们说明旋转一个流体会发生的事。更明确地说,我们旋转一个在侷限在3 维空间某个区域内的流体。[2]对于转动一个流体的物理结果,不需要知道任何量子力学,便能有一个粗略的想像:因为离心力的关系,整个流体会沿着旋转轴的方向变扁平。另一个可能性可以借由搅拌早餐的咖啡来想像,当搅动快到一个程度,在咖啡中会有漩涡产生。
图二: 旋转的 BEC 中漩涡阵列的形成
远在 1960 年代或更早,人们便开始针对 4He、3He (氦的不同同位素)进行类似的研究,并且也观察到漩涡的组态。4He 是玻色子,在低温时形成超流体,但它却只有约略 10 % 的粒子会进入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一个至今都困扰物理学家的难题。)直至 1990 年代冷原子物理实现高比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3]后,实验端才真正获得了研究这类问题的可行性。
在理论端,物理学家也有能力指出在一个简谐位能井[4](harmonic trap)中,根据转动的角速度大小,我们可以观测到以下的现象:(1) 中转速时,一个或少个漩涡产生,可以观测到漩涡进动的现象。(2) 高转速时,由于离心力,整个系统已经等效于一个 2 为系统,可以观察到许多漩涡的产生,并且这些漩涡并非随便排列,而是形成一个晶格(lattice)。(3) 在更高转速时,整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会被破坏,新的基态是一个强关联的多体量子态,而不是一个巨观的相干态。(coherent state)
就笔者所知,(1)、(2) 已经在实验上被看见,但要达到阶段 (3) 的转速,技术上仍有问题要克服。[5]
最后笔者从自己的角度,说明为何人们对这类问题有兴趣,一部分原因如下:(i)随着转速提高、漩涡数的增加,描述系统适当的元素其实从粒子逐渐转变为漩涡。(ii) 这所导致的是原本所有粒子喜欢待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里,共享一个巨观的波函数,但当漩涡变成主角后,这个倾向就被破坏了,新的基态里便没有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一个“相变化”(phase transition)。(iii) 此外在阶段 (2),漩涡们是形成一个晶格,但在阶段 (3),理论学家预测这是一个液体态,亦即从阶段 (2) 到 (3),存在着所谓“漩涡晶格熔解”的相变化。(iv) 旋转的物理在形式上跟磁场是很相近的,而一个 2 维系统放在强磁场中,就是量子霍尔效应的平台,事实上在阶段 (3) 的强关联基态就跟霍尔效应系列中劳夫林波函数(Laughlin wave function)很类似,在克服转速极限的困难后,或许可与霍尔物理的圈子互通有无。
“旋转”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操作,但透过旋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我们依旧看到了一些超乎预期的物理以及触类旁通,了解其他问题的可能性。
图三: 旋转的 BEC 中漩涡晶格的 3D 图
Reference:
[1] A. L. Fetter, Rotating trapp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Rev. Mod. Phys. 81, 647 (2009).
[2] L. P. Pitaevskii, and Stringari,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 B. P. Anderson, Phys. Rev. Lett. 85, 2857 (2000).
[4] N. R. Cooper et al, Phys. Rev. A 70, 033604 (2004).
注解:
[1] 这里的“同样的”意思是说他们是同一种类的粒子,譬如两个光子,或两个电子。
[2] 就像火影忍者里的螺旋丸!
[3] 1995 年,在UC Boulder 的Eric Cornell 和 Carl Wieman使用 Rb 原子完成。
[4] 表示用来侷限玻色气体的位能是跟简谐运动一样的位能。
[5] 这资讯有点老,我不太清楚 2009 至今的实验进展。
1秒售罄,从UT系列的爆红看优衣库背后的流行逻辑
关注「盛景商业评论」,思考快人一步!
“ 优衣库保持其生命力的秘密!”
经授权转自 | 凤毛麟角(ID:fengmaolj)
作者 | 毛琳Michael 美编 | 刘畅
▼
今年4月23日,有优衣库联合日漫杂志《周刊少年JUMP》推出了包括《海贼王》、《火影忍者》在内的22款经典动漫的57款联名款T恤,售价79元的热门款T恤在淘宝店上1秒售罄,线下门店也经历了堪比知名设计师合作款上市和双11的门店抢购与排队热潮,一度成为零售界的现象级营销事件推出了。
不仅如此,优衣库其他系列同样销售量爆棚,单款HEATTECH保暖内衣累计卖出惊人的10亿件,2017年天猫双11服饰品类冠军,目标用户从6岁到60岁,优衣库是怎么做到的?新零售火热下的优衣库到底有怎样的变化?
1
聚焦基本款的服装零售巨头
在知乎有两个有意思的提问,其中一个是:如何把优衣库的服装穿出年薪百万的感觉?该提问被浏览高达550万次,另一个是:为什么说穿优衣库的都是有钱人?该提问被浏览220万次。
提问的背后揭示出一个现象,无论年薪数万还是数百万,都是优衣库的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青睐,也应和了优衣库“服适人生”的品牌理念。
日本是一个注重极致和匠人文化的国家,我们能看到日本的一家店可以流传数代甚至数十代,每一位匠人在不断提升自己技艺的同时都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专注,将技艺聚焦在某一领域。优衣库同样如此,为了保证极致的性价比和用户搭配的更多可能性,优衣库专注将产品重心放在服装的基本款。
聚焦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优衣库拥有众多的拥趸,实现了“服装适合多个场合搭配”的理念,真正让服装成为百搭款,带给用户生活更多穿搭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为了维持基本款的竞争力,满足用户新的要求,优衣库选择在服装面料的技术上加大研发,同时不断的进行基本款的面料、技术、版型的升级。正因为优衣库基础款的百搭和不断升级带来的舒适性穿搭,反而成为了优衣库的特色,得到了庞大用户群的青睐。
在产品迭代上,优衣库有两大切入点:
✡ 研发升级新面料,以科技手段让服装更舒适;
✡ 在设计剪裁上提升,让优衣库百搭各个使用场景。
以本次2018年秋冬新品的Ultra Light Down 高级轻型羽绒系列为例,除了在面料技术上到的升级外,优衣库在设计,剪裁,颜色,版型的选择上不断贴合用户的生活穿衣场景,比如一件看似简单的圆领羽绒背心,设计了暗扣,可以将圆领变V领,即使外穿大衣也不会露出来,更具美观度。羽绒背心具备多重可搭配性,即使外穿也可以搭配出不同的风格,穿出不一样的特色。
通过产品的不断升级,兼具时尚美学和科技功能,坚持品质和性价比,优衣库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和无限的搭配可能性。一件单品可以适应不同场景,一款设计可以适合更多人,真正达成了“服适人生”。在持续不断的迭代中,优衣库把自己做成了用户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马云曾说:“我最崇拜两位企业家,一位是卖咖啡的,把自己卖成了星巴克。还有一位便是柳井正先生。全世界有很多卖衣服的,但只有他卖出了优衣库。”
2
最接近科技公司的
服装零售公司
优衣库尽管和Zara、H&M一起被称为快时尚三巨头,但优衣库又和其他两家以时尚和快速迭代不一样,Zara每年要推出5万款新款服装,优衣库每年推出的服装仅1000款,但单品销量惊人,爆款销量可以达到上亿件,Heattech内衣的销量更是超过10亿件。
优衣库和其他快时尚品牌最大的区别有两点:
✡ 主要产品为基本款,优衣库80%的产品为基本款;
✡ 重视技术,从1998年研发的摇粒绒、到之后的HEATTECH、airsm、Blocktech等技术化的爆款,可以说技术保证了优衣库的持续生命力。
与其他服饰品牌最大的不同是优衣库新品没有当季流行色、流行主题的概念,新品发布都是以技术、颜色、版型升级为演进,并且在技术上不断的迭代更新。摇粒绒、HEATTECH都是诞生15年以上的技术,但每一年优衣库都会进行技术迭代,使面料融入更多的科技性,让用户穿着更舒适。
正是因为撇除了花哨的时尚元素,反而让优衣库得以聚焦服装本省,在技术上不断的追求极致,进而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穿搭体验,也让优衣库成为很多用户的必需品,在各个场合搭配,带动优衣库爆款产品销量经常超过上亿件。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15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名单中,优衣库排名第15位,是唯一的服装零售企业,可以说优衣库是披着技术外衣的服装零售公司,对产品技术的崇尚已上升了企业文化的高度。
2018年8月3日,优衣库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了LifeWear服适人生2018秋冬系列预览, 让笔者记忆深刻的是,价格499元的BLOCKTECH防水面料外套在数小时持续雨水测试下仍然保持了极好的防雨性能。
3
优衣库新零售的本质是
生活方式的传达
新零售是马云的首创,他是这么解释的:“新零售是“线上线下的结合,是人、货、仓、配”的结合。”简言之是指通过技术实现“线上交易线下交割”的零售模式。作为马云佩服的企业,作为2017年双11销量冠军,优衣库为我们展示了迥异的新零售模式——年轻生活方式的传达,而不仅是为了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说,交易本身也是为了优衣库生活方式更广泛的传达。优衣库推演出的新零售模式到底是怎样的?
❖ 1、线上线下同等重要
优衣库在全国有超过645家门店,此外包含官网、天猫两家线上门店(官网导流淘宝下单),所以2家线上门店只不过是优衣库 2/647,对优衣库来说并不存在线上导流线下,每个交易场景都同样重要。
❖ 2、门店是最好的讲述生活方式的用户触达媒介
强大的品牌要赋予用户生活态度,那就是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优衣库倡导了服装是超越年龄、性别、种族之外的其他方式,用户可以用任何方式的自由组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生活方式,这是优衣库超合理性的美学意识。
生活方式的传达需要媒介,线下门店就是最好的媒介物,优衣库无论从颜色的运用、整面墙陈列的造型,还是广告牌的设计,都像一件艺术品,成为传递优衣库的生活方式的媒介。
❖ 3、门店是用户的第三生活空间,而不是单纯的产品的交易场所
优衣库希望门店是用户工作、生活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优衣库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加强用户到店频率和停留时间,以纽约优衣库门店为例,优衣库是全美第一家在店内引入星巴克的零售商,这也是为什么优衣库店员从来不会主动打扰你的原因,若非必要没有人希望在自我空间里被打扰。
由此我们就不难发现优衣库门店新零售的逻辑,那优衣库新零售到底是怎么做的?
❖ 1、线上线下同等重要,并不是导流关系
优衣库交易渠道只有两处:淘宝、线下门店。线上不做分销,只有天猫官方旗舰店一家店铺,线下645家门店全部是自营,线下线上同款同价。对于优衣库来说,并不存在线上导流线下,每个交易场景都同样重要。优衣库CMO吴品慧是这么来解释线上线下的关系:“网店只是众多店铺中的一家,线上线下不管什么渠道,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渠道与手段放大我们的商品、服务和体验。更好的满足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线上线下打通所带来的大数据价值,优衣库所有销售数据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淘宝和线下的数据打通让优衣库获得了完整的销售大数据用于指导生产,大中华区CEO潘宁早在2014年就表示借助线上线下大数据来指导新店开业的准确率极高。
❖ 2、打造最具体验感、数字化的未来第三空间
强大的品牌要赋予用户生活态度,那就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线下门店就是最好的传达媒介,优衣库无论从颜色的运用、整面墙陈列的造型,还是广告牌的设计,都像一件艺术品,成为传递优衣库的生活方式的媒介。
优衣库门店重视的是技术带给用户购买的便捷以及品牌的提升,通过引入一系列提升用户体验的科技产品,将门店从卖单品变成卖消费场景的沟通平台。2018年,优衣库上线“AR数字体验馆”,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连接。用户线上打开体验馆可以身临其境的游览实体店铺的生活场景,也可以进行模拟试衣、4D、支付等操作,到店扫描海报则能让海报“动”起来,还能身临其境“听”商品讲故事。
打造生活方式平台的另一个做法是开超级大店,今年3月优衣库在深圳开出了2600平米的超级大店,店铺结合深圳人的工作生活习惯打造了四大生活场景让生活感十足。2013年在淮海路开设的800平米的宇宙第一大店在成立之初就将门店变成了迪士尼的乐园的主题奇妙之旅。
只有跳出交易的简单思路,将用户在门店的体验升级为完整的服务体验,才能让消费者行为不止于单次购买,成为品牌忠实的拥趸,这是门店的价值。
❖ 3、全渠道的用户触达
优衣库实现了全渠道的用户触达,无论是社交媒体、广告、门店、还是抖音等新媒体,对于优衣库而言都是触达用户的渠道,并没有差异性,所有渠道都是传达优衣库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实现了品牌的大部分内容的沟通职能。
对于新零售来说,重要的不是零售本身,而是跳脱传统零售的局限,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对零售各个环节进行重构,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都是为了让用户认同品牌所宣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切零售的根本,也是优衣库大中华区销量屡破记录的关键。
4
打造生活价值的存在感
优衣库的爆品逻辑
今年4月,优衣库与《周刊少年Jump》50周年合作推出UT引发了全民疯抢,上至60岁下至几岁的用户都在购买并导致产品迅速脱销,天猫旗舰店1秒钟脱销,线下门店很快售罄。脱销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优衣库迎合了年轻用户爱“炫耀”的需求,为用户打造了生活价值的存在感,用UT赋予了用户值得去晒的仪式感。
❖ 1、为什么打造存在感对优衣库尤为重要?
抖音上有一句很红的话——生活需要仪式感,很多用户用吃西餐的方式来吃辣条,化完妆去打麻将,瓜子配红酒 ......这正是年轻用户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逐“存在感”,在抖音、朋友圈里面晒出自己。对用户来说,每件事情都需要打造生活价值的存在感,这才没白过。正如蔡康永所说:“人类对自己感兴趣的程度超乎想象,大家在各个平台畅快的展现对自己有多感兴趣。”
服装天然是用户表达自我存在感的媒介,每个人都在心里渴望自拍,但很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酷身材很好,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只想表现好看。优衣库的服装主要为基本款在满足一部分用户“炫耀”的存在感上的价值并不突出,至少和纯粹主打时尚的品牌相比来说是如此。UT则补齐了这一短板,让优衣库不仅成为用户的必需品,更打造了用户生活价值的存在感。
❖ 2、优衣库是如何为用户打造生活价值的存在感的?
通过产品和营销双引擎,优衣库为用户打造生活价值的存在感,最终将UT和优衣库打造成了爆款。
首先是产品带来的价值认同和社交性:
优质的产品是优衣库备受青睐的基础,持续高水准的基本款形成了“高性价比”的可信赖感,在用户心智中获得了独特的品牌地位,正如快餐里的星巴克,饮料里的可口可乐一样,优衣库也是这样的存在。“你不期待它会有多好,但你知道它一定不会会差到哪里去。”在基本款上优衣库传达的是舒适、安全的生活理念。
通过与知名IP合作来为简单T恤注入文化的内涵,UT变成了展示用户兴趣和态度的媒介,售完即止的销售模式更是让用户觉得获得它本身就是很幸运的事情,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在jump 50thT恤抢到后在社交媒体疯狂的晒图,该营销的微博话题“#UT集合世界创造力#”有高达13万用户自发讨论,阅读量高达9848万。
更重要的是UT的线下社交价值,当身着同样UT的用户在城市偶遇时,UT变成了社交工具,UT让相遇的陌生人得以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和存在感,变成了发现同类的媒介,这是常规服装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其次是营销的创意和温度:
优衣库的营销一直是可圈可点的,一如代言人TVC或海报一样,只有简单的基础款的展示,永远以性冷淡的姿态来展示在不同生活场景均适合搭配,有着与众不同的用户洞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衣库的营销表达的永远是拥有优衣库后的白搭效果,而不是过于美化的场景或者过于鼓动性的态度传达。
无论是早期的UNIQLO CALENDER、UNIQLOCK、UNIQLO Lucky Line都广受赞誉,露出美背以一个套头轻松穿上短袖的佐佐木希不仅让女生更让很多男生爱上了优衣库,倪妮和井柏然的代言也让CP的影响力爆发了爱情的化学效应,近期的6支方言广告更拉近了年轻用户对于品牌的认同,在本地用户中形成了病毒性的传播。
让优衣库销量屡创新高的原因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极致性产品,但让用户爱上优衣库的原因则是他为用户打造了生活价值的存在感,这才是优衣库保持其生命力的秘密。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加入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