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指农历几月(仲夏、孟夏夏天在中国有多少名字?)
仲夏指农历几月文章列表:
仲夏、孟夏夏天在中国有多少名字?
“世间最美的文字,就是你的名字。”
从年龄到月份,从时辰到地名,从节气到颜色,中文里的名字,无一不美。
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人超凡的文思里,每个夏天都被赋予了诗意的名字,美到极致!
1
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唐·高骈《山亭夏日》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唐·李昂《夏日联句》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唐·白居易《观刈麦》
碧山亭馆抱回塘,门巷阴阴夏日长。
——明·张宁《为干景瞻题唐高骈山亭夏日诗画十韵》
最开始,夏天只有最朴素的名字——夏日,即使“夏日”如此普通,在诗人笔下,依然绽放出光辉。
朴素的名字,正如田垄的小麦,沉甸甸的果实,当夜里刮起南风,小麦呈现丰收的颜色,再热的天,再多的累,也值了。
2
三夏
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
三夏倏已半,烦蒸候正浊。
——明·韩日缵《夏日閒居》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旧时以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此夏季的三个月,亦合称为“三夏”。另外还有三个夏天,即“三年”的意思。
3
初夏
江乡初夏暑犹轻,霁日园林有晚莺。
——宋·陆游《初夏》
一雨临初夏,惊雷昨夜新。
——宋·徐玑《初夏》
夏天慢慢进化,有了时间的差别,初夏、首夏、仲夏、长夏……
傍晚,微风拂过,荷花绽放,荷叶田田,伴着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心也跟着静下来。
4
新夏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
——宋·陆游《初夏夜赋》
残僧门径静于夜,新夏林塘暖自凉。
——宋·陈著《四月八日携子侄到上乘偶成》
新夏,同初夏,一切犹如新生,欣欣向荣,象征着美好与温暖、活力与乐观。
摄影 | 奉曦
5
孟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yǎn]《状江南·孟夏》
孟夏,是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巳表示。
孟夏包括立夏与小满两个节气。“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6
仲夏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夏夜叹》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唐·樊珣《状江南·仲夏》
仲夏,是指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午月。午位,中夏之位,斗指正南,后天八卦离卦,万物至此皆盛。
仲夏的好,是写在季节上的。因为阳光充足,植物生长茂盛。仲夏的温柔里,包容着万象。
7
季夏
江南季夏天,身热汗如泉。
——唐·范灯《状江南·季夏》
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
——唐·白居易《永崇里观居》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称为季夏。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乎?音声入耳,秋风至而声无。” 韩愈 《贺雨表》:“伏以季夏以来,雨泽不降。”
8
长夏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唐·杜甫《江村》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张耒《夏日三首》
凉风遍广坐,长夏失重熇。
——宋·周必大《又次韵醵饮》
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在这季节里文人多喜独坐,静无一言,悠然自得,饮一杯浊酒,诗从心中来。
摄影 | 奉曦
9
晚夏
雨馀清晚夏,共坐北岩幽。
——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唐·骆宾王《晚泊江镇》
晚夏,即夏末时节。人们往往期待夏天早点过去,可等到真的要过去时,才发现,生命在缩短。热的时候只想逃热,热过去后,就是无可奈何的惆怅。
10
朱明
霁景朱明早,芳时白昼长。
——唐·白居易《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
春光才去又朱明。年华只暗惊。
——宋·张抡《阮郎归·金乌玉兔最无情》
水榭风亭朱明景,又别是、愁情味。
——宋·杜安世《卜算子·深院花铺地》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尔雅·释天》
因夏季“气赤而光明”,故夏季亦称“朱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据先秦时代史料,夏天是由赤帝或者炎帝来管辖。
夏天炎热的时候,那是火神祝融在发威,自然朱明就成了夏天的代名词,或者叫朱夏。
11
昊天
夏为昊天。
——《尔雅·释天》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唐·杜甫《夏夜叹》
昊,元气博大貌。
《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疏引今《尚书》欧阳生说:“春曰昊天。”
《淮南子·天文》:“西方曰昊天,其星胃、昴、毕。”《楚辞》屈原《天问》“九天之际”汉王逸注:“九天,东方皞,(昊)天。”
12
炎节
夏天曰昊天,风曰炎风,节曰炎节。
——南朝·梁元帝萧绎《纂要》
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
悲炎节之赫羲,览祝融之御辔。
——晋·李颙 《悲四时赋》
炎古字形从二火,本义一般认为指火光上升。又可泛指焚烧。由焚烧引申为热、极热,如“炎热”“炎夏”等。
盛夏,阳光暴烈,蝉声鼓噪,让人深感夏天是个躁动炎热的季节。
13
槐序
槐序,指夏日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槐序》
山园槐序,绿阴浓处晓莺啼。冰弦声动柔荑。
——清·陆求可《婆罗门引·赏夏》
槐树夏季开花,故名夏为“槐序”,可谓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夏天开花的树很多,为什么古人对槐树有这么深厚的情结呢?
《礼记·王制》记载,上古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以槐棘指三公九卿之位。可见槐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以“槐序”代指夏天就一点不奇怪了。
海子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那是因为,山河虽不是我的,但是我却拥有着山河。
对于古代的诗人来说,每一个夏天的名字,都是他们专属的“小确幸”。而我们又何其幸运,在今天读到这么多美好的夏日之名。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原标题“在中国,每一个夏天都有自己的名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无忧入夏
仲夏,指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农历五月。进入仲夏,万物至此皆盛、气温升高、蚊虫滋生。如何轻松度夏?我们不妨在古代典籍中寻找一下古人的智慧,古为今用。
低碳环保的驱蚊妙招
蚊虫的叮咬和嗡嗡作响,令人不堪其扰。北宋欧阳修在《憎蚊》一诗中说:“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为了防止蚊子的滋扰,古人也是想尽办法来驱蚊。
其一,是在家里养一些防蚊虫的植物。如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兰、薰衣草、凤仙花、七里香、夜来香等,这些花草不仅能驱蚊,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其二,挂帐幔。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每到夏季都会让侍从挂上“翠纱之帱”,“帱”就是蚊帐。其三,是熏艾草。我小时候暑假到农村玩,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上艾草、蒿草,晒干后简单地编成一长条。傍晚时分,村里人就会点燃它,烧艾草的烟雾会把蚊虫赶走。这样的情景在宋代诗人陆游笔下也有描写:“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诗中描述了用扇子驱赶蚊子而不能,进而用艾草熏蚊子的景象。
除了种草、挂帐、熏艾草之外,还有沿用至今的古代蚊香。在宋代的《格物粗谈》中有:“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这也许是最早的蚊香吧,看似制作工艺有点复杂,古人还有更为便利的驱蚊方式——佩香囊。
中国古人常有佩香囊的习惯,香囊中的药材有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它们都有驱蚊虫的功效。这相当于把“蚊不叮”戴在了身上,佩香囊驱蚊可谓驱蚊方式中最为雅致的一种。在古代典籍小说中是士绅文人和闺阁小姐的常佩之物。
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所载:“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綵叠福,用软帛辑逢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这里描述的正是北方人过端午节的风俗,端午后苦夏就要来到了,上述各种驱蚊方式,低碳环保且又情趣盎然,总有一款适合您。
摇扇生清风
端午赠扇的风俗至迟到南北朝时已经存在,唐代开始普及。《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八年五月端午日,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虬、龙、蛇等字……朕今各贺君飞白扇二枝,庶动清风,以増美徳。”
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的美誉,制扇历史悠久,扇文化丰富独特。无论是《春渚纪闻》里“东坡画扇”的故事,还是名剧《桃花扇》传奇,这些看似轻盈诗意的各式扇子,不仅有纳凉的实用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别有妙义。
最早的实物扇子是从春秋墓葬里发现的,由细片竹子编织而成。形似菜刀,一边直,一边呈半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扇子不再具有舜所做五明扇那种“集思广益”的寓意,而是真正的遮尘纳凉,障日引风。当时,上至帝王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在用它。长柄的,被用于贵族仪仗,“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平民百姓只能用短把的,扇子上的细节反映出封建社会等级尊卑的差异。
扇子有时是借物喻人的代言。西汉的五言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作者班婕妤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出处和材质比喻自己出身名门和纯美高洁的品质。此时的扇子又被称作宫扇或团扇,扇面也更新变为绢面。
如今高楼大厦,繁华都市中空调、电扇取代了扇子。扇子更多成为文人墨客的怀中雅物。一把质美工巧、文化内涵丰富的扇子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文学寓意、方寸之扇,不知藏了多少故事。让喜欢它的人钻研不休、爱不释手。
摇扇纳凉、蚊虫不扰、喝茶读书、清凉度夏、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作 者:燕 枫
编 辑:黄 今
实习编辑:王昕宇
签 审:鲁 光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心静自凉
汉字里的中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望 月》 石娅婳作(7岁) (寄自英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我们来说一说汉字里的“中秋”。
“秋”的古字形像蟋蟀。蟋蟀是“秋虫”代表之一,有的地方称蟋蟀为“促织”。昆虫呢喃是秋季最重要的标志,而蟋蟀的鸣叫又是秋虫呢喃的重要标志。如今的“秋”字,表义字符“禾”传达出“庄稼收获”之义,这是秋天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关于“火”,有专家说表示秋天禾谷成熟,犹如火灼,也就是“似火的庄稼”。
中国的先民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3个月。因此,每一季也就有了上中下之分。对于“秋季”而言,也就是“初秋”“仲秋”“晚秋”,即农历的七八九3个月。这3个不同的“秋”合在一起,也被称为“三秋”。
需要注意的是,“中秋”与“仲秋”并不相同。“伯仲叔季”是用以称呼人的长幼次序的名称。用在“仲夏”“仲秋”这里,指的是“次序位于中间的”,也就是农历八月。“中秋”则是“处于秋天中间的”,也就是七八九3个月之中的那一天,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我们所说的“中秋节”,指的正是这一天。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八月节”。
中国的特色节日,大多对应着特色食物。中秋节最重要的食物当然是月饼了,地上圆圆的月饼,对应着的是天上圆圆的月亮。“圆”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符号,意味着“满”,意味着“完全”,还意味着“相聚”,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如果不团圆,就会惹起人们的相思之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为此了写下大量感人至深的诗句,流传至今,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作者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
曹植赋读释邓三作品连载
8.蝉赋.东汉·曹植
曹植集赋托物言志励志抒怀感伤赞颂写风夜色夏天: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劲斧。冀飘翔而远托兮,毒蜘蛛之网罟。欲降身而卑窜兮,惧草虫之袭予。免众难而弗获兮,遥迁集乎宫宇。依名果之茂阴兮,托修干以静处。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狝猿。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其过庭。气憯怛而薄躯,足攀木而失茎。吟嘶哑以沮败,状枯槁以丧形。蜩嘒嘒,盛阳则来,太阴逝兮。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注:
1.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古名“蜘蟟”。惟,发语词。只有。《初学记》三十素作洁。郭璞赞:“虫之精洁,可贵者蝉。”精洁指清洁干净。
《初学记》初学记是唐代徐坚撰古代中国综合性类书。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唐代徐坚撰。本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此书的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初学记》共分二十四部,三百十三个子目,每个子目先分“叙事”,再“事对”,再是“赋” 、“诗”、“颂”、“讃”、“箴”、“铭”、“论”、“书”、“祭文”等各体诗文,大体同于其时盛行的《昭明文选》的分类,所引也多整段整篇。叙事部分谈及唐代制度,有时可补两《唐书》志的疏略。诗文部分有多有初唐君臣的唱和诗和诏册制敕,唱和诗虽语多空泛,也不无史料可取,诏册制数中不少是任职、封号的文书,可以得知某人履历。从岁时、居处、器物、服馔、果木等部的类目和内容,可以窥见其时社会生活,知悉名物品种。
2.清素:指蝉体清白。乎,《铨评》:“乎,于义同”3.潜:藏。
4.太阴:指地。.5盛阳:指夏季热气最盛的时候。《诗经.云汉篇》:“炎,热气盛也。”仲夏,《礼记.月令》:“五月之节……夏至之日后五日,蜩始鸣”。5.仲夏:农历五月。6.澹泊,静。安适恬静,与世无争。7.游豫:即游乐。8.芳林,即指树林。9.怡:喜。11.长吟:即长鸣。言蝉独自喜乐而长鸣。12.
皦皦:蝉鸣声。13.弥厉:指蝉的鸣叫声越来越高响。14.贞士:指品德纯正,坚守节操之人。15.介心:耿介的性格。16.和:气也。典出《荀子.不苟篇》指阴阳之气。17.
漱朝露:谓吸饮朝露。18.清流:指清液。19.遁暑:避暑。隐,指柔弱,指桑枝。稠,密也。20.苦:患也。21.作害:为害。苦,即害。
22.螳螂:昆虫名。其虫前足形状似镰刀,举足好像人执斧之状,故称劲斧。23.飘翔:疾飞貌。毒,即恶,恨。24.远托:谓托身远方。25.网罟:即网,指蜘蛛网。26.翩翩:《易经.泰卦》《释文》:“轻举貌。”狡童,《诗经.山有扶苏篇》:“此狡,狡好之狡,比喻有貌无实者也”。27.
卑窜:指由树上飞落到地上潜藏。
28.袭予:伤害我。29.众难:指各种灾难。30.弗获:不被天敌所获。
31.遥迁:远徙。32.宫宇:指屋檐。33.依:依托。34.名果:即果树。35.茂阴:即茂荫,茂密的树阴。阴,通“荫”。修干高大的树干。36.容与:安闲之态。37.
离朱:即离娄,古代的明目者。38.姿才:指攀援之术。39.狝猿:宋本作“猿猴”。此言少年凭借他那明亮的眼睛,攀援的技能超过猴猿。40.罔:无。41.翳:浓阴遮蔽。42.奋进:快速前进。43.闲:《广雅.释诂二》:“闲,遮也”。隐蔽。43.余,谓蝉自称。精:谓眼睛。曾睨:谓目不转睛地注视。《庄子释文》:“穷视貌。”《国语.楚语》:“目连,犹言注视”。44.目连:指注视的目光不动。45.柔竿:细的竹竿。46.冉冉:渐渐地。47.我缠:即缠我。此言少年手持细竹干渐渐地向上伸,用竹竿顶端的胶缠住了蝉。我即指蝉。48.
翻飞:谓高飞。48.逾滞:越挣扎粘的越紧。49.长捐:指生命终结。
50.委:付给。51.厥体:自己的身体。厨师。52.燔:(fán)烧。寒冷。53.憯怛:(cǎn dá)忧伤痛苦。54.薄:谓衣服单薄。55.失茎:失足从树上掉下来。
56.沮败:指接近死亡。57.
丧形:指死亡。乱治理。指对全篇进行总结。嘒嘒:蝉鸣声。58.逝:死亡。59.皎皎:洁白貌。60.
侔:齐、等。61.夷:即伯夷,商孤竹君的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君。其父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继位,先后都逃到周。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他们因耻于食周粟,逃到深山。后人常把他们作为高尚节操的典型。侔,引《字林》:“齐等也。”
《字林》:是一部在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字书。晋代吕忱著。原书宋末之后亡佚。今存后人辑本多种。有清代任大椿 《字林考逸》8卷,任兆麟《字林考逸补正》,陶方琦 《字林考逸补本》,以及宛委山堂本 《说郛》所辑录 《字林》(1卷) 等。
吕忱(生卒年不详),字伯雍,西晋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人,曾官义阳王典祠令。为 《韵集》作者吕静之兄。
据唐代封演 《闻见记》,全书7卷 (一说6卷或5卷),凡12824字,按 《说文》540部分部编次。本书所收之字,《说文》所无者,为作者增补,是按群典搜求的“异字”。
据 《字林考逸》,本书所增之字,有 《说文》本无而增之者,如 “祧”、“祢”、“逍”、“遥”等; 有 《说文》有而文各异体者, 如 “䄍” ( 《说文》作“蜡”)、“” ( 《说文》作 “珌”) 等。 本书的释义, 较之 《说文》亦有改动或加详。如: “窜”,《说文》释为 “匿也”,本书改作 “逃也”。“符”的释文,《说文》为“信也,从竹,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而本书又增补 “竹取岁寒不变,以布德也。又用铜,君臣同心也” 等义。
本书对唐、宋两代影响很大。唐代李贤注 《后汉书》、李善注 《文选》、陆德明著 《经典释文》,均征引其中不少内容。张参的 《五经文字》,对文字的考释,《说文》有不备者亦求之《字林》。南宋吴恭曾专门编撰《字林音义》5卷。据 《唐六典》载,唐代科举考试科目有 《说文》六帖、《字林》四帖。
本书在古代的价值,是一本仅次于《说文》的字书。同时,它是《说文》与《玉篇》之间的一种字书,在字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本书虽早已亡佚,然从后人的称引和辑本中仍可考其大概。
释文:
蝉啊,身体清白,潜藏在土泥之中。在阳光炎热的仲夏五月,从地里爬出来,开始游乐于芳林。它的本性恬静而与世无争,独自快乐而长鸣。鸣声噭噭,一声响似一声,还绵长。如同高洁贞士的正直之士,内心恬淡寡欲。与万物结交而一无所求。即使爬到高高的仰首栖于高高的枝头,也简单而食,渴饮晨露的清流。隐身在柔软桑枝的密叶间,以闲居为乐又可避暑。即使这般的清心寡欲,还苦于黄雀为害,又担心螳螂的利斧。希求展翅高飞托身远方,又痛恨蜘蛛的网罟。想要飞落地上潜藏,又怕草虫伤自己的身躯。逃过众难不为天敌所获,只好远远飞到屋宇。依附树木的绿荫而藏身,托身高高的树干而闲居。忽然有一天,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步履安逸来到果这里,依凭明亮的目光,他的攀爬之术胜过猴猿。枝叶被他一一拉摇,果树任他一棵棵攀援。遮蔽轻捷的身形而疾速前进,侧身跪足刻意遮掩。唯恐发出声响使蝉受到惊吓,注视的目光一刻不转。手持细细的竹竿一点点向上伸,用小小的胶体把蝉缠粘。正想高飞却越挣越紧,自知生命永远不再。把蝉的身体给了厨师,投入红红的炭火而被炙燔。夜晚的秋霜纷纷降落,早晨的风ㄦ吹过庭院格外寒冷。情绪忧伤侵袭着蝉的身躯,脚爪攀援树木却下坠悬空。鸣声嘶哑而接近死亡,身形枯槁而最终丧生。
说明:此赋是曹植作于曹丕称帝之后,把自己比喻作高洁忠贞的蝉。虽生王家,如蝉一样爬到了高高的枝头,虽然自己淸心寡欲并无与兄长曹丕争帝位,但也性命难保。经过七步成诗虽是保住了性命,但是也四面受敌。只能稳藏在浓阴之中,最后也许就是被人悄悄捉住用烈火烹煎。无论自己生前是多么的努力。最后也是如蝉一般身形枯槁而丧生。
曹植一代文才郁郁不得志,四十一岁去逝。
图片为作者本人
天气预报:今日农历五月初一,下雨有啥说法?看看老祖宗怎么说的
导读:天气预报:今日农历五月初一,下雨有啥说法?看看老祖宗怎么说的
今天是阳历5月30号,5月即将要结束,大家对5月还有什么留念的吗?说实话,本说5月份能够带来暖和的,但是对于广大南方的人们来说,早晚穿外套,晚上盖被子,空调今年还没有安排上,这样的5月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同时,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一,干支日是癸未,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迎来了五月,而根据夏季三个月不同的说法,农历五月就是叫仲夏,仲夏时节应该是天气炎热的,在以前的仲夏夜,人们还要拿着蒲扇在外面乘凉,甚至在外面露天睡觉了,就是因为天气太炎热。
农历五月有很多种称呼,有叫仲夏、午月、皋月、蒲月等等,其中有些是与五月端午习俗有关的,比如说的“蒲月”,就是菖蒲的“蒲”,而菖蒲与艾叶一起捆绑在端午节当天挂在窗口或门口,可以起到驱 邪驱虫作用。
今天农历五月初一,特殊时间出现不同天气会是有不同的说法预兆的。晴天、下雨等不同天气老祖宗们总结出来了不同说法。今天恰逢五月初一,我们来结合今天天气,出现下雨天气有啥说法:
今天农历五月初一,阳历5月30号,根据今日天气来看,今天是大范围暴雨大雨天气,具体来看看: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东部、新疆西部和南疆西部、青藏高原地区、江南大部、西南地区、华南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浙江南部、福建北路、黑龙江东部、新疆南疆西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
从降雨范围来看,还是非常大的范围的。那么,五月初一降雨有啥说法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怎么说的:
“五月初一动了流,四十五天暴”
这句农谚说的是在农历五月初一这天出现下雨天气,预兆后期雨水多,具体来说:
“五月初一动了流”
这里说的是在农历五月初一这天,今天刚好就是农历五月初一,这样日子是什么天气呢?“动了流”指的是下雨天气,雨水非常大,落在地下的雨水到处流动,说明已经积水了。这样的降雨量还不小。五月初一这天下雨有啥预兆呢?
“四十五天暴”
这里说的是后期天气还是以降雨天气多。“四十五天”就是说的具体天数,有一个半月时间。“暴”指的是阴雨天气。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接下来很长时间将是下雨天气。
“五月初一落,端午龙舟雨”
这里说的是在初一落雨,预兆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也是在雨中。具体来说:
“五月初一落”,这里说的“落”就是说的落雨,说明在这一天是落雨的。符合今天大面积降雨天气。“端午龙舟雨”这里说的是在端午节的时候,“龙舟雨”就是说的在划龙舟的时候降雨。
综上所述,农历五月初一下雨,预兆后期雨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