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车机版2021最新版导航(2021款江铃福特领裕日常实用性测试报告)
高德地图车机版2021最新版导航文章列表:
- 1、2021款江铃福特领裕日常实用性测试报告
- 2、车载导航不好用?也许问题在车企与图商的合作模式
- 3、新款丰田汉兰达上市,23.98万起,快看看升级了哪些配置
- 4、你的旧车机系统也可以焕发第二春
- 5、长城汽车的BAT朋友圈背后 为何换做高德代表阿里出击?
2021款江铃福特领裕日常实用性测试报告
以生产商用车起家的江铃福特近年来开始转型乘用车领域,先后推出了撼路者和领界两款SUV车型,为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迎合时下热议的二胎三胎政策,江铃汽车与福特汽车联手打造了更具本土化特点的全新车型——领裕。新车定位为中大型SUV,拥有5/6/7三种座椅布局形式,可以满足国内多元化的用车需求,同时其售价也相对亲民,入门车型价格仅为16万元,性价比较为突出。在空间灵活性和价格方面占据明显优势的领裕在日常使用方面表现如何?本期《日常实用性测试报告》将为大家详细解读。
测试车辆:2021款 江铃福特领裕 EcoBoost 225 尊领型PLUS 6座
官方指导价格:21.98万元
一、功能性配置测试环节
领裕全系标配前排无钥匙进入功能,采用感应开启方式,驾驶员携带智能钥匙将手伸入到车门把手内便可完成解锁,锁车时只需轻按车门把手后端的凸起即可,日常使用十分方便。测试过程中,解锁和落锁过程顺畅,没有出现失灵或是卡顿的情况。
外后视镜调节位于驾驶员一侧车门上,采用按键与拨杆组合的设计,使用时通过拨杆选择好需要调节的一侧外后视镜,然后通过十字按键调整即可。实测按键响应灵敏,没有出现延迟或卡顿的现象,且外后视镜调节范围比较广,完全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驾驶员需求。功能方面,测试车型除了配备常规的电动调节和后视镜加热,还提供了电动折叠、锁车自动折叠、倒车自动下翻以及记忆功能,配置非常丰富。
发动机舱盖的开关位于驾驶席前部左下方,开启时需要先扳动开关,然后从车外解锁发动机舱盖前端的锁销抬起即可。发动机舱盖采用双液压杆支撑,稳定性出色,并且关闭时也比较轻松。
二、舒适性配置测试环节
此次测试的顶配车型座椅配置十分齐全,前排和第二排座椅均支持电动调节、加热以及通风功能,并且主驾驶座椅还提供了两组记忆功能。调节方面,主驾驶座椅除了8向常规调节,还具有2向腰部支撑调节,乘坐舒适性令人满意。
在主驾驶座椅测试中,领裕的驾驶员座椅最前端和最末端之间的距离为22cm,座椅可调节行程相比测试过的同级别车型略短,不过依旧可以满足多数驾驶者的习惯。
方向盘支持手动上下 前后调节,前后调节幅度为6cm,上下可调节角度为8.7°,与测试过的同级别车型相比,前后可调节幅度适中,角度调节范围相对较大。
领裕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均配备了独立的头枕,支持上下调节。造型方面,第二排座椅的航空头枕面积更大,两侧向内收紧,可以更好地承托头部,第三排座椅头枕面积同样可观,只是受到造型影响承托性不如第二排。
中央扶手箱面积较大,并且与悬浮式操作台采用贯通设计,可以为驾驶员手肘提供足够的支撑。扶手箱表面采用皮质包裹,舒适性表现令人满意。
三、多媒体测试环节
领裕全系车型均配备了12.3英寸中控显示屏,屏幕内置腾讯TAI 3.0汽车智能系统,支持百度CarLife和华为HiCar连接,华为手机通过蓝牙连接车机系统后可直接无线投屏,日常使用十分方便。整套车机系统包含了腾讯汽车生态圈,像语音控制、小程序等功能均来自于腾讯。屏幕UI设计风格较为清新,主页提供了常用的多媒体和导航标签,功能页集成了车辆所有的功能模块,负一屏则提供了丰富的小程序列表。屏幕显示清晰度不错,触控反应也比较灵敏,测试过程中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
收音机通过点击主页的媒体标签进入,或者点击功能页的“爱趣听”图标进入,另外挡把后方还配备了多媒体控制按键,可以快速进入多媒体页面。在多媒体页面中选择上方的收音机标签页卡开启收音机功能,收音机界面设计比较简洁,功能区域划分清晰。左侧显示当前频道和频道切换按钮,支持快速切换和滑动切换功能,收藏电台只需点击左上角的心形图标即可,右侧为频道列表,点击刷新按钮可以完成自动搜索。
领裕全车提供了5个充电接口,其中前排两个接口位于中控台下方,为一个USB和一个Type-C接口;第二排两个接口位于后排空调出风口下方,同样为一个USB和一个Type-C接口;而第三排仅在左侧杯架后方提供了一个USB接口,相比较而言,对于第三排乘客照顾得不够周全。此外,我们还对USB接口的电压与电流进行了测试,其中前排USB接口的电压和电流为5.10V 0.43A,第二排USB接口电压电流为5.03V 1.50A,第三排USB接口电压电流为5.14V 1.94A,可见第三排USB接口为移动设备充电效率较高。
导航有两种开启方式,通过点击首页导航标签或多媒体控制按键左下方的“位置”按键均可进入导航。领裕搭载高德地图车机版导航系统,导航界面采用简化处理,检索目的地只需点击左侧的箭头即可,系统支持手写与拼音两种输入方式,手写输入时字体识别率高,反应速度较快,在使用键盘输入时,虚拟按键尺寸较大,布局合理。输入目的地后,系统会根据关键字快速联想出相关目的地信息。
点击目的地开始导航后,系统会提供多种路线方案,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导航开始后液晶仪表盘还可映射指引信息和全景地图,为行车提供安全保障和便利性。
四、空间配置测试环节
作为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空间测试方面,在此前的试驾文章《多口家庭舒心之选 试驾2021款江铃福特领裕》,我们已经对其乘坐空间进行了体验,而此次将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同样较多的储物空间及其便捷性等方面进行评测。
领裕全车提供了19个储物空间(除杯架外),在同级别车型中表现出色。前排储物空间布局合理,前门板拉手采用封底处理,内部配备了防滑垫且容积较大,可以存放手机;前门板下方的储物格进行了空间划分,前侧设计有水杯槽;主驾驶一侧提供了可开启的小型储物格,内部容积不大,仅限于存放卡片、零钱等小件物品;悬浮式操作台前方为手机无线充电板,中间提供了两个带限位器的杯架,后方还配备了一个带盖板的小型储物格,可以放置钱包等随身杂物;悬浮式操作台下方提供了空间较大的储物平台,可以存放背包等大件物品;中央扶手箱内部容积十分可观,不仅纵深较大,底部还可以向前延伸,方便存放像平板电脑、档案这类的物品;手套箱空间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并且内部配备了植绒材质,可以起到静音和防滑的作用。
虽然第二排储物空间在数量上不及前排丰富,但实用性却丝毫不差。后门板上方提供了杯架和尺寸宽大的储物格,不过杯架并未配备限位器;后门板下方同样设计了储物格和水杯槽,且尺寸与前排相差无几;前排座椅后方还设计了储物袋,不过深度有限只能放置小件物品;第三排座椅两侧同样配备了杯架,遗憾的是并没有配备限位器。
后备厢可以通过驾驶员一侧车门上的按键和车外电动开启,实测开启过程比较轻松。由于测试车型采用6座布局,因此常规状态下后备厢容积仅为277L。第三排座椅支持比例放倒,全部放倒后容积可扩展至1075L,此时后备厢可以形成纯平的地板,空间实用性表现出色。对于后备厢日常所需的数值,我们也进行了实测,其后备厢开口宽度为116cm,开口长度为95cm,后备厢地台与内部车顶的垂直高度为78cm,后备厢进深为34-115cm。
五、安全配置测试环节
在车辆前、后方视野测试中,车内所有座椅均已调整至最低状态,所测出的数据与驾驶者正常使用时均有一些偏差,仅供参考。
在测试前方视野阶段,我们采用高70cm的桩桶作为参照物,随后调整车距,直至在主驾驶位可以看到桩桶上沿。经过测试,桩桶与车头最终测得的数据为330cm,整体表现达到了同级别平均水平,前方视野盲区相对较小。
后方视野测试中,依旧将桩桶固定摆放,随后移动车辆直至可以观察到桩桶上沿为止,所测得的距离为1530cm,表现略优于同级别平均水平。
外后视镜视野范围测试时,首先让测试人员分别站在左右后视镜垂直10m处,随即开始向左右两侧移动,直至出现在两侧后视镜最外侧边缘为止,测出其横向距离。随后通过公式计算,便可以得出后视镜视野范围的夹角角度。角度越大则后视镜视野盲区范围越小,反之则后视镜视野盲区越大。
领裕左侧后视镜为普通镜片,右侧后视镜采用了双曲率镜片,后视镜尺寸十分可观,整车视野范围较广。调整好驾驶坐姿,实测外后视镜的可视角度结果为左侧29°、右侧25.2°,在测试过的同级别车型中名列前茅。
在雷达感应测试环节中,领裕的倒车雷达共分为四段,且提示音清晰,除前两段距离相对较近外,其余各段间隔距离平均,易于驾驶者做出判断。经实测,倒车雷达最远探测距离为136cm,雷达功率表现不错。参考往期测试经验,持续蜂鸣阶段越接近25cm则越贴近日常使用习惯。领裕持续蜂鸣提示距离为25cm,符合大多数人群的使用习惯。
前雷达共分为三段蜂鸣,最远处可在110cm处探测到物体,可探测距离较远,且雷达每段蜂鸣清晰,持续蜂鸣阶段距离为30cm,与经验值略有差距,停车时需要稍加注意。
测试车型配备了360度全景影像功能,倒车影像画面显示清晰,屏幕上划分为三块显示区域,左侧为俯视全景图,带有标线并支持自定义虚拟车辆的颜色,不过虚拟车辆四周的画面畸变有些严重,且带有黑色边框,实用性不强;中间可以显示前方或后方的实时影像,通过上方的雷达图标进行切换,不过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影像中的标线与实际雷达探测距离有些许出入,需要驾驶员注意;右侧则为雷达显示,可以通过红黄绿三种颜色提示障碍物的距离,泊车时更具参考意义。
车辆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会遇到转弯或者调头的情况,这个时候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小转弯半径是指当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驶时,外侧转向轮的中心在支承平面上滚过的轨迹圆半径。转弯半径越小,则表明汽车的机动性能越好。了解爱车的最小转弯半径大小,在车辆转弯或调头时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剐蹭等情况发生。经过实测,领裕的转弯半径为5.4m,在测试过的中大型SUV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常规道路完成掉头动作需留出足够余量。
除主驾驶位以外,领裕其它三个车门上方均配备了车内拉手。车内拉手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很有必要,而且对于乘客在颠簸路面的乘车安全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六:实用性亮点配置
1、AR实景导航
领裕配备了腾讯AR实景导航功能,该功能通过负一屏小程序列表中的“腾讯随行”模块开启,可以在液晶仪表或中控屏幕上切换显示实景地图,具有路口转向信息提示功能,避免驾驶员错过路口。
2、一键连接车载微信
领裕在方向盘多功能按键上集成了一键连接车载微信功能,方便用户在车机系统中查看微信消息,并且还支持微信语音通话,提升用车体验的同时也保证了行车安全。
总结:
作为江铃福特商转乘的又一力作,领裕不仅在空间实用性方面展现出了先天的优势,更在智能科技以及安全性方面给人带来惊喜。丰富的座椅配置和灵活的布局形式成为领裕的制胜法宝,配合车内大量的储物空间,满足日常使用绰绰有余。多媒体采用了腾讯生态系统,并且包含了语音控制、车载微信、AR实景导航等主流功能,更加贴近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而在车辆盲区测试中,领裕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前后方及两侧外后视镜的视野盲区均较小,只是在雷达间隔距离和倒车影像显示方面还存在优化空间。总体而言,领裕在日常实用性方面的表现令人满意,达到同级别车型主流水平。
车载导航不好用?也许问题在车企与图商的合作模式
导航是用户驾车第一刚需,也是智能车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应用。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导航更多成为了车内配置的点缀,而在实际体验上无法得到用户认可。相比之下,近两年上市的很多车型,车载导航体验已有明显提升。最近上市的车型中,包括领克01,荣威RX3、别克GL6、名爵6等等,都开始把导航作为一个产品卖点加以宣传,由此可见一斑。
在表层的用户导航体验提升背后,是车企与地图厂商间合作模式的变化。目前,双方合作的典型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车企从地图厂商处获得地图数据,自己进行车机端应用的开发;另一种由地图厂商提供“数据 应用”,车企则开放部分数据接口,实现部分定制化功能,双方共同完成车机端应用的开发。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模式既反映了地图厂商的发展,也体现了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思维和战略变化。不仅如此,随着车企和地图厂商之间的种种变化出现,未来双方的合作模式趋势也逐渐明朗起来。
宝马、特斯拉的合作为例。在国内市场,四维图新是特斯拉的独家导航地图商,目前特斯拉使用的传统地图和ADAS地图均为四维图新提供。前不久,四维图新又与宝马签署了导航电子地图许可协议,将为其在中国销售的宝马集团所属品牌汽车提供包括在2021年前量产上市的原有平台及2021年量产上市的新平台在内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在这两个典型合作中,四维图新向特斯拉输出地图数据,也就是业内常说的底图数据(例如道路、河流等基本数据)、POI数据(位置点信息)、动态数据(例如交通拥堵数据)等。在获得这些数据后,特斯拉和宝马会分别在车机端开发不同的导航前端应用,最终在用户端呈现的是不同的用户体验。因此,如果不说的话,一般用户并不知道宝马和特斯拉的车机导航使用的是四维图新的数据。
第二种合作模式是近两年才开始出现的新模式。
以高德与凯迪拉克、领克的合作为例。最新发布的领克01车型和凯迪拉克全新XTS车型均搭载了高德地图车机版,在这两项合作中,凯迪拉克和领克不仅仅获取了高德的地图数据,还将其为车载环境专门开发的导航应用也一并用在了车机上。在这种情况下,地图厂商被称为地图服务商更为恰当,因为其不仅提供数据,也提供了完整的地图导航服务。
事实上,高德在车机端的这种模式与其在手机端的模式一脉相承。2016年初,高德首次对外发布高德地图车机版(AMAP AUTO),将该产品定义为战略级产品。在商业模式上,合作车企在获得后端地图数据同时,可同时使用前端应用,在车机端体现出一个完整的APP。对于用户而言,其在车机上点开导航,即进入高德地图车机版。
背后的车企思维
综合来看,目前车企与地图厂商的合作模式主要即上述两种,两种模式也均有其优势。简单而言:
类似高德将“数据 应用”打包输出的模式,核心优势在于用户体验。
客观而言,由于高德本身在手机导航领域的积累,对于用户的理解很深,因此在针对车载环境再开发后,高德地图车机版产品体验相对其他前装车载导航产品体验的优势比较明显,包括实时路况、一框智能搜索、3D导航引导、路口放大图、限行信息透出、鹰眼小地图等功能。此外,基于与车辆本身传感器的结合,高德地图车机版能够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包括在复杂立交桥或隧道中。
目前与高德深度合作的车企包括捷豹路虎、上海通用(别克、凯迪拉克)、领克、长安、吉利等。在业内人士看来,考虑到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车企与地图厂商的供应关系,车企开放资源与地图厂商进行深度合作,需要车企在车载智能化和用户体验提升上有较大的决心。从目前已经上市的产品,包括领克01、别克GL6的导航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上也确实得到了明显提升。
相比之下,类似四维图新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其优势则在于个性化体现。
对于重视品牌个性输出的车企而言,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车辆整体调性,进行导航产品应用的个性化开发,有利于强化车辆的品牌认知感。但是,这对于车企的导航应用开发能力、用户的理解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车企需要投入更长研发时间和更多研发费用。
未来的趋势
那么,两种合作模式,哪一种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在笔者看来,不同厂商的核心关注点差异,使得两种模式仍将继续共存,但不论如何,用户体验一定是车企追求的目标。
在领克01发布会后,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一款好的汽车,只有通过好的软件和云端服务,才能带给用户更好体验,充分体现出产品价值。在地图导航服务上,重要的不是要做得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而是如何把体验做到更好。从这个角度上看,以高德为代表的第二种模式中,地图厂商和车企分别基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深度合作,或许更能适合汽车未来联网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模式,随着用户需求、车载智能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导航产品供应商和车企来说,有些趋势已经成为必然。例如:
a、导航数据的进一步精耕。
作为地图厂商,此前最基本的数据是底图数据,也是供给车企最核心的数据。但在新的时代中,包括更细化的POI数据,高精度地图数据等等,均成为地图厂商需要进一步精耕的数据。
从企业动作看,目前高德和四维图新均在数据挖掘层面的投入颇大,包括与合作伙伴共同深度挖掘POI数据,添置设备、人员大力采集高精度地图数据等等。
b、车企与地图厂商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这其中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数据层面、第二是应用层面。
从发展来看,地图厂商此前给到车企的只是一个封装光盘或U盘,数据在盘中,一次性服务,车企直接使用。而目前的情况是,地图厂商会不间断地给到车企更新数据,形成周期性服务,例如某个车辆传感器探测到前方道路事故,这个数据会被立即收集给车企,而后分发给其他用户。
应用层面,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地图厂商参与到车企车机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从研发端就参与到包括产品协议定制、交互逻辑定义、UI及UI设计在内的核心工作。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在以往从未有过,也是保障导航产品用户体验的基础。
小结:
近两年的车载导航产品变化颇大,其本质原因即在于车企重视程度的提高及与地图厂商的合作密切程度加强。在笔者看来,未来用户在车内一定是使用车载导航而非手机导航,因此不论是车企还是地图厂商,进一步的变革都还将继续,用户体验的优化将成为一种必然。
新款丰田汉兰达上市,23.98万起,快看看升级了哪些配置
【太平洋汽车网 新车频道】1月28日,广汽丰田官方宣布,新款汉兰达(询底价|查参配)正式上市(2021款),共推出9款配置车型,售价23.98-32.58万(保持不变)。新车为年度改款车型,外观内饰上基本保持一致,主要针对配置进行调整。
广汽丰田新款汉兰达 | |
车型 | 售价(万元) |
两驱精英版(5座) | 23.98 |
两驱精英版 | 24.88 |
四驱精英版 | 25.88 |
两驱豪华版 | 28.98 |
四驱豪华版 | 29.98 |
两驱尊贵版 | 29.98 |
四驱骑士版 | 30.48 |
四驱尊贵版 | 30.68 |
百万纪念版 | 32.58 |
新车外观基本与现款保持一致,主要针对配置进行调整,其中头灯组升级为透镜式LED前大灯;车内车机系统升级为10英寸电子语音导航系统,支持最新的车机版高德地图;此外新车内饰还新增了棕色配色,进一步彰显内饰豪华感。
具体车型上,豪华版新增了LED透镜大灯、10英寸导航车机(高德地图);尊贵版/骑士版则在豪华版基础上,额外新增了棕色内饰。
动力系统方面,新车则继续搭载型号为8AR-FTS的2.0T双涡管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最大功率220PS,最大扭矩350N·m。传动系统方面,新车匹配6速自动变速箱与带动态扭矩分配的四驱系统。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熊睿锋)
你的旧车机系统也可以焕发第二春
好多人在购买爱车的时候,除了关注车子的“三大件”、外观、动力、销量外,很多人还会考虑车子的软件系统——车机系统,毕竟这是陪伴车主生活、娱乐最重要的一个部件。
目前各大汽车品牌都基本拥有自己开发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车机系统。比如,斑马系统,听说不错(本人并没有使用过)。但是有些车主的爱车并不是近两年购买,所以也就没办法体会车机系统的快乐!即便是有,但也基本没有什么可玩性。作为现代生活的年轻人,车子没有车机系统简直是无法忍受。
前段时间,华为发布了旗下车载智慧屏HICAR,但售价要1699大洋。我认为还是有些小贵。那既然这样,我们的旧车机系统能不能升级呢?就像手机一样升级系统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这要根据具体车子而言,也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就拿我自己的车子系统举例。
本人是一个爱折腾的人。车子购于2017年10月,车机系统日常基本功能也都有,比如播放音乐、导航、语音控制、蓝牙电话等。关键最让人*疼的就是那个导航系统,车机自带的是“易图通”地图。导航是生活很重要的行车方式,这个地图更新简直是要命。2017年的地图是2016年的;2019年地图是2018年的;后来再没有升级过!后来偶然发现自己的车机系统竟然可以刷,然后自己竟然折腾成功了!下面是车机刷前和刷后的对比图。
其实后来发现,自己的车机系统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10.2英寸的平板电脑,刷入的系统有点双系统的感觉。开机后先是进入原来系统,之后自动转换到新系统。在新系统中,可以安装现在的高德地图(目前我已更新到高德地图最新版本--车机系统5.0,),导航地图数据可以更新到最新的,现在的数据是官网最新的2021.2.25日数据,数据可以离线升级,也可以在线升级。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比较方便,走错路的几率确实大大降低了!系统中自己也可以随意安装其他的软件,比如我安装了QQ播放器、酷狗播放器等。只要内存大,还可以装其他的App。
关键这一切都是免费,不需要你额外花一分钱,就让你的车机可玩性大大提升,界面更加炫酷。
如果你的车机也是旧车机,你也想升级,可以在评论区回复获取,我将免费分享经验及刷机软件!
最后我要慎重提醒:刷机有风险,要刷需谨慎!本人只是分享,不承担任何刷机过程带来的风险责任。
长城汽车的BAT朋友圈背后 为何换做高德代表阿里出击?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BAT在汽车领域的动作已经越来密集,三者在抢夺汽车这一个新端口上正在不断的交火。
7月15日,长城汽车GTO全域智慧生态战略在保定哈弗技术中心正式发布。活动现场,长城汽车宣布建立了自己未来时代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中有八家科技公司,其更是集齐了包括阿里、百度、腾讯在内的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在汽车行业中,同时和三家企业开展合作的车企并不多。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合作中,BAT三家中,百度和腾讯都是公司“本体”出面,而代表阿里的是高德地图。
事实上,不仅仅是与长城汽车的签约,在近期几乎所有的阿里车生态的战略中,都是以高德作为载体,进行合作的落地。而反过来看,在阿里的汽车生态布局中,是怎样的构成?阿里在汽车上的布局很早,但真正进入把靶心瞄准智能化时代是在2018年。这一年,阿里在2018年杭州的云栖大会上,阿里表示升级汽车战略,由车向路延展,利用车路协同技术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而当时作为承载主体的正是高德。
这是因为阿里的汽车生态战略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而这个阶段的主要承载体就是高德。据悉,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逍遥子)今年初提出了对高德的三个定位,其中之一便是成为阿里车生态战略定义者。
简单来说,阿里的汽车生态布局是递进式。这一轮的汽车转型是以智能化、网联化作为技术的发展方向,而实现智能网联的重要手段就是为车辆安装上智能化的操作系统。早在2010年阿里便将YunOS操作系统立项,并在2011年正式推出。眼下,阿里在系统上已经有了“斑马”这个招牌布局,其和上汽合作的车机系统已经成为互联网汽车的开端。如果说提供操作系统是打造智能网联的第一步,那么AI解决方案则是阿里的第二个发展步骤。
而承载AI技术的则是人工智能实验室。2018年4月,阿里巴巴达摩院旗下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宣布与戴姆勒、奥迪、沃尔沃等达成战略合作,为车企输送“AI 车”解决方案。公开资料显示,“AI 车”解决方案包含三个方面:1、家车,地点对车双向控制,数据双端同步;2、人车,语音视觉交互,表情拟态反馈;3、云车,基于AliOS车载操作系统,增强服务体验。
而第三步则是车路协同,这是智慧出行的概念。要实现车路协同技术方案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感知基站,原理类似于“手机的无线发射基站,可以实现车与路、车与车之间的信息连接点。”而这个阶段的实施载体就是高德了。随着自动驾驶的研发不断深入,依靠“传感器 控制系统”的方式以及难以面对复杂的道路情况和处理海量数据,为此,阿里通过高德地图与千寻位置合作,实现高精度地图与高精度定位相结合。
当然,最终对阿里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这也是BAT在争夺的关键所在。高德这两年的布局,正是从在于对数据的收集和应用,从导航到交通实时数据,高德形成了BAT中最强的实力,而高德正在布局的是由单车发展到车路协同(V2X),最终打造万物互联的生态格局。关键的一步是,阿里拉入千寻位置能,帮助高德在无人驾驶汽车实时实现自身精准定位,在弥补激光雷达等相对定位技术不足基础上,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发展。
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发展方向是阿里不同于其他公司的要点,百度、谷歌、Uber等追求自动驾驶技术,阿里则认为传感器和视觉扑捉两种主流方式都存在致命的弱点,他们无法完全应对复杂的路况。而阿里则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不应该局限在产品本身,并把目光从车扩展到路上,人—车—路—云应该“全面协同”,另外,车路协同则是通过集约的模式共享来获取道路数据,进而实现自动驾驶。
就此次与长城的合作来看,一方面,高德将向长城汽车开放底层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功能;另一方面,高德还将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大数据,助力长城汽车打造自己的用户运营能力。这正是高德目前最优势的地方所在,也是阿里区别于百度和腾讯的地方。百度目前仍以阿波罗计划为主体,实施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而腾讯则集中在云计算和车联网引用,另外腾讯旗下图商四维图新也是高德在高精地图上正在进行激烈的竞争。
高德优势在于高精地图的精确性和实时交通数据,这是未来自动驾驶的底层数据支撑。在2014年被阿里收购之后,高德核心产品数据持续增长。据QuestMobile 2018年12月数据,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已超过4亿,平均每天为用户提供高达3.4亿次的出行路线规划,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
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使得地图在汽车上的应用从从传统的车载导航电子地图,向智能语音导航、地理位置信息服务以及高精地图等多个方向进化。面对汽车智能网联化的巨大利润城池,BAT以及其他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纷纷抢先布局。对阿里而言,拥有制图能力和丰富LBS大数据的高德成为参与此轮竞争的排头兵。
而高德的汽车生态战略近几年也持续升级。其在2018年汽车客户大会上正式发布了“智行战略”,将从智能出行、智能驾驶和共享出行三个方面助力合作伙伴智能化升级。其中,智能出行领域在依托高德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将通过用户、交警、应用、汽车、景区五大标配,涵盖完整的交通出行生态。目前,高德地图已与国内全部主流汽车品牌达成合作,国内首个互联网车载导航高德地图车机版,用户数已突破2000万。
在高德地图副总裁、AMAP平台事业部总经理韦东看来,车联网的发展与移动互联网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最终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无不构建了自身的核心自有能力,以及开放的智能服务生态。其中,高德的LBS大数据核心优势,除了服务阿里内部物流等其他业务,以及游戏、旅游、社交等多个领域,如今也将随着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开放给车企。
对于互联网的进军,传统车企存在被颠覆的担忧。在谈到互联网公司和车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时,韦东认为车企不需要互联网公司的“全家桶”式集成方案,而会走向自主控制的集成模式,掌控产品定义和核心系统研发。无论是智能出行,还是智能驾驶,高德都将聚焦其核心业务,做好车企供应商的身份。例如,除了面向车企开放自身的地图导航能力,2018年上半年,高德还开放了基于地图的服务定制化能力。
基于高德的资源,阿里在车联网领域拥有诸多合作伙伴和强大优势,但其也面临着百度、腾讯等对手带来的竞争压力。其中,百度拥有自己的车联网部门,并在2018年推出了小度车载OS,目前已经搭载至新福特锐界ST、EXEED星途TXL以及全新哈弗H6等多款车型上。而腾讯在2018年推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并打造由腾讯车联、腾讯自动驾驶、腾讯位置服务等组成的业务矩阵。除此之外,腾讯投资的四维图新也在2018年将车联网业务板块独立,提供包括操作系统、导航软件、手机车联等整体车联网解决方案。
尽管在LBS领域具备强劲优势,但业内人士认为,阿里的底层操作系统AliOS业务却发展受限,主要原因包括其与上汽联合打造的合资公司斑马高管的出走以及股东双方的利益分歧。但据36氪报道,斑马将与阿里旗下的AliOS Auto团队正在酝酿整合,双方或由前后端的支持关系合并为一体。此番整合完成后,阿里AliOS业务或加速开放。
除了在车联网领域竞争升级,在自动驾驶领域BAT也进入了全新的赛点。其中,在关键的高精地图领域,三方均进入量产订单竞争阶段。高德在2018年与通用汽车在高精地图商业应用上达成合作,打造凯迪拉克CT6“超级巡航”(SuperCruise)功能。今年上半年,高德地图对外宣布将对高精地图服务进行升级,并以成本价格提供标准化高精地图,加速L3级别自动驾驶普及。而去年8月份,百度称将在2020年下半年实现高精度地图和自定位方案在WEY品牌车型上的落地。今年年初,四维图新与宝马签署了高精地图的合作协议,计划于2021年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