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木兰诗花木兰家里有几口人(谁有才华能不骄傲)

导读木兰诗花木兰家里有几口人文章列表:1、谁有才华能不骄傲2、多情亦深情:苏轼与三位妻子的诗意生活3、一日一诗湘夫人赏析4、斯人还是是人漫漫还是曼曼雌雄或雄雌?5、人们的习惯

木兰诗花木兰家里有几口人文章列表:

木兰诗花木兰家里有几口人(谁有才华能不骄傲)

谁有才华能不骄傲

你一定听说过居长安不易那个段子吧?

话说白居易年少时,父亲让他到长安去见世面。当时长安有个文学家顾况,接见白居易时看到他名片上的居易两个字,就说:“近来长安米贵,只怕居之不易呢!”

白居易听了,不慌不忙递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家伙,太有才华了。马上改口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才容易!”

有了顾况的赏识,白居易一下子就在长安出了名。没几年,他又考取了进士,唐宪宗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当了左拾遗。

白居易虽才华横溢,但刚直不阿,作诗针砭时弊,对权贵大加挞伐,因此被贬到了江州。所以他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

在江州期间,他把自己创作的八百余首诗编成诗集,并写了一首《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应该没有份儿,身后文章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说大话,你们看,我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啦。

元九是元稹,李二十是李绅,他们都是白居易好友,也都是唐代著名诗人。诗集编好了,白居易非常得意,所以要把创作成果分享给最好的朋友。但白居易的口气,显然认为自己诗才高高在上,可谓一代宗师。

才华独冠其时,独步丘壑是真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秦中吟》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课本,传唱千年,经久不衰。可不就是“身后文章合有名”?他早料到了,才华盖世,官可以做不大,能上能下,贬就贬吧,但中国文学史必留下我万世芳名。

《白氏长庆集》卷二八有一篇《与元九书》,还是写给元稹的:“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虽是当个笑话写出来,仍然在字里行间透着骄傲。一个人可以美而不自知,但一个人有才华他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

为什么说白居易自认一代宗师呢?因为他在自注里写了:“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首赠行。自后格变。”“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吾《乐府》五十首,黯然心伏。”这自己得意而好友臣服的画面,真是呼之欲出啊。

白居易总是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他特别高产,写诗就是个玩儿。放今天写公众号,他不仅产量高,品质也能名列前茅。他是大牛,他不骄傲谁骄傲?

李敖正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得到灵感,从而认为《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唧唧”是叹息的声音,就是叹气啊。木兰父亲年老体弱,还要从军,她发愁了嘛。所以唧唧不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本证有“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外证则有《琵琶行》里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和唧唧互证。

解读白居易和元稹创作最具实证的是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以诗证史,通过《长恨歌》杨贵妃入宫前后对比,考证出唐朝的伦理观,同时证明“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错误的。华清宫里的长生殿不是寝宫,而是祀神之斋宫。“神道清严,不可阑入儿女猥琐。”又通过《琵琶行》考证出白居易当时是九品芝麻官……

陈寅恪说:“浅人不晓文义,不考年月,妄构诬说,殊为可恨。”我觉得,今天有些假大空口号式所谓学术文章,没有史料考据,没有符合逻辑的论证,其实也不过是“妄构诬说”而已。

而从原诗文本读到《元白诗笺证稿》,使人顿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陈寅恪对元白二人的友谊评价甚高。我们知道,李白杜甫二人相交,差不多是杜甫剃头挑子一头热,他经常给李白写诗,而李白写给杜甫的,寥寥无几。元稹和白居易就不一样了。“且《梦微之》一诗,其情感之诚笃,可谓生死不渝。非乐天不能作此诗,非微之不能令乐天作此诗。”

白居易的《梦微之》你一定能倒背如流:“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感情充沛,催人泪下,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如此骄傲,又如此重情。他和元稹创作相互影响,他知道自己和元稹的局限是“辞繁言激”,在给元稹的《和答诗十首.序》中写到:“每下笔时,辄相顾语,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此,所病亦在于此。”以至江湖失意,他哪能不知自己之病?

♛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白师图书馆二楼书库收藏。

多情亦深情:苏轼与三位妻子的诗意生活

苏轼一生共有三任妻子(侍妾),第一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第二任: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第三任: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不幸的是,朝云成为侍妾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作为大文豪的情感生活,是充满着诗意的,我们透过诗人的笔墨,可清晰地看到当年诗人行走的影像与他丰富的情感世界。 林语堂云:“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人品道德”正是他有着诗意生活的品质基础。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与王弗诗意生活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相顾无言”?分别10年,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更何况是夫妻。“顾”改为“视”、“看”好不好?“惟有泪千行”,是喜悦的“泪”,还是苦痛的“泪”?“无言”,是因为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此时无声胜有声”吧。阴阳相隔10年,竟意外重逢,却“无言”,是多么悲切的一件事呀。这10年,苏轼自请外任到了杭州任通判,眼见王安石变法后带去的灾难;又到密州,恰逢蝗灾,举家食杞菊,仕途坎坷、天灾人祸,“尘满面,鬓如霜。”无言,都化作泪水,“顿作倾盆雨”,这是久别重逢时欢喜的泪,也是也是阴阳相隔悲痛的泪,还是人生苦短感慨的泪。“顾”是描写神态,是一种意外相见时的“顾盼”,“看”“视”是静态,缺少一种意外与悲喜交加。唯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才胜过万语千言;唯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方显沉痛;唯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显悲切!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是这样评价的:(这首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 的地方。

周国平老师在《闲情的分量》中说,“爱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它无比甜美,带给人的却常是无奈、惆怅、苦恼和忧伤。不过,这些痛苦的体验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丰厚赠礼,一份首先属于心灵、然后属于艺术的宝贵财富。” 苏轼的思念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吧。

二、“身后牛衣愧老妻”——苏轼与王闰之诗意生活

王闰之.第二任妻子,这里有两处密码:一是王闰之这个名,苏轼的两位夫人和一位侍妾都有名字,而他母亲程氏、祖母史氏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们嫁给苏轼是幸运的;王闰之原名“二十七娘”,名字是苏轼给她起的,不仅有“名”,还有“字”。“闰”很有意思,“门”里面是“王”,三位女性都姓王,巧合乎?“闰”,王闰之闰正月出身的。第二个密码是王闰之21岁嫁给苏轼,北宋女孩结婚年龄一般14~16岁,21岁,大龄青年了,有人说,王闰之从小暗恋姐夫,非姐夫不嫁;也有说,一切的姻缘,都是王弗安排的。苏轼“口无遮拦”,王弗儿子苏迈尚幼。后来果然,王闰之细心照料苏轼和遗孤。

王闰之去世后,苏轼在《祭亡妻文》里说“……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旅殡国门”,王闰之棺椁一直存放在京都西寺,直到十年后,苏轼也去世了,两人才合葬在四川青州老家,“惟有同穴,尚蹈此言”了。后来,苏轼写了一首《蝶恋花》: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尽”、“穷”,还有“曼陀雨”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怀?苏轼六岁启蒙,从师是一位道士;黄州时期更是接触了很多僧人;惠州时期还与朝云一起炼丹。将“佛理”入诗是苏轼的独创。“放生鱼”“曼陀雨”都是取自佛学故事。“天空为下曼陀雨”表达了苏轼的一种良好祝愿。从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贤惠良善,在苏东坡眼里,这样性情如水的女子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爱人。生日那天为她祈福是一种纪念。

让苏轼感动一辈子的还有两件事,一件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王闰之主动提出收王朝云为侍女;还有一件事她在临去世时,还把苏东坡的贴身伺妾王朝云叫到床前,拜托王朝云,好好照顾苏东坡,无论以后境遇如何,都不要离开他。当然,更让苏轼感动的是“三个明珠”,苏迈、苏迨、苏过。王闰之像“膝上王文度”一样,一视同仁。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三、“高情已逐晓云空”——苏轼与王朝云诗意生活

王朝云是十二岁时在杭州由王闰之买来做侍女的,朝云多才多艺,聪明漂亮,深得苏东坡夫妻的喜爱,长大后王闰之做主收房为侍妾,成为苏轼第三任妻子(侍妾)。在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苏家的仆从侍妾都被遣散了,只有朝云坚决不走,愿意追随主人去一片蛮荒的贬谪地黄州,在黄州四年朝云为苏东坡生有一子,可惜未满周岁就夭折了。在苏东坡的后半生中,朝云始终对苏东坡“钟敬如一”,万里相随,九死不悔,直到34时岁病逝于惠州。朝云是苏东坡凄凉晚年中唯一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她的诗最多,是诗意生活的巅峰。

王朝云生于钱塘,葬于惠州;生于西湖,也葬于西湖。惠州西湖的六如亭就是她的墓址所在。据说亭里有一副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联说的是一个著名的故事:苏轼曾拍着肚子问侍女里面是什么,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机关,惟有王朝云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下联则写尽了苏轼独自 听雨怀人的凄清。于是有古人牵强附会,根据这个对联生造出一段笔记,说苏轼有“朝云”“暮雨”两妾。其实对联中的“暮雨”并不是人名,而且苏轼大概也不会给女人取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

“朝云”才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只是这份美丽却带有一种好景易逝的无奈。白居易曾经很煞风景地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苏轼很欣赏白居易的这句诗,也写诗说:“彩云知易散,鷤鴃忧先吟。”殊不知,“彩云易散”竟成了朝云命运的谶语。不仅仅是因为名字类似,而且苏轼甚至无意间还把朝云 说成彩云,如他曾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绿鬓霞衣,燕姿鸾影,苏轼确实写出了王朝云无与伦比的美,然而又把她比作巫山彩云,倏然而来,倏然而去,流转不息,飘忽不止,注定不能在人间常驻。

朝云之所以取名朝云,也许就是因为当初她青春年少,但这样的名字,“瞥然飞去断人肠”的“朝云”,却没能陪伴苏轼度过最后的海外生涯,带走了苏轼最后的爱,留给了他永远的痛。

苏轼曾多次拿自己和白居易比较,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尽管他确实不像白居易那样坐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但身边朝云的风采,又何尝稍逊于樊素与小蛮?朝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很可能还就是来自白居易《花非花》里的句子: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王朝云一开始并不识字,然而她却是真正读懂苏轼的人。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士祯《花草蒙拾》中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大江东去’耶?”实际上,这确实也是词史上最著名、最 出色的《蝶恋花》之一。写这首词的时候,王朝云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丫头。多年后的一个秋天,层林尽染,落木萧萧。朝云唱起这首老歌,竟突然泪流满面。苏轼 问她何故,朝云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 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苏轼和朝云,就是这样相依相扶度过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凄风苦雨、惊涛骇浪。

这年十月,惠州梅花开放,山野湖畔千树竞发,暗香浮动。宋人都很喜欢梅花,苏轼也不例外,刚到岭南的时候,他就连写了几首梅花诗,使罗浮山的梅花盛名远播。此时的苏轼睹梅思人,以梅喻人,又写了一首《西江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惠州有一种珍禽倒挂子,貌似绿毛凤但形体更小,所以苏轼称之为“绿毛么凤”。它们经常倒挂在梅花树上,这是岭南梅花特有的奇特美景。 “海仙时遣 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让晁补之读到后感叹不已:“此老须过海,只为古今人不能道及,应罚教去。”“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被《红楼梦》化用在 薛宝琴的词里:“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有的版本又是“明月梨花一梦”,都和苏轼词有着渊源关系。

明朝杨慎在《词品》里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这首《西江月》能否算咏梅词第一,肯定会有争议,杨慎那样说,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和苏轼是同乡。但论意境的高洁空灵、感情的蕴藉深沉,别的咏梅词确实是无出其右的。

梅花生长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因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艳羡,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就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梅花天然的洁白,不屑于铅粉妆饰;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梦见梅花的梦了。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如何理解这句中的“空”?为什么“不与梨花同梦”?“高情”的指苏轼爱梅的高尚情操;它已随着王朝云的离世而成空无。苏轼已不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梦见梅花的梦了。既然他那么爱王朝云,为什么“不再爱梅”,甚至不再“梦见梅”了?我们认为,惠州的苏轼已经是万念俱灰,他的“空”是佛理意义上的“空”,空便是有,有便是空。苏轼在《悼朝云诗(并引)》中有这样一句:“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他欠王朝云的“前债”是什么呢?竟让他“伤心”,可能是至死也没能把朝云升为“妻子”,妻子和侍妾在家庭中地位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妻者,齐也”,在家庭中与男主人地位是平等的;而“妾者,接也”,“接”是提手旁右边是“妾”,妾是干什么的呢?传宗接代而已。如此红颜知己,没能成为妻子,双方都是遗憾。所以苏轼从此“断后缘”了。再也没有女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了。

周国平老师在《婚姻:为爱筑一个好巢》中说,“我不认为婚姻能够保证爱情的稳固,但我也不认为婚姻会导致爱情的死亡。一个爱情的生命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和活力,事实上与婚姻无关。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绝婚姻的形式了。”或许,对于苏轼,还有王朝云,这是最好的结局。

一日一诗湘夫人赏析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诗歌全译】

湘夫人降于北洲之上,我已望眼欲穿忧愁满怀。

阵阵清爽的秋风吹来,洞庭翻波浪树叶也飘落。

登上开满野花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渔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

极目远眺一片空阔苍茫,眼前只见清澈流水潺潺。

为何山野麋鹿觅食于庭院,为何深渊蛟龙搁浅在水边?

早晨我还策马奔驰于江边,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听到美人把我召唤,真想立刻驾车与她一同远去。

在水中建一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并遮掩。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在厅堂把香椒粉撒满。

以玉桂作梁、木兰为椽,用辛夷造门楣、白芷饰房间。

编织好薜荔做一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四边绕缠。

汇集百草铺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他们簇拥而来如白云。

将我衣袖投入湘江中,把我单衣留在澧水边。

从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人儿。

欢乐时光难以轻易得到,姑且一同欢乐自在。

【诗人小传】

屈原(前335?至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贵族。早年深得楚怀王信任,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颇有作为。但后来受人谗毁与排挤,逐渐失宠。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与秦国结盟,被流放汉北。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的眷恋和报国的热情,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破楚,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下投汨罗江而死。现在的“端午节”就是人们用来纪念他的。

【品茗赏诗】

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这首诗描写了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恋爱生活片段。诗题虽是湘夫人,可全诗都是湘君的口吻。主要是写湘君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时候,感情的起伏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写的是神的生活,流溢出来的却是人的情味。全诗情节虽然简单,但内蕴丰富,感情强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耐人寻味。这首诗的境界和思想有很多颇难琢磨的地方,需要反复诵读,反复体会,反复推敲。

斯人还是是人漫漫还是曼曼雌雄或雄雌?

我想知道现在那些坚持己见的老师是什么想法?到底要怎么去教导学生?

前些天无论是学生、学者、老师、教授等等人都在网上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各执己见,争得不可开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能找出一大堆证明,如今这还没整明白的情况下,现在杭州一位老师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屈原《离骚》里面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成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有《木兰诗》里面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又整成“安能辨我是雌雄”?

有的人站出来说这些都是通假字都是能用的,但我想说,那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可以随便用吗?

奶奶的,反正我是糊涂的。我是不知道我以前学的是什么了,我学了个寂寞!

哪位大能条友给我一些指点?

人们的习惯,把没出嫁的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人们在习惯上,把没有出嫁的姑娘称为“黄花闺女”,或者叫做“黄花女”。这个说法有什么来历吗?据史料记载,“黄花闺女”这种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宋武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仅为配合叙事之用,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有一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新年的人日(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与宫女们在宫廷里游戏玩累了,躺卧在含章殿屋檐下。这时花香扑鼻,腊梅盛开,一阵微风吹来,将梅花吹得片片起舞,有几片花瓣竟然吹落在她的额头上,使公主显得更加妩媚动人。从此以后,她便常常摘取几片梅花,粘贴在前额上,以求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啧啧称羡,都跟着仿效起来。这样打扮,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梅花妆”,又因为是起源于寿阳公主,也有把它叫“寿阳妆”的。

寿阳公主的梅花妆

由于腊梅花有着独特的季节性,在没有腊梅花的季节里,寿阳公主和宫女们便设法采集黄色花粉,做成粉饰涂料,来代替腊梅使用。这种粉料便称为“花黄”、“额黄”、“鸦黄”或者“蕊黄”。

梅花妆不久便由宫廷流传到了民间,特别是那些富豪贵族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相效仿。南朝梁、陈时期的文学家徐陵在《奉和咏舞》的诗中曾经这样写道:“主家能教舞,城中巧化妆;低鬟(huán)向绮(qǐ)席,举袖拂花黄”,就描写了当时梅花妆舞女的妆扮和舞姿形态。《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从军返家以后,也立即卸下戎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当时人们看来,不贴花黄,就缺少了女性的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两颊画成各种花纹已成为少女的一种装饰。 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贴黄的装饰,另作一番打扮。 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没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花木兰对镜贴花黄

这种习俗一直到金元以后才慢慢消退。年轻女子虽然不再贴花黄了,但“黄花闺女”的称呼却流传下来,并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另外,据古文献记载,“黄花”就是菊花,因为菊花傲霜雪耐严寒,所以常常被用来比喻某人有节操。这样,富有女性特征的“花黄”与喻人节操的“黄花”都统一在年轻少女的身上,对她们称“黄花闺女”,则表明了未婚女子的清白与贞操。

谢谢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严禁以任何形式搬运、抄袭、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