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真正正义之死亡降临(8.2高分韩剧!尺度大开、全程反转,这才是悬疑剧该有的样子)

导读真正正义之死亡降临文章列表:1、8.2高分韩剧!尺度大开、全程反转,这才是悬疑剧该有的样子2、爷青回!勇敢正义的黑猫警长今又履新啦3、5本好看的第四天灾流小说,主角带着地球玩家

真正正义之死亡降临文章列表:

真正正义之死亡降临(8.2高分韩剧!尺度大开、全程反转,这才是悬疑剧该有的样子)

8.2高分韩剧!尺度大开、全程反转,这才是悬疑剧该有的样子

对于悬疑题材类韩剧,观众总是特别青睐。寻找案件真相时抽丝剥茧、推理凶手是谁时的层层递进,以及案件背后所隐藏生活的苦难、悲剧产生的原因……剧情进展让人抓耳挠腮的同时,给予观众「真相终将会到来」的希望,所以总是能取得高口碑和高收视。

如2020年《恶之花》2021年《窥探》,以及至今被观众奉为经典《秘密森林》系列。

当悬疑题材与政律题材相结合,又会给观众带来怎样不一样的观剧体验呢?这部最新上线韩剧《争锋相辩》用8.2高分成绩,给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家公辩律师事务所中,男主角名为左时白,女主角名为卢昔意。

两人相识于一场「员工控告公司所生产避孕药有副作用」案件,左时白为原告辩护,卢昔意为避孕药生产公司辩护。

作为「韩国最知名张山律师事务」中所身经百战、专为权贵辩护律师,卢昔意一如既往“只重视利益不关心真相”,在没有确认避孕药是否有副作用情况下,选择站在江城制药这一方、成功获得庭审的胜利。

但怎么也没想到,卢昔意幼时最好朋友是避孕药的受害者,在避孕药所带来严重幻听幻想之下,于众目睽睽中将丈夫杀死……

血淋淋命案之下,卢昔意第一次开始反思「金钱和良知」的选择,故事迎来反转——

本该是站在江城制药这一方的卢昔意,一边假意为制药公司辩护,一边暗地里将能证明避孕药有副作用的资料交给对手律师左时白。因为要面子所以假装喝醉酒、是酒后行为不受控制才给出资料,将口是心非的可爱律师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意料之中,卢昔意的背叛行为被江城制药及所在张山律师事务所知晓(剧中这两家公司代表为亲人关系),因此失去升职机会、被调遣往左时白所在公辩律师事务所工作。

以为是和往常一样为受害者辩护的日常,没想到被卷入一起又一起命案。且所有死亡的人都和「卢昔意及张山律师事务所代表张基道」有着紧密联系……

前两集,《争锋相辩》是惊艳政律剧,左时白和卢昔意互为对立方、站在正义与钱权的对立面,在为各自委托人辩护过程中,向观众呈现有钱无罪、没钱有罪,以及法律并非100%保护受害者的尖锐现实,力度非常深刻。

四集过后,故事背景逐渐完整。以避孕药副作用案为引入,一起又一起与「张山律师事务所」有关案件发生,一个又一个与「张山律师事务所」有过罪恶勾结的人被杀害死亡……剧集主线完整浮出水面,不是政律剧而是以政律为背景的悬疑犯罪剧。

且画面非常敢拍:过去犯过罪的人的脑袋被凶手死死摁在水中,拼死挣扎但无济于事、清晰感觉到死亡的来临。死后双手被凶手绑在身后、身体被摆成下跪的姿势,以忏悔形态告知大众「死者是十恶不赦的犯罪者」,尺度太大同时爽感拉满。

将有罪之人杀死的凶手是谁?这是剧集最大看点。传统悬疑剧中,编剧和导演选择隐藏凶手身份,不到最后4集绝不让观众猜到凶手是谁。但《争锋相辩》玩就玩大的。第二集末尾便通过「手腕上的表」这一细节向观众暗示凶手是男主角左时白,后续剧情中更是一次又一次证据证明,即使左时白不是凶手,也绝对是连环杀人案帮凶之一。

主角为恶人、且前两集就告诉观众凶手与主角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样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走向非常带感,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无限好奇感,想知道左时白过去曾收到张山律师事务所怎样的伤害、为何要用「以暴制暴」方式来惩罚相关人物。

与此同时左时白的律师身份也为剧集带来多重看点:律师最熟悉法律条款,是最清楚怎样做可以从罪行中脱身的群体。面对这样一位反侦察能力的罪犯,警方真的会有胜算吗?显而易见两方的猫捉老鼠游戏是艰难的。

另一边,则是被左时白选中的卢昔意。因为毕业后便为张山律师事务所工作原因,左时白认为卢昔意也是恶人,所以将卢昔意卷入杀人案中,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将其惩罚。

但没想到避孕药副作用案中,卢昔意良心发现从恶女变成善良的律师,被调遣成为公辩律师后,也是全心全意为没有钱支付律师费的弱势群体们辩护。这些柔软善良的举措,让左时白对卢昔意改观、进而产生愧疚感。

从最初时的互怼、到最后的心动,意料之中,左时白和卢昔意在朝夕相处过程中产生感情。左时白会狠狠揍伤害昔意的人,卢昔意无条件信任「即使左时白犯罪也是因为有理由」,两人之间感情亲密而又冷静。

目前剧情中,卢昔意已知晓左时白是犯罪者,但并未因此害怕左时白,而是一副“如果需要可以不顾一切为左时白辩护”的姿态。无需太多台词和表演,就将两人之间深刻情感呈现在观众面前,有一种别样的甜蜜苦涩感。

最后聊聊剧中「张山律师事务所」这一最重要设定,这是一所充满罪恶的公司,是所有悲剧源头。剧中所有杀人案、所有被害者、所有出场角色(包括左时白和卢昔意)都和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金钱上的利息纠葛、或以命偿命的悲剧性复仇,以主线姿态将剧中所有副线联系在一起。

从一边为弱势群体辩护一边杀人的左时白,到从前是恶女现在重获良知,再到张山律师事务所背后为钱权毫无底线的代表们,《争锋相辩》以全员恶人设定,为观众带来全程高能反转不断的「正义与复仇较量」,不到最后一刻绝对猜不到最终厮杀成功的人是谁,这样的惊艳之作,值得一看!

爷青回!勇敢正义的黑猫警长今又履新啦

守法知礼平安行 “眼睛瞪得像铜铃,射出闪电般的精明,耳朵竖得像天线,警惕一切可疑的声音......”198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全国观众制作了经典的动画片《黑猫警长》。为民服务,伸张正义,兢兢业业从警37年的黑猫警长今又履新啦~2021年,第十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之际,黑猫警长、白猫班长、白鸽警探正式成为“交通安全动画宣传员”,共同加入到守护交通安全的阵营中。今后,黑猫警长将和“森林公民”们一起,守法规知礼让,伴您平安出行每一天。

来源: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5本好看的第四天灾流小说,主角带着地球玩家横行异界,所向披靡

大家好,我是小马哥,今天给大家推荐5本好看的第四天灾流小说,主角带着地球玩家横行异界,所向披靡!

PS:第四天灾类小说,把是把一个真实的异界包装成游戏给玩家玩。

第一本:《超神机械师》 作者:齐佩甲

书评:系统流,科幻游戏流。重生过去,穿越游戏,这是超AA机械师带着第四天灾玩家们,横行异界争霸星河的故事,这也是一个主角穿越成了游戏里面的一个npc,拥有玩家和npc双重模板,然后调戏玩家割韭菜的故事。主角与玩家之间互动写得一级棒,特别是到星际之后,黑星佣兵团崛起,渐渐成为破碎星环的大势力这段,超级好看啊,绝对是这两年最值得一看的游戏异界文了。

主角做事缜密,杀戮果决。通篇读完,不觉得阴暗的负面感觉。而,最大的感受就是爽,装逼捏握的尺寸相当好。全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精彩的设定和世界观。无论是开篇就展现的科幻宇宙世界观,还是《星海》里的等级、技能、职业、经验等设定,都相当有趣和新奇,非常合情合理,令人惊艳。无论是世界观还是职业设计都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看下去。

第二本:《玩家超正义》 作者:不祈十弦

书评:游戏异界文。主角带着游戏系统穿越到某个逃亡中的公国继承人兼挂比身上,路遇谋杀现场触发副本,通关后准备冒充这个陷入政治漩涡被人谋害的伯爵之子,代替他上任成为冻水港领主。玩家超正义这本书确实让我有种看着看着惊喜连连的感觉,手游策划穿越到了异界,掌握的异能可以在异界搭建一个手游框架,召唤玩家来异界体验真实游戏,噩梦副本的设定,完美将割韭菜第四天灾文与游戏异界的设定结合,这本书一开始是靠老练的文笔和作者在刺猬猫的名气引起了我的关注,随后,异世界与偏向无限流的“副本”融洽的结合、详细而奇诡的异界神秘侧设定,以及扑朔迷离的剧情走向,都深深吸引了我,强烈推荐!

第三本:《我有一群地球玩家》 作者:第七个魔方

书评:第四天灾降临,地球玩家流得不错的跟风作。和地下城同类型的文,非人类男主把自己的建设发展包装成游戏骗地球玩家打白工的故事,主角是游戏的开发商,也是npc领主,这个所谓的游戏其实是真实世界。这本书慢慢发展成一本多主角的书,领主有着自己的故事,但慢慢发展成一个线索人物,他的游戏将有着不同故事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本书的元素挺杂的,星际,兽人,异世,武侠,仙侠,机甲等都有涉及。世界观比较完整,无明显bug,主线剧情宏大清晰,副线剧情以地球玩家的视角讲述主角为普普通通的死宅玩家的生活带来的改变。看似题材跟风,实则内容别出心裁。惊艳绝伦,强烈推荐!5本好看的第四天灾流小说,主角带着地球玩家横行异界,所向披靡!

第四本:《我是幕后大佬》 作者:一刀斩斩斩

书评:主角陆无的老祖、阴间叱咤风云的府君“北岐王”为打造一个名为“征战神器”的秘密武器而战死。而后,其属下全部背叛,瓜分了原属于北岐王的所有领地,除了府君殿的废墟,因为那里最贫瘠,不产阴灵。陆无继承了这个类似于主神空间的“神器”,准备用它来光复北岐王的荣耀。故事构架很简单,就是让真实的玩家进入神器当中,成为自己的棋子士兵。

他们在体验游戏的精彩厮杀,主角又利用游戏任务,副本进程,利用玩家攻伐万界。这种阴影下的操控很适合大佬心态。故事架构虽然很简单,但是对于世界的描绘以及玩家和异界的平衡点却是很难把控。如何利用一整个星球的人来帮自己征战,又如何快速培育他们的实力,异界之战如何进行。这难度相当于将都市,游戏,西幻战争史相结合。总结来说爽点有,而且很密集。设定都不错,逻辑也能自洽,而且通读下来爽感十足。

第五本:《创造游戏世界》 作者:姐姐的新娘

书评:一个玩家当了狗策划的故事,默默推动游戏的进展,并拯救世界的故事!幕后黑手流,第四天灾降临,玩家在无限世界肆虐的故事。角遇见遇见另一个失败的造物主,获得了她的造物能力,男主为了拯救世界,和创世神一起搞弥天大谎,设计游戏,忽悠玩家,抵抗异位面怪物入侵。开局穷的一比,发展全靠苟,主角副人格塑造游戏世界,通过游戏世界逐渐提升玩家能力,抵御异界入侵,玩家可以通过降临,

让游戏世界玩家的能力带入现实,主角不过是同诸位玩家一起享受游戏的普通人,一边推动着游戏主线建造世界,一边和其他人聊天打屁看直播。节奏很有紧凑感的书,内容精彩,人物形象立体,趣味性与主线推进节奏都很好,算是群像文而且没有人物视角变幻突兀主次不分的疲劳感的问题,几乎没有冗余拖沓的剧情线,姐姐这本书处理的非常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故事背景强烈推荐!

想看其他类型的书单推荐,可以点击上方头像,关注小马哥推文,十多年书龄,每天推荐好看的小说,让你从此告别书荒!

大尺度华语新剧,被外网抢着播,这次真的出息了

台湾新北市城郊。

深夜。

一女孩打车来到这里。

干嘛来了?

没来得及交代,马上,身后一黑影冲了过来。

一拳,倒地,血流不止。

黑影等不及,就地“正法”,开始施暴。

女孩反抗,黑影更兴奋了。

两拳,三拳,直到女孩失去知觉。

没完。

两天后,女孩尸体在河边被发现。

被生生切成两半,装在一个行李箱中。

可怕。

更可怕的是警方高层的对话:

案子跟三年前一模一样,可当时的凶手,已经死了。

呃……嗯,是啊……

桃色纠纷,血腥变态,高官权贵……

上来就敢这么猛?

Sir定睛一看,噢~

老朋友了——

第三布局 尘沙惑

HBO,北美第一“黄暴台”。

操刀制作台剧,风格一点没变:

大尺度,非常带劲儿。

阵容也让Sir无法拒绝,三位主演:

《目击者之追凶》的庄凯勋;

三次入围金马影后,《逆光飞翔》《妖猫传》的张榕容;

金马最佳男配,《阳光普照》的刘冠廷。

△ 一看这三位的眼神,就知道该剧的选角别有用心

豆瓣开分8.4。

过硬的质量,让它得以在美国HBO、中国香港viutv、中国台湾catchplay三个大台同步播出。

而且,HBO延续“黄暴”同时,还能保留本地特色。

“第三布局”,该剧故事主要发生地,新北市警察局第三分局。

“尘沙惑”,佛教用语,具体概念Sir就不解释了,太复杂。

简单说,就是在被度化之前,众生还在苦海里挣扎翻腾的意思。

是玄乎了点。

关键词就在一个“挣扎”。

落到剧里,就是在苦海两岸,拼命挣扎的——

三种面目。

01

“神”

先说案件。

一桩跨越23年的连环奸杀案。

开篇那起新案件发生后,虽然警察局长支支吾吾,但警察局毕竟不是吃素的。

案子一出。

刑警徐梓薇(张榕容 饰)带着新人警员陈家豪(刘冠廷 饰),很快锁定了一名越南黑工。

他因为窝藏枪支被捕。

被抓时,衣服上有一处可疑血渍。

二人迅速突击审讯,越南黑工没扛住,招了。

人,是他袭击的。

事,是他做的。

案子这就破了?

还早呢。

虽然承认了犯罪,但黑工坚决表示:我只有攻击她。

没有杀死她。

更没有分尸。

一具尸体多位凶手?

可就在徐梓薇和陈家豪还在怀疑可能性的时候。

代表权威的神,降临了。

上边传来命令:局长要亲自审讯。

果然,在这位局长的介入下,凶手果断认下所有罪行,案件顺利告破。

媒体沸腾,民众大受鼓舞。

皆大欢喜?

可别忘了,正是这位警察局长,之前在跟地检署主任的对话中,眼神躲闪、支支吾吾。

这一次异常的越俎代庖,就差在他脸上直接写着:

案子有猫腻,越南人只是替罪羊。

之前所说,这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和三年前的一模一样。

那问题来了。

三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地方警察局长,宁愿指鹿为马,也要把案子压下来,把事情掩盖住?

显然有人没法接受这结果。

有的人,更是发誓,要报仇。

一个人性的修罗场,一次势在必行的“大闹天宫”,徐徐拉开。

02

“菩萨”

扑朔迷离的案件,只是障眼法。

实则,这是一部靠角色托起剧情的剧。

三位“菩萨”,都顶着“善”的光环。

对于局长给的结果,徐梓薇第一个不接受。

她认识那个女孩。

受害者叫妮可,曾是出台小姐。

徐梓薇曾在出警时,于一个KTV派对上,保护过被纨绔子弟殴打的妮可。

为此,她不惜得罪地检署主任的儿子,坚持把他抓起来审讯。

她见不得有人打女人。

更重要的,她也是三年前案件的亲历者。

当时,两个罪犯在酒店劫持了市议员杨启逍(庄凯勋 饰)。

正是身为特勤的徐梓薇勇敢开枪,击毙了劫持人质的其中一名凶犯,为三年前的案件暂时画上了句号。

也因此,她才坚持:

如果案子还有疑点,出现漏网之鱼,那就应该一查到底。

可当她开始自己上手的时候,才发现这起案件,即将一步步成为她的梦魇。

她的善,只是直觉。

菜鸟陈家豪也想查清真相。

但是他的“菜”显然超过了预期,行为冒失,考虑事情不周全。

案件发生后,局长来问抓住凶手了没?

组长还没开口,他居然敢为了安抚局长,撒谎说犯人已经找到,把局长安心送走。

可换来的,是组长一顿臭骂。

这个脑回路,缺的不止一根筋。

他的善,似乎只是一股傻劲。

为什么Sir说“似乎”?

菜鸟警员和案件还有一层重要关系。

受害者家属。

被杀的妮可,就是他女友。

好巧不巧,三年前,被杀的那个,也曾是他的女友……

惨痛带给人的,除了极端痛苦,还有极端愤怒。

为查清真相,他从一个小混混,一步步穿上警服,逐渐接近案件核心。

现实却再一次把他推向绝望。

警局用越南黑工顶罪,却对有重大嫌疑的地检署公子置之不理。

好,那他就自己查。

自己查?

没想到,失去“神”的权威,仅凭一颗善心,一点孤勇……

他连嫌疑人的身都近不了。

他能做的,只有转身,惨笑。

然后咬牙切齿。

尝试普度众生无解,尝试公报私仇也无解,怎么办?

杀掉众生。

至善至恶,内心逐渐扭曲。

凶手会不会就是他?

别着急下结论。

除了他俩,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看起来置身事外,却早已入身在局中。

三年前,一度被凶徒劫持的市议员杨启逍。

简直正义之光。

明明是官二代兼富二代,却出奇接地气。

一边平易近人吃路边摊,一边又可以在市议会上把警局局长怼得说不出话。

虽然有父亲做靠山,他却把小时候看的英雄漫画当作支撑他前进的动力。

经常帮助他人,比如顺手帮萍水相逢的小女生找渣男要被侵吞的钱。

可是。

就是这样一个人,随着妮可案件的发生,三年前案件的梦魇也找上了他。

刚在议会怼完警局局长。

三年前案件中逃走的凶徒胡大东(李铭忠 饰),便找上门。

突如其来,开枪恐吓。

而且多次出现在杨启逍面前,提醒他:有想起什么吗?

赤裸裸的威胁。

虽然剧集还没有揭露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瓜葛。

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

在三年前的案件中,杨启逍扮演的角色,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被挟持的人质那么简单。

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

至少现在看来——

他的“善”,或许为弥补,或许为伪装,都是工具。

三位“菩萨”,都不可以说不善良,不正义。

可放大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无不在挣扎。

挣扎什么?

说到底,他们眼中,还有故人,还有尘世,还有执念。

03

众生

妮可一案的真凶还未浮出水面时。

第四起案件发生了。

一个从香港来的留学生,荒野中发现尸体。

受害人是一样的职业(小姐),凶手用的是一样的手法。

奸杀,分尸,弃尸。

身为警察的徐梓薇濒临崩溃。

23年前那凶手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冒出来?

这一回,有关键线索。

发现尸体的人,香港来的。

徐梓薇想起来:

23年前,香港回归,徐梓薇的父母情感破裂,身为香港人的母亲离开台湾回了香港。

正是那一年。

她亲眼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用同样的手法,杀人、分尸、弃尸。

这是她一切梦魇的源头。

虽然父亲早已伏法,但徐梓薇至今不知,父亲为什么这么做。

剧集给出暗示:

父亲当年开车抛尸时,车上分明还有另外一人。

这无因的恶行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因为剧集还未播完,Sir也无从知晓。

但相比执着于故事谜底。

《第三布局》借着杀人案件,展现了一种对于台湾社会如泥潭般腐朽的失望心态。

剧中,议员杨启逍白天刚质询完警察局,晚上自家宾馆就被警局强行“临时检查”。

对公义的追求,成为了权力机关肆意左右的皮球。

到最后除了议员杨启逍,没有一个政府官员关心真正的凶手是谁。

都只关心自己的政绩和功劳。

妮可还活着的时候,曾经跟徐梓薇提过自己被骚扰的事情。

然而缺乏证据,囿于法理,警察只能袖手旁观。

很难办?

他来我家不知道偷过多少内衣

可是。

那位发现第四具尸体的香港留学生,正是妮可曾经的邻居。

从剧集给出的镜头看,他的行为极度可疑。

Sir甚至猜想,如果徐梓薇当时能更进一步介入,就能阻止惨案的发生?

司法的滞后,可能成为悲剧的推手。

更别说,人性。

即便在妮可惨死之后,她的“姐夫”,还打算从曾和妮可有交集的富家子弟那,想方设法捞点好处。

现实形势的紧张,未来的不乐观,对回归的焦虑,让《第三布局》延续的是近些年台剧贯穿的主题:

对权威强烈的不信任,个人跟体制的对抗,以及人要如何走出内心的伤痕、创痛。

你不能期望《第三布局》给你答案,但至少它在试图提醒我们:

警惕回避的蔓延。

想战胜心魔,就先深入深渊,直视它,不许挪开双眼。

要救众生。

就先看见自己,看自己的欲,看自己的怯。

推己及人。

不许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春梦

有些中年男性,说话总在以我做主语丨对话淡豹

拥有五十多万微博粉丝的淡豹,无疑是文化界的“流量网红”。聚光灯下,任何细小的跨界都会被反复检视。

近日,淡豹首部短篇小说集《美满》出版,引发了新人作家罕有的关注热度,好评与恶评齐飞。有人觉得她的小说是对当代生活的真实转译,有人则认为语言崎岖,阐释先于故事。

淡豹则很淡然,甚至感谢恶评:“现在第二本小说就很好写了。”

从自由撰稿人到作家新人,淡豹写当代中国的性别、家庭与心灵细节。当代生活具有一种缺少跌宕的戏剧感,人们无法成为被教育要成为的那种人,于是转而在头脑中生活。“中年危机”不期而至。她在小说中安放动荡不安的情绪,表达对当代生活的着迷与不满,并自我疗愈。

《美满》,淡豹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年8月。

在本期反向流行直播访谈中,主播董牧孜与作家淡豹连线,聊了聊头脑中的生活世界、男人、女人、中年危机以及理论与故事的关系。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书评周刊的微信小程序,以及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长按二维码即可收听)

从自由撰稿人,到新人作家

董牧孜:《美满》出版之后,受到这么多关注,当然也因为你是文化界的“网红”,任何细小的跨界都会引人注目。我们已经很熟悉你在媒体专栏中的文字和豆瓣、微博上的吐槽风格,如今你的身份终于从自由撰稿人变成了作家。你觉得相比以前,写小说的突破点在哪里?

淡豹:这本短篇小说集有九篇故事,创作它们是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跟我写评论、专栏文章和微博的时期是重合的。我常在媒体发言,跟大家对话,这次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以前的读者的眷顾,幸运地得到一个新人作者原本不配享有的关注度。

在微博上,我一开始是匿名状态,放飞自我胡说八道,讲自己的生活和一些观察。后来我正式从事写作,以写媒体报道和专栏评论为职业,对自己写的东西更负责任。在小说写作上,我只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起步者。不同的生活经历可以用来丰富自己,但是我不会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我一直都很想很想写作,写作者是我认可自己的方式,也是一个想要抓住的身份。出版小说集是我的目标。

淡豹。

和很多文学新人相同,我很尊重小说创作,但对自己不是很有自信。小说创作是我羞于启齿的兴趣。现在能够投稿出版、集结成册,《美满》可以被大家看到和解析,我有种一直偷偷在家打电竞,如今终于能够启齿的感觉。最近流行“社会性死亡”这个词,我对自己写小说的感觉就是“社会性见光”。

董牧孜:小说出版之后,你有感受到关注度带来的压力吗?在写的过程中,会预设读者的期待吗?

淡豹:与在网络、网络媒体上写作相比,公开出版纸质印刷品的心态很不同。我的心态可能有点像一个年轻学者出版了博士论文那种感觉?以前想到出版就觉得怯懦,有心理负担,仿佛伴随着很大的承诺,印出来之后,我会更认同自己和写作之间的关系,不像之前那样逃避。

也限制不了读者、评论界还有朋友们对这本书的接受方式,但希望大家对我的既定印象

(管它是好是坏)

不要影响阅读体验,希望大家能够严肃对待这本书。编辑和我做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是想做成一个印刷艺术品

(说艺术品不知道会不会招黑)

,不是指这本小说集是经典的、高超的作品,而是说没有过多考虑市场惯例。图书装帧是黑白封面;目录顺序主要根据小说集内部的逻辑。

《美满》的封面和内文拉页图来自艺术家常羽辰的“珊瑚辞典”项目。

其实我刚把书稿交给编辑时最快乐,可以轻松地对这本书的命运做各种想象。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本书卖了30万本。然后我就醒了,发现已经天光大亮。人从做梦到到充分清醒,中间会有一段半梦半醒的思考时间。我就很焦虑,想说:“哎哟,卖了30万就有点太红了,怎么办呢?”这时候我其实还在半做梦,就想,太好了,反正也没有卖那么多,应该也不会影响得奖!

感谢恶评,解脱了新手的恐惧和焦虑

董牧孜:我翻了下豆瓣评价,发现读者争议点大多是怎样写才算写好一个故事。有人觉得你的语言过长、绵密、碎片化;还有人觉得你没有调整到写小说的状态,是在贩卖情绪。有人说小说集第一篇《女儿》很“劝退”。我感觉大家对你的第一本小说的要求都还蛮高的。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些网友评价?你的小说家朋友们又怎么说?

淡豹:也就是刷刷豆瓣,看一下大家的评论,已经养成了看豆瓣恶评的依赖症。但最近豆瓣不能新加评论,此前的恶评停留在那里,搞得我也有点怅惘,期待等豆瓣放开之后能看到一些新评价吧。

我有新手的狂妄,也有新手的惴惴不安。我自己倒觉得语言是我相对好的部分。方言、口语化以及翻译体都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写作者都见证和参与了它的形成过程。语言本身是多元的,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尝试,不是某一种特定风格才算是标准的优美的现代汉语。年少的时候看口语诗,对我影响蛮大的,读起来跟其他的诗歌感觉不一样,用很切身的汉语写很近的生活状态,也特别有意思。

另外,语言还是服务于人物的吧。这本书写到的不少人,都更关心他们头脑里发生的事情。他们对于外界现实,比如面对大的灾难、青春期的人生状态转换,经常是缺乏行动力的。《女儿》讲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自以为对世界看得很透,这个主角在回忆过往的恋情时,恐怕不会用短句。

《女儿》内容很密,一开始也没有考虑把它放在前面。早些的版本是将《父母》排在第一篇,后来因为需要调换下顺序,跟朋友X商量,他说那不如放你最喜欢的。我其实没想到《女儿》会遭遇恶评!我做人也没那么叛逆,非要跟读者对抗,把出版社带进沟里。现在大家说《女儿》这篇很“劝退”,那也只能劝就劝了,退就退了,不管了。

董牧孜:刷到豆瓣上的一些差评时,我自己有些诧异,原来大家的阅读体验如此不同。坦白一下我的阅读心态。我喜欢《美满》处理的核心命题

(家庭、流动、中年)

,也很喜欢它的处理路径:在一种结构性视野下展现不可被结构化的命运细节。加上这本小说描绘的群体是我非常熟悉的存在:一些小布尔乔亚色彩的、知识分子型人格的人,或者他们眼中的他人及世界——也就是你说的那种,“想得很多的人”。我也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窥视这个群体,觉得你在《美满》中的处理是恰切的。大概是因为这本小说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阅读诉求,因此读起来感到流畅、准确、舒适、亲切。

淡豹:现在我的朋友如果跟我聊对这本书的印象,他们都已经在用转折句了。比如,“虽然恶评如潮,但我觉得XXX”,或者说“虽然语言风格被批评,但我觉得还不错” 。就好像恶评已经主宰了对这本书的看法。

唉,评论有点像家里来了一只流浪猫,出门时可以硬去忘记,但走进家就必须面对它。现在我得感谢那些恶评,让我从之前那种新手的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我是想要一直写下去的,如果第一本书写得很好,第二本书怎么办啊?岂不是要面对很多期待,第二本书总比第一本书要好很多才可以。现在第二本书就很好写了。

有些中年男人没有一句话能够真正以“你”为主语

董牧孜:我其实很爱看《美满》里写中年男人的部分:色厉内荏、无能、软弱、自恋……今天主打“女性独立”的电视剧似乎也喜欢这样不留情面地刻画中年男人的不堪与艰难。今天我们对油腻中年的吐槽,也在“明学”“爹味”等网络热词里获得了合法性,女性主义者会无情批判,大众会嘲笑取乐。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中年男人却依然是社会主流,代表着一种规训的秩序。我因此也对《女儿》这篇很有感情。你怎么看待今天男性气质面临的危机?

淡豹:哎呀,他们真的很搞笑,老觉得自己受攻击,又觉得自己肩负了整个世界。

《女儿》的主角是个男性,他再怎么拼命反思,反思得很累,也只能反思那么多——他没有一句话能够真正地以“你”为主语。他可能会说“你怎么这样”,实际上却是在说“我认为你不该这样”。他的主语永远是我,即使是他说“我错了”,也是在说“我现在反思了”,我还是那个“大写的我”。

我是很喜欢《女儿》的,是“写历史的人”和“被历史书写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一个中年男人,不论他是互联网公司经理还是事业单位处长,他们都是社会主流,是历史书写者的形象。

我们,或者说各种边缘群体,能做的事,一种是充分地书写自身、反驳和丰富主流对自身的传统描述、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种是反过去写他们的可笑、色厉内荏、自欺欺人、他们的“主流性”。

我本人也处在充满怀疑的生存状态,写小说是发泄愤怒和疗愈自己的方式,安放自己动荡不安的思维。上个礼拜,我从西安坐高铁回北京,在洗手间发现坐式马桶前面的地上有很多尿液。这当然百分之二百是男人干的。以前我可能就会愤怒地发条微博——那是评论。现在就可以胡思乱想,比如,可不可以在虚构国度里,对男性征收小便池税?前段时间有关于女性卫生巾税额的辩论,也有些人很自大地说盲人方便设施为城市建设带来了额外支出,就仿佛城市只应当为健康人、年轻人、自由活动的人存在。我就想,女性要自己花钱买卫生棉,公共厕所却默认给男性安装小便池,为男人搞了这么多基础设施,怎么没有给这些“额外”收费?

我很喜欢上海小说家沈大成的作品,她会虚构与我们身处的现实“设定”不同、但在逻辑上又相似的世界。我开始写小说后,就会学着她,在脑子里虚构一个又一个国度,这消解了我的很多愤怒。火车上,我就想,在那个世界里,女性去公厕免费,男性则要因为小便池收门票,一次或者一滴收一块五,随地便溺罚款一千。

董牧孜:家庭主妇是典型的“被历史书写的对象”。在上世纪经典作品中,男性作者笔下虽然有很多妇女主人公,但思考和叙事的主体未必是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今天的影视剧则很喜欢呈现都市中年女性的精神面貌,强调自己有女性立场。你在《乱世佳人》里塑造了一个很有真实感的中年妇女。你是怎么处理当下中国的“中年妇女”的人物细节和叙述角度?有没有借鉴的原型?

电视剧《三十而已》剧照。

淡豹:今天有些影视剧对于主妇的描绘特别不真实。比如拍全职妈妈,习惯很外在地,站在丈夫和社会的立场,把女性的反思降解为任性情绪,或者将之医学化为产后抑郁的病症。她的生活被分解为无数的照料行动,而她的头脑里发生的则都好像是很简单的利益、家务之争。

大众文化的视听语言,更强于展现命运的戏剧性和故事性。在影视剧中,甄嬛的午夜梦回只是她人生成功道路中的一个点缀;在我的故事中,她的成功可能只是午夜梦回的点缀,她在头脑中进行大部分生活。

其实那些孩子很小的城市女性,经常是处在反思、怀疑、争论、充满分析的生活中。她要考虑,自己是谁?应该为家庭和自己的世界分别付出多少?她与丈夫的争论,可以从育儿上升到婚姻、两性关系和公平正义。她还会思考她和自己的妈妈、婆婆以及网络上其他人的生活差异。

一个人能说出的话是很少的,是很浅的东西,有时和头脑里、内心中发生的斗争是两回事。一个人可能嘴巴里对丈夫讲的是“你总也要学会泡奶粉吧”,心里想的是关于不公的问题。

人的目标和思维能力与现实的限制、行动力之间存在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情绪。人无法成为被教育要成为的那种人,于是转而在头脑中生活。对我来说,这种生活也很有戏剧感,尽管它的戏剧可能不是命运跌宕意义上的戏剧感。

“中年危机”不一定在中年时到来

董牧孜:《美满》之中弥漫着中年感。中年男人陷入内心旋涡,女性对亲密关系深感无力。网络造词“初老危机”始于25岁,也是中年危机蔓延的一个表征。对你来说,中年危机意味着什么?你会怎么去定位今天的中年焦虑?

电影《人在囧途》剧照。

淡豹:有次刷知乎,对有位大企业员工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印象深刻。他说他真的很感谢自己所在的那家垄断企业,因为公司给了他一切,不只是钱,还有老板的认可和团队中的成就感,所以他是一定要和公司共进退的。他这样写:“我昨天晚上我跟我老婆讲,公司真的比你对我还重要,我遇到这个公司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阴暗地往下幻想,当他和公司的关系出现问题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比如,他被诬蔑出卖企业机密,或者,这个人的身份变成了被大公司裁掉的中年累赘,或者他的上司被裁了,他开始恐惧不安,开展种种行动。也许当他一直以来所相信的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时,就是他的中年危机来临的那一刻。

中年危机不一定在中年到来,中年感也不一定被中年人所垄断。危机也许来自裁员,或是遭遇家庭问题,甚至只是发现自己记不住电话号码,或者对社会逐渐感到失望,对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意义有质疑。

中年感是充满怀疑的生存状态。当曾经的梦做不下去,一直相信的奋斗没劲了,勤奋、努力和精于盘算都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遭遇了中年危机。不过,被“中年危机”所概括的信仰丧失,其实是人生阶段的一部分。它不只是年龄焦虑,也有可能源于破碎的社会关系。

充满怀疑的生存状态,可能是现在很多人所共享的状态。不论是公共知识分子,还是第二代农民工,包括“小镇做题家”概念的出现,都源自于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太糊涂,但又没办法不带负担地彻底走出,或毫无质疑地投入,于是成为了不完全的新自由主义主体。富人穷人都共享面对广阔世界和未知前途的焦虑和恐惧。

昨天跟一个在媒体工作的朋友见面。他提到,九五后可能更多是保守的、不存幻想的一代。我很好奇是否如此。我写的这些人,他们还在适应幻想破灭后的生活;会不会年轻人更偏向实用主义,更接受结构,更强调身份、阶级地位的再生产?

如果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更仔细地检视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中年感、沧桑感的来源,也挺好的。我也很想等着去看看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看看他们能否在这种感受中召唤出行动力。

如何处理,故事和理论的关系?

董牧孜:我看之前的访谈中,有记者说读《美满》的时候会想到蕾切尔·卡斯克,她的小说《边界》《过境》《荣誉》等有比较强的现实基础,点睛之语往往是对于宏大结构的理论性思考。你自己觉得有这种相似性吗?你怎么处理故事和结构性、理论性思考的关系?

作家蕾切尔·卡斯克。

淡豹:记者老师提到过后,好几个豆瓣评论都说淡豹跟蕾切尔·卡斯克有什么关系,她哪里配,写得那么烂。今天我们聊天中你提到谁,文责自负

(笑)

我想每个时代里大家理解和调试自己的生活时所能够使用的多元资源,像不同的水池一样,是理解不同时代的人所面对的现实的一个角度。一百年前的知识青年里,国民性、中外关系、中国和自身传统的关系、尤其是自己与朋辈与团体的关系,非常重要。在我成长的年代,出现了新兴宗教和民间宗教复兴,现在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和概念很重要,为“原生家庭”等反思提供了刀和壳子。

可能出于我的趣味偏好,我没有把“结构”作为一种立场去解释生活,主要还是想观察周边世界,记录此时此刻身边的小历史。我关心人感受的来源、人获得和表达感受的历史性方式,上面说的这些水池,是身边的小历史展开的背景。狂妄点说,我还是想写那些平常比较少被讲到的感受。

也不是我最初写作时的用意,但好像写着写着,就比较关心作为历史细节的情绪、物质、斗争、思潮变化——个人兴趣慢慢凸显出来。文学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的何平教授有一项看法对我影响很深,他说,“汽车旅馆”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家,例如卡佛作品中常见的空间,不仅是故事展开的具体背景,还代表了一种车轮上、暂时的、充满流动感、与陌生人遭遇的生存方式。他说,近年来中国多了许多快捷酒店,这是中国的新空间,和“招待所”“宾馆”“酒店”意义不同,而好像想不到哪些城市小说与这种空间对应,看到的还是酒桌、家庭、咖啡馆这些比较多。我后来就经常在想7-11这种24小时便利店、电动自行车,甚至豆瓣网的意义。

像《山河》关心的是这一代自命为进步的女性和她们眼中“落后的”上一代女性,双方在婚恋选择等人生道路上的差异,那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她一直在解释自己和妈妈以及她的亲生父亲之间的关系,认定自己要活出一条新路。因此她说话很学生气,有很多转折句,许多“我觉得”和成语。这种表述是现在很多女孩子的语言特征,她们在借助概念工具批判性地看待上一代人的生活,由此确认自己。我想把这些批判和它在这些年迅猛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

想多写中间的经验,写性别、家庭和心灵细节,写“头脑中发生的事情”。不是为了所谓知识分子的关心,而是因为反思和价值辩论是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在家庭、亲密关系这个领域内,什么是好母亲、什么是女性“该”走的人生道路、是父母还是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大、应该怎样对待兄弟姐妹的需要、该不该“全职”,这些很具体的人生选项背后有很多思潮、辩论、新概念、拷问。媒体报道还是小说,是不是都会注意到这些现象。

当然,好的小说家不会用概念去写人对概念的情绪。像作家阿乙特别重视写流动,但却不用流动这种概念性的说法。他的主人公从农村流动到县城,再去二线城市,最后想要去纽约,渴望打破各种各样以城乡为基础、从城乡二元对立中生长出来的壁垒。他的小说传达给我城乡分割、户口问题最深刻的经验。

《鸟,看见我了》,阿乙著,磨铁图书|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

董牧孜:你在《美满》中采用了不同的小说写法及语言风格,这跟你之前所受的学术训练有关系吗?

淡豹:学术训练跟小说写法的关系,可能需要评论家和读者来评价。大家理解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常常需要一个抓手。这个抓手,有时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如果我以前是美发店的洗头小工,现在写作,大家可能也会说我的发廊工作经历对于现在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作者,我宁愿少想创作的来源。

之前我做人受学术训练、立场和价值观影响很大,缺少内在驱动的好奇心,经常被理论俘虏,为了对一本书里的某个说法做回应,而去把概念应用于现实,没能进入真实的人的具体生活。现在我成熟了一点,对别人具体的生活和生存处境的兴趣会增强,更加关心人的实际感受,希望写有温度的东西。

前些天读到北师大张莉老师在编著《2019年中国女性文学选》后的报道。她说,与关注尖锐话题的写作或者实验性的先锋写作很不一样,她的选文标准和关注点在于,“文章的内容要反映女性的生活、生存状态,强调女性文学的日常性,让作品和女性的生存形成真正的互动。”

《2019年中国女性文学选》,张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年7月。

读到这一段,我很受触动,希望自己的写作能逐渐接近这一点,希望纸上的作品和具体生活能双向互动。

当下的细节挺值得写的。我很喜欢的美国女作家Jenny Offill,她刚刚出版的小说《Weather》,讲一个在播客工作的女孩Lily因为全球变暖而变得焦虑。我还很喜欢一个当代美国小说家Ben Lerner,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主角是从美国去到西班牙的富布莱特学者。我也喜欢洛丽·摩尔、莉迪亚·戴维斯等作家。这些小说乍看起来都很知识分子,从其主题与人物职业看,汉语读者容易觉得“太近了吧”,似乎还不值得“文学化”,就仿佛文学化是与经典、与历史、与全体大众发生关系的过程,仿佛近处不值得写或不值得读。我则觉得,文学化也是与周遭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

董牧孜:换句话说,你的写作方法论是什么?

淡豹:我猜可能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体会到人情幽微。人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全说出来,有时候人也不完全知道自己的想法,涉及表达能力、关系和场景的问题,得长期观察,要反复交流,同时要对人有真正的好奇心。厉害的作家都很擅长描写酒局、饭局、麻将桌,动作与对话都大有秘奥。我写的这类人,生活里可能这类场合不那么具有主宰性,但也在其他空间里作细微探索和交锋。

写作艰难,也疗愈

董牧孜:写不熟悉的群体时,难处在于如何积累素材,写出真实的质感。你之前提到在积累素材方面,你会偷偷关注陌生人的微博,持续观察他们的生活的细节及变化。这些是你“头脑中世界”的素材吗?

淡豹:微博悄悄关注有上限,只能关注十个人。我已经看了一个在中部某省会放风筝的退休老人的生活很久。我一直很关心他的语言,看他的生活轨迹,试着把他说的各种东西用逻辑关系串起来。再比如,看网络上不知名ID写伴侣出轨之后的感受,分辨她的叙述中伪饰、表演的成分和自我说服的成分。观察得准不准确,有赖于读者和评论家去判断。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董牧孜:谈到创作者的“格局”问题,其实无论是普通者还是写作者,我们都有自己难以挣脱的局限,这是由我们的社会身份、代际及经历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你在写作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吗?你会觉得这种局限值得被书写吗?

淡豹:《美满》书写的确实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和生活。要是哪天我能够修炼出生花妙笔,像俄罗斯小说《多余的人》那样把当代中国的小布尔乔亚给写清楚,那也很厉害。现在,作为一个文学新人,我切近的目标不是拓宽写作范围,描写各个历史阶段和各种类型的人,还没有那种野心。目前还是想赶紧提高技术,写好自己熟悉的经验。先写好我的布尔乔亚小伙伴们。如今大众文化里对小布尔乔亚的描绘经常是假的现实主义,受刻板印象主宰,或者是把他们的生活简化成命运的戏剧,我还有可以写的余地。

当代生活,令人着迷

董牧孜:你似乎很着迷于“当代”啊。你在阅读的时候,会怎么分配阅读“当代”和“经典”作品的时间?有些人会觉得当代小说还没经过历史的淘洗和筛选,读起来“踩雷”多,浪费时间。你读到不好的当代作品时会有情绪吗?

淡豹:作为读者,我当然更喜欢中国作家的写作,关心中国的事情大过关心200年前俄国发生的事情。俄国历史于我是抽象的,而周围的人和我有真正的关系。小时候我很喜欢余华写小说和音乐的随笔,我住校,每次坐班车都带去带回。也一直看国内文学期刊,自己开始写小说后越来越明白王安忆和格非的好。我喜欢读女作家的作品,小时候看虹影、《作家》杂志上读《K》;住在国外时惦记汉语,跨洋买来乔叶的小说和散文看。现在80后女作家也写得特别好,比如颜歌、王占黑、张怡微,顾湘写得跟谁都不一样。

国外的,我比较喜欢有幽默感的作品,贝克特、罗伯特·穆齐尔、托马斯·伯恩哈德、乔治·佩雷克、乔治·桑德斯、莉迪亚·戴维斯,对我有娱乐性。不大喜欢美国作家受训要追求的那种“大作”“巨作”,所谓“伟大的美国小说”。生活早不是那样子了。

有一次看媒体上的会议报道,读到王安忆老师发言说,中国现在的作家很多都写得特别好,和国际文学是一个水平,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老想着中国文学需要国际化、赶英超美。现在很多美国当代小说写得真挺无聊的。我刚刚看完一本美国人写的短篇集,很“完整”和科班,组织出一个个小世界,很难打动我。总体上来说日常还是爱看比较近的作品,汉语意义上近,或是关切当代社会的,或是职业近,我不会觉得《红楼梦》和《堂吉诃德》才更文学。

董牧孜:文学对我们的生活,可以有什么反作用力?你最近在读什么?

淡豹:最近有个新闻,一个初中男生被家长当众打了一巴掌之后坠楼身亡。人是很难靠语言、行动去理解和真正安慰到旁人的,我很悲观,也许能安慰我们的是旁人的存在,或者说,是世界可能有的别样未来,这二者是一回事。

年纪渐长,如今在我眼中,教育和医疗是仅存的“确定有益的事情”,创作呢,复杂一点,但也可以说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特殊的医疗。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里提到,自小说从出现以来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争论:何为真实?小说能够如何让读者理解人物,从而去同情人物?他说,自19世纪中叶以来,这两个目标基本合二为一。我们能够通过理解小说人物的所思所想、行为轨迹,使自己获得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更强大的同理心。

《小说机杼》, [英] 詹姆斯·伍德著,黄远帆译,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8月。

最近有本“出圈”的书,是项飙老师和吴琦的谈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都觉得人人都可以多读几遍,结合项飙的研究性著作去理解他的思考方法,把点和点串联起来。他一再强调的是,要训练自己讲清楚周围生活的能力,真正弄明白哪些力量在起作用,构成了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我们能做的事情不多,弄清楚周围生活、在其中发挥作用、带着意图以行动去构造更好一些的身边切近生活,是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

我们花过许多力气,去定义和追求一种“对所有人都绝对好的生活”。这些年来,我们改为去追求“稍微好一点的生活”了,但又变成追求“自己好一点的生活”。如果可以弱化绝对,也不那么个体主义,不那么强调“我”和“我们”,而是去追求对周围更好一点的生活,也许世界会稍微好一点。

撰文:董牧孜;整理:实习生 周洁;排版编辑:四毛;校对:刘军 ;播客:淡豹X董牧孜;音频剪辑:王静。音乐:A Place I Don't Know - Daniel Olsén, Jonathan Eng, Linnea Olsson。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