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香艳小店无遮瑕版观看免费(渭河流域文化摄影考察三十年述往)

导读香艳小店无遮瑕版观看免费文章列表:1、渭河流域文化摄影考察三十年述往2、唐朝鬼事:荒村客栈老板偶得美丽儿媳,却让儿子变成一堆枯骨3、香港第一败家女,掏空亿万富豪,独揽债务成

香艳小店无遮瑕版观看免费文章列表:

香艳小店无遮瑕版观看免费(渭河流域文化摄影考察三十年述往)

渭河流域文化摄影考察三十年述往

提问者 孙小宁

答卷者 陕西摄影群体渭河流域考察部分成员

2021年,我在朋友圈看到陕西摄影家在分享一本新的摄影图册,立马被它吸引。这之后蒙摄影家石宝琇先生相赠这本《渭河流域文化摄影考察30年》,有了一次从容地对一条河的阅读。边看边赞,不仅因为这是我从小就无比熟悉的,还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国内还没有一条河,能被同一群摄影人持续三十年跟踪、拍摄并书写,从源头到汇入黄河处。其中那些充满田野调查意识与人文观照的影像,因此横跨了渭河生态的三十年(1989—2019)。这群摄影人大部分都属于著名的“陕西纪实摄影”群体,之前在这个摄影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围绕着这条母亲河所进行的考察,后来也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摄影事业在深入,并各自开出了丰硕的果实。即使不是同饮一条河长大的人,也会对这个壮阔的历程产生钦佩与探究之心。因为每一条母亲河,都值得这样被记录。

这个提问与回答,就基于这样的背景产生。

宝鸡峡里渭河的小支流 石宝琇 摄

壹 渭河考察,从源头探起

问:这本图册收到后发现,它比想象中还要厚重,每一张影像都带着沉甸甸的岁月意味,也真的记录了一条河的前世今生。回到考察的源头,1989年,就一条河做一次全方位的人文考察,这种意识,整个中国应该还是很少吧?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了这样的想法。

邱晓明:那是1989年初的春节期间,陕西摄影群体举办的《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落下帷幕之后,宝鸡的摄影圈一伙,有我、石宝琇、李胜利、白涛、刘宗昉、冯晓伟、吴佑民、董志云等聚会说事。我提出新议题,即成立“文化摄影研究会”,建议宝鸡群体应该转入文化摄影了。为什么叫“文化摄影”?因为在当年国内还没有产生“人文摄影”的概念。

渭河流域图 石宝琇 绘

紧接着,我又有了创立“图片库”的想法。当时我和石宝琇商量,划分了很多科目,比如中国西部的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物产;民俗、民风、民居;风味饮食……应该说在当时国内,这还是一个比较超前的计划哩。随后,“中国西部文化摄影研究会”就成立了。1989年6月8日,作为研究会第一次行动,一行8人组成的“文化摄影考察队”从宝鸡市的渭河桥头出发,开始了15天的渭河流域文化考察活动。很快,侯登科从临潼匆匆赶来,于是8人变9人。大家风雨兼程,一路经过千阳、陇县、张家川、清水、天水、秦安、甘谷、武山、陇西,最后抵达渭河的源头渭源……

1989年6月9日 渭河“文化摄影考察队”成员在武山县华盖寺附近的红砂崖下合影。从右至左:吴佑民、白涛、刘宗昉、冯晓伟、李胜利、邱晓明、任建坤(司机)、石宝琇。 侯登科 摄

问:那在考察之初,关于这条河要考察什么,走什么样的路线,有明确设定吗?这个路线如果今天有人还想依着续走,还能走通吗?

刘宗昉:有较为明晰的思路。行前好几个晚上大家都在一起聚会讨论、研究线路,包括落实每个人具体都拍什么。像我就是以拍村庄环境、房屋等为主。最后形成的方案很详实,往返的考察线路基本没有变化,一直按照既定方针履行。只是中间车子出了几次问题,耽误了一点时间。今天有人想依着续走,可以顺利走通,只是一路情景变化大得很了。

李胜利:当初我们的准备过程很长,从1989年春节开始,一直到6月出发。因为这种摄影考察,和以往的“信天游”式的“扫街”和“采风”,是截然不同的。之前,除了完成什么主题性展览或者画册,必须围绕某一内容拍摄之外,其他都是“搂草打兔子”,“拾到篮里都是菜”,自由自在的,从来不难为自己。这回可好了,一个个地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因为渭河考察,其实就是后来人们说的“田野调查”,是带有强烈目的性、逻辑性的摄影活动。它内容复杂、琐碎,分工很细。比如,有人以拍摄建筑、村落、商铺为主;有人以拍摄民居、家庭生活和摆设为主;有人以拍摄田野、庄稼、耕作、家畜、农具为主;有人以拍摄市场、人物活动、人物肖像、群像为主……还得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1989年6月 陇西县濒临渭河的山顶 李胜利 摄

对于每位队员拍摄的侧重,当然也会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爱好来分派。但项目那么多,也很难摊派,就只好各自“认购”了。我领的是“风景”、“人物”、“集市”等。后来,我也一直热衷于拍摄农村集市、庙会、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或许和当年的分派有关系?积攒的形象多了,我就出了一本《关中父老》的画册,其中的人物形象都来自渭河中下游区域。

贰 文献是概括的粗线条的有些疑问随着调查深入才有答案

问:那提前所做的功课里,应该也有对文献中渭河记载的阅读吧?将文献与沿途情况再做对比梳理,有什么新体会、新发现?

白涛:渭河考察是个系统工程,但在30年前对于我们第一批考察队员来说,全面考量,大部分队员还是朦朦胧胧的。还好这里有独树一帜善于接受新思想的邱晓明,有酷爱读书细研深究的石宝琇。当时虽说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互联网,但他们依然根据少有的资料制定了拍摄主线。加上几乎所有的考察队员,是傍依渭河,生于斯,长于斯,对于渭河边的芸芸众生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和直觉。平日拍摄的主题也与渭河考察息息相关。因此像那些被称为防盗匪的土围子,灶房、大门的开向等都定格在了胶片当中。

1989年 岐山县蔡家坡镇的渭河渡口 白涛 摄

渭河上下的沧桑风情和文化现象,其实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既是人对于万物的态度,也是朴实而真诚的价值观。30年当中我们多次沿着渭河去考察,边拍摄、边总结,要说发现,还是有的。更主要的是,文献都是概括的、粗线条的。像为什么甘肃的麦客像候鸟一样每年都来陕西割麦?为什么土堡遍布渭河流域上下?为什么甘肃的渭河流域神庙林立,供奉的有伏羲,还有佛、道等各路神仙?这些随着调查拍摄的深入,答案才一一露出。都和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气候、贫穷有关。从关中平原去甘肃,有些地方不到现场根本不知贫穷是何物,这些也是文献里所没有的。当然经过30多年发展,很多地方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除了考察、拍照,沿途还有什么特别难忘?

白涛:当时我们的工资都不足百元,考察中大多住的都是车马店或最便宜的招待所,通常8人一间房,每天每间房费大概5元左右。每天早、晚饭在小店打发,无非是稀饭、馒头、面条。中午饭,仅仅以烧饼充饥。记得有一次在陇西时买了一次陇西腊肉夹馍,大家就像过大年一样,在山巅的公路边大吃一顿,至今那股香艳的味道,还记得清楚极了。

走渭河考察,实行的是所有花费“AA制”,吃、住、行,还包括车的汽油费。这一例制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大家能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做好一件事的基础之一。

再就是那时胶卷金贵、有限,大家惜卷如金,“不见鬼子不挂弦”。后来我们都退休了,每个人再次更新了设备,随后加入的新队员再次壮大了这支队伍,也带来自己购置的更精良的设备,这也给渭河考察带来了勃勃生气。

1990年岐山县高店镇渭河滩捞砂 白涛 摄

叁 渭河就是这样一条身价不凡的河流

问:可能每一个在渭河水长大的人(也包括我)都觉得这条河不陌生,但依着这本厚图册从源头读起,会发现上中下游非常不一样。直观感受是,越往上游走,农耕文明的特色更明显,元素也更多元。尤其那些人物肖像,都让我想到“高古”一词。“秦”这个字眼,是不是一下子从陕西给拓展出去了。也相信此行,你们对“秦”字的理解,比没走过这一遭的人深刻。不妨说一说。

石宝琇:的确是这样,一条800多公里长的河流,它的上下游的自然、人文情景是不同的,但也有一致的存在因素。不经过实地考察,一些具体的微妙的差异,是很难知晓的。

人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而渭河正是关系到这古老摇篮摆动的中轴部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黄河从秦晋之间穿过南下,当进入晋陕豫交接处的潼关急转向东时,由西淌来的渭河便直直切入这条大河,形成了渭河和黄河的横向轴线。这就是中国古文化之轴,世界闻名的古都长安、咸阳、洛阳、安阳、开封都在这条轴线上被串联。

经过30年渭河上下求索,逐渐知道了更多属于渭河的故事。原来它和历史上秦国、秦朝的演进、消亡息息相关。

2014年2月 陇县关山古道旁的牧马场 石宝琇 摄

我在2004年,曾租了一辆车,花了10天左右的时间,专门来了一次“寻秦记”。终于得出结论,渭河若有外号,应该叫“秦河”。且看,渭河造就的关中平原又称“秦中”,这“秦中”又有好多与“秦”字相关联的事物,比如山有“秦岭”,地有“秦川”,丘有“秦陵”,墙有“秦长城”,字有“秦篆”,菜有“秦椒”……而上游天水一带在古代被称作“秦州”,还有秦安县、秦亭乡、秦家塬村。从渭河入黄口,一直到渭河源头,不论甘陕的哪个县市,哪个乡镇,所有原居民,都喜好“秦腔”……这“秦”字堪称渭河流域的精神所在。

在陕西地理的传统叙述里,关中,即指“八百里秦川”,渭河中下游贯通其间,西安据其中。下游的渭南为“东府”,中游的宝鸡是“西府”,又称之“西秦”,因为先秦曾以雍为都。雍,即现在的凤翔一带,还应该包括鸣凤的“岐山”、扶风、武功。

要说起渭河上下游的相同之处,的确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刚刚说到上下游同一个戏种“秦腔”;还有饮食口味都趋向“酸辣”;房子多是一边盖的“厦子”;防盗防土匪的“堡子”皆有……

迥然相异的,也不少。比如长相方面,上游的原住民和下游的关中东府人,差异最大。日常言语的发音、节奏、口型也有很大差别。体型上,上游人比下游人腿和胳臂要长,尤其妇女。再者,上游农家的耕作极其细致,因为降水少,全靠精耕细作来弥补天然不足。用具上也有区别,比如背篓,下游的平原很少见到,而中游的宝鸡山区开始出现。到了上游,山峦起伏不绝,使用背篓变得极其普遍了。而且背篓也出现了尖底的,于是有传说,是秦始皇修长城时,怕劳役背土石偷懒,就让人发明这负重途中难以置地休歇的尖尖底背篓。

问:上游还是古丝绸之路必经地,就你们眼中所见,和丝绸之路相关的风物有哪些?具体到渭河周边,还有哪些文明遗存其实非常值得一看?

冯晓伟:渭河,与古代的丝绸之路的走向和主要路线,几乎是同一的。因为在古代开辟道路能力低下,只有依赖河谷的平坦和水源,才能顺利远程行旅。

这本《渭河流域文化摄影考察30年》有写:“开拓这丝绸之路的先锋,应该是来自西方印度的佛教传经者,然后是去西天取经的中国僧侣。当然,僧侣只是少数派的意识形态精英,而真正把渭河流域开拓为东西方往来坦途的,还是靠务实派的商旅和军旅这两大主力。”在溯源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渭河主河道,主要支流,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比如从首阳山到木梯寺、拉稍寺、华盖寺,再到大象山、麦积山,人们崇敬的佛、神、圣、贤的偶像都被安置在野山幽静的去处。尤其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佛,在渭河上游的地位最显赫。大自然营造渭河为相对畅顺的通道,人类借势开拓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西天的佛教,便顺着古道来了。佛教的信徒们在渭河两边为佛造像,随之而来的是国粹道教。佛山的周围遍布中国诸神的殿,其中还有许多人杰的庙堂,比如伏羲、女娲、大禹、周公、姜太公、医圣孙思邈……而在渭河支流泾河流域,又有道教的西王母宫、崆峒山,以及彬县大佛寺。另一条支流千河流域,则有道教的龙门洞、灵山大庙,还有8000多年前的秦安县大地湾、宝鸡金陵河畔的北首岭古文化遗址。

问:常有一句话,“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世事瞬息万变,你们眼中的渭河也是。是不是像白涛所摄的《1990年岐山县高店镇渭河滩农民捞砂》这样的生活图景,再也看不到了。另外还有哪些消逝的风物?

白涛:我们是听着渭河的波涛长大的。1968年我插队下乡就在五丈原公社(现高店镇)西星大队,紧邻渭河。那时我们是为数不多的富裕生产队,每十分工8角多钱,但劳动强度十分之大。春天在滩地种水稻,冬天修河堤,为了方便南来北往的村民,我们村在渭河上有了自己的渡船,本村人免费,其他人收费5分钱。1970年渭河上修建了大桥,渡船也转卖给了下游偏僻的渡口。后来桥越修越多,短短十余公里竟然就有四五座桥,因此我拍的眉县河边老渡船,也就成了绝唱。

1989年6月 渭源县城郊村的老人家 李胜利 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各种基建热火朝天,渭河捞砂成了农民的致富路,骡子、架子车是主要工具。后来随着河道管理的规范,捞砂图也成为了最后的图像。

河还是那条河,波涛却没有了。我下乡时曾拉石头的渭河支流石头河,也就是历史上的“褒斜古道”上的斜水,在1970年代满河床还是大石头密密麻麻。如今,连找一块西瓜大的石头都难。而沿着河边的稻子,早就变成了一年二收的旱地。要说消逝,这些都是……

肆 摄影的自觉,生态的自觉

问:现在再重看这个考察团成员名单,几乎都是陕西纪实摄影群体成员。想知道,是否这个群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产生于这次考察当中。比如侯登科、胡武功“麦客”系列,以及白涛他们不同的乡土题材系列?

胡武功:1986年陕西群体发起、组织首届全国摄影美学研讨会,并在会议期间举办《西北风摄影展》,同年九月第10期《现代摄影》以“陕西群体”称谓作报道,以此“陕西摄影群体”正式走入中国摄坛。1987年又成功举办了《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1989年6月在日本成功举办首次巡回展。这一系列活动,对于陕西群体来说检验了经过数年学习与实践探索出的摄影理念,这就是“摄影必须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人性”。

那时,群体成员都有一种危机感和焦虑感: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生存方式、千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及历史遗存将很快消失。于是,由邱晓明提议用摄影的方式系统地考察母亲河——渭河,大家一拍即合。系统考察之前,群体的各个成员都完成了观念的转型,抛弃了图解式的僵化拍摄模式,拍摄了许多最底层民众生存状态及其人文活动的照片,而经过考察渭河摄影活动,群体成员更加学习和领悟了“田野调查”方法。这在石宝琇后来的一系列拍摄和编辑工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侯登科2000年出版《麦客》时曾专程回访麦客家乡补写文字,应当说也是受益于渭河考察和“田野”方法的启示。

我于1990年春天,参加了第二拨渭河考察。路线是从西安出发,经渭南、大荔、合阳、澄城、蒲城、韩城,过华县、华阴,到渭河入黄河的潼关结束考察。经过这次实践,不但对渭河平原的关中大地有了较清晰的认知,更多地了解了它的历史遗存、人文精神和民风民情。对后来完成《藏着的关中》专著、《蜀道》专题、《告别老西安》和与侯登科、邱晓明合作的《四方城》等积累了经验。

1996年西安市明城墙顺城巷 胡武功 摄

群体考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群拍”现象,使一些影像重叠雷同。但成员之间的激励、启发和有意识的交流,也多有积极意义。从实际效果来看,每个成员的作品最终都显现出各自的特点。应该说,渭河考察在陕西摄影群体形成与成长中是一次不能忽视的重要事件,这在30多年前的中国摄影界还是鲜见的现象。

问:虽然有组织的考察是在1989年、1990年,2018年又有一次。但是事实上,这里收录的图片,远不止于这几次所拍。所以这是个历时性成果。当然,你们见证了这条河,这条河也见证了你们。就这个意义上,想让诸多摄影大咖们说一说,这些年不断拍摄实践,对摄影、对渭河作为母亲河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石宝琇:确如你所说,30年中,有组织的、群体行动,是三到四次。但保不住谁一时“心血来潮”,就会溯源或者顺流,独行上路。就我所知,邱晓明、胡武功、白涛、侯登科、李胜利、刘宗昉、冯晓伟等,都曾不止一次地单独行动过。其中次数最多的,应该数白涛和胡武功。我也曾借着做“唐蕃古道”“隋炀帝西行”“寻秦记”等人文地理题材,又把渭河中上游走了三个来回。

起先,只是比较纯粹地溯源,寻梦一般地去追溯这一条和中华万千年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流的不俗精髓究竟藏在哪里?后来的拍摄活动,虽然目的不一定都是那么明晰,但死死盯住渭河两岸百姓的生态、命运,牢牢守住这一方水土的春夏秋冬,紧紧跟着乡亲们的步履,去过大年、去闹春、去赶集、赴庙会……还有婚、丧、寿、诞的事儿一样不落下。

古代绘画曾有《清明上河图》,其实我们30年的拍摄,足够组合一幅渭河芸芸众生过日子的长卷。

2019年11月1日早上, 当年的老队员邱晓明、李胜利、刘宗昉、冯晓伟、石宝琇,和新队员杨司令、王尚勋、张锋等八人,从宝鸡峡东口出发,重蹈三十年的渭河源考察之路。 张锋 摄

我们这些渭河考察参与者,大多数土生土长,也就是说,是看着渭河水长大的。它和我们的关系,那的确是不离不弃。朝代更迭,身不由己。替天行道,为民请命,尽是革命者的理想。但维护渭河的自然河流本性,却是我们这些渭河流域居民自觉的使命。

渭河和天下所有的河流一样,自古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既有让人由衷颂扬的功德,也有让人诅咒的恶行。在旧时,人的能力有限,只有通过祈神,或者修筑堤坝,来消极对付。后来,人的威力越来越大,欲望也越来越强,渭河也出现了被人类伤害的可能。

2005年,我曾写了一篇博文,题目是《渭河死了》。说的是有一位省人大代表发出“渭河基本生态功能面临丧失”的警示。什么叫“丧失生态功能?”用通俗话讲,那就是“渭河快死了”。这是在热情追求高速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大潮中,人们的任性和狂放所致。多亏人们及早警觉,之后多年中强行关闭了无数伤害渭河的造纸厂、化工厂、水泥厂、冶炼厂……如今的渭河,已经基本回复了河流的自然生态——渭河被救了。(责编:孙小宁)

唐朝鬼事:荒村客栈老板偶得美丽儿媳,却让儿子变成一堆枯骨

我们对画皮的故事自然是非常了解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述了一个阴森恐怖又有一些香艳的画皮故事,后来多次被搬上银幕,拍摄成影视剧,而其中改编最成功的,当数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凤凰影业拍摄的最早版本的画皮,这部电影据说在影院放映时曾经有胆小之人被活活吓死,可谓是恐怖至极了。

而我们如果追溯画皮故事的最原始版本,可以追溯到唐代志怪作家段正式所撰写的酉阳杂俎中。在酉阳杂俎中,段成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荒野客栈中的阴森恐怖的故事,就是画皮故事的最原始版本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经历了朱泚、朱滔、李怀光等人的叛乱后,大唐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中央政府的已是名存实亡。所谓国之将亡必生妖孽,在这风雨飘摇的王潮衰落期,在大唐国都长安城西部百里之地的望苑驿,就发生了一件诡异恐怖之事。

望苑驿,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驿站。有驿站的地方就有行人,有行人就要有客栈。望苑驿周围几十里没有住户,却有不少赴长安的行人每日路过,所以,一位叫做王申的人就在此地开了一家客栈。

王申开的是夫妻档,夫妇二人连同一个儿子,就是这座客栈的所有工作人员了。他们乐善好施,每当行人路过,都会提供免费的茶水、板凳供行人歇息。于是这家人就有了很好的名声,他们客栈的生意倒也颇为红火。

这一日,客栈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讨水喝。这位姑娘戴一方白色头巾,穿一件翠绿色的衫子,清新淡雅,温婉美丽。王申闲谈得知,这位姑娘竟是个新丧夫不久的寡妇,丈夫去世,她服丧期刚满,现在要去马嵬驿的亲戚家办事。

王申道:“现在天色已完,姑娘如若要去马嵬驿,就要赶夜路了。一个单身女子并不安全,不如暂且在小店住下,我不收你房费,你就跟我夫人住一间屋吧!”女子面现喜色,爽快的答应了。

王申妻子将女子带到房间,相谈甚欢,谈到投机处,索性就以姐妹相称了。当时王申妻子正在做衣服,女子毫不眼生,拿起衣服就做起来。很快就做完了几件衣服。王申妻子发现她做的衣服针线细密均匀,不由得暗暗称奇:“从未见过有人针线活能做的这么好的,此女一定大有来头。”

“愚姐有一子,年方弱冠,尚未婚配,妹妹若是不嫌弃,就做我儿媳妇如何?”王申妻子试探的问道。他本来没报什么希望,此女子如此出色,怎会看得上自己的穷儿子?

想不到,女子居然一口答应了。王申夫妇乐的合不拢嘴。很快置办酒席,举办亲事。就这样,女子成了王申的儿媳妇。

洞房花烛夜,人生一大美事。女子找来一根木棍,将门顶的紧紧的,王申夫妇含笑不语,大家都是过来人了嘛。

当晚,王申妻子突然被一个噩梦惊醒,在梦中,儿子浑身是血,向他伸出手求救:“母亲,孩儿好疼!”王申妻子叫醒丈夫,说了梦中的情况。王申倒是很不耐烦:“你是说道儿媳妇,高兴坏了吧?胡思乱想什么呢,睡吧。”

谁知刚一睡着,噩梦又来了,这次,他梦见儿子四肢都没了,向自己求救道:“母亲,救我!你再不救我,我就被吃光了!”

王申夫妇终于感觉到事情不对劲了。他们点起灯笼,来到儿子房门外喊了两声,却是毫无动静,一片死气沉沉的宁静。

二人推了下房门,却早已被女子盯上了,没法推开。王申情急之下找来一柄斧头,打算破门而入。

房门刚被劈开,王申夫妇就听到了一声凄厉的嘶叫,似厉鬼,又似凶灵。随后,他们的儿媳披头散发的冲出来,嘴上沾满了鲜血,牙齿已经暴突到了口外,变成了一副獠牙,皮肤的颜色,也已变成了蓝色,端的是狰狞恐怖。

王申夫妇吓的肝胆俱裂,这哪里是他们的儿媳?这分明是催命的厉鬼!好在厉鬼似乎没注意到王申夫妇,她嘶叫连连,疾驰而去。

王申夫妇赶紧去房间看儿子,儿子却哪里还在?映入他们眼帘的,不过是床上的一堆白骨而已。王申夫妇一下子瘫倒在地上,自己平日乐善好施,广积阴德,为何却遭此飞天横祸?

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人段成式所撰写的《酉阳杂俎》中,清代蒲松龄将之再加工,写成了画皮的故事,这个故事屡屡被改编成电影,经久不衰,家喻户晓,但是他的本来面目,却是少有人知。

香港第一败家女,掏空亿万富豪,独揽债务成富婆,章小蕙有多猛?

章小蕙这三字一出现,便会让人浮想联翩。

连姓带名都充满着旖旎贵气和高级物欲。

仿佛已经看到一个秀发乌黑浓密着白色真丝吊带裙的绝色美人,半露白皙匀称长腿,手持红酒杯侧躺在皮质沙发上,窗外微风徐来,白纱窗帘摇曳,大美人神情妩媚又舒展。

有人用富二代来形容章小蕙,这形容实在太单薄幼稚,富二代跟她相比,差得可是几代豪门贵族的积累。

章小蕙不是富二代,而是身家雄厚的顶级名媛。

坊间关于她的故事和八卦实在太多,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位香港传奇名媛,感受她的奢侈欲望人生。

章小蕙的甜蜜娇嫩人生

章小蕙,80年代香港名副其实的豪门名媛。

1963年出生的她,家住香港九龙塘大宅,自小便是千金小姐,有专人司机,保姆伺候她的衣食住行。

母亲也是自小养尊处优的顶级名媛,衣食住行皆很讲究,尤其是对于穿着打扮,旧香港的名媛们更是追求极致。

章小蕙从小被带着去国外看展,四岁和母亲在连卡佛购买全套服饰,早早开始研读美国版vogue,14岁便跟身边闺蜜一起探讨如何将Change搭配得不落俗。

在大家还懵懵懂懂空有胶原蛋白而不是时尚为何物时,章小蕙已经开始正儿八经地教大家如何搭配爱马仕。

她同当年名震香港的言情师太亦舒是极好的知己,亦舒对章小蕙的形容堪称神来之笔——

“有一股罕见的妩媚,独树一帜,大家无论怎样打扮,都是一堆cute kids,她有味道,是时髦潮流以外一个等级……人人露脐着喇叭裤,她穿bias cut雪纺裙,个个减肥瘦的胃贴背,她丰硕如水蜜桃”

章小蕙人间水蜜桃的丰盈美貌,还有不落俗套的审美品味,跃然纸上。

雾鬓云鬟的娇嫩佳人,当然要配最浪漫旖旎的爱情故事。

1988年,24岁的章小蕙邂逅了魅力无限的巨星钟镇涛,一个是豪门贵族富贵花,一个是风生水起大明星,从外貌看两人登对极了,郎才女貌火花四溅。

相识相恋20几天,章小蕙便私定终身,誓要嫁给温柔又帅气的钟镇涛,当时钟镇涛可以说是全香港少女的春梦,见惯大场面的章小蕙也不可幸免地被深深吸引。

但是这门婚事遭到了章父的极力反对。

他太了解自己的女儿,花钱消费从不看价钱,购置衣服和日常花销巨大,两人阶层、学识、消费观也都大相径庭,光靠那点天雷勾地火的喜欢,根本不可能恩爱白头,所以章父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

没想到一向软糯听话的水蜜桃突然执拗起来,带着钟镇涛双双跪在父亲面前,章父对女儿从来珍爱倍加,根本架不住千金女儿的梨花带雨,只能作罢,任由两人喜结连理。

这段婚姻,开始的时候确实很甜,霸道总裁宠溺小娇妻,不惜卖掉心爱跑车,耗资300万为章小蕙办了一场轰动全香港的奢华婚礼。

钟镇涛将自己的副卡给章小蕙,让她随心所欲地过潇洒阔太生活,购买自己喜欢的名贵物件,可好景不长,钟镇涛的演艺事业一日不如一日,章小蕙看好香港炒楼热,和钟镇涛共同借款于泰兴投资买楼,却赶上了经济危机,欠下了2.5亿的债务。

钟镇涛选择申请破产避难,可申请破产意味着会被限制消费,不能坐头等舱,不能住豪华酒店,不能购置奢侈品,这对章小蕙而言根本是不能想象的生活,于是章小蕙拒绝破产申请,独自背负债务。

两人的婚姻也就此破裂,自此章小蕙这位人间水蜜桃,不食人间烟火的富家女,被港媒们疯狂地扣上了“拜金女”“香港第一捞女”“克夫星”等恶毒的帽子。

前夫钟镇涛也常常为章小蕙的“罪名”添油加醋,指责她花钱豪奢,不顾及别人,他演绎的报酬还没到手,章小蕙就已经打算好怎么花出去了。

可是,章小蕙一直都是那个“穷风流,恶快活”的烧钱千金,她要的爱的喜欢的,自始自终都没变过,变得只有男人的财富和誓言。

他喜欢国色天香的美人,信誓旦旦地娶进门供养,当发现自己能力不足时,又带着舆论指责对方开销无度,错的,是女人么?

章父当年的那句灵魂拷问也一语成谶:“我女儿从小花钱没有节制,奢侈惯了,你能供得起她吗?”

章小蕙的落难和逆袭

亿万富豪钟镇涛因为她而破产,章小蕙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更可怕的是后来亿万富豪情人陈曜旻在跟她分手的同年也宣布破产。

港媒像闻到血的鲨鱼一般激动,纷纷冲向章小蕙,香港第一捞女,败光两个亿万富豪财产,奢靡无度,香艳无边,身上带煞极致克夫····踢开钟镇涛傍富商,不劳而获继续当富太太,凭一己之力,败光了两个男人的家产”····

一时间,章小蕙成为了全香港女人又诋毁又嫉妒的存在。

大家都希望她变得穷困潦倒,邋遢憔悴,可是章小蕙依然租住在3万港币一月的顶级公寓,出入时依然是当季最新款奢品,保养极佳状态极好。

她明明官司缠身,债台高筑,又无傍身赚钱技能,可她依然还是娇艳欲滴的人家水蜜桃。

有人问她有没有想过自杀。她说:“为什么要死呢?睡个好觉吃顿饱饭,有力气想清楚,好好面对问题。”

接下来,就是人间富贵花的绝地反击。

如果没有嫁给钟镇涛,她可以一辈子当心安理得买买买的千金名媛,不会成为香港满城喊打的坏女人,但也不会发现自己强大的商业赚钱能力。

当年炒楼热的盲目投资让她背负2.5亿债务,她自觉债务虚高不对,便主动联络律师跟债主打官司,果然发现利息计算有误,人间富贵花胜诉,债务由虚高的2.5亿债务缩减为250万元,并且分5年偿还。

香港大佬杨受成准备营救落难美人,主动要借钱给她,珠圆玉润的章小姐烟波攒动,温柔又坚定地说,你借我钱,不如给我一份工作。

自此,大美人的一生有了不一样的“奢靡”。

章小蕙得到了为时尚杂志写专栏的撰稿工作,从没独立打工赚过钱的章小蕙分外紧张,花了好多心思才将专栏写好,没想到凭借多年买手经验和杂志专栏阅读积累,章小蕙的专栏成为了香港女人购物的风向标。

章小蕙开心极了,天天挑灯奋战,后来预支了稿费,去全世界“进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了一家小店,抱着试试看搏一把的破釜沉舟心态,小店开张了。

不仅没有门庭冷落,反而生意异常火爆,全香港的女人都恨她的美貌风流,也都爱她的衣品审美,大家纷纷血拼抢购,小小的昂贵买手店五天就实现了回本,多么惊人!

那两年,章小蕙的买手店每年都能给她创造几千万的收益,多么可观。

港媒也渐渐平息往日对章小蕙形象的歪曲,开始正视这位逆袭成功的富家名媛,从离异背负巨债到白手起家再度成为香江富婆,这个女人看起来柔软娇嗔,实际上勇猛无比。

她的厉害之处,根本不在于皮囊,而在内核力量。

正如章小蕙自己所说,她最性感的其实是她的“适应能力”,她说:“让我可以面对很多不同的人,不论在任何处境,都可以散发出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章小蕙后来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名为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不得不说,这个名字起得非常章小蕙,像是她前半生的缩影。

天生玫瑰,经历过风暴,玫瑰依然是玫瑰,不论起落,玫瑰永远是玫瑰。

相比章小蕙的传奇名媛生活,其实我更爱她舒展不带戾气的人生态度。

章小蕙的人生态度

当钟镇涛几次三番出书写歌讽刺她时,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那是他还没放下。”

别人质疑她攀附男人,花男人钱,问她如何看待女性独立的,她坦诚直率地说:“假使能有男士给你攀附,这是你的好运气”。

并且很认真地在采访当中表达对“全能女性”的敬意,她说最让她觉得厉害的女性是:

“她要照顾一整个家,丈夫,小孩还要工作,把家里弄得好好的,小孩弄得全部上课,然后接下课啊,去家长会啊,然后这种就是全能女性。”

“我见过非常得体,非常让我羡慕的那种女性,是最平凡的女性。”

她没有一点点骄奢狂傲,反而修养极好,看完关于她的访谈,通过她言谈举止透露出来的人生观,婚姻观,财富观,你都能深刻地理解到什么叫做名媛贵族。

章小蕙对奢侈品的热爱,并不是为了LOGO,也不是为了品牌价值,而真的纯粹是出自于她喜欢。

她跟90后著名美妆博主陈妍的对话也很能彰显格局和经历。

她说她已经写好了遗书,包包给谁,衣服给谁,至于80年代收藏的那些设计师衣服,她可能会捐给博物馆,因为真的很难买到了。

章小蕙的那种淡和稳,会让人更爱她。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你觉得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好的奢侈品是什么?

章小蕙的答案是“学识”。

记住,每一个让你觉得传奇和惊艳的女人,不论外表看起来多么美丽无争,内心的力量永远不容置疑。

青山吃面,武汉第一!

论青山美食,外人只知道炸炸,吃货君今天却要打破你们的常识,在此单方面宣布:青山吃面,武汉第一!

青山区作为武汉最大的移民区,建区之初“土著”不到8万人。上世纪武钢建厂时,技术人员多为东北人,他们因为工作原因在武汉的青山区落地生根,成了“新武汉人”。

青山区的人口因为这些北方移民来的“新武汉人”变得壮大起来,一代代繁衍生长至今,他们的后代已经完全成了地道的武汉人。但是从小受家庭里祖辈的影响,“新青山人”的北方饮食习惯仍然保留进日常的一餐一食里,喜好面食成为了青山人在武汉全市的一大特点。

这种饮食文化的催生下,青山区内出现了一大批美味的面馆,每一家都年岁久远且极具特色,分量又足价格还特便宜。而吃面,成了青山人民的共同爱好。

吃货君这次便为你们找到了

10家深受青山人喜爱的老面馆

一品香红油热干面

传说中的青山第一热干面

这是青山最具争议性的一家面馆,评价两极,众说纷纭。生意确是日日爆满,早上九十点左右就已经售罄打烊,想吃必须起早床。

既然一品香的争议和名气成正比,吃货君便三顾青山,去一吃究竟。

▲如果去晚了就只能吃到闭门羹

店铺就在工业一路110小区居民楼,一楼门口搭着棚子便是门面。从铁门进去,沿途经过收银、取餐、用餐区,整个过早流程水到渠成,老板设置得很贴心。

更加人性化的是菜单,店里只售卖热干面和几样简单早餐饮品,但热干面还有大、中、小三类之分,价格也由高到低定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食量适当选择。

票据是花花绿绿的彩色小牌,很像上世纪80年代国营餐馆里用的那种,颇具年代感。

买完票进屋子,将小牌子交给窗口的阿姨,她一句“要不要辣椒”问完,各种酱料、红萝卜碎、香葱、红油便已纷飞入碗里。手速利落至极,看得人眼花缭乱之际,一碗热干面已经稳稳地递给你了。

用餐区在店内最后面的房间,也有很多无畏寒冬的男将端着一碗热干面,就在店门口的人行道上吃得酣畅淋漓。

吃之前先去门口端一碗蛋酒,是热干面的绝配。

蛋酒也有专门的取餐区,不锈钢碗整齐码好,每个碗里都有已经搅拌好的蛋液,看起来阵势很足。炉子上的水壶长煮不停,只为给源源不断的食客提供最滚烫的开水冲蛋酒。他们家的蛋酒味道不是很甜,大概是不想喧宾夺主了热干面的味道,嗜甜的人可以叮嘱店员多加糖。

充满老武汉韵味的搪瓷碗装着热干面,是武汉人记忆里热干面最标准版的样子,看着就食欲大开。

面条尤其细滑,嚼劲很足,胜过别家。芝麻酱调得略稀,所以面很容易就拌均匀了,根根油润,干湿恰到好处,口感十分利落,但香气被稍微淡化了一些,这也正是被一部分食客诟病最多的地方。最惊艳的是秘制红油,调得十分浓稠香辣,让一碗热干面的整体口味提升。

一碗面吃到底也没有多余的汤汁,有一种我小时候热干面的熟悉味道。

武汉热干面发展到如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各种流派,每个食客都有自己偏好的那一碗味道。吃货君认为一家热干面店能让全城的食客都慕名而来,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虽然一品香热干面的好评与差评齐飞,但我觉得还是好吃的。

人均:4元

营业时间:卖完为止,一般早上九点左右就卖完了

地址:工业一路钢花村街114社区卫生服务站对面

为民面馆

藏身工地里拆不掉的老面馆

为民面馆在工业二路上开了一二十年,青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对慕名前来的外来食客而言,为民的地理位置是个谜,很容易就会错过。工业二路靠近随州街的方位,719公交车终点站过去一点,转进丽华苑小区旁的巷子里,在一片拆迁修路的打围工地旁,为民面馆在阵阵面香热氤中出现。

我们去的时候已经过了早餐的高峰时间,面馆里依然人满为患。

外部看似不大的普通店面,走进去却别有洞天,除了靠近门口的收银、厨房、用餐区域,屋子最里端开还辟出了一间形状不规则的空旷房间,专门作为用餐区,收拾得十分整洁净,有些像老式的单位食堂。

收银台还在沿用上世纪末流行的彩色纸头当票据,多了几分怀旧的趣味。

买了票直接去厨房窗口排队取餐,客人现点现做,店员们分工明确又热情熟络,不一会儿就能满载着热气腾腾的食物回到座位上,美美地享用早餐。

为民面馆的招牌特色就是一碗牛肉鸡蛋面。

面的浇头是老板每天亲自熬煮的牛肉汤,深酱色浮着红油,鲜辣无比。其中切成块状的大粒牛肉坨,还夹杂着一点筋子,被炖得酥烂入味。一股脑全都浇在雪白的汤面条里,最后卧一颗被煎炸得金黄的荷包蛋,与数量多得惊人的牛肉坨一起诱人食欲。

面中的鸡蛋是为民面馆的最大特色,荷包蛋被煎得又泡又嫩,外皮口感微微枯脆,里面是流心的稀黄,筷子夹起都不敢用力,生怕还没到嘴边蛋黄就流走了。

口味清淡吃不了辣的人,也可以选择榨菜肉丝鸡蛋。

长条的精瘦肉丝与晶莹的榨菜煮成一碗鲜白的汤面,看起来以为味道很清淡,入口却极是鲜美醇厚,余味无穷。

老客人来店里的标配都是一碗面 荷包蛋 卤海带 油饼,自己再夹一筷子店里自制的腌萝卜皮,一碗面吃得酸爽开胃,皮撑肚胀。

海带也是老板自己卤的,卷成蝴蝶结状态,1元钱的量多得吃不完。油饼的面发得好,炸得又泡又酥,撒上香喷喷的黑芝麻粒,浸在面汤里再吃口感绝妙。

可惜我们这次去时油饼已经卖完了,于是又品尝了店里现炸的糍粑,不配任何蘸料,只有糍粑自带的淡淡咸香。

辗转换了三次店址都没离开工业二路的为民面馆,是许多青山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如今,只希望店里火炉上的这一锅牛肉汤能继续炖煮下去,喂大新一代青山人。

人均:14元

营业时间:4:00-12:00

地址:工业二路19号附2号,近公交719终点站

牛肉拉面馆

开了十几年都不取名字的老面馆

这家拉面馆开了十几年也没特意取个名字,一块旧得不起眼的小招牌写着“牛肉拉面馆”,只让人知道这里可以吃到牛肉拉面,但丝毫不影响每天火爆的生意。

店主是一对夫妻,丈夫拉面,妻子煮,二人言语简短朴实,夫妇之间配合默契。

每一碗面都是老板现场拉制的,面条的粗细、宽度都可以根据食客的喜好来灵活变化,还可以做刀削面。食量大的食客只需要加1元钱,就能升级成三两的一大碗拉面。

虽然老板不是武汉人,但面的汤底味道很合武汉人的胃口,不是清真口味,偏一点河南风味。

面条煮好前老板娘就会提前在碗里放好调料和一大把香菜,用滚烫的高汤泡出香味,待煮熟的面条码进汤碗里,再盖上厚厚一层牛肉,最后浇上一瓢红辣油。此时排队的食客已经闻着面碗里各种食材散发出的热烈香气心急难耐,一双手随时准备好伸过去把这碗面端走。

面条拉得很劲道,粗细均匀统一,嚯起来十分爽口。牛肉回味微甜,分量又多肉质又嫩,一筷子卷一片进面条里,吃到最后还有剩。汤底里还加了一点榨菜碎,所以面汤喝起来很有味。

不爱红油鲜辣的人可以尝尝他们家的三鲜拉面,汤料特别足,瘦肉、黑木耳、鹌鹑蛋、榨菜等等五颜六色的装了一大碗,味道醇浓鲜美。

人均:11元

营业时间:6:00-12:00

地址:建设三路33号,距众圆广场740米

田拐子牛肉面

面条可以无限免费续加的分量王

田拐子在青山也是众人皆知的面馆,在武钢厂前、建七、23街都有店,其中厂前店人气最高。吃货君这次去的是开在钢都123北门的新店,店面宽敞亮洁,客流不断。

牛骨头熬制的汤底,红油辣得够劲。吃货君认为一定要去自助调料台加一勺蒜泥,才更能衬托出牛肉汤的鲜味。

牛肉与牛杂都切成最适宜入口的片条状大小,煮得完全软烂入味。一碗面分量特别多,配料超级丰富,卤过的海带片都是免费自带在汤底里的,搭配一起吃格外爽口。

如果食客没有特别要求,面会默认选用略宽的汤面条,精神有嚼劲。最厉害的是这家的面条可以无限免费续加,一直吃到饱为止,对比其4元一碗素面、12元一碗牛肉面的价格,老板真是良心经营。

人均:12元

营业时间:6:00-13:30

地址:南干渠街友谊大道759号

罗总牛杂面

青山牛肉面界的后起之秀

冬天的严寒总是容易击退人们亲自出去吃碗牛肉面的积极性,青山老字号的美味面条虽然很多,但并不是都能提供外卖,于是吃货君又找到了一家外卖人气很火的青山面馆。

罗总牛杂面是夫妻经营的小店,由丈夫主厨负责食材选购以及味道的调制,妻子则辅助店内的一应细事。夫妻两人顺应外卖时代的潮流,在打包上花心思,让不方便打包的汤面也能以最美味美观的方式外送给食客。

所以虽然店开的时间不算长,但外卖生意很好,有许多客人是因为觉得外卖好吃,特地寻到店里来堂食,从此成为常客。

煮面最关键的牛肉汤和辣油是老板分开秘制的,冬天温度低,辣油已经凝固成红牛油块。每隔几小时都会往汤底的大锅里添加牛油块,高温烹煮片刻便又融化成一滩香艳的辣油,与汤底各成风味,互相成就。

牛肉是块状,带着软软的一层薄皮,入口更富油香,肉质很鲜嫩,一点都不塞牙。牛筋被熬得彻底软烂,牛肚脆脆的带着嚼劲。因为卤料把控得讲究,味道轻重恰到好处,汤水醇正浓厚的卤味并没有盖住牛肉的肉香,分寸把握极好。

面条用得是水碱面,比略宽的汤面更加爽口,又比一般的热干面久煮后多几分劲道。

炖得软嫩的白萝卜块意外的成为一碗面中的点睛之笔,让一碗红油辣汤面有了一缕若有若无的清甜,衬得牛肉更加的鲜美。

吃不够还可以再加一块卤干子,咬一口辣辣的汤汁就会飙出来,和汤面是绝配。

如果是点这家的外卖,老板会贴心的将汤和面分离包装。汤底单独装进一个打包盒,面条则码好在另一个打包盒里,撒上一大把香菜,再平铺上牛肉和牛杂,最后封好盒盖。如此一来,不用担心送到手时面条已经糊掉,食客只需自己将汤底浇进面条里,仿佛刚刚煮好出锅。

人均:20元

营业时间:6:30-22:00

地址:友谊大道122街坊冶建花园28栋1-2层1号商网

小郑美味拉面

拆迁后电热小区的街坊们

为了吃这碗拉面找遍了青山

小郑拉面从前藏在电热小区里,搬迁后无数老街坊熟客不辞辛苦的找过来,只为了这一碗热辣的手工拉面。

只不过搬迁后的地址更难找了,在三弓路北段的武科大对面。现在的小郑拉面没有招牌,所以地图导航也搜不到。最快的方法是在地图软件搜索定位“嗨嗨发型”,跟着导航走到理发店门口,隔壁就是小郑拉面。

店铺是青教花园的一间一楼居民房,很小的单间,座位非常有限。老板煮面的操作台就设在门口搭的简陋棚子下,转个身都嫌拥挤。食客更是没站脚的地方,人稍微多几个,就要端两个高低板凳,坐在门口人行道边吃面,很有武汉人不拘一格的江湖气质。

虽然搬了家,味还是那个老味,汤底辣油特别辣,和兰州拉面完全不同,很对武汉人的胃口。

拉面去晚了就吃不到了,宽拉面比细拉面口感更劲道,口感不会软趴趴,除此之外店里还有烩面,加一元都可以升级成大碗。牛肉切片特别入味,都是腱子肉,肉质微柴但胜在量多。牛肚卤得软烂,用酱料炒制后单独放在缸里,风味更甚。

现在还有很多武科大的学生也爱上了这家店,超高的性价比,早中晚餐都可以来这里解决。从前的老街坊们也忘不掉这里的拉面,总是一有空闲时间就来吃一碗,闻着亲切的香味就能回到过去。

人均:11元

营业时间:6:00-12:00

地址:三弓路嗨嗨发型隔壁

588黄牛面馆

痴迷于马拉松的老板

做出了名震青山的牛肉面

588黄牛肉面馆在青山名气非常大,以至于许多汉口、武昌的食客也慕名而来一尝究竟。总店铺在建设二路公交车站后面,以前是588公交的始发站,所以店名就叫588。面馆开了许多年月,公交车站从588变成了702的始发站,但588面馆的名气却靠回头客传出去了。

店面不大,一条狭长的走道即是全部,厨房在末端,食客们在走道两端的窄桌台前挤坐到一起嚯面条。

老板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面馆虽然不大,整面墙壁上却专门打造了巨大的陈列柜,专门用来展示他的各种马拉松奖牌、奖杯、奖状,每一位来吃面的食客一抬头都能瞻仰一番他获得的无数荣誉。

老板作为一名马拉松狂热爱好者,煮出了美味名震青山的牛肉面后,又建了个跑步群,经常组织群友在青山沙滩长跑,成绩好的选手可以获得588的牛肉面兑换券。

店里从早到晚人流不息,桌上的碗筷都来不及收拾,但味道真的好。

汤底是麻辣口味的,红油很辣。黄牛肉切成块,每块都带着一点筋子和肉皮,牛肉香气盖过了卤水味,软烂有嚼劲。入了味的面条沾着红油的麻麻香气,吃起来非常够味。他们家的牛肉粉也值得一尝,宽粉比一般的要更宽阔,有点类似手工粉,吃起来柔软清香。

以前店门口有位婆婆卖一些炸油炸小吃,搭配牛肉面正好。现在婆婆不来了,但摊位保留,仍然卖着苕面窝、油饺、豆皮等油炸食物。

人均:12元

营业时间:5:00-20:00

地址:和平大道949附14号,近建设二路

鹿鸣春

青山最有名的牛肉面

青山的牛肉面名声在外最大的一家当数鹿鸣春,一碗牛肉面凭借味道能从这么远的地方做到名满全城,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总店开在工业三路与冶金大道交叉口附近,紧邻着电大分校,早上天一亮就排满了人,生意火爆。

汤底是红到深沉的酱红色,看起来很辣,其实酱香味浓郁,不算很辣。香辣中吊着一丝甜味,非常提鲜,口感层次丰富。我觉得味道其实有些类似汉口兰陵路上的顶好,都是以酱香味取胜。

牛肉是大片状的,看上去很诱人,卤得很烂又不失嚼劲,香而入味。面条是细滑的水碱面,和热干面很像,但比热干面更劲道一点,伴着汤底一起嚯进嘴里,非常入味,口感不错。

在鹿鸣春吃牛肉面,油饼是唯一的标配。炸得薄脆的油饼形状自由,吃在嘴里酥酥脆脆的,泡进牛肉面汤里一起吃更是美味。

人均:14元

营业时间:7:00-10:30

地址:工业三路,距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740米

老四牛肉拉面馆

过年营业还不涨价的良心面馆

每天清晨老四拉面馆门口都排着队,人气很旺。老板是一对忙碌朴实的兰州夫妇,一直在武汉经营着这家小面馆,无数青山人从小吃到结婚生子,这一碗拉面吃成了珍贵的童年回忆。

面馆由两个门面拼成,室内两室一厅的空间都是用餐区,每天高峰时间都坐得满满当当,门口还有几张小方桌也是挤满了拼桌的食客。

面条好吃的根本是那一团纯手工揉制出的面团,老板现场拉制,粗细宽窄都可以自己选择,面条拉得是弹牙爽口,劲道有韧性,有一股淡淡的小麦清香。

一碗牛肉拉面只要11元,汤头鲜美浓郁。牛肉都是每天新鲜卤制,切了片放在一口红油锅里,煮得软烂透彻。

从前来吃老四拉面,一笼池池包子是标配,池池搬走后,老四隔壁的油炸面窝成了最好的选择。

人均:10元

营业时间:6:00-14:30

地址:钢花新村119社区南门口,

辽宁街工商银行后众品香对面巷子内

味珍面馆

搬迁后变得新潮的老面馆

味珍面馆是青山的老字号早餐店了,从前的老店铺因为打围拆迁,近来搬到了马路对面。从23街坊到了22街坊,摇身一变,升级成了音乐面馆,店面环境装修得小有情调。

面馆从早到晚都营业,现在店内风格看起来倒有点像新潮的烧烤店。

店铺环境变了,但口味如初,卖的也还是那几样老东西。

牛腩面依然是人气最高的招牌,块状的牛腩连筋带皮,软香无比。汤头热辣鲜香,红油超级辣,牛油脂香四溢 ,入口却还有点回甜。

雪白柔软的面条细韧劲道,上面还铺着一层炒制过的鸡蛋碎,非常特别,在武汉还是头次见到。

小面窝也是味珍的特色之一,金黄焦脆,口感有层次,吃起来不会觉得很油腻,泡在牛肉面的汤汁里一起吃简直绝妙。

人均:14元

营业时间:8:00-24:00

地址:鄂州街16附43号,距二轻工业局成人中专步行930米

如今的青山正在飞速发展,街道上随处可见打围拆迁,许多充满青山人回忆的老面馆都因此搬家甚至闭店。

但对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山伢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清晨起个大早出门,穿过社区铁栏上的“小门”,去吃一碗已经嚯了20年还没腻的面条,老板看一眼你的脸,就能知道面里给不给香菜放不放辣椒。

所以在期望青山越来越好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老锅里的这碗面条更够煮得再久一点,更久一点。

青山の宝宝们,

这10家面馆里有没有你每天过早吃的那一家?

(图文/武汉吃货)

女人一生一定要去的9个地方

最美的自己在路上,

保持年轻,

就要背起行囊。

无论是爱情还是青春,

其实都在旅行的路上。

愿你在最好的年纪,

遇到最好的人,

携手共白头。

这9个地方,

值得你与她慢下来,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1

上海

昔日的上海烙印着 “十里洋场”的繁华,讲述着旧上海滩的浮华旧梦。今日的上海,则有着日新月异的都市面貌。

到上海,你永远不会觉得无事可做:你可以到外滩尽情感受夜的风情;

去田子坊、新天地彻底小资一把;

到1933老厂房看看中西混搭的艺术魅力;

古老斑驳的石库门,高脚杯、咖啡吧和老唱片里都流淌着香艳的上海情,

去看看小洋楼的小资情调,再品品地道上海菜中的上海味道。

这里藏着无数令人眼前一亮的时尚“宝贝”,服装、藏饰、陶艺、剪纸、油画等应有尽有。美食爱好者们更是能在这里找到世界各国的美食。

2

大理

这里的小清新跟上面两个相比较又是另一种不同风格的美。

这里大部分都是原居民,游客较少,更适合找一家可爱的民宿住下来,坐在阳台听听海风,安安静静地拍照。

充满文艺气息的洱海让你来了就不想走。

在这里看看书,听听海,对于文艺范儿的情侣,是个不错的选择。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啊。一个露天阳台,大青树下听海风,美不胜收啊。

3

乌镇

浙江乌镇是一座小桥流水连人家的水乡风情古镇。

来到乌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

因为这里除了小桥流水,连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还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漫步在这个有千年历史古镇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就和许多充满了文化味道的故事相遇。

4

鼓浪屿

厦门,诗一样的海滨城市。它的古典优雅,它的小巧玲珑,它的楚楚动人,有城、有海、有山,有岛,这样的气质谁也无法抵挡。

这里是文艺青年的旅行必到之地。

岛上遍布的欧式风格建筑,把鼓浪屿塑造成了建筑的博物馆。

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只有幸福的人们手牵着手,踩着柔软的沙滩漫步夕阳。

鼓浪屿上充满小资情调的街巷,略显陈旧的街道却有着迷人的味道。

各地文艺青年在岛上开设的各种创意小店,更是令其成为小清新们流连忘返的浪漫之地。

5

阳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阳朔是一个景色绝佳的人间天堂,它那鬼斧神工的奇山秀水令人叹为观止!

清澈的漓江从它身边缓缓走过,带给小城无限的遐想和浪漫的情调;

高耸而奇特的青山以各自不同的姿态独自站立在小城的四周,守护着这人间仙境。

6

婺源

身处喧嚣的尘世,总想寻找一宁静之地,渴望那清新淡雅的静谧。

绿水、村落、田园若隐若现,是婺源梦中的景象。

在婺源行走,眼底尽收的全是发自惊叹的美,宛若现实中的桃源世界。

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水墨画。

7

苏州

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周庄、同里、锦溪、留园、浪沧亭……这些驰名中外的古镇和古典园林,都是游苏州必去的地方。

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古镇园林中,当一回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

8

香格里拉

到香格里拉看雪山下的格桑花花海。

在伊拉草原散步,看白云从湛蓝天空飘过。

在月光古城喝酥油茶,在迷人的夜色中,显得那样的朦胧与浪漫。

9

三亚

三亚是个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这里有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美味的海鲜……

三亚,所有人都为这里蔚蓝无边际的大海所感动。放下生活的烦闷,暂时放空自己,让思绪漂浮在一望无际的海面。浮生若梦

三亚地处于北纬18度,位于海南岛南端。地球上唯一的一个北纬18,四季如夏,鲜花盛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迷人程度不在话下。

三亚所产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目前已有上百个品种,其中珍珠水晶、贝壳制品、海产干品、椰子系列、咖啡系列、果干肉干、岛服是必买的三亚七大特产。

在这里,你会被大海所感染,和风煦日,走在细腻柔和的沙滩,嬉戏在清爽透肤的海水中;情人桥上眺望海天相接的绝美,天涯海角旁许下最真的誓言,相伴相依、牵手一生。

这些地方无不散发着浪漫的气息,

与恋人一起背着背包,

坐在火车上,

释放掉所有压力,

向着宁静优美的小城出发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