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我的这帮打工仔(一个普通打工仔的逆袭之路)

导读我的这帮打工仔文章列表:1、一个普通打工仔的逆袭之路2、永不言败的打工仔3、逐渐退出打工者行业的60后农民工,以后如何养老?3方式选哪个?4、那年,我是一个打工仔十五5、打工人

我的这帮打工仔文章列表:

我的这帮打工仔(一个普通打工仔的逆袭之路)

一个普通打工仔的逆袭之路

小学同学张某因家庭实在困难,八三年初中毕业尽管成绩不错也只能外出打工,在东莞一家港资企业织毛衣,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且平时穿着非常寒酸,在厂里没人看得上,也挣不了几个钱,每年回家过年因囊中羞涩在父母和同乡面前抬不起头,内心极度痛苦。

想来想去必须改变命运。首先要想方设法能够到办公室上班,但办公室人员要么有大学文凭要么有特别技能 ,他当时看到公司有几个澳门员工,专门负责生产工艺,就是写织毛衣的工艺,工资很高,很有地位,他想如果自己学会了,待遇和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怎么办?他首先是把那些办公室发下来已用过的工艺资料收集起来,带回宿舍揣摩,但始终不得要领。于是,他想如果能与写工艺的师傅交上朋友请教一下就好了 。想了各种办法首先要接近这几个澳门师傅,自己以前很反感抽烟,发现有个澳门师傅抽烟后,就学起抽烟来,经常被烟呛得眼泪直流。因厂区严禁吸烟,一些抽烟员工就经常溜到卫生间吸烟,一次他看到那个澳门师傅在卫生间抽烟,马上跟着进去想先发支烟再和对方套套近乎,不料对方看都没看一眼直接回办公室了,自己呆呆地站在那里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好长时间后,他无意听说老板从香港给这些工艺师傅买了一些技术资料,这些师傅们其实文化水平也不高,只不过有这些资料作参考,慢慢学会了。如果能够搞到这些资料就好办了,向他们借来学习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资料偷来。

不久圣诞节到了,厂里放了三天假。他先和一个值班保安聊天,中途保安要上街买菜晚上招待亲友,要他代看一下。他发现技术室门没有上锁,不慌不忙把资料拿出来,跑到复印店全部复印,花了不少钱,然后把资料一页不少送回办公室。

从那以后,只要一下班就呆在宿舍看书,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平时操作融会贯通,一年之后他已初步掌握毛衣工艺编织技术,有时公司下发的生产工艺资料有不对的地方他都能看出来了。

一年后,有一家大型毛织厂招聘工艺员,他去应聘,面试官问他学历他如实相告,又问他有不有从业经验,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操作工完全靠自学。对方顺手拿一件有一定难度的样板衣,要他当场写出工艺,写好后面试官把工艺交给香港经理看,经理反复看了几遍没有发现问题,马上通知人事带他到经理办公室详谈,两个小时过去他兴高采烈走出经理办公室。

他在这家公司从初级工艺员起步一直做到高级技师,吃住和香港师傅们一样,待遇相当优厚,八十年代末末在家乡建了洋房,又在东莞买了房,公司财务部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对他早就仰慕不已,主动追求他,不久结婚生子家庭幸福。

由于他责任心强,技术过硬,勤勤恳恳,公司凡是有难度的大订单,老板都指定要他负责技术质量,为公司创造了相当可观效益。老板后来惜其才,考虑光是靠工资是不能长久留住这样人才,主动提出由公司支助要他自己创业,主要做公司订单。

多年前他的公司都有五百来人了,原来打工的那家公司老板因年纪越来越大,子女又不愿意接班,加上经营越来越困难,主动提出合作直接并入他的公司。

从小张到老张,现在他每隔几年回老家一次,没想当年毫不起眼的小个子,现在成了当地领导的座上宾,招商引资的主要对象,那些同乡老同学有些大学毕业后,现在还在苦哈哈打工呢!

永不言败的打工仔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张聪今年26岁,长得黑黑瘦瘦的,乍一看,仍像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但一经交谈,你立即会感觉到,这决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他的话听上去是那么有主见,一双明亮的眼睛透出成熟稳重和聪明...不错,今日的张聪,已经是活跃在广州和深圳金融证券界的一名专业人士,曾为报刊撰写过一些股票文章,上过电台做节目嘉宾,谈起期货和股市的话题,口若悬河.....

谁能想像,7年前,张聪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小青年,他从家乡南下打工,所领的第一个月的薪水,扣除了伙食、房钱、办理暂住证的费用后,只剩下4元!

张聪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家中排行最小。在他8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母亲和兄姐的身上。

艰难的家境,锤炼着张聪幼小的心灵。母亲常唤着他的小名,对他说:“狗狗啊,你要争点气,用功读书,争取做个吃国家粮的人!

可能正是母亲这种朴素的心愿,激励了张聪,使他从小学习劲头就特别大。虽然上学要到另外一条村庄去,但张聪从未迟过到旷过课,成绩一直不错。在农村上完小学,张聪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取县城中学的学生。

初中第二年,家中发生了变故,大哥大嫂连生两胎女婴,但想要一个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使他们决定离家上山,逃避计划生育政策。自此大哥和大嫂终日东逃西藏,田地丢荒了,原本贫穷的家更加一贫如洗。屋漏偏逢连夜雨,张聪上初三时,乡里的计生干部为了迫使张聪的大哥大嫂回乡结扎,竟然将张聪家所有的东西都搬空了……

二哥本来已经订了婚,但就因为这样,他的对象跟了别人,二哥的婚事告吹了。

一连串的打击,使母亲本来就操劳过度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肺病咯血,一病不起,但这时家里连一张睡觉的床都没有了。

张聪每星期都回家照料母亲,看到空空荡荡的家,望着奄奄一息的母亲,他的心都碎了。1994年夏天,升学考试结束了,张聪因几分之差与一所中专学校失之交臂,黯然神伤的他,回到了他的小村庄,人变得特别消沉。好几次,他跑到村外的小溪旁,将心头积压的痛楚哭出来。他觉得自己有负于母亲的期望,他不甘心就这样下去,他想:我应该去打工,我不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变!

可是,地里的农活全靠二哥撑持,谁来照向母亲呢?

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她对张聪说“狗狗,是家里拖累了你,你走吧,到外面闯荡去,我没事,咬咬牙就过去了!,

母亲充满期待的眼神坚定了他的信心。人不能坐着等死,他相信路就在自己脚下,况且要治好母亲的病,钱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向远嫁外么的姐姐借了20元,辗转来到了衡阳,在一个同学的帮助下,进了一家台资的皮革厂,月薪200元。

张聪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给母亲治病,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恰逢许多工友纷纷南下打工,张聪的心又动了,决心一下,他加人了南下打工的行列。

1994年9月,张聪由老乡介绍,进了广东惠州郊区一间电子厂,每日在流水线上度过,苦和累都不要紧,但到发工资那天,张聪一下子傻了眼,因为试用期工资400元,但扣除了饭钱、住宿费和办理暂住证的钱以后,他的工资单里只剩下了4元。

捧着这辛辛苦苦挣来的4元,张聪的心都凉了,想过要离开这间工厂,但他初来乍到,举目无亲,他能上哪去?一时间又痛又悔,在衡阳时好歹还有钱寄回家,可现在怎么办?想到母亲的病情,他心急如焚,对着家乡的方向,张聪喃喃自语:娘,对不起了,这个月不能给你寄钱了。下个月,下个月准行!

张聪决心捱下去。他仔细看清了工资单,除了暂住证的钱,那上面最昂贵的开支竟然是伙食。工厂的伙食一般,但费用实在也太高了,张聪忽然心生一计,他想到了自己办伙食这个主意。可怎么办才好?

星期天休息一天,张聪和一个老乡步行到市区去,他有意在菜市场上逛来逛去,目的是为了了解一点当地的消费行情。自己做菜做饭,这是不可能的事。张聪盯上了方便面,一包方便面7毛钱,一天三包方便面才2块1角,想到这,张聪有些激动,一天的饭钱只是工厂一顿饭的钱,的确是可以节省不少的。

然而,转念一想,自己这个月仅得了4元,他凭什么吃得起一天2块1角的伙食呢?卖面的老板见他犹豫不决,就说:“看样子你是外来工,省钱要紧,不买方便面也可以,那些碎面也能填饱肚的。”

面老板手指着墙角那一大米袋卖不出去的碎面片,又说:“碎是碎了些,不过我照顾你,5块钱算了。”

张聪心里当下就认定了那袋子碎面,但他觉得5块钱还是太贵了,就说:“1块钱,我要了!”

没想到面老板二话不说,一把扛起那袋子碎面,说:“拿走吧,一分钱不要,算我送你了。

当张聪接过老板的米袋,他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事隔多年,张聪讲起这件在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琐事,仍然感慨万千,他说:“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叫雪中送炭!"

就是这袋子沉甸甸的碎面,伴随张聪度过了初来广东时最艰难的时光。那段日子,每天夜里,张聪都用暖壶打好热水,先把碎面用凉水泡在饭盆里,第二天起来时,将凉水倒去,换上热水,加进少许盐花,凑合着就吃起来。有工友看不过眼,就送一点辣椒酱给他...实在饿得不行时,张聪才会去食堂买一顿午餐,常常一次不舍得吃完,分开两餐吃……

张聪把所能省下来的钱都寄回了家乡,母亲的病哪怕有一点点好转,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他也时常写信回家,当他写到“我在这里过得很好”之类的话时,眼泪就掉了下来。

这段吃碎面的日子,培养了张聪的乐观精神和耐性,使他能坦然面对日后更大的挑战。

几个月后,张聪的工资升到了600元,他可以减少吃碎面的次数了。有一天,一位在广州一间制衣厂任主管的老乡来找张聪,告诉他厂里有一个质检员的空缺,月薪1000元以上,如果张聪想去,他可以推荐。

一听说可以在广州打工,张聪就心动了。南下打工之前,他曾无数次地梦想过广州,可惜对于广州的印象,只是下了火车呆在火车站广场等中巴的那一点时间,他根本就没有看清广州的脸。广州对于他来说,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机会。此时的张聪,对于自己的未来仍一无所知,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就这样,他不假思索地辞了工,到广州黄石投奔老乡来了。谁知道,当主管老乡领他面见制衣厂老板时,香港老板坚持要看他的毕业证书。老板边看边摇头,一副恨铁不成例的样子说:“如果你有高中文化,我都算了…对不起了!”

无论老乡如何求情,老板就是不点头。此时此刻,张聪第一次意识到高中毕业与初申毕业的区别,他之前真的不知道学历是如此重要。事后,老乡说,“我没有料到你连高中生也不是,素质太低,人家是看不起的…”

这句话很可能是无意的,但在张聪听来,却非常难受。他恨自己没有念更多的书,更无一技之长。老乡已经说明了,质检员干不成,就等于没戏了,因为其余的都是技术工种。惠州是回不去了,怎么办?想到自己的种种难处,想到又不知何时才可以给母亲寄钱,住在老乡的宿舍里,他几乎一夜不眠。他意识到自己太冲动了……

一连几天,张聪心灰意冷,窝在老乡的宿舍里看电视。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住着两个主管,厅、厨、厕都是共用的。张聪一住数日,另一个主管渐渐面有不悦,有一天竟然说:“看你牛高马大的,怎么就找不到一份事来做?在这里住久了,老板知道了要罚你老乡的款的。

一番话深深刺痛了张聪。他恨自己太没用了,人家讲的也没错,人到底还是要自立自强,不能再这样窝囊下去了。 这天夜里,老乡对他说:“有一间小电磁厂要人,就是效益差点,月薪300元,包住…..还能挑什么呢?”

第二天一大早,张聪就卷起他的背包,无非是一张草席,一张被子,一个桶,几件换洗衣服,按老乡提供的地址找去。临行前借走了老乡一套成人高考的学习资料。

然而,只一个多月,那间小工厂就倒闭了,张聪再次尝到了失去工作的滋味。他硬着头皮再次去找制衣厂的老乡,可是厂门口的保安告诉他,他的老乡回家过年了。张聪懵了,他沿着马路一直走,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但最后他来到了一间邮电所,将500元寄回家给母亲过年,自己只剩下200多元。他决定不回家过年,再说他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

夜渐渐黑下来,一整天没吃东西的张聪走过许多卖杂食的摊档,闻着那些诱人的香味,他几乎觉得,如果今晚能让他饱餐一顿,那真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即使这样,张聪还是不舍得花钱,他知道所剩的一点钱对他是多么重要,他必须依靠这点钱活下去,直到他找到新的工作,然而他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另一份工,这实在是未知数。

5元一个盒饭,对他来说是奢侈;1元一个盐鸡蛋,对他来说是太贵了,毕竟在惠州时,1元就可以买一大袋碎面(虽然老板不收他的钱)。不知何故,经历了吃盐水浸碎面的日子,张聪总是不自觉地把他的生活标准向碎面看齐,即使后来他赚了许多的钱,他仍然非常节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它是张聪的座右铭。

张聪终于用2元买了5根煮熟的大玉米,因为玉米吃了容易饱肚。张聪在一个人行隧道里找到了过夜的地方,同几个流浪汉挨在一起。他曾经多少次梦想广州的生活,但从未料到自己会走到露宿街头的地步。什么是天涯沦落人?张聪知道得最清楚。

他边吃玉米边翻看老乡的那套高考资料,语文资料里头有两篇鲁迅的小说,那个倒霍透顶的孔乙己,和处处受挫却习惯于精神胜利法的阿Q,就仿佛是他的难兄难弟,为他苦闷迷茫的心带来了安慰。他记起了美好的学校生活,他意识到知识真的能带给人力量和勇气。

睡觉时,旁边的一个老乞丐对他说:“不要睡得太死,城监或警察一来,赶紧逃,逮住了要罚款。’

听起来挺吓人的,但由于实在太累,张聪一合眼就睡着了。半夜里,他被冻醒过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不翼而飞了,桶没了,放在桶里的初中毕业证也不见了…望着隧道外面突如其来的凄风冷雨,张聪的泪无声地流了下来,他感到生活是这样的冷酷。

万幸的是,他睡觉时当枕头用的一包衣服和学习资料还在,他的钱、身份证和几张找工办证的相片就藏在衣服的口袋里面……

在冬天失去了被子,对一个露宿街头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张聪想,当务之急是寻找到一个能挡风避雨的安身之所,最好是能找到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

生存问题像一座大山压在张聪的心头,他抱着一包衣服,几本学习资料,开始跑遍广州去找工。张聪清楚地记得,那是1995年春节来临的前10天,他找工路过一座人行天桥,遇见一个说家乡话的男人,他问张聪要不要办证件。也许是听着那乡音格外亲切,张聪跟他搭起话来,最后还跟那男人去到一间出租屋里,半小时不到,当张聪接过一张红灿灿的、盖有湖南某中学公章的高中毕业证书时,他的心情无法形容,又惊喜,又害怕,还有些羞耻,毕竟这是购买假文凭,这是不光彩的,甚至是违法的啊!

然而,初中毕业证都丢失了,如果没有一张证明自己学历的本子,偌大一个广州城,谁给打工仔张聪一个机会呢?谁能相信他呢?

那男人又说,多出100元,给你办一张大专文凭。张聪一听,赶紧塞给他50元,飞也似地逃跑了。

这一天,似乎注定是张聪的幸运日。下午,当他来到广州登峰村时,一家夫妻茶餐厅正要找一个小工,张聪就此留了下来。吃得饱,晚上打烊后就睡在餐桌上,月薪只有100元,然而张聪却干得异常卖力,老板夫妇都喜欢这个勤快的外来工。

张聪想:无论如何,首先得活下来,然后才能寻求更大的奔头。大年三十,餐厅的生意竟出奇地好,有些来吃火锅的还是留在广州过年的外地打工仔。张聪设想自己是他们,还特地编了一封信给母亲,说自己在大年夜里和朋友在大饭店里美美地吃了一顿。

广州的春天来得早,过完年就是了。一天,老板边看报边嘀咕:“如果你发财心切,请到XX期货公司!月人过万不是梦。诚招肯拼搏,能吃苦,性格坚韧的高中学历以上人才……”

老板一边读一边摇头,表示不信。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正在涮碗的张聪听见“高中学历”这几个字时,他的心怦怦地跳起来。当晚打烊后,张聪悄悄找来这份报纸,找到那则广告,“月人过万"这些字眼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了他。

张聪请了半天假,怀揣着那张买来的高中文凭,忐忑不安地找到位于广州机场的这家期货公司。说真的,当时的张聪一点把握都没有,他之前连“期货”的名字都没听过。然而的确有一股力量推着他来到这家公司,他怀着孤注一掷的心情,大胆地面见了选拔经理。

也许,是老天怜惜这个历经了重重波折的打工仔,他竟然顺利通过了面试,预交了50元培训费。几天后,张聪请求好心的餐馆老板准许他暂住一个月,他白天参加培训,早餐和午餐自己解决,晚上回来帮忙吃晚饭,100元月薪取消。对于张聪而言,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1995年的广州,国家开放金融市场还不太久,这个新兴行业吸引了不少高层次人材。进人培训班,张聪才知道,在参加期货经纪培训班的人之中,不但有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和博士,而自己只是一个假冒的高中生!

张聪非常羞愧,他深知自己的根底和不足,但自己既然幸运地撞开了这扇门,就决无退缩的道理。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使张聪成了培训班里提问最多的人,也是挨骂最多的人。

实际上,培训班多数注重对经纪人行业的技能培训,特别是特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却非专业知识的培训。

培训经理一开始就要求学员自我介绍,还会冷不防提一些刁钻刻薄的问题。培训经理问一位女学员:“你为什么要加人期货这一行?’

女学员说:“因为我喜欢尝试新鲜,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这个答案招来了一顿严厉的训斥“如果你以为做期货经纪很浪漫,你最好马上离开;你如果一开始就考虑失败,你做什么期货经纪?如果你喜欢尝试,为什么不去尝试卖大饼?”

女学员果真受不了,哭着鼻子跑出了课堂。这样的事每天都有。一周的培训后,人员走了过半。因此,张聪告诫自己,一定要沉得住气。培训的另一大内容是:CALL客,也即是联络那些有钱供经纪们在期货市场上买卖的客户。

客户又分几种,一种是正在投资期货市场的;一种是有资金,有充满投资欲念,但没有行动的;一种是有资金,未有投资意念的;一种是情意未明,保持联络的。培训老师走上讲台,放两张长椅子,让两个经纪人出来,分别扮演客户和期货经纪。

有一次,轮到张聪扮演经纪,他竟然傻乎乎地问了个愚蠢的问题:“如果以上几种情况的客户我都没有,也就是说我一个客户都没有,我怎么办?”

培训老师一听,勃然大怒,在他眼里,这的确是个愚不可及的问题,然而对于张聪而言,却并非无的放矢。一个外乡来的打工仔,文化程度不高,社会地位低下,一无所有,初来乍到,几乎没有任何人际关系,他怎样才可以认识一些阔气的有钱人,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一大笔钱放心地交给他?

只听见培训老师恼怒地说:“怎么办?你为什么不去死?去跳楼,或跳珠江,因为你找不到客户!”他的话惹得哄堂大笑。张聪的脸红了,然而,他并不恼恨。他知道老师的话是对的。期货不相信眼泪,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他可以一味地强调客观的因素,那么他将真的一事无成。正是这几句难听的话,成了张聪的压力和动力,并鞭策着这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在这座几乎一个熟人都没有的城市里,创造了来之不易的成功。

刚踏人20岁的张聪开始正式在XX期货公司上班了。每天8点30分,人员到齐,紧跟着10分钟早会。男经纪手背向身后,立正姿势;女经纪双手置于前腹,立正姿势,分别站好在一张船形桌的四周,经理每天重复着同样的问题:

想不想找钱?

想—!经纪人的声音气壮山河。

要不要发达?!

要—!经纪人的应答掷地有声。

好!一,二,三,我要发达!

我要发达,我要发达,我要发达!经纪人的口号声此起彼落。

张聪永远是这些人之中最狂热的一个,从进人这间公司的第一天起,要从此改变命运的念头就纠缠着他。由于期货经纪的专业素质要求太高,而成功的难度又十分大,不少经纪人知难而退,自动消失,连一个博士生都悄悄地走了。每日早会的口号声越来越微弱,但这一切都丝毫没有动摇张聪的信心。

通常,早会一结束,9点正,营业部开盘,一片繁忙景象……

经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马不停蹄地学习新的东西,从书本上,从实践中,从同行同事的经验里。张聪如果不是靠拚命自学,他根本就无法立足。

为了补金融期货方面的知识,张聪冒着挨饿的熬煎,一口气买下了50多元的专业书,看他的劲头,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呢?

书买回来,他就自学。的确,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要通解如此深奥的专业知识,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张聪誓不罢休,他见人就问,培训时间仅一周,他就作了满满三大本笔记。

自此以后,他从来间断地作笔记,遇到问题,他不是问上司,就是请教资深的同事,张聪把期货公司当作了另一个课堂。几年中,他的笔记足有一麻袋。

作为一个期货经纪,最基本的学习包括技术分析;电脑屏上的K线图,技术指标,MACD.KD,移动平均线…这些术语搞得张聪晕头转向。要学的东西又何止这些,作为一个成熟的期货经纪,他必须要对期货市场了如指掌,才能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控制力,这就像一个鞋业老板,他不仅需要抓好制鞋匠的技术问题,他更要了解整个流行时尚的风格变化,适时调整款式,改善原材料,并对原材料市场价格的浮动有清楚认识……

什么是期货?期货就是一种可以在交易所反复买卖的、标准的远期合约,书上是这么说的。且听听张聪的解释:简明扼要地说,就是通过操盘,买卖商品,博取差价。比如以每吨17000元买入5吨铜,在价钱升到17500元之际抛空,则5吨铜共赚2500元……

期货经纪就是一个这样的“老板”,他必须熟悉期货的品种,比如橡胶、咖啡、红小豆、绿豆、铜、铝等。如果是

植物,他得关注这些品种的产地、种植、收成、供需状况、淡旺季等;他也得关注这些品种在期货市场上的交易是否活跃,有无投机坐标,升跌波伏是否适中,日成交量多少,持仓量多少,它的交易价格,以及它的龙头月份……根据种种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抛空,还是买入;何时抛空,何时买〉;何价抛空,何价买人……也即是说,期货经纪人,还得是一个分析市场的行家。

人们常常对期货有一些误解,认为它是骗人的,原因就在于国内的投资者普遍对市场认识不够,操作经验贫乏,而投机心理又过重,加之刚开始时国内期货市场不很规范....因此失败者众多,渐渐地就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在国外,期货已经运行了几百年,是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的确,由于期货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期货经纪人必须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质。期货经纪的心理压力一般很大,要给客户10分信心,自己必须要有20分。虽然没有一条法律规定,经纪人必须为客户的亏损负责,然而信誉与良知始终是一个优秀的期货经纪不可或缺的东西。同时,为客户赚钱,即是为自己赚钱,客户蚀钱太多,或对某个经纪人产生信任危机,他就有可能将投资保证金撤走,这对一个期货经纪来说是一种耻辱。

许多东西,不只来自于书本,还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不断的对价格走势规律的摸索。

实际上,因为市场的价格走势,受到许多不可知因素的影响,与经纪人自己的实际想法往往背道而驰。一个期货经纪人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看到自己买升的产品暴跌。最紧张的时刻,就是坐在电脑前盯盘:一双眼追随着那不断骤升骤落的曲线,每升起或跌落10元,一颗心都狂跳不止,情绪与表情都随着行情涨落……

保持冷静与理性,对一个经纪人来说,很关键。有时候,由于过分急功近利,也会导致操作的失误,后悔莫及。

然而,如果你问张聪,做一个期货经纪,最艰难最重要的一环是什么,张聪仍然会说:“找客户。”培训老师说的不错,在最初第一个月找客户的时间里,走投无路的张聪真的几次想到去死,那的确是他命运之旅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月。

在张聪的打工生涯中,挨肚饿是他此生最难忘的体验。在寻找客户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刘阳再次陷人了吃不上饭的绝境。

那是在1995年的3月底4月初,春雨绵绵,张聪正式在广州这座无根无底的世界里,异常艰难地挖掘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没有任何底薪,只有找到客户才有提成。

一般的期货经纪人开拓客户,主要依靠几种途径:熟人介绍;查找电话簿;凭借社会关系;到证券公司去碰运气;参加股市培训与沙龙,以认识一些有志投资者。公司的免费电话当然是经纪人联络客户的最便捷工具,对于一个人都不认识,需要省下每一个车钱来吃饭的张聪来说,电话尤其重要。

他翻开电话簿,壮着胆开始拨通那一个个陌生的电话。由于他不懂广东话,普通话又说得不好,加上紧张造成的结巴,许多人等不及听他讲完用意,就啪地挂断了电话。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张聪开始有意识地练习表达自己,一边更马不停蹄地拨打电话...别人还没上班,他已在打电话;别人在聊天,他在打电话;别人吃饭时,他还在打电话;别人下班了,他还在打电话....电话簿翻完了,他就打手机电话,照着手机的电话编码顺序一个个打下去,就像大海捞针。

事隔多年,张聪的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就是这样打磨出来的。

有时,他一天打出的电话竟然多达600多个,比所有经纪人打电话的总和还多,大家都说张聪是一个“电话疯子”。但是,又有谁会明白这个“疯子"内心的焦虑呢?电话虽然打了无数,然而1000个电话里头,能有一个准客户作出回应,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半个多月过去了,张聪一无所获,他心急如焚,但除了变本加厉地打电话,他又能怎么样?与初上班时相比,知难而退的人越来越多,每隔一两天,都会有人离开,但张聪知道自己没有退路。此时,已有一两个经纪成功地找到了客户,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自己不能?抱着绝不放弃的念头,张聪坚持到了月底,终于他也找到了几个有意投资者。而数十人的期货经纪队伍只剩下8个人。

张聪开始重点跟踪这几个客户。他将各种期货品种每日的报价等资料,及时地汇报给他们,并邀约他们来公司看行情。然而,说好在餐馆只是借住一个月,一个月时间早过了,张聪无奈之下,将简单的行囊搬到了公司,租房当然是不敢想的。白天,他是写字楼里的期货经纪人,傍晚,他只是露宿街头的流浪汉。

那天,由于电话谈得投机,好不容易约了一个投资者来公司,张聪兴奇得简直无法形容。然而对方见他一面之后,竟然连谈下去的兴趣都没有,很快就消失了踪影。张聪的心一下子死了,他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经理看在眼里,悄悄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

张聪的脸红了。露宿街头,他知道自己的个人卫生不够好,衣服也只有那两套,谁又能够信任这样一个人呢,第二天,经理送了两套旧衫给刘阳,张聪去理了发,在公厕的水龙头下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准备亲自上门去拜访一位房地产老板朱先生。

由于交通堵塞,张聪赶到天河时,已经是下午临下班时间了,朱先生对他说:“我约了家人吃饭,只好下次再谈。”

张聪听了,赶紧掏出一个奶黄色的大信封,递上说:“朱先生,祝你生日快乐!”

张聪是在与朱先生电话聊天中,无意中得知他的生日的,他将它记录在自己的客户档案上。朱先生惊喜地看着那张生日贺卡,露出了微笑。

然而傍晚时分,在公交车上,张聪发现自己放在口袋里的100多元被人偷走了...雪上加霜,使张聪欲哭无泪,那一刻,他简直心都碎了。为了惩罚自己的粗心,他几餐没有吃东西。第二天傍晚,别人都走了,饿得发昏的张聪捡起中午同事扔掉不吃的半个盒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眼泪就流个不止。

两天后,生活终于为张聪送来了米饭和希望。朱先生的电话来了,接着是顺利地签下了合同,保证金也随即到位了,一切都不可思议地顺利—竟然是20万元!是几个经纪人中数额最大的。

喜出望外的经理马上奖给张聪开户奖480元,并破例为他租了一个小套房。靠着这480元,张聪又苦熬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96年6月10日,张聪领到了他作为期货经纪人的第一笔提成:5500元!

张聪欣喜若狂,他简直乐疯了。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邮电所,留下500元,其余的全数快递寄给了母亲。不久母亲竟然从湖南打了电话到公司来,她说:“狗狗啊,你一定要实话告诉娘,你从哪里弄来这许多钱?你可不能去偷去抢啊!”

张聪好说歹说,母亲就是不肯相信,最后还得请经理出面解释,老人家才放下心来。

半年过去了,这一批期货经纪只剩下了3个人,张聪便是其中一个。经理开会时说:“期货这一行就是这样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才是金子……”

张聪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自己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他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拼搏不息永不放弃的顽强和毅力,以及乐观做人的信心。意识到知识的重要,张聪决心要给自己挣一张堂堂正正的真文凭。紧张的经纪人工作之余,他开始夜大的学习。一年之后,张聪赚下了人生的第一个10万。由于各方面都很优秀,还被升为部门经理,成了招聘期货经纪人的培训老师。张聪常常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去激励那些信心不足的人。

1997年,女研究生何娟红,成了新一期期货培训班学员。她的老师就是张聪。这位来自北京的城市姑娘,深深被这个打工仔出身的培训老师的故事所吸引,留在期货公司以后,两人相爱了。

1999年,国家大举整顿金融市场,重点扶持证券市场,期货暂时转人了低谷。看准时机的张聪,在2000年初,和女朋友一道转人证券市场,很快又站稳了脚跟,成为知名的行内人士,年薪高达20万。然而张聪认为,等期货市场更加规范和完善,他还要大干一场,始终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行业,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

2001年5月1日,拿到了广州业大本科毕业证的张聪,领着何娟红回到家乡,在母亲身边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有车有楼有太太的张聪,成了真正的城市人,实现了母亲的心愿。他谈起自己的成功,只是说:“今日成功,只因为有那一段苦难的打工生活,它使我发奋图强,从不放弃,永不言败。我希望它能够给打工朋友们一些有用的启发。”

逐渐退出打工者行业的60后农民工,以后如何养老?3方式选哪个?

农民工群体是改革开放之后涌现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今已经经历了好几代。最早一批出去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是60后。经过了40年的拼搏,如今60后一代农民工,有些已经过了60岁,即使没到,也差不了几年。

他们正在退出农民工群体,准备回到农村老家,继续扛起锄头种地。那么,等到他们到了70岁以后,无法继续种地,也没地方打工,靠什么来养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第1代农民工正在退出打工者的行列

80年代初,部分农民开始进城务工。当时主要还是以省内为主,务工模式大多也是农闲时的临时工。等到80年代中期之后,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深圳一带,开始率先城市化建设,对工人的需求量大增,从此揭开了“百万大军”南下打工的序幕。

在这些打工者中,以60年代出生的人居多。当时,他们大多20来岁,刚刚成年,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阶段。很多人想着南下闯一番事业,虽然最终的确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弄潮儿,率先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但大多数农民工,生活依然艰难。他们一辈子都在外面打工,一晃就是40年。

如今,很多60后农民工已经开始退出打工者的行列。比如说我叔叔,80年代后期,就跑到上海去打工,后来又辗转到广东、福建、浙江,如今已经59岁了,明年就满60。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半年没有外出打工。等到下半年再出去,想找个工作,发现原来的工厂已经倒闭了,新的工厂根本不招收55岁以上的农民工,想要干的话,只能当临时工,干一天活挣一天钱。

叔叔最后转悠了一大圈,省内省外都跑遍了,结果还是没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最后只能无奈选择回家,重新扛起锄头开垦,已经荒了多年的土地。今年回家时,跟叔叔闲聊,他的话里话外中还无时不透露着要重返城市,再找一份长期工来干的心思。

但现实是很残酷的,像他们这样已经到了60岁左右的大龄农民工,想要在城里面找一个稳定且工资不低的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比他们稍微年轻一点的,在55岁前后的大龄农民工,尽管现在还能找到工作,但再过两三年,同样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换句话说,最先进入打工者行列的60后农民工,即将退出打工者的历史舞台。

60后农民工只能回农村养老

第1代农民工辛苦了一辈子,确实挣了一些钱,积攒了一些家底。可惜大多花在翻新房屋、儿女出嫁结婚和无休止的人情往来上了。如今他们到了60岁,无法在城市停留,最终只能选择回农村养老。

首先,重新捡起锄头种地

60岁的年纪,在古代已经属于老寿星的行列。但在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5岁以上的今天,还算不得特别老。这些打工者回到农村以后,想要维持生活,只能重新捡起锄头,去开垦那些荒了多年的土地。

虽然在外面打工多年,但家里的土地仍然没有被收回去。对农民而言,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也是他们最后的保障。60岁的年纪,大规模种地是不可能了,但种点粮食蔬菜,管自己的吃喝用度,还是没问题的。

因此,60后农民工回农村养老,大多只能靠自己,只能靠土地的产出,这是他们最大的依靠和保证。

其次,儿女要承担养老义务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尊从养儿防老的规矩。老人辛辛苦苦打工一辈子,把儿女拉扯成人,帮他们娶媳妇或者嫁人。等到自己老了之后,就需要儿女来赡养。

儿女赡养老人不仅仅是从道德层面出发,更是写入我国相关的法律条规中。也就是说,如果儿女不承担赡养义务,需要承受法律责任。

虽然现在养老的模式已经多种多样化,但养儿防老仍然是主流方式,其他的只能作为补充。只不过现实的困境是,很多60后的子女,大多接替了父辈的工作,现在都在外面打拼,根本无暇分身照顾农村的老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养儿防老就是一句空话。

再次,养老金提供基本保障

有些农民工,在外打拼多年,单位帮忙购买了职工社保,现在到60岁退休了,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这样的话,回农村养老基本上可以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但是给农民工买社保的单位和企业毕竟是少数,何况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最先进入城市打工的那一批人,因为还没有完善的社保体系,所以基本上都没有享受到。

不过好在国家针对城乡没有购买社保的群体,专门制定了城乡养老保险。这是一种普惠性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缴费的档次多少和按照缴费的时间长短,来最终确定60岁以后能够领取到的养老金标准。

比如说在上海,现在城乡居民每个月最少能拿到1200多块钱。但是在安徽,60岁以上老人一个月只能拿到170多块钱。这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关。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60岁以上老人能够领取到的养老金都只有100多到200元之间。

未来肯定还会越来越高,最终如果能够达到400~500元一个月,基本上可以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这样一来,就能为农民养老提供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六十岁以上农民养老,既要依靠儿女,但更要依靠自己。如果手里面有退休金和养老金,记得一定要攥在自己的手里。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如果把所有的养老钱都交给了儿女,晚年生活就不一定好过了。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下面留言,说说您的观点,感谢阅读。

那年,我是一个打工仔十五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感觉也有力气了。便坚持着从床上爬了起来,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公司......

  距公司还很远,我便看到一对儿乡下打扮的夫妇站在了公司大门外。我定睛看了半响,才认出那个男的竟是我儿时一起在田野里长大的好朋友——赵明明。

  小时候,我和赵明明常到村中的小槐树林里捉知了、打三角、弹玻璃球......我八岁那年和明明一起上了学,每当放学回家,就一道到村西的荒地上,为家中的猪、羊割草。那里的草又多又肥......十二岁那年,我便和明明一起摇辘轳从井里打水,然后一同抬着水桶回家......有一次,我们俩没有配合好,明明还差一点儿被辘轳的弯把子打入井里。我上小学五年级的那年,我们拉着装满粮食的小拉车,在经过村东的大陡坡时,车突然滑了下来......多亏我和明明躲得快,小拉车翻入大沟后,竟将碗口粗的车把都弄断了......人们都说我们命大。那时生活艰难,我和明明的友谊和关爱便成了每天生活中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后来,明明的父亲猝死,母亲改嫁——带着明明一起到了邻县。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此时的明明已失去了少时的模样,看上去风尘仆仆,满脸沧桑。明明的妻子也是衣衫褴褛,面带菜色。明明的女儿有两三岁的样子,趴在母亲的背上,头上歪歪扭扭扎了个小辫儿,正闭着眼睛只管哭叫着......

  明明告诉我,说他半个月前向老家写了封信,他是通过我父母的回信找到这里的——他是一年前从邻县回了趟村,知道我当时在邯郸工作......

  我忙到公司报到,然后打扫卫生、队列练习、工作汇报,而后我向单位请了假。便推上自行车,与老朋友一家人步行回到了我的住处......

  我为老朋友全家买了早点,便和明明开始聊起天来......

  明明说,他是前年结的婚,可老婆不争气,头胎就生了个闺女。他这第二胎可说什么也得要生个男孩了。家里没有个男孩,会被全村人看不起的。眼下,村里的计划生育抓得很紧,一旦超生,夫妻一方不仅要被强制做绝育手术,还得要交两千元的罚款;如果交不出钱来,村里就组织民兵强行冲入家中拉走家具,甚至还要砸坏正在住人的房子......他把老婆从村里带出来,就是为了确保这第二胎是个男孩;可万一还是个女孩的话,他早就找到了领养的人家......他把老婆带到外面来,就是为了不让村里人知道情况,一直要等到生了男孩才回村。他来找我,是想借些钱(他一直认为我毕业后一直在邯郸工作)......

  明明一家躲在邯郸已经快三个月了,糟糕的是他一直没能挣上钱,而且还把来时从家中带的钱都花光了。他这些天一直都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儿,可工资总是拖欠着......他眼看着老婆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了,这出门在外总得要想办法先弄些生活费吧......如果还能借够他老婆生下儿子后所需交的罚款,那他就更是谢天谢地了......

  我知道:家乡的人很淳朴,他们没有太为难的事情,是不会轻易开口求人的。我虽然明白老朋友之举违反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赵明明是不会听自己讲什么大道理的。家乡的农业生产是重体力劳动,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再说各有各的想法,对别人的决定也应该是尊重的,对于现代人而言,夫妻双方应有权利决定自己孩子的出生。我便答应为好友帮这个忙,但我希望明明别抱太大的希望——因为我也要去借钱......

  举目无亲,昔日光明电器厂的同事们的钱是不好借的——我听说这段日子,那里的员工每月只能领到半个月的工资,马清发明的那种新产品:充电式照明手电虽已批量生产了,但成品却都已积压在库房里......原因是产品早已被我们那个厂长错过了最佳上市机会,市场已被更先进的家用照明手电所取代。

打工人火了,这是一场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狂欢

文/易之

(作者易之,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夜之间“打工人”的梗火了。这是继社畜、加班狗、程序猿、攻城狮等等自嘲之后,广大劳动者的又一身份认同。不过这次似乎好一点,至少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了。

“打工人”从字面来看,创新程度不是很高。“打工仔”“打工皇帝”这些热门词汇,都有点上个世纪的色彩。但就是这么个不怎么新潮的词汇,却没有一丝丝防备地火了,这也是个颇可玩味的事。

“打工人”的新奇程度有限,但涵盖的范围足够广,体制内外、线上线下、做营销或者写代码,各行各业都可以代入这个范畴。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网民参与玩梗,自认“今天我们都是打工人”。一个身份,引发广泛赞同,背后事实上隐含着一个经济社会背景:即网络社会的“中产化”。

当然,一说“中产”,肯定有租着房子、还着房贷、气喘吁吁的小伙伴跳起来:“你才中产!你全家都中产!”其实不用激动,早有经济学家指出,中产,未必是以财产为标准,而可以由教育、职业、收入构成等因素来认定。虽然网民的覆盖面很广,90%还是本科以下学历,但网络舆论的主要议题,事实上主要还是由城市劳动群体来设置的。这一类群体的工作方式,主要从事受雇于人的劳动,学历程度在高等教育上下,有着近似的消费理念,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对人生未来有相似的规划。或许“自谦”不是中产,但他们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准、收入结构,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中间层。

城市化环境所塑造的扁平个体,自带这种中产特征。他们的自我定义,已经不是所谓士农工商、工人干部、蓝领白领等等较为固化的身份认同,反而是为了生计奔波、随时可能改行跳槽的“打工人”。“打工”,当然也不是传统印象里灰头土脸的样子了,而很可能是穿梭于写字楼间、光彩照人的形象。自认“打工人”的网民,工作性质千差万别,却又很容易在房价、教育、婚恋等话题上找到共同点,大体上,其实都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打工人”是一种自嘲,是对生存状态的吐槽。中等收入,必然是个“痛苦”敏感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认识能力,足以让他们对人生前景产生期待与焦虑;他们的财富水平与收入结构,又不足以面对挑战云淡风轻。所以种种自嘲才会层出不穷,相信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有新的网络梗出现。

不过,自嘲终究是种相对健康的状态,只要还在吐槽,那就多少意味着某种期待与进取。无论生活有多么“苟且”,房租、房贷、车贷、彩礼有多少压力,当“打工人”“尾款人”这些词汇一出现,多少会消解一丝沉重,带来一阵轻松。一上网吐槽,发现又有那么多“同路人”,一抱团多少也会相互温暖。

从这个角度看,自嘲其实也是个乐观的信号。早有人说了:“自信的高级形态是自嘲”——多自信恐怕谈不上,但敢于自封“打工人”的网友,对生活总还是抱有希望、愿意为之奋斗的,不然,还打什么工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荔枝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