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火影忍者羁绊32(48岁,4起案件,身背7条人命,逃亡20年,还敢在法庭上嬉皮笑脸)

导读火影忍者羁绊32文章列表:1、48岁,4起案件,身背7条人命,逃亡20年,还敢在法庭上嬉皮笑脸2、解辛平:英雄的军队 胜利的征程3、风来之国带给了我这个秋天里最难忘的冒险4、父子究竟该

火影忍者羁绊32文章列表:

火影忍者羁绊32(48岁,4起案件,身背7条人命,逃亡20年,还敢在法庭上嬉皮笑脸)

48岁,4起案件,身背7条人命,逃亡20年,还敢在法庭上嬉皮笑脸

“我今年48岁,未做任何整形。”

这是答法官问时,劳荣枝说出的第一句话。

随后又自我陈述,师范毕业,小学老师,是傻白甜,还很诚实。

从来没有想到会卷入这样的事情中……

她多次掩面而泣。

检方有工作人员在庭审之后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无奈,她真的演成了傻白甜。

本该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再严肃不过的故意杀人罪二审,却爆出再离谱不过的热搜条目。

此情此景,与一年前一审宣判的金句何其相似:

“我不服,我相信法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我要上诉。”

好笑吧?

4起案件,7条人命,逃亡20年,但劳荣枝依旧是个“傻白甜”。

劳荣枝何人?

在坊间,她是1996到1999年间,联合法子英、绑架抢劫、杀人不见血的美女蛇;

在庭上,她是针对证据缺失,把罪责推得一干二净、声称自己受胁迫的被告席钉子户。

但是,Sir今天不想多聊案情的凶杀部分。

因为,凶杀部分实在扑朔迷离。

年代久远、证据缺失,才导致劳荣枝的故意杀人情节迟迟无法确定。

也因此,劳荣枝在一审中就声称,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受法子英胁迫。

并且,在二审中直接翻供,一切关于蓄意杀人的指控都拒不承认。

所幸,绑架、抢劫,已经证据确凿。对此,劳荣枝在二审中也供认不讳。

Sir依然相信法律最终会给出公正的裁决,此时围绕案件过程的细节不宜过多探讨,干扰视听。

但劳荣枝在二审中无视法庭严肃性,呈现出来强烈的表演欲,并在社交平台上引起部分跑偏的关注,这才是让人觉得不寒而栗,需要引以为戒的。

现实照进影视作品,殊不知,劳荣枝与法子英的案件影响恶劣深远,折射出人性幽暗的寒光,早已在数部国剧中或多或少地浮出水面,震撼世人。

今天姑且简单盘点一下,也是想说清楚:

有些表演欲有毒,生人勿近。

01

红蜘蛛

关注劳荣枝二审的网友或许在直播里注意到,自诩傻白甜的劳荣枝是左右互搏,自打她身穿防护服走进法庭时,似乎就已经开始了一连串早就准备好了的“表演”。

除了一贯的示弱博同情,她这次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哭是哭了,可怼起检方也是非常直接,语速快,声音利索。

比如检方质问你为何跟法子英出逃后去过那么多地方。她的回答是要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可以,还想去华盛顿。

检方质问,你为什么要事事都向法子英汇报。回答是,你可以去问法子英。

够了!诸如此类的回答,明显就是劳荣枝知道现场有部分受害人家属和媒体在旁听,顾左右而言他,绕开核心问题,扰乱视听。

将二审部分情况复述在此,就是想说明劳荣枝已经在做一场处心积虑、试图争夺流量和关注度的丑陋表演。

而令人唏嘘的是,她在影视剧中的投影却始于美艳。劳荣枝绑架、抢劫的作案模式,叫仙人跳。

而仙人跳的必要条件,是美色。

劳荣枝怎么样?

平心而论,不差。

还有那张所谓出圈的夜店圣诞派对宣传照,她的状态也是不错的。

2000年,一部名字就很骇人的国剧播出了,它就是《红蜘蛛》,副标题是:十个女囚的临终告白。

其中就选取了劳荣枝案。剧组选角时在颜值方面可一点都没客气,就是要制造强烈的反差感,越美丽越堕落。

有气质出众的大家闺秀,刘琼。

有清秀可人的风尘女子,张周兰。

当然,也有以劳荣枝为原型,身材惹火、媚骨天成的米兰。

有了美色的加持,引诱就变得水到渠成。

首先,是锁定目标,大款出入的机场贵宾休息室最好。

其次,是吞服药丸,假装晕倒,投怀送抱。

最后,发生了关系,骗取了信任,就进入屡试不爽的绑架勒索环节。

《红蜘蛛》里,借鉴了劳荣枝案中最经典的一幕——狗笼杀人。

张姓大款兴冲冲来到米兰的出租屋,美人却连娇带嗔,不依不饶:

狗笼缺个门,就要你给我拧的门!

莺啼燕语,哄得大款春心荡漾,满口答应:

你放心!我用最粗的铁丝给你拧个门,保证让狗出不来!

谁是狗?

一杯水下肚,天旋地转。

再次醒来,屋内陌生男子的尖刀已抵向自己:给你家里打电话,30万!

方知,这色欲拧成的钢筋狗笼,关的竟就是自己。

最后的结局,也被网友称作神还原。

屋内的陌生男子,米兰的男友,因贪财而掉入警方的追踪布控。

心思缜密的米兰,见男友未归,当即撤退,毫不留恋。

临走,她也没忘了勒死狗笼中苦苦哀嚎的张姓大款。

人命算什么?

只要对自己不利,就须除之而后快。

无论是《红蜘蛛》里的米兰,还是真实案件里的劳荣枝,都是以美作案。

然而,真正的元凶,就是美吗?

没那么简单,米兰的狩猎是步步为营,吃准的恰恰是人性中的虚荣和占用欲。

你能看到米兰与男子搭讪的手段,不是赤裸裸地将欲望摆上台面。

而是服药将自己迷倒,不经意间流露最脆弱无助的模样。

你也能看到飞机上被问及是否孤身一人,她泫然欲泣,文青发言:

纯洁无瑕、弱不禁风,甚至还有点小文艺。

这是傻白甜一词尚未流行之前的鼻祖状态。

而这,也恰恰是二十年后劳荣枝一审时的状态。

“他死了我原谅他,我恨我自己”,纯洁吧?

“我是温柔、善良、胆小”,柔弱吧?

至于二审时的“没有整容”,又何尝不是一句试图精准击打的狡辩:她当然知道这句话能够多大程度上剥夺对案件本身关注的目光。

二审中,她多次提及媒体和旁听人员的在场,以及自己的案件会上“今日头条”,以至于法官和辩护律师提醒她不要跑偏。

这袒露出来以供观看的“表演欲”,是劳荣枝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被人指点过的模仿?这些幕后都无从知晓。

但绝对肯定的是,劳荣枝是路径依赖,她就是要讲一个只有自己相信的故事,为公众布下一个情感上的“仙人跳”。

配方、味道,都熟悉得令人心惊,就看有没有人真的会相信她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弱者。

热搜条目似乎证明了这一种危险的倾向正在发生。

请务必打住。

02

红嘴唇

她在牢房里依然保持着黑天鹅般诡谲的气场,在得知有警方要重新审理旧案,跟她谈话时,她居然做出一个极为抓马的动作。

用力咬破手指,让鲜血流出来,然后用指腹摩挲嘴唇,就像刚刚抹上新开的口红。

这一幕画面就出现在今年3月在各大平台上播出的网剧《猎罪图鉴》里,豆瓣7.5分,还算不差,并且让主演金世佳、檀健次小火了一把。

该剧是单元剧,两三集聚焦一个案子。

刚才描述的这一幕很显然就是借鉴了真实的劳荣枝案,扮演者也是个性格美女,演员高叶,出演过不少泼辣角色,尤其是在《我是余欢水》中演的就是工于心计的“美女蛇”。

与《红蜘蛛》重点展示案情本身不同,新出的网剧则为劳荣枝开了一层文艺的滤镜,聚焦的是美女蛇入狱之后。

并且,也做了一些颠覆性的改编。

劳荣枝为了保命可从来没有袒护过法子英,恨不得把锅全部甩过去;

而在剧中,女犯则对男犯爱得刻骨铭心,甚至愿意用高智商去保护监狱外藏身匿迹、伪装成网约车司机的男人。

但是为什么看得出女犯是有借鉴过劳荣枝案呢?

一个是她与男犯的关系,是互为寄生的,女人提供智商,男人提供暴力;

还有就是这欲盖弥彰的表演欲,哪怕女犯自以为是出于“爱情”,但面对檀健次扮演的警队画像师,就忍不住开启了诱惑模式,满足她内心深处控制人的自负和贪欲。

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劳荣枝的特点。

剧中有一个设计是男逃犯虽然在监狱外暂时没事,但选择了开网约车经常盘旋周围,他知道如果女人没有被放出来,自己就是安全的,这个女人是值得信赖的。

这样的剧情也是为了让观众会些许同情女犯,相信她还真的是被爱蛊惑的聪明傻瓜。

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好像恰恰相反,更接近“天真”的其实是法子英。

他在被捕之后把一切大包大揽,为女友劳荣枝洗脱一切罪名,甚至在临刑前,都在打探劳荣枝的消息。

而听到劳荣枝还逍遥法外,他笑了。

也许是男性本能的虚荣心被满足了,我居然保护到一个弱女子。

或许真的有爱。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四肢发达,崇尚暴力的他能够为出身简单、自负美貌的劳荣枝,提供的最大,也是唯一的价值。

而反观受益人劳荣枝,享受到法子英无往不利的暴力所带来的优越感,极大地打破了她早已腻烦的平淡生活,开启了放纵、邪性的冒险。

在法子英伏法之后,她也继续着这种生活方式,对声色浮光依然眷恋。

对此,她并不感谢法子英,而是将灭绝人性的罪行全部推卸给对方。

03

红眼睛

或许是巧合,又或许,人类的命运真的相通。

在美国历史上,同样有这样的一对亡命鸳鸯:邦妮与克莱德。

在同名影片中,最耐人寻味的当属两人的相爱。

自比电影明星,对乡下人克莱德爱答不理的邦妮,在克莱德展示开枪之后,饿虎扑食般拥吻他;

而白天靠着枪杆所向披靡的克莱德,却会在深夜因性无能黯然神伤。

所求、所欲,皆是一杆枪所赋予的生杀大权,那接近造物主的至高权力。

而有了这至高的权力,他们那无法实现的梦想——以自己的美貌或雄性魅力凌驾众生——也就获得了十倍、百倍的代偿。

一个残缺不全的男性,和一个自命不凡的女性,就在这组团生杀予夺的过程里,获得了双向的满足。

羁绊深沉,罪行也随之积重难返——恰似劳荣枝与法子英一样,他们走上不归路,杀红了眼。

心满意足的邦妮与克莱德,期待在镇上过上太平日子。

经典黑色电影中,等待他们的是下个路口警察埋伏的百发子弹。

原型故事的结尾更加惨烈,1934年5月23日,枪声大作,邦妮和克莱德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就被打成了筛子。而枪声如此密集激烈,参与伏击的警察们在事后几小时内耳朵都听不见声音。在他们的福特车里,警察发现了一个萨克斯、三支勃郎宁自动步枪、锯短的长枪、一把点32自动手枪、一把点45左轮手枪和大约3000发子弹。

他们死后,社会争议不断,报纸销量暴增,有疯狂的粉丝视为精神偶像,也有受害人家属联合抗议电影的浪漫化处理。

但有一点是客观的,邦妮与克莱德成为一种现代文明的符号,高度概括某一类人:

几乎所有共同选择堕落、走上不归路的情侣都可以认领他们的名字。

进入21世纪,现实的结尾中逃亡20年的劳荣枝于厦门落网,而彼时的她,不仅有了男友,还过上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哪怕落入法网,劳荣枝都不肯从风花雪月的荒诞中清醒过来,只要活着,带血的生命碎片还在,她就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好女孩。

在法庭上,她尽情地自私地表演,哭红了眼。

有用吗?等待劳荣枝的,又会是什么?

庄严的法律会给出答案。

但眼下,劳荣枝的表演欲已经成为一种渗透着血与谎言的讽喻:

罪恶有时候会以浪漫之名,偷袭人们脆弱的理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雅努斯

解辛平:英雄的军队 胜利的征程

英雄的军队 胜利的征程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

■解辛平

百年盛会。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今天,人民军队迎来95岁生日。

95载,弹指一挥间。人民军队诞生那一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石英钟,人类战争在计时工具进化的精确谐振中,脚步变得更加急迫而混乱;也是在那一年,“不确定性原理”从实验室里走出,原子尺度的小小粒子开始改变世界。

今天,“不确定性”依然是压在世界头顶的乌云。冷战思维大行其道,霸权主义依旧横行,战火硝烟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暗礁密布,人类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仍在胶着持续……

中国要和平,中国要发展,中国要稳定,中国要复兴,但某些敌对势力却蓄意捣乱、羁绊掣肘、丑化打压、抹黑讹诈、威胁恫吓……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的世界,充满“不确定”的目光。网络互动平台上,一位网友的提问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发生战争,30多年没打过仗的解放军还能打赢吗?”

这样的目光并不陌生。95年来,“敢不敢”“能不能”“行不行”——种种来自我们自己的、对手的、世界的疑问,伴随着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迎着这些目光,英雄的人民军队用一往无前的胜利征程,把多少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多少不行变成了行,把多少问号变成了叹号。

英雄的人民军队用雄壮嘹亮的军歌,向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宣告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两首后来成为国歌和军歌的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将人们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起来!起来!起来!”“向前!向前!向前!”一个民族的强国梦和强军梦,浓缩在这两首歌里。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诞生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一个民族和一支军队抵御外侮的呐喊;今天,强军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我们更有底气说出这句铮铮誓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强调:“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钢铁洪流。殷刚 摄

多少故事、多少记忆,都是从天安门起笔。“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一次次“军力方程”与“国运方程”的血火演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也铭刻着深深的历史伤痛。

8月1日,这一标注着人民军队光荣与梦想的日子,也记载着中国近代史上另一支军队的惨败与悲怆。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战后谈判,日本趾高气扬。在侵略者眼中:两国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

积贫积弱的中国,沉沦在上一个百年变局中,也用“剜心之痛”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

强国必须强军——中华民族千呼万唤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无数先辈渴盼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由大向强跃升需要的也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从无到有,拥“有”的是不可战胜的意志力量;从小到大,变“大”的是不可战胜的意志力量;从弱到强,更“强”的也是不可战胜的意志力量。

当今世界,变局激荡、秩序重塑,正经历着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依然没有改变。

《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一部美国学者威廉·恩道尔写的畅销书,勾勒出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场景,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孤立中国,制造危机,重创直至扼杀中国发展的种种图谋伎俩。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一部西方人制作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传播:“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外国军事基地密密匝匝,像绳索一样,牢牢套住了中国的脖颈……”

纵览历史兴衰规律,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风险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这两个时期,国家武装力量的强弱,都是影响国运的重要砝码。

力不如人的时候,一支军队的强大靠不惧一战来宣示;势均力敌的时候,一支军队的强大靠控局塑势来显示;实力碾压的时候,一支军队的强大靠未战先慑来昭示。

我们这支军队的性格,就写在他的履历中——

百万雄师渡江之际,面对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悍然挑衅,我坚决打击!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我毅然出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之际,面对错判形势的猖狂侵略者,我断然出手!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之际,面对犯我边境的侵略行径,我雷霆反击!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党旗、国旗、军旗引导浩荡铁流,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不信邪、不怕鬼”的军队,也是一支“敢碰硬、敢亮剑”的军队。我们过去不曾屈服,今日更不会手软。

阔步前行。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2022年,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中国军队的声音响彻世界:“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军队的决心意志和强大能力。”

(二)

在人类战争史上,这是一支一再被对手轻视、一再被对手误判的军队。

侵华日军没有把这支军队放在眼里,国民党军队没有把这支军队放在眼里,美军更没有把这支军队放在眼里……然而一支支不可一世的军队都在较量之后,发出“这支军队不可战胜”的慨叹。

我们这支军队曾经到处捡别人的武器,“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这支军队曾经把敌人当成“运输大队长”,“靠双脚跑赢汽车轮子”;我们这支军队曾经缺衣少食,“一把炒面一把雪”……

我们踏平坎坷,踏破荆棘,站起来就决不会跪下去,更不是几句恫吓、几艘军舰就能吓倒的!

不可战胜的传奇,书写在世界尊敬的目光中。

美国学者贝文·亚历山大,这位军人出身的军事历史学家,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写道:“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这位参与指挥诺曼底登陆的二战名将,在访问中国后,看到了一支军队骨子里的力量:“我要告诫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

不可战胜的承诺,镌刻在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里。

“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这一幕,让很多人泪流满面。军史中,人民军队有太多太多的“第七穿插连”。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黎民 摄

在国家博物馆的陈列窗里,摆放着一铲来自上甘岭阵地的泥土。其中,土和弹片的比例几乎是1∶1。43天里,美军在这片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阵地最终还在志愿军手中!从此,上甘岭成为美军的“伤心岭”。

多少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我军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投降,誓与阵地共存亡,誓让敌人血债血偿!敌人发出喟叹:中国军队不好惹,也惹不得!

不可战胜的意志,让敌人胆寒,让我们血热。

人民军队10位元帅身上共有16个“弹孔”,10位大将身上共有37个“弹孔”,1600多位开国将军身上的枪弹创伤累积起来,足以写下一项前所未有的纪录。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一个个立身为旗的忠魂,猎猎燃烧着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默默诉说着何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力量,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这力量,是“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要战至最后一刻”的钢铁意志;这力量,更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说:这一年,还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感动了中国的8个字,是战士陈祥榕生前留下的战斗口号。如今,一块昆仑石静静陪伴着这位永远19岁的烈士。

江山如画,看我强军英豪!喀喇昆仑见证了这群不怕牺牲的勇士,巍巍雪山见证了这支英勇无畏的队伍:70后团长祁发宝,80后营长陈红军,90后军士肖思远、王焯冉,00后战士陈祥榕……生于不同年代的他们,构成了新时代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年轮”。

誓言铿锵。周凯威 摄

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清晨,年轻的士兵穿行在营房回廊,与墙壁上同样年轻的眼眸对望——

当21岁的黄继光挺胸迎向机枪喷吐的子弹,当19岁的董存瑞擎举嗤嗤冒烟的炸药包……那些炽热的身姿,在枪与弹的撞击、血与火的洗礼中,被雕琢淬炼成不可战胜的坚强与伟岸。

2018年9月,全军挂像英模又迎来两位英雄的身影:“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

英模挂像,其实是英雄群像。今天,当兵来到英雄连队,是每一名士兵的渴望;今天,“党员突击队”永远是战斗的先锋;今天,每到生死关头,“独生子女后退一步”,无人后退,“共产党员向前一步”,人人向前……

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答案,就写在一双双年轻的眼眸里。

昨天,我们“钢少气多”;今天,我们“钢多气盈骨更硬”。

这,是解开人民军队“东方之谜”的独一无二的“算法”,也是这支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独一无二的“心法”。

(三)

贵州遵义,一条名叫湘江的河流穿城而过,把这座黔北小城一分为二。遵义会议会址,就坐落在河边。

离遵义城700公里的广西北部,也有一条叫湘江的河流。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血战湘江五天五夜,8.6万中央红军仅剩3万余人。中国革命的航船,面临倾覆的危险。

1个半月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党中央决策层。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从此,党和红军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我们自己手中。

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一位眺望远方的舵手。仿佛是历史巧合: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是14年,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诞生也是14年。

“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遵义会议(油画)。彭彬 绘

今天,回眸遵义会议,有一条真理昭示未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出的不变军魂;维护核心、绝对忠诚,是我军一往无前的胜利之本。

党给我们这支军队注入了不可战胜的灵魂。这灵魂,是坚定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无往而不胜的命脉所在。

罗霄,井冈,蜿蜒险峻……一次次绝处逢生,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又挺身战斗、前赴后继。

湘江,长江,湍急曲折……一次次伟大转折,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人民军队愈战愈勇、愈战愈强。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成为习主席重要讲话的高频词之一。

党旗领着军旗走,人民军队“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军旗跟着党旗走,人民军队“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旗帜引领。柳军 摄

“万山磅礴看主峰。”今天,中国巨轮正航行在前所未有的“开阔水域”。面对新时代的斗争考验、大变革的风云际会,我们必须把“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坚决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只要有党的核心掌舵,只要人民军队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我们这支军队就始终不可战胜,“中国号”这艘巨轮就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四)

70多年前,西方舆论界记住了志愿军在战场上投放的两颗“重磅炸弹”:一首歌《我是一个兵》,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两颗“重磅炸弹”,回答的是一支军队的“根命题”:我是谁?为了谁?

福建长汀,中复村的“红军桥”上,有一条刻度线: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长度。

“人比枪高当红军。”这条刻度线,是当年红军征兵的最低门槛。划下这条刻度线时,仅中复村就有近600人参加了红军。为了够到这条线,有人往草鞋里塞纸,有人踮起脚尖,更有人半夜起来,偷偷把它改低,想方设法也要站在红军队伍中……

1936年,埃德加·斯诺带着一长串问号踏上西行之旅,探寻红军为何如此顽强。毛泽东坐在窑洞里,告诉斯诺一个笃定的答案:“红军是民众的军队,民众无微不至地支持红军;除非先消灭爱护红军的民众,否则没有办法消灭红军……”

我送亲人过大江。邹健东 摄

人民,永远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定语。扎根于大地,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脉交融,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大地沉默无言,始终滋养着蜿蜒的根系——

在丰都一役失去右眼的刘伯承这样感慨:“只要你是为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战,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还给你千万只手!”

《闪闪的红星》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者、老兵王愿坚,用动情的笔触记下了抗战时的亲身经历:当时15岁的他留宿在村民张大娘家,大娘将仅剩的两个窝窝头留给他,却偷偷把嚼碎的花生壳喂给自己不满两岁的女儿。王愿坚喊了一声“娘”,一头扑到她的怀里,哭了起来。张大娘抚摸着他的头说:“别哭了……只要革命能成功,不知能保住多少孩子呐!”

树木努力生长,希望荫庇更广阔的清凉——

千余年前,那个冷月孤照的寒夜,杜甫笔下的《石壕吏》,传出村民遇官兵欺凌时的哀泣悲号。千余年后,红军也路过一个叫石壕的地方,当地百姓传唱出了这样的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

埃德加·斯诺偶遇“一个露齿而笑的红小子”,他们曾“大谈恋爱、战争及其可能的结果”。

“这场战事结束后,预备干什么……”“那时我已经死了,我们大半都将死在这场战争中。”这个红小子微笑着说,目光泰然地望着斯诺。

何以让一名军人从容赴死?何以让一支军队不可战胜?

透过历史的剖面,我们清晰地看到,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沿着时光的轨迹,人民军队的树干画下了第95圈年轮。那自岁月蜿蜒而来的根脉,始终抓牢脚下的土壤,守护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抗疫一线,白衣战士一句“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感动亿万国人;抗洪一线,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迷彩大堤”;抗震一线,一个个冲向灾难现场的身影,定格为人们眼中的“最美逆行”……

奔赴抗疫一线。王传顺 摄

哪里有人民群众的呼唤,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冲锋。保护人民,早已成为人民军队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为了建设祖国”,多少劲旅,脱下心爱的军装拓荒四方;“不与群众争利”,多少营盘,迁走后崛起高楼大厦;“为了全面小康”,多少身影,投身脱贫攻坚战场……

“爱我人民爱我军”,世界上没有哪支军队像人民军队这样,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人民军队永远坚守的初心本色。

(五)

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下水,舷号“18”。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强军10年,人民海军跨入航母“三剑客”时代。

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李刚 摄

犹记得,航母辽宁舰入列时,西方媒体冷嘲热讽:“中国海军需要很多年才能具备在亚洲的海洋上展开可靠的航母航行能力……”

谁能想到,不到2个月,从没有开过航母的人民海军,完成了舰载机在航母上的“惊天一落”!

人民军队创造的让世界惊叹的速度,何止这一例?!

仅仅7个月,从没有摸过飞机的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与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空军“掰手腕”。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仅仅5个月,从没有接触过导弹的空军地导部队,一举击落美蒋高空侦察机,开创战争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在世界舞台上,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入场券”。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背后,是超强的学习能力。

1937年6月,陕北山沟里,后来写下《红色中国报道》的哈里森·福尔曼,端起相机记录下震撼人心的一幕:窑洞的土壁上,红军使用的军事教育挂图,主角竟然是未来扬威太平洋战场的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

何止是航母,战列舰、潜艇、多炮塔坦克……从装备图样到结构原理介绍,小小一张挂图,几乎涵盖了20世纪前30年世界军事技术的精华。

这是一支军队的学习热情——此时,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大多数人手中只有一支破旧的步枪。

这是一支军队的学习目光——“小米加步枪”是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却从未在这个形象里故步自封。他们用渴望的眼神,从破旧步枪的准星里眺望大海、眺望世界,为自己立下远大的目标。

这是一支军队的学习能力——从无到有,多少个兵种在战火中“破壳”,在学习中“亮翅”。人民军队边战边学,边学边改,愈改愈强……

一场场胜利,打出了我们的自信和尊严,也打出了我们的清醒和忧患。

1952年,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却被急召回国。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大手一挥:“我们决心解决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调你回来是要创建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

1954年,我军从抗美援朝回国的士兵中选拔飞行员。名单上,张桃芳的名字赫然在列。他,32天,用436发子弹毙敌214人,创造了志愿军冷枪杀敌最高纪录。今日网友封他为“上甘岭狙神”。

1952年10月,志愿军官兵坚守上甘岭阵地。(资料照片,《解放军画报》资料室)

一声令下,最优秀的战将、最优秀的士兵,率先走向转型的冲锋线。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这支军队把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学习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学习创新。

在潮流中追逐潮流——学则思变,学透则变。为了胜利,我们这支军队对敌人从不手软,对自己更“狠”。一次次转型重塑,人民军队实现一次次跨越。

今天,我们这支军队所拥有的装备,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窑洞里的挂图;今天,我们这支军队转型面对的无声竞争、无形比拼,烈度一点不亚于当年的战场。

时代的风雷激荡,呼唤着人民军队深度学习、转型重塑。人民军队从未像今天这样,加速向现代化奔跑;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重整行装再出发。

茨威格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剧作家”。在极不平凡的强军10年长镜头中,定格着这样一幕幕:

这是高瞻远瞩的擘画——习主席领导人民军队在百年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这10年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一次次审时度势、把舵定向,一次次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熔铸成习近平强军思想,立起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擘画了“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的强军布局。

这是重塑再造的气魄——思想大解放,标准大讨论,理论大创新,改革大突破。从宣布裁军30万到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三大战役”,习主席领导人民军队转型重塑跑出“加速度”,打破多少留恋、多少依赖、多少固执、多少惯性,大踏步跟上时代步伐、迈向世界一流。

这是决胜千里的自信——习主席带领我们前所未有地回望历史,“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前所未有地展望未来,“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谋篇布局2027,前瞻运筹2035,深远经略2050……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更加明确,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进程按下“快进键”。

非凡10年,强国强军,如高峡蓄水,积攒了巨大的能量。继往开来,洪流奔涌,前所未有的势能正在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能。

民族复兴不可逆转,强军步伐不可阻挡。

今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赋予人民军队更强的实力、更大的自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起步,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当此之时,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更加主动地识变应变求变、知责担责尽责,奋勇前行,不负人民重托。

(六)

跨越南北40多个纬度,航行近3万海里,这是00后水兵胡嘉豪的2021年。

南昌人胡嘉豪,生在赣江边,长在英雄城,如今是第三代南昌舰的主炮手。在远海大洋,胡嘉豪和战友们留下了闪光的青春航迹。

1953年,毛泽东登临排水量仅千余吨的第一代南昌舰,挥笔题词:“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2019年,国产万吨大驱首舰、第三代南昌舰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

如果把人民军队的故事比作一部传奇之书,那么,这部传奇之书无疑有着一张“青春封面”。

我们这支军队,一直在历史洪流中竞渡。历史洪流也见证和定格着每个“青春之我”的样子——

那是大渡河上“强渡天险、勇立头功”的样子,那是扬帆竞渡“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样子,那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样子……

当年,站立南昌城头,革命先辈们眺望到了怎样的远方?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强大、能够胜利。但是,他们是否会想到这支军队能够强大到“今天的样子”?

亚丁港、朴茨茅斯港、珍珠港,人民军队的海图在不断更新;喀布尔国际机场、巴塔伊尼察机场、努库阿洛法国际机场,人民军队的航线在不断延伸;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三军防务学院,中国新一代军官的课堂也在不断扩大……

也门撤侨。资料图

这是前所未有的画面——“祖国派军舰接亲人们回家!”也门爆发内战,中国派出海军战舰迅速撤出600多名中国公民。人们感叹:“祖国实力的强大不在于中国公民免签多少国家,而在于危险的时候能把你带回家。”

这是前所未有的手势——“走你!”航母舰载机起飞助理的指挥手势迅速走红网络,网友纷纷模仿,亲切称之为“航母style”。这些全新的战位、全新的手势,见证了人民军队战斗力的成长跨越。

“航母style”。张雷 摄

这是前所未有的节奏——新型潜艇入列、新型战机入列、新型导弹入列……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壮大,后勤建设加快转型,主战武器装备加速更新换代,一幅幅强军蓝图接续实现。

这是前所未有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你已进入中国空军管制区,请立即离开!”“这里是中国领海!请立即远离!”在中国防空识别区,在中国岛礁领海,严正的双语喊话屡屡响彻海天之间。

“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在中国舰艇上你将听到什么样的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在2017年11月7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如此发问。

文章作者迈克尔·法比,还写了《全速后退:美国和中国在太平洋力量冲突》一书。2017年,迈克尔·法比参观海口舰后,得出结论:“海口舰上的年轻军官十分自信,他们对祖国的命运非常肯定。”

人民军队今天的样子,是多少革命先辈曾经的梦想。今天,我们平视世界的底气,正是来自革命先辈敢于斗争的志气。

不可战胜的样子,连着一支军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谱写强军事业新篇章!

(七)

1949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2周年之际,新华社发表社论。毛泽东亲自审阅了这篇社论,并将标题改定为《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

这篇社论写道:“当时的青年人,现在已经是中年了,当时的中年人现在已经是老年了。但是革命则终于胜利了。”

1952年8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最雄伟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兴建。这座巍然矗立的巨碑,未曾刻下任何一个烈士英名。

南昌起义(油画)。新华社发

这些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一直在寻找那些“打响第一枪”的人。今天,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已经扩充到1120人。最新增加的名字是:周治中,生于1894年;张一鸣,生于1900年;钟良荣,生于1904年;贺八一,生于1908年……

95年奋进赓续。新时代的90后、00后,继续汇聚成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在战位上向祖国报告:“强军有我,祖国放心!”

钢铁誓言。张建刚 摄

95年风雨兼程。多少名字,留在行军路畔;多少名字,留在战壕阵地;多少名字,甚至没来得及留下……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伟大的、平凡的名字,熔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一个个强军路标,把一个个“不确定的疑问”变成“确定的答案”——

向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

向前,伟大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

向前,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战胜!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风来之国带给了我这个秋天里最难忘的冒险

【本文不包含关于游戏故事的剧透,但第三章的内容可能让读者在游玩过程中失去一些惊喜,请酌情阅读】

当《风来之国》欢快的片尾曲响起时,我却感到有些怅然若失。

我刚刚结束了一场动人的冒险,却不知道自己再次玩到类似的游戏会是什么时候。

上一个让我产生这种感想的游戏还是《十三机兵防卫圈》。

这两部作品有着不少共通之处,比如都是小团队打磨了多年的成果,同样带有来自旧时代的印迹,甚至在故事框架上也有一些相似……还有,它们都谈不上十全十美,做不到人见人爱,却能让对上电波的玩家爱不释手。

《风来之国》由皮克皮工作室开发,心动网络发行,今天在Steam和Wegame平台上正式解锁,我们稍早一些体验到了游戏的完整内容。这是一个特点鲜明的游戏,所以它很容易被贴上各种标签,诸如“像素风”“怀旧”“2D塞尔达”“国产独立”“有生之年”……但在32个小时的游戏过程中,我逐渐忘却了上述所有标签,沉浸其中。

1

像素风画面是《风来之国》最抓眼球的部分,模型细腻、色彩丰富,这是它这么多年来深受关注的最主要原因。

在实际的游戏体验中,也能感受到制作团队在这方面下的功夫。

虽然游戏整体是2D的卡通风格,但是光影效果更接近于现实世界。不论是环境光的变换,还是玩家使用技能道具所造成的光源,都会对游戏场景产生实时影响。

游戏中的彩虹也和现实里一样,会随着观察角度若隐若现

在游戏刚开始,我不慌不忙地推进着主线任务,在地图里四处闲逛。我把街边的水龙头开了又关,在路灯底下来回踢着足球,感受着这个有如圣诞水晶球一般精致的小世界。

但这种视觉上的新鲜感不可能持续太久,我的注意力还是很快从画面转向了玩法。

《风来之国》在几年前出过一个试玩Demo,当时获得的反响并不算好。主要是游戏针对手柄开发,使用键盘的游戏体验颇为糟糕,这一点已经在正式游戏中得到了改善。还有就是Demo所展示的迷宫探索平平无奇,战斗部分也寡淡如水。

说实话,在游戏的前几个小时,我还是没能感受到《风来之国》在玩法上有什么突破,解谜依然乏善可陈,战斗则是中规中矩。好在游戏的故事节奏不算慢热,风格各异的新场景和新角色应接不暇,足以吊着玩家的胃口向前推进游戏。

同样能让人不觉得这场旅途无聊的还有主人公的养女——珊的陪伴

“好看、能玩”——这就是我当时心中对游戏的评价,但如果接下来的关卡全是这样有些“小儿科”的内容,那除非这个故事的剧本和演出格外优异,否则这场冒险多少有些无聊。

结果没过多久,这份疑虑在不知不觉中被我抛诸脑后。

《风来之国》每一章都会有两三场Boss战,前几章的难度都不值一提,大概和《斯普拉遁》或者《超级马力欧 奥德赛》里差不多:Boss的弱点一眼就能看穿,任谁都能轻松上手。大不了你带足了补给,硬嗑药也能把Boss杠过去。

我对于游戏前期的战斗还称得上游刃有余

但在游戏中期,我遇到了第一个让我卡关的Boss。

这个Boss身处于一个漫长迷宫的深处,到它面前时我已经弹尽粮绝,血量只剩下一颗心,被摸一下就会Game Over。

平心而论,这个Boss的机制也没多复杂,但它的攻击性和防御力都比先前的Boss增强了许多,针对玩家动作的反制策略也更多样;我却必须以无伤为前提,摸索出它的弱点将其击败。

这场战斗我尝试了三十多次才过关,带给了我有如《黑暗之魂》一般的体验。

这代表着“Game Over”的一幕我在游戏中看了得有几十遍

我原本将这次滑铁卢归结于自己轻敌,只要准备充分就能避免。但当我遇到下一个Boss时,却又发现自己再次状态窘迫,只能在一个横版关卡里四处逃窜,艰难地用各种道具和Boss周旋——这一次,我的感觉又仿佛在玩《茶杯头》。

两个角色共享血条,碰撞判定却是分开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小火车撞死

这时我才意识到,游戏的难度已经在不知不觉间陡然提升,不仅是Boss战变得更困难容错率更低,迷宫整体也已经变得相当复杂凶险——地图解谜出现了需要熟练掌握角色技能的限时关卡,让我梦回《Ori》;有时又像《以撒的结合》,我得在有限的空间里闪转腾挪,利用道具消灭复数的难缠敌人……即便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当我来到Boss面前,血量和补给往往还是所剩无几。

关卡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个潜行关还是《捉猴啦》的彩蛋

这反倒让我开始期待起之后的每一场挑战,一口气打到了终盘。这样高质量的关卡设计也几乎保持到了游戏的结尾,持续刺激着我的肾上腺素分泌。

《风来之国》本身没有难度可选,游戏过程就像是往一个桶里缓缓注水,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浅,只有等水漫到自己短板的时候才会发现难度确实在逐步提升,也会好奇它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深度。但因为游戏本质上是个RPG游戏,只要多花些功夫做准备和积累经验,总还是能过关。

“后劲不足”“高开低走”是许多优秀独立游戏的软肋,《风来之国》却有些相反,越到后期,关卡的表现形式越丰富。它甚至改掉了日系RPG最常见的臭毛病,那就是在后期重复利用老地图来拖长游戏体验。在我以为游戏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却还有好几个新场景在等待着我。

游戏直到最后也没有赶工的痕迹,游戏场景依然细节丰富

《风来之国》的英文名是“Eastward”,是一个坐上列车一路向东的故事,它的游戏体验里也没有回头路要走。

2

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媒体,都喜欢用“一封给旧游戏时代的情书”来形容《风来之国》。

这种说法当然很贴切,毕竟《风来之国》不论是画面还是玩法都充满了怀旧感,游戏里也到处是一目了然的彩蛋。

游戏动画的美术风格借鉴了吉卜力的作品,NPC里也有一看就知道原型是宫崎骏的角色;

游戏也对特摄剧进行了致敬,既出现了相关的画面元素,还将其做成了一个独特的关卡;

主人公即将进场,左上角的场记板是这一关里玩家的血量,一旦耗尽导演就会喊“CUT!”

《大地之子》则是游戏中内置的一个小游戏,实际上就是个迷你版的《勇者斗恶龙3》。这个小游戏本身完成度就相当高,足以单独玩上几个小时,但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风来之国》里还能收集到类似Amiibo的收藏品,可以用作《大地之子》的道具

《大地之子》在《风来之国》的世界里有自己的周边产品,在城镇里能看到其改编电影的海报,它的制作背景甚至还涉及了游戏的主线故事——作为一个彩蛋,它完全融入了故事之中。

所以说除了那些浅显可见的内容,《风来之国》里还有许多致敬是含蓄地通过游戏体验来表达的。

游戏里有一种形似丧尸的怪物,即便是最轻度的玩家也会由此联想到《生化危机》。

而当玩家们发现僵尸挨了几枪之后脑袋会“开花”,再一看主角正带着一个小女孩勇闯丧尸村,也不难意识到这是《生化危机4》的彩蛋。

但对于那些真的经历过较早几部《生化危机》的老玩家,当他们发现霰弹枪能迅速有效地制服丧尸,体验了反复绕路找钥匙开门的关卡设计,又搜刮了地图里捉襟见肘的资源与弹药,多半会感慨:“这还就是‘老生化’那味儿!”

《风来之国》表达情怀的方式有些像是调配一杯咖啡,上层是绵软的奶泡,任谁都能品尝出其中的香甜,但越往下喝,所散发的韵味则愈发内敛浓郁。

游戏的最后一个大迷宫叫作“无限大厦”,这是一座被废弃的现代大楼,玩家需要过关斩将,爬上顶楼。这也是游戏里最漫长最精巧的迷宫,玩家得熟练地运用各种技巧才能顺利通过。

但老玩家们一眼就能明白,这其实是一座高塔,是JRPG里最常见的终极迷宫,也是通向结局的阶梯,众多游戏主角的身影都在这里重叠。

而在最终的Boss战,主角脚下的方块也会缓缓升起,将他送上成为英雄的舞台,面对形似恶龙的敌人——这同样是许多JRPG中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刻。

游戏越往后,我就越分不清某个似曾相识的细节究竟是不是致敬,因为此时的我已然觉得这游戏的这部分就该是这样子的。

玩家自身对于旧时代JRPG的感情越深厚,大概就能在《风来之国》获得更多的共鸣和回应。

3

《风来之国》的整体风格是复古的,剧本一旦拆开来看也不外乎是一场“骑士保护公主,顺便拯救世界”的冒险,多少有些俗套。

但它的叙事手法是现代的,吸收了许多新世代游戏的经验,能以别出心裁的手法来调动玩家的情绪。

和那些古早的2D-ARPG一样,玩家角色的人物性能相当弱,不能翻滚、没有跳跃,一旦触碰到敌人不仅会掉血,还有相当长的硬直。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Hit& Run”都是战斗的精髓。

但是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会有一场“拼刀战”,玩家可以完全不躲闪,只等待对手的出刀瞬间,用手中的平底锅进行反击。

时机掐得越准,“弹刀”的声音也就越清脆

这是全游戏最让我惊艳的一关。不仅是这样的“2D只狼”在形式上还很新鲜,更因为它颠覆了整个游戏的战斗体验,让我感受到自己可以和强敌正面对决。这场战斗在剧中代表着角色的成长与觉悟,在戏外则赋予了我迎向最终Boss的勇气,积累的经验也确实能在之后派上用场。

这种出人意料的叙事方式还体现在角色的塑造里。

玩家操控的约翰全篇没有一句台词,和大部分JRPG主人公一样是个“哑巴”,游戏里也安排了很多NPC台词把他塑造成一个“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角色。这种设定通常是为了方便屏幕前的玩家代入。

但在游戏的最后,约翰还是发声了,只不过这一声既不是通过文字表达,也没有配音,而是利用游戏手柄的震动模拟出了一声嘶吼。

在长达30个小时的游戏过程中,约翰都是玩家的化身,直到这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其实是一个有着自身情感的角色,但我的情绪依然能在此时和他共鸣。

像这样的体验在游戏过程中带给了我惊喜和感动,也让我感受到游戏的制作者确实不满足于重现前人的成果,而是积极地想要进行创新,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负责游戏音乐制作的Joel Corelitz在专访中写到:“我想,也许我最喜欢电子游戏音乐的地方,在于音乐与游戏记忆之间的羁绊。当你通关某一章节后,再次听到这段音乐,当时游玩的心情会瞬间涌上心头。它就像一个完美的纪念品,可以时时回味。”

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听到《风来之国》的曲子,我都会回想起这场冒险。

结语

当片尾曲转到《风来之国》制作人员名单的时候,看着接连出现的中文名,我一时间有些错愕和恍惚。因为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国产游戏”才是被我遗忘得最彻底的一个标签。

游戏片尾曲里的画面不再是像素风,而更像是童话绘本

游戏里有着许多接地气的内容,能让人感觉到制作者和我们中文玩家的距离很近,但这种亲近感不是来自于“我们都是中国人”,更像是“我们都是游戏玩家”。

这种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超乎了国界。

其实早在游戏发售之前,《风来之国》在海外获得的关注就不比国内少,甚至早早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体,会为其制作同人作品。

来自推特上theartistjulian的粉丝同人

今天下午游戏在Steam上正式解锁后,也很快登上了全球热销榜的第一位。

《风来之国》在Meta上刚解禁的媒体评分是85分,这在独立游戏里已经算是很高的分数。其中只有极少数评论提到了这是由上海的小团队开发的游戏,更多的则是将其与任天堂的《地球冒险》(MOTHER)系列相比较,盛赞其为目前最好的像素风RPG游戏之一。

这不由让人联想,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要是这类2D的动作冒险游戏没有被大厂商们所抛弃,顺着时代继续发展下来的话,或许也就会是《风来之国》这个样子。

一个日渐落没的游戏类型,因为当年种下的种子,在一群年轻人手中再次展现出了全新的可能性,这件事就和游戏本身一样动人。

父子究竟该如何相处?身份互换探讨家庭教育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曾有过为考试焦头烂额,拿到试卷不知如何面对家长的经历;也都或多或少因为考试成绩和父母有过争执和摩擦。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与孩子究竟该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一档综艺正在尝试给出答案。

1月7日,西瓜视频全新自制综艺《考不好 没关系?》看片会在北京举行。知名主持人张绍刚在节目中担任主考官,陈铭担任监考官,田亮、叶一茜也将以陪考员的身份加盟此档综艺。西瓜综艺合作负责人庄军、欢互亿嘉传媒CEO向俊、主持人陈铭等人出席了看片会,并在现场就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代际冲突等社会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综艺聚焦亲子话题 父子“身份互换”探讨家庭教育

作为一档代际观察答题秀,《考不好 没关系?》将通过父子互换身份——父亲答题,孩子观战的设置,将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在互动中呈现,以幽默的视角聚焦家庭代际关系,并引发观众对于家庭教育本质的观察与反思。

节目制作方欢互亿嘉传媒CEO向俊介绍,《考不好 没关系?》共整合近十万条小学生考试真题,每期邀请21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让他们参与考试。节目共12期,252组家庭的爸爸将在节目中挑战小学试题。孩子们可以看到爸爸做自己考题时的搞笑囧态,家长们也能切身体验孩子坐在考桌前的紧张心情。

记者看到,在节目中互换身份后,一道道试题成为了孩子和家长纽带。观察区的孩子们纷纷展露“小大人”的一面,面对答题失误的爸爸各种“童言无忌”,面对爸爸们的晋级和成绩既紧张又激动,整个《考不好 没关系?》的课堂,笑泪交织,金句频出。爸爸们在体验答题和参与节目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获得成长,孩子们在观察区体会父母陪考的艰辛和不易,这些都让《考不好 没关系?》充满了温情和教育意义。

与绝大多数综艺节目不同,《考不好 没关系?》以亲子关系作为节目的切入点,打破了传统的格局,以一种别开生面的观察视角呈现出了节目的精神内核。

西瓜综艺合作负责人庄军表示,答题节目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但大部分节目都是纯粹的智力闯关型。《考不好 没关系?》创新地引入了家庭关系,突出父子之间的情感连结,让节目在基础的赛制以外能与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牵绊与精神共鸣。

“在我们看来,《考不好 没关系?》不仅是一档综艺节目,更是一次浸入式的亲子观察秀。西瓜视频将镜头聚焦普通家庭,让素人成为主角,也是希望给普通家庭代入感,通过节目的形式联结父子、家庭,让父母真正审视自己与孩子的代际关系,启发大家对富有现实意义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庄军说。

据介绍,答题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将成为此档综艺的一大看点,节目后期将尝试大小屏互通,让线下的家庭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实时参与答题。

《2018小学家庭教育白皮书》发布 家庭每天教育时长为2小时

看片会现场,西瓜视频联合光明网、字节跳动算数中心共同发布《2018小学家庭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一二三线城市的线下调研及今日头条大数据,白皮书客观分析了当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家长理念和行为、亲子沟通的内容与痛点,并总结归纳出6类不同代际关系画像。

白皮书指出,中国当代小学生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大多数为三口之家,80后和85后是小学生家长的主力。相较过去,家长们在教育上愿意花时间和金钱,亲力亲为且尊重孩子意见。同时,家庭教育呈现多元化,成绩不再是王道,道德品行和良好健康的习惯是教育的重点。但另一方面,学业依旧是亲子间交流的主要话题,而学习习惯和态度仍是家庭教育的痛点。

数据显示,子女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的25%,主要花费在学科/兴趣辅导、学费、教辅书籍、学习的电子设备几方面。在教育家庭支出决策上,57%的家庭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决定,17%的家庭主要以孩子意愿为主。

调研指出,家庭教育时长目前仍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陪伴时长,平均2小时左右,86%的家庭互动内容主要围绕辅导功课。其中近半数家长认为辅导功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孩子的耐心及自控力不够,仅有32%的家长认为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冲突。

为进一步剖析不同家长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的差异,白皮书还总结归纳出了6类不同代际关系画像——蜜糖系、爆椒系、薄荷系、黑咖系、鸭梨系、如盐系,其中以良师益友家庭模式为代表的薄荷系代际关系比例最高约为43% 。

在以教育与焦虑为主题的圆桌环节中,教育专家刘勇赫同样提出鼓励亲子共学的教育模式,将有助于亲子间的沟通。但庄军同样也指出,成功的父亲角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正如“教必有方,教无定法”,不同类型家庭中的父亲角色行为也可谓“行必有方,行无定法”。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考不好 没关系?》这档即将在西瓜视频上线的节目为不同类型的家庭在教育和亲子关系上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深度】又到一年跳槽季,究竟谁在跳槽?

年年每逢春节后,便是跳槽旺季,年终奖到手的职场人与老东家分道扬镳早已不是新鲜事。如果能搞清楚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对不符合职业规划的工作及时说不,这样的跳槽无疑可以被称作“战略性放弃”。

但今年的情况又略为特殊。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底,裁员和降薪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汇成了就业市场的寒流景象。不久前,界面职场发布了一份有关年后跳槽意向的问卷。在整理上百份数据后,得到不少有趣的结论。

首先,不论“就业寒冬”的论调是现实还是感知使然,一些人的确是在却步:31.7%的受访者表示,弥漫在就业市场的寒冬气象让他们对跳槽这件事保持观望。其中,从事房地产业和金融证券业的职场人受到影响最为深切,他们当中分别有约半数的人都表达了观望态度。这和去年两个行业的下行情况较为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年底互联网行业的裁员风波并未对其从业人员造成太大影响。仅有两成的互联网人称,他们的跳槽计划会因为“就业寒冬”搁浅。

另有25.2%的受访者称,他们想等年终奖发了之后再跳槽。8.4%的人称,不等年终奖就跳槽。他们或许对当前的薪酬、发展前景或者同事不满意,决心把跳槽念头化为实践。不管是因为眼高手低,还是受到其他考量的激励,这些人很快都将成为今年年后就业市场上的活跃人物。

许晟正是其中一员。这个刚毕业不久的男生最近正打算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离职。他身边的同事都予以支持,“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也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长期做下去的打算,辞职是迟早的事。”

在多番打听之后,许晟认定了年后会是个好机会,“多数公司将放开编制,人员重新洗牌。”他说,“无论大环境怎么变,如果一份工作实在让你感觉很糟,别抱怨了,换工作吧。”

七成人动过年底换工作的念头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声称他们动过年底跳槽的念头。这其中,有逾半的人付诸行动,另一半人则表示他们只是想想而已,未尝行动。

职场中年更热衷“裸辞”

对有工作的人而言,跳或者不跳是可选项,最坏的打算就是被迫失业。尽管人们都爱把“裸辞”挂在嘴边,但年龄、职业发展、抵押贷款以及其他负担足以合力碾碎这一愿景,在真正决断时,有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他们是无缝衔接,找好了下家才跳的。

与此同时,也有超过两成的人称他们曾在年底“裸辞”。这种做法可能与以往典型的工薪族大相径庭,但随着现代人生活和职业观念的转变,逐渐成为了一种新潮实践。Jobbymoon,这个从Honeymoon(蜜月)衍生出来的时髦新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样的态度:有时候,人们在工作转换期间需要一个“充电假”。在新工作开始前整理心情、和上一份工作告别。

哪些人最爱“裸辞”?调查结果可能有些反直觉。人们通常以为年轻职场人更乐于这样做,但在20-30岁和30-40岁两组受访者中,年底“裸辞”的比重分别在18%和27.7%,前者约为后者的三分之二。

这似乎指向了这样的结论:职场中年人比年轻人更加任性。

“我觉得原因是多样的,年轻人也不见得是媒体口中里‘被宠坏’的一代。”去年有了第一次年底跳槽经历的陈墒谈到,这个27岁的男生选择在拿到下家offer后才提出辞职,“因为缺乏工作经验,我们在职场上多数时候还是被动的,不见得有多大的‘裸辞’的勇气。”而在80后的咨询人谢媛媛看来,职场中年“裸辞”,一方面是有了一定资本,另一方面则更多体现在家庭牵绊。

今年32岁的谢媛媛还记得自己年前辞去咨询工作的那一刻——“我实在是太累了……我几乎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恨不得抱着电脑……从项目对接做文件,到伺候客户安排吃饭住宿、端茶倒水,后期可能还有投诉,”她心烦意乱地抱怨道。她还抱怨北京交通的混乱不堪,一到春天,扑面的柳絮就让她犯过敏性鼻炎。

她年幼的儿子经常在晚上9点或10点才能见到自己的妈妈。“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陪过他”,在认识到这样的生活并非自己所愿,且望不到头时,她毅然选择“裸辞”,放弃了丰厚的年终奖。

“这根本不是一时兴起的莽撞之举,相反,它是我思索数月的结果。”谢媛媛打算在三月开春后再找工作,“过去的工作让我筋疲力尽,我需要给自己一点真正的放松和照顾家庭的时间,”

为了远方的钱和前途

票子和职业前途。不论职场趋势在代际间发生着何种更迭,这都是职场人下定决心跳槽的两大理由。

具体来说,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选择跳槽主要是因为个人发展空间不足,或是对当下的薪酬待遇不满。当新的机会——比如说更高的薪水、更快的成长机遇出现在他们可触及范围之内,跳槽计划便势在必行。

人们会冒出跳槽念头,并将之化为行动的理由还有很多。除了上述两个,工作压力(21.5%)、公司提供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少(19.6%)、人际关系(16.8%)、对工作内容不感冒(14.9%)都是将人们推离原岗位的重要动因。

此外,也有一些受访者表达了对办公环境的不满(10.3%);一些公司坐落在城市郊区,员工不得不忍受漫长且无意义的通勤时间(13%)。这些听上去无关痛痒的问题最终也促成了部分人的离职。

“职场从来不缺乏不满,”27岁的互联网从业者詹欣说,“区别在于,父母辈们也就止乎于发发牢骚,我们这一代人对跳槽的践行态度是他们从来不敢想象的。”

詹欣表示,在以高人员流动性大而著称的互联网业,她从不担心找不到新工作。“问题在于,我必须搞清楚自己的核心诉求。现阶段而言,个人的技术长进至关重要,我会希望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如果手头的活儿无法满足这一点,甚至令人停滞,我会毫不犹豫地辞职。”

工作5-10年 最关心下家涨薪幅度

当然,跳槽这件事绝非儿戏。它涉及个人规划、财务状况、甚至是彻底的职业转型。即便放在当下更加开放灵活的就业市场中,这仍是一件需要再三思忖的事情。具体的数据表明,人们对跳槽最大的顾虑在于人际关系磨合(37.3%)。他们也表达了对知识技能欠缺(30.8%)、以及对已有工作经验丢失(27.1%)的顾虑。

那么,职场人最看中下家的哪些品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人将涨薪幅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工作年限在5-10年的受访者表现出了对下家付薪能力的最大关切(71.4%),相比之下,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倒不那么在意钱,比起职场长辈,他们更关心岗位的内容设置是否合意。

在各个工作年限人群中,下家的规模和知名度倒不见得那么要紧,仅有三成的受访者将这点纳入了他们看中的因素。但也有受访者表示,在经历了2018年底遍及各行业的裁员风波后,今后找工作,还是得看公司的底气是否足够硬,妥善评估进入公司的判断前景。

“不论人们期愿如何,跳槽仍然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詹欣的个人做法是,在跳槽之前做好预案。评估所在岗位和公司的情况,看是否值得坚守下去;与此同时,多向熟人打听下家的情况,判断到底值得冒多大的风险去尝试和争取。“当然,现在大环境不好,小公司发展不稳定。在有选择的前提下,我会挑业绩更好、牌子更硬的公司”。

频繁跳槽=工作无常?

当谈论跳槽行为本身时,大约55%的人还是表达了对“频繁跳槽”的担忧。也有近35%的人不会为此担心,他们声称,跳槽已是当下的流行趋势了。

掰开来看,对于高频跳槽的认可度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布偏差倒是不小。最引人瞩目的是教育业和制造业,高达85%和67%的从业者都不认同频繁跳槽的做法,担心未来雇主会对自己产生“工作无常性”的不良印象。这些行业相对传统,人员流动性低,和数据上的表现相对吻合。

当然,没有人能说得清“频繁”的具体数值,跳槽的次数也很难成为衡量一个人职场定性的唯一标准。但不论如何,人们都应该对跳槽这件事抱有正确认知:它绝不应当是对不喜欢的工作的逃避。如果仅仅凭一时冲动,或者对任何工作都朝三暮四,注定不会受到任何雇主的欢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