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格林尼威天文台(星辰与大海,都在她的镜头中)

导读格林尼威天文台文章列表:1、星辰与大海,都在她的镜头中2、牛津大学最强辍学生,预言彗星回归,携手牛顿打造自然原理3、1859年,太阳打了一个巨大的喷嚏,正好击中了地球4、第三集 |

格林尼威天文台文章列表:

格林尼威天文台(星辰与大海,都在她的镜头中)

星辰与大海,都在她的镜头中

Tea-Tia的一个身份,是15岁便出国、现于澳大利亚珀斯读珠宝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另一个身份,是喜欢潜水、滑雪、马术的运动少女,一有时间便上山拍星空,下海看鲸鱼的自然摄影狂热爱好者,她的天文摄影与水下摄影作品已经多次被NASA格林尼治天文台、《中国国家天文》等机构选中,上过NASA头条,也入围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年度天文摄影大赛,而她,才刚刚23岁。

Tea-Tia戴着水下拍摄的设备 本文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星辰

澎湃新闻:什么样的契机使你开始拍摄星空?

Tea-Tia(以下称为tt):我很早就开始对天文感兴趣,小学和中学都参加了学校的天文兴趣小组。第一次拍摄,应该是在中学时。那一次,天文兴趣小组组织去新疆拍摄日食,从此,我便对拍摄天空产生了兴趣。

澎湃新闻:与拍摄海洋动物相比,拍摄天空是否有更大的确定性?

tt:其实也不是。我经常为了拍夜空掉到水坑里去。今年春节我们去冰岛拍摄极光的时候,总共十五天的行程,前七天的天气都十分恶劣,根本看不到极光。到了第八天晚上,情况才开始好转。不过也并不一帆风顺,去拍极光的路上遇到狂风大作,只有十五公里的路,每一分钟车都在震个不停。而极光本身也变得太快,每一秒都不一样,要抓住机会。还有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我们本来要去拍著名的蓝冰洞,但当晚天气实在恶劣,只好取消了,改为去另一处拍极光。

令人震撼的飘忽极光

澎湃新闻:看到你的许多照片都摄于国外。在国内,尤其是城市地区找到可以拍夜空的地方是不是不太容易?

tt:比起在澳洲,国内城市的光污染会比较严重一些,但也不是完全无法拍摄。在北京周边就有一些很好的拍摄地,比如说香山的鬼笑石。我有一次在河北也拍到很美的夜空,不过那次经历比较惊险。在我扛着器材寻找更黑暗的拍摄点的时候,不知不觉距离当地火葬场越来越近,周围树上缠满了当地人挂上去的红绳和白绳,我还觉得挺好看的。后来才知道,这种绳子俗称死人钱。那个拍摄地离墓地也不远了,总之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北京也有美丽清晰的夜空

澎湃新闻:你的作品得到过许多专业机构的认可,可以说说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好的天空图应当是怎样的?和环境应当有怎样的关系?

tt:如今天文摄影的主流专业机构有世界夜空TWAN、NASA的天文每日一图APOD、格林尼治天文台这几家。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格林尼治天文台喜欢有创意的,看上去比较酷炫的照片。TWAN偏好表现与城市光污染对抗的片子,而NASA则喜欢带有时效性、历史性和自然性的图。比如这张照片是我在澳大利亚拍的,天空中是银河,地上看上去像是圆形石块一样的东西却不是石头,而是一种微生物,被称为叠层石,实际上是一种微生物。它们相当古老,有一些甚至还在生长之中,这张图中的就是,大概可以被称为“远古的星与海”吧。

叠层石与银河

tt在冰岛蝙蝠山拍的极光图,被格林尼治天文台年度天文大赛使用在了邀请函上

澎湃新闻:现在比较想拍那一类型的天文照片?

tt:比较艺术类型的照片吧。想去纳米比亚,因为听说那里的地貌很漂亮,可以与天空映衬。想再去一次冰岛,因为上次没有拍爽,想拍那里因为地热腾起的白烟。

大海

澎湃新闻:你说过你喜欢潜水,是因为想要拍摄海洋动物才去学习潜水的么?

tt:我有个朋友是个潜水教练,他做水下摄影很久了,我是受到他的影响。

澎湃新闻:拍摄海洋生物会对它们的生态造成影响么?

tt:记得第一次潜水拍摄的时候,我特别兴奋,在水里手舞足蹈,不小心碰到了珊瑚花,它们被碰后会缩回去,被闪灯照后也会死去。后来我就比较注意,不怎么拍微距下的海洋生物了。这也是我觉得在水下拍摄时比较矛盾的一个方面。水下摄影的很大一个目的是为了做科普,为此要拍一些新品种的照片,也要拍一些海洋生物的幼体的照片,会经常用到闪灯。不闪的话就没有资料和照片,闪的话对它们的伤害就很大。

澎湃新闻:除了对动物可能的伤害,水下摄影的难点是什么?需要什么技术上和技巧上的准备?

tt:星空对我来说更简单一些,水下拍摄则要调整很久浮力和位置。对焦也常常有问题。而且氧气瓶里的氧气有定量,一般而言50分钟就必须浮上水面一次换氧气瓶。可有一次为了等一条小丑鱼,我在水下呆了67分钟。此外,我已经是星空照片的接片熟练工,但是水下接片特别难。我现在还在学习水下全景接片,目前全世界接触这门技术的人还非常少。

等了67分钟,终于等到它面对镜头微笑

澎湃新闻:目前你拍摄的海洋动物有什么主题么?有没有你特别想要拍到还没拍到的动物?

tt:豆丁海马是我第一次接触水下摄影后特别感兴趣的动物,它非常迷你,停留在海扇上,特别可爱。不过它也惧怕闪灯,所以我现在也不拍了。目前还没拍到的是蝠鲼,虽然它很常见,但我一次都没有拍到过。此外还有大白鲨也是我非常想拍的。

豆丁海马很小,很难被发现,被闪灯闪后第二天便死去了

我的水下摄影如果说有主题的话,那就是通过表现水底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人们保护海洋生态和海洋动物,观赏生物们在自然中的状态,并反对圈养海洋动物。

澎湃新闻:你拍过很多次鲸鱼,曾经有过和海洋哺乳动物互动的体验么?有过什么惊心动魄的经历么?

tt:我特别喜欢北露脊鲸、南露脊鲸。在水里拍摄的时候,它们奔着你就来了,整个头往上顶,和你打个招呼。还有虽然座头鲸个头超级大,但它们超级温柔。海狮也是特别可爱的动物,和人互动会更多。珀斯附近有一个海狮岛,那里的海狮很有意思,如果你不理它,它就过来晃一圈。一两米的距离,一直玩,还会吐泡泡。

被神圣光线笼罩的座头鲸

澎湃新闻:你觉得怎样的水下摄影照片是一张好照片?它应当传递怎样的信息?

tt:它应该具有创意,有一种水下摄影图片表现的是水下自然地貌,比如冰岛大裂缝,澳洲丰富多彩的海草生态,南极的冰川。另一种拍摄抓住的则是生态的习性,海兔喜欢偷卵,一些鱼会把卵放在水里抱卵,珊瑚虫白天安静,晚上却张牙舞爪……

牛津大学最强辍学生,预言彗星回归,携手牛顿打造自然原理

今天写文章之前,超模君先问模友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合理而准确地测量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总面积?

300 年前,就有人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答方法:

把能找到精度最高的地图贴在一块质地均匀的木板上,然后沿着地图的边界把木板切下来称重,再称取一块面积已知的木板的重量。两木板的重量之比也就是它们的面积之比,只要通过相应的比例运算,就能得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面积了。

这种看似“粗糙”计算方法一直被沿用到了今天,而这个方法的开创人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埃德蒙·哈雷。

埃德蒙·哈雷

埃德蒙·哈雷 (Edmond Halley),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曾任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

哈雷虽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却没能亲眼见证历史时刻,所以人们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以此纪念哈雷的贡献。

辍学去孤岛,游遍大西洋

1656年11月8日,哈雷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著名的肥皂制造商家族,富二代,还爱学习,尤其是数学。

到了牛津之后,哈雷在恩师约翰·弗拉姆斯蒂德的影响下,从此迷上了天文学。

约翰·弗拉姆斯蒂德,英国首任皇家天文学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创始人,现代精密天文观测的开拓者

而且哈雷还是个典型的行动派,直接辍学去圣赫勒拿岛“看星星”,或许这就是有钱、有才还任性的始祖吧。(牛津大学的学位,说不要就不要了)

18 个月后,22岁的哈雷不仅改进了六分仪、发现了钟摆的赤道延迟,还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南天星表。

为此,查理二世国王还亲自为哈雷颁发了牛津大学的硕士学位,正当大家都指望着哈雷攻克更多宇宙谜题的时候,他又跑了——环欧洲旅行。

玩着玩着,哈雷又交出了一份轰动一时的答卷——大西洋磁偏角地图。

磁偏角,即指南针指示的北方与实际正北方的夹角

这是世界上第一张绘有等值线(哈雷之线)的地图,图中每条曲线上的磁偏角都是相同的,而如今的等高线、等压线,其实都是源于哈雷的创意。

与胡克打赌,找牛顿求助

不过,要提及哈雷的贡献,不得不说的他参与的那场世纪赌局。

在一次饭局上,罗伯特·胡克对哈雷说道:

行星往往是以一种特殊的卵行线在轨道上运行,其中的奥秘是什么?虽然我早已知道答案了,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公布答案后,大家就不会去思考了。

哈雷:“这题有点难,我还是去找牛顿帮忙好了。”

牛顿:“我早就算过了,不就是一个椭圆嘛,太阳的引力与行星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律),但问题是,我的手稿不知道被我扔哪儿了。”

经过 28 个月的努力,牛顿主内,哈雷主外(自费帮牛顿出版),这本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哲学、数学、物理等众多领域的世界级百科全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终于面世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哈雷因为涉猎广泛(数学、地球物理、考古学、天文学等),因此绰号也不少:“南天第谷”、“潮汐王子”、“地球物理学之父”等等。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 1693 年的时候,哈雷曾发布过一份布雷斯劳城的人口死亡率表,首次探讨了死亡率和年龄的关系,为英国政府出售寿险时确定合理的价格,为寿险的推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仅开创了社会学统计工作的先河,甚至对如今的人寿保险行业影响都不小。

1859年,太阳打了一个巨大的喷嚏,正好击中了地球

有不少人都觉得太阳是一个通体燃烧的大火球,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其实太阳并没有燃烧,它的光和热全部都是来自于其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量源源不断地在太阳内部产生并传递到太阳上的其他区域,于是整个太阳就变得像一个大火球一样。

但这种能量的传递在某些情况下会遇到一些阻碍,比如说在太阳表面的等离子物质有时候会在局部区域形成很强的磁场,这就会阻止太阳内部能量的顺利传递,于是能量就会在这里蓄积,当达到一个临界值时,能量就会汹涌而出,从而引发太阳表面局部区域的温度和亮度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电磁辐射和高速带电粒子流,看上去就像是太阳打了个“喷嚏”一样,通常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耀斑”。

因为太阳经常打这样的“喷嚏”,而地球离太阳又比较近,所以理论上来讲地球有较大的几率受到波及,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而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著名的“卡林顿事件”了。“卡林顿事件”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讲就是,在1859年,太阳突然打了一个巨大的“喷嚏”,正好击中了地球。

最先注意到此次太阳耀斑的是一位名叫理查德.克里斯多福.卡林顿(Richard Christopher Carrington)的业余天文学家,虽然他只是个业余的,但是他很富有,所以他可以在自家后院利用昂贵的天文望远镜悠闲地观测自己所喜爱的天体——太阳。在1859年9月1日的早晨,卡林顿忽然发现在太阳的北侧出现了两道极其耀眼的光线,并持续了大概1分钟,随后他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从时间线上来看,在几分钟之后,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就探测到地球的磁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约18小时之后,地磁的强度已经超出了当时地磁仪的最高测量范围,强烈的地磁风暴导致了地球上的电报系统几乎全部失灵,根据相关人员的描述,当时的电报机和电报塔架都在闪火花,其中的一些还燃起了大火。

与此同时,地球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极光,绚丽的极光从北极开始一路向南延伸,以至于在夏威夷和古巴的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后续的研究表明,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耀斑,这也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个太阳耀斑,在此次事件中,太阳就像是突然打了一个巨大的“喷嚏”,正好击中了地球。由于是卡林顿首先发现太阳出现异常,人们便将此次事件称为“卡林顿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地球并不是只被喷了这一次,比如说在1989年和2003年地球就遭遇过两次规模较大的类似事件,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果“卡林顿事件”这种事发生在现代地球会怎么样?

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的这种“喷嚏”的本质就是电磁辐射加上带电粒子流,因此它会对地球上的电子设备以及电力设施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在“卡林顿事件”发生的时代,人类的这类设施其实是很少的,可以说当时的人类在这方面拿得出手的东西可能就只有电报系统了。

但在现代地球上,电子设备以及电力设施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卡林顿事件”这种事发生在现代地球,那么就不会像1859年那样简单了,下面我们来简单描述一下。

在太阳耀斑爆发以后,首先抵达地球的就是太阳的电磁辐射,其中的X射线和紫外线会使地球高大气中的电子浓度迅速升高,导致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无法正常运行,几分钟后,带电粒子的“先头部队”就会开始轰击地球的磁层,人类的卫星很可能会在这波“攻击”中遭到破坏,同时被破坏的还有已经比较脆弱的电离层,此时人类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将出现大面积故障。

在10多个小时之后,带电粒子的“主力”正式登场,它们会在地球上引发一场强大的地磁风暴,在其“攻击范围”内,所有的电子设备以及电力设施都会受到重创,这就意味着人类将瞬间回到原始时代。根据估算,如果现代地球发生一次“卡林顿事件”,那么人类将会承受至少2万亿美元的直接损失,更重要的是,这种事在地球上造成的破坏,人类需要4至10年的时间才能将其完全恢复。

由此可见,太阳打的这种“喷嚏”对我们的威胁还是蛮大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呢?很遗憾,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并不能给地球构建一个能量防护罩,我们只能做到提前3天进行预警,也就是说,在太阳的“喷嚏”来袭之前,我们有一定的时间来做准备,比如说关闭电子设备、将卫星切换到安全模式、断开电力系统的连接等等,这样就可以将损失尽可能地减小。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第三集 | 这届世界杯谁能夺冠呢?跟我一起走进世界杯参赛国吧

卡塔尔世界杯已经进入了四强赛,即将决出本届赛事的冠军,这次世界杯的亚非拉国家表现得可圈可点,传统足球强国反而频频爆冷,尤其是那些欧洲国家,有的连十六强都进不了,有的则大比分输掉了比赛,究竟谁能最终夺冠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的世界杯参赛国家巡礼也到了最后一集,都是突破重围进入十六强和八强的队伍,为他们点赞!

12

法国-巴黎

第一次去欧洲我就到了向往已久的法国巴黎,去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卢浮宫,路过了凯旋门,在艾菲尔铁塔前的草坪拍照,品尝了传说中的法国蜗牛,游了塞纳河,还感受了一把国人对奢侈品的热情!

当时还是搭欧铁可以打折的年纪,世面见得不够多,玩得也不够深入,竟然没有去欧洲唯一的迪士尼逛逛!由于第一印象巴黎有些乱,后面再去法国经过巴黎也没有特意留时间进城。希望解封之后能有机会重返巴黎,了却遗憾吧!

13

日本-东京

在日本东京,神乐坂是一个深受文艺青年欢迎的网红街区,街头有不少特色店铺,比如“不办展的书店不是一家好咖啡馆”的海鸥书店,以及艺术家们最爱的设计品牌百货商店Lakagu,还有许多不知名但有趣的街边小店。

日本人的性格很复杂,既严谨又奔放,讲究细节,推崇小确幸的生活,这些特点都能在神乐坂这个小小的街区里找到。据说这里曾是江户时代的花街,所以偶尔也能看到艺伎出没,消费相对其他区域会偏高一些。

14

西班牙-马德里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城区到处充满了欧式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西班牙南部的城市完全不同。这里的人热情可爱奔放,时不时能碰上他们的街头活动!足球也是写进他们血液里的一项运动,大型球场和皇家马德里的纪念品商店就在马德里市中心。

在走过的这些国家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西班牙,这里有好吃的食物,精彩的演出,最重要的是,有适合我穿戴的服饰!不歧视微胖女孩的设计款是真的好看,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15

葡萄牙-里斯本

葡萄牙虽然是欧洲小国,但实力不弱,毕竟巴西曾是她的殖民地,也正是这些殖民拉丁美洲的国家在当地刮起了足球之风。反观咱们老早之前就有蹴鞠,却始终成绩不佳。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繁华,甚至还有不少小偷,我们订的民宿也被跳单放了鸽子,却让偏好文艺的我处处遇见惊喜!迷人的夕阳,精致的花砖,美味的海鲜饭,划算的市集和复古的电车……最重要的是旅行的性价比相当高!

16

英国-伦敦

大笨钟、白金汉宫、伦敦桥、伦敦眼、大英博物馆……我不仅去了这些经典必去的景点参观,还探索了一些短期旅行无法体验的项目。在伦敦看了一场音乐剧,和同学去打卡了夜店,跨过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参加了中国美食推广集市,参观了福尔摩斯的博物馆,以及一系列收费和不收费的美术馆……甚至还冒着巨大的风雨去了一趟布莱顿看白崖!

这也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国外生活那么久,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关爱,以及沿途每一位帮我提行李的路人~我个人觉得,提升素质其实是比建设城市更要紧的事。

深入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

一、有趣的题目:

一艘轮船在太平洋海域由西向东航行。轮船至东十二区,一孕妇产下一女婴,时间是1988年12月31日11时30分。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女婴,时间是11时50分。孪生姐妹出生的喜讯,在11时55分通过电报向产妇在纽约(西五区、不考虑夏时制)居住的父母和在北京(东八区)工作的丈夫传送。奇怪的是,电报上显示的“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

问题与解答:

(1)“姐姐”的生日是:1988年12月31日;“妹妹”的生日是:1988年12月30日。

(2)“妹妹”的年龄大于“姐姐”的原因是: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相差1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3)产妇的父母(西五区)收到电报的时间是:1988年12月30日18时55分;

产妇的丈夫(东八区)收到电报的时间是:1988年12月31日7时55分。

扩展 与此同时:

伦敦(0时区)收到电报的时间是:1988年12月30日23时55分。

柏林(东一区)收到电报的时间是:1988年12月31日0时55分。

东京(东九区)收到电报的时间是:1988年12月31日8时55分。

惠灵顿(东十二区)收到电报的时间是:1988年12月31日11时55分。

由东十二区向东跨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应减一天。相反应加一天。

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是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条0°经线。本初子午线的东西两边分别定为东经和西经,于180度相遇。)为标准。从西经7°30'到东经7°30'(经度合计为15°)为零时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º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从东经172°30'到西经172°30')。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

理论上,24小时地球旋转一周(360°)。360°÷24=15°。每隔经度15º划一个时区,地球一周正好划分为24个时区。

实例:北京是东经116°21',属于东经120°的东八区(从东经112°30'到东经127°30')。乌鲁木齐是东经86°37',属于东经90°的东六区,但乌鲁木齐同样按照东八区的北京时间。东经116°21'与东经86°37'相差29°44',接近于30°,按照时区的划分,理应相差2小时。按照天气预报数据,乌鲁木齐市太阳升起的时间恰巧比北京市迟2小时。证实了“经度间隔15°时间就相差1小时”。

我国领土虽然跨过五个时区,但统一采用首都所在的时区,全国都采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有的国家按领土实际所在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时区,也就是一个国家内部时间不统一。

二、历史趣事

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由二百多名船员、5艘船组成的舰队自西班牙塞维利亚(古称巴罗斯港,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就是从该港口出发,人类首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出发,一路向西,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3年之后,一艘船载着18名幸存者又回到了塞维利亚,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西班牙时,发现了一件令人奇怪的事——在他们的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1522年9月6日,但在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1522年9月7日。反复检查航海日志,也未见记载错误,当时谁也不能解释这种现象。

1577年,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进行类似的环球航行,也是向西,当他回到英国时,发现也丢失了一天。

为什么丢失了一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著名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全书于1872年发表。小说叙述了英国人福克先生与朋友打赌,能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虽克服种种困难,但到伦敦却迟了五分钟,自以为失败,差点没拿到两万英镑的赌金。却因他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正好节约了一天时间而意外获得胜利。

凡尔纳于1872年发表《八十天环游地球》时,当时在书中已写明为什么多了一天。假如你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你的表向前拨一个小时,这样当你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你的表比身边的人快了24个小时。书中说:“福克先生向东走第80次看到太阳经过子午线的时候,他的留在伦敦的会友们只是第79次看到太阳经过子午线。”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产生

为了避免这种“日期错乱”现象,必须解决日期变更的问题。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设定在国家数量最少的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经线上,但还是要穿过一些国家,这就会在一个国家内产生日期不在同一天的情况。为此,以180°经线为基础,设定了一些偏移180°的折线,尽量保证同一个国家处于同一日期。

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再也不会发生莫名其妙丢失一天或增加一天的问题了。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人为设定的,是一条固定的线。随着向东或向西越线运动方向的不同,日期或增加一天或减少一天。

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限还有一类,它是依据当地时间改变的,日期只可增加不可减少。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当地时间从23:59:59进入0点时,日期要加一天。

现在,人们大都使用智能手机,出国时开通国际漫游功能,手机都会联网自动按“时区”切换时间和按“国际日期变更线”切换日期。理解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们在旅行中就不会因为日期的突然变更而感到困惑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