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疯狂猜图英文品牌(轻薄本进化之路 英特尔Evo平台的前世今生——迅驰平台和超极本)

导读疯狂猜图英文品牌文章列表:1、轻薄本进化之路 英特尔Evo平台的前世今生——迅驰平台和超极本2、双语新闻播报November 253、布莱德利·库珀出任路易威登品牌代言人,倾情演绎

疯狂猜图英文品牌文章列表:

疯狂猜图英文品牌(轻薄本进化之路 英特尔Evo平台的前世今生——迅驰平台和超极本)

轻薄本进化之路 英特尔Evo平台的前世今生——迅驰平台和超极本

2021年末,伴随第11代酷睿处理器TigerLake的发布,英特尔基于此推出了Evo平台认证,延续并发展了雅典娜计划,为轻薄本的使用体验树立新标准。不过俗话说的好,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回顾历史,一些里程碑式的产品、理念及标准都对整个PC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Evo平台也并不是英特尔第一次为PC行业树立标准了,本篇文章就带大家回顾一下笔记本电脑的进化之路。

奔腾M与迅驰——不但是酷睿的前身,同时也为笔记本发展引领了方向

迅驰(英文名:Centrino),是英特尔公司旗下的结合奔腾M处理器(之后是酷睿处理器)、英特尔芯片组和英特尔无线网卡的移动计算解决方案的品牌。每当开发新一代技术都会再使用新的英文开发代号区别,因此迅驰泛指英特尔奔腾M或酷睿笔记本电脑主板及无线网络解决方案组合的总称。2003年到2009年之间,英特尔推出了两代迅驰技术,涉及到七代处理器,对整个行业影响巨大。人们在选购电脑的时候,只要看到迅驰的标签,就直接和“好电脑”挂钩。

简单回顾一下,首代迅驰的开发代号为Carmel,于2003年3月正式启动。第一代迅驰平台提供奔腾M处理器(代号为Banias、P6微架构、工艺制程130nm,是第一款专门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处理器),英特尔855芯片组系列主板,支持IEEE802.11b或IEEE802.11ab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接收器。凭借着P6微架构,奔腾M处理器在当时就展现出极高的能效比,在满足高性能的同时也兼顾降低功耗和发热,因此非常适合笔记本这样的移动平台。而Wi-Fi无线网络的支持,则开辟更多使用场景,树立了笔记本电脑移动办公的可能性。总之,高性能低功耗的处理器+无线网络连接,对未来的笔记本发展指引了方向。

Sonoma是英特尔第二代迅驰平台,在2005年1月启动。Sonoma平台升级了代号为Dothan的奔腾M处理器(依旧是P6微架构,工艺制程为90nm),采用900芯片组系列主板,支持更先进的IEEE802.11bg或IEEE802.11abg的Wi-Fi网络。

时间来到了2006年,Napa是英特尔推出的第三代迅驰平台。Napa平台没有继续使用奔腾M处理器,而是采用了65nm工艺制程、代号为Yonah的酷睿双核处理器。Yonah是英特尔P6微架构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酷睿品牌的首次亮相!对笔记本乃至整个PC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酷睿处理器——将笔记本推上性能之巅!

同样是2006年,在当时的桌面台式机市场,英特尔奔腾4奔腾D采用的Netburst微架构已经面临瓶颈,陷入了高频低能以至于高发热高功耗的尴尬,急需一个拥有全新设计思路的高效率微架构来提高竞争力。后续的故事很多DIY老玩家已经知道了,代号为Conroe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横空出世,Conroe延续了P6微架构的设计思路,并进一步加以改进,带来了极大的性能飞跃和能耗比改进,将对手远远甩开,也树立了后续十余年市场竞争中的领导地位......

前面说过,Yonah乃至整个P6微架构都和酷睿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随着酷睿2双核处理器在桌面DIY台式机领域大放异彩,英特尔也面向笔记本市场,同步对迅驰平台进行了更新。SantaRosa平台使用开发代号为Crestine的新芯片组,搭载代号为Merom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对应台式机Conroe),而除了性能与能耗比的大幅跃进之外,与此同时SantaRosa平台所支持的IEEE802.11n技术将使无线传输速度大幅提升至300Mbps。

开发代号为Montevina是第五代迅驰平台,于2008年7月15日正式发布,升级了代号为Penryn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得益于45nm工艺制程,Penryn能耗比进一步提高,让笔记本电脑的续航能力持续增强。Montevina这一带迅驰平台被称作“迅驰2”。

随着酷睿2双核与酷睿体系微架构的成功,并逐步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此时英特尔也开始使用“酷睿ix(i3、i5、i7、i9)”的品牌来进行市场宣传,迅驰品牌和Logo的出现频次逐步降低。

超极本——重新定义笔记本极致轻薄

在酷睿2双核大放异彩的同时,英特尔也开启了TickTock模式来对旗下的处理器产品进行强化升级。在2009年,推出代号为Nehalem微架构(移动平台代号为Clarksfield),Nehalem微架构是Conroe的进一步强化,基本建立在Conroe微架构的骨架上,外加增添了SMT、三级缓存、TLB和分支预测的等级化、IMC、QPI和支持DDR3等先进技术,IPC进一步提高。2010英特尔将Nehalem的工艺制程升级为32nm,这就是Westmere(移动平台代号为Arrandale),得益于先进的工艺制程,Westmere的能耗比进一步增强。

2011年到2015年,英特尔的酷睿处理器延续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得益于性能强大且能耗比突出的酷睿处理器,英特尔正式推出了Ultrabook超极本这一新品类,旨在推动笔记本走向轻薄化发展。根据英特尔官方的定义,超极本通常具有以下特性:舍弃非必要的插槽与设备。故光盘等接口皆得依靠外接设备;搭配低电压、低TDP的ConsumerUltraLowVoltage处理器;机身厚度薄,重量较普通电脑轻一半以上,方便携带;绘图与游戏性能相对较弱。伴随着酷睿处理器微架构和工艺制程的持续改进,从第二代酷睿SandyBridge到第三代酷睿IvyBridge再到第四代酷睿Haswell,超极本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也在逐步改进提高。

首先是2011年第四季度的第一批产品,也就是超极本的第一阶段,需满足以下标准:

机身厚度薄于20mm(0.8英寸)

机身重量轻于1.4kg(3.1磅)

超长待机–至少5~8小时

超主流价格–大约$1,000USD

无光盘驱动器

使用SSD作为主要存储介质

使用CULV(17WTDP)英特尔SandyBridge处理器

Corei5-2467M(1.6GHz)

Corei5-2557M(1.7GHz)

Corei7-2637M(1.7GHz)

Corei7-2677M(1.8GHz)

集成英特尔HD3000图形芯片(12EUs)

2012年的第二阶段:

更新至CULV英特尔IvyBridge处理器

计划支持:

比SandyBridge提升30%的图形处理能力

比SandyBridge提升20%的处理器计算性能

支持USB3.0,PCIExpress3.0

集成英特尔HD4000图形芯片

2013年的第三阶段:

更新至CULV英特尔Haswell处理器

全新的节能系统–仅有2011年超轻薄笔记本电脑的一半功耗

多核心制造工艺(Westmere)

集成英特尔HD4xxx-5xxx图形芯片

伴随着超极本概念的推广,以及后续的持续发展,笔记本轻薄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与此同时续航时间也在普遍增强,当然产品形态与操作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可以说英特尔的超极本概念开辟了如今轻薄本这一品类。

总结与展望

随着产业链整体的不断进步,轻薄本这一品类逐步走向成熟,也获得了广大用户群体的认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以及用户新的需求,英特尔在2019年同步第10代酷睿处理器IceLake为行业带来了ProjectAthena雅典娜计划项目。而后续的Evo平台认证标准,也可以理解为雅典娜计划的持续发展。

那么相比于此前的迅驰平台、酷睿品牌处理器以及超极本概念,全新的Evo平台认证标准又是如何让笔记本电脑获得再次进化的呢?敬请期待下一期内容......

双语新闻播报November 25

>Chinese brands bet on sponsorships at Qatar World Cup

“中国元素”闪耀卡塔尔世界杯

A worker arranges the scarves of FIFA World Cup Qatar 2022 in a factory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on Nov 5, 2022. [Photo/VCG]

At the World Cup in Qatar, "made in China" is having an increasing presence in the biggest football bonanza, with Chinese brands betting on sponsorship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ccording to Global Data, a consulting and analytics company headquartered in London, Beijing Business Today reported.

据《北京商报》报道,总部位于伦敦的咨询和分析公司“环球数据”称,随着卡塔尔世界杯的临近,“中国制造”在这场最大规模的足球商业赛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企业正成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最大赞助商。

Wanda Group, Hisense Group, Vivo and dairy company Mengniu are four official Chinese sponsors of FIFA, while Wanda has become one of FIFA's seven corporate partners, along with Coca-Cola, Adidas, Hyundai-Kia, Qatar Airways, Qatar Energy and VISA.

本届世界杯中,国际足联官方指定的中国赞助商总共有四家,分别是万达集团、海信集团、Vivo和蒙牛乳业。万达与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现代起亚、卡塔尔航空、卡塔尔能源、VISA一同被列为国际足联七大官方合作伙伴之一。

Data showed Chinese companies provided more sponsorship revenue than companies from any other country at the 2022 World Cup, with nearly $1.4 billion, exceeding the US, at $1.1 billion.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本届卡塔尔世界杯的赞助额达到了1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美国企业赞助额为11亿美元。

Apart from big companies, manufacturers from Yiwu, China's small commodity hub, are also witnessing their growing influence during the world-renowned sports event. From footballs, national flags and trophy ornaments to horns and whistles, over 60 percent of souvenirs are being produced in Yiwu for this year’s World Cup.

除了大企业,来自中国小商品之都义乌的制造商在这场全球体育盛宴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足球、国旗、奖杯饰品到喇叭和口哨,本届世界杯60%以上的纪念品来自义乌。

"In terms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made in Yiwu' has already become a worldwide commercial symbol originating in China, which indicates 'reliance' and 'trust'", said Song Xiangqing, an economist and vice-president of the Commerce Economy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国商业经济协会副会长、经济学家宋向清表示:“就全球产业供应链而言,‘义乌制造’已经成为源自中国的世界性商业符号,这意味着‘信赖’和‘信任’”。

Lusail, Qatar's biggest stadium to hold the World Cup final, was built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 International, at a cost of $770 million. CCTV News reported that Chinese companies, mainly from Guangdong and Zhejiang provinces, have also provided more than 10,000 container houses for the World Cup, used as accommodation for tourists and football fans.

卡塔尔最大的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是世界杯决赛场地,由中国铁建承建,耗资7.7亿美元。据央视新闻报道,本届世界杯为游客和球迷提供了1万多个集装箱房作为住宿场所,这些集装箱主要来自中国广东和浙江的企业。

"The World Cup sponsorship by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ompanies is a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power, and makes the globe feel the power of Chinese brands," Song said.

宋向清称:“大量中国企业赞助世界杯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展示,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品牌的力量。”

> Clean power use gains support

三部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Technicians check photovoltaic panels at a solar power station in Yicheng, Hubei province, in September. [PHOTO by WANG HU/FOR CHINA DAILY]

Newly added renewable capacity will be exempt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caps, to further promote clean and low-carbon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ens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the government said on Wednesday.

中国政府周三(11月16日)表示,为进一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Consumption of newly added renewable energy, including wind, solar, hydro, biomass and geothermal power, will not be included in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in China, said a statement jointly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nd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on Wednesday.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周三发布联合声明,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Based o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2020, the annual increase in power consumption from renewable source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year, will be deducted from the assessment of total national and local energy consump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该声明称,在开展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以各地区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考核时予以扣除。

The green certificate will be the basic certificate of renewable energy power consump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also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certificate trading market, it said.

通知明确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政府还将积极推动绿证交易体系建设。

China's "dual control" policy — controll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 has been a key driver of its decarbonization since its implementation in 2006. The nation is committed to reduc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its economy by 13.5 percent between 2021 and 2025.

自2006年实施以来,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一直是中国脱碳的关键驱动力。根据十四五计划,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3.5%的目标。

Wei Hanyang, a power market analyst at BloombergNEF, said the energy intensity targets and caps o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have helped drive China’s energy transitio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The exemption of using renewables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helps remove a cap on the overall growth of enterprises and stimulates local development," Wei said. "It will also pass on the stimulus for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彭博新能源财经电力市场分析师魏汉阳表示,“双控”制度助力中国推动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助于消除企业整体增长的限制,并刺激当地发展,”魏伟说,“此举还将刺激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

Find more audio news on the China Daily app.

来源:chinadaily.com.cn

布莱德利·库珀出任路易威登品牌代言人,倾情演绎 Tambour 腕表20周年广告特辑

怀抱对完美永无止尽的共同追求,他们携手同行、互相成就。9月7日,路易威登宣布:由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出任品牌代言人,并出演 Tambour 腕表20周年广告特辑 。

据悉,Tambour Twenty 腕表广告特辑于9月8日在路易威登社交媒体平台以及 louisvuitton.com 首发,并将由9月14日起刊登于各大刊物。

如知音相遇,合作自然融洽

一双湛蓝的眼睛唱含着迷人的笑意,谁能抵挡 Bradley Cooper 的魅力?他在1975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曾荣获九次奥斯卡提名,蜚声国际,是好莱坞极具才华的演员之一,在奥斯卡、英国电影学院奖、美国演员工会奖和格莱美等奖项评选中获得广泛认可。

Bradley Cooper 的作品也为许多中国影迷熟悉和喜爱。例如幽默的《宿醉》、动人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勇敢的《美国狙击手》,以及他和歌手 Lady Gaga 共同主演的《一个明星的诞生》,都是其电影代表作。在《一个明星的诞生》中,Bradley Cooper 首次尝试自编、自导、自演外,他还特意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最终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与格莱美大奖。现在,Cooper 拥有多重的身份,他是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音乐人。

《一个明星的诞生》电影海报

最近,Bradley Cooper 在即将上演的新片《大师》(Maestro)中兼任导演、主演、联合编剧和制片人。该片讲述全球知名指挥家 Leonard Bernstein 与 Felicia Montealegre 跨越三十年的爱情故事,将于2023年上映。

同为时间成就的传奇,路易威登 Tambour 腕表诞生于2002年。“Tambour”在法语中正是“鼓”的意思,可译作“鼓表”。其圆润表壳由整块金属制成,配以标志性的表耳设计,该系列腕表前所未有的独特造型,令人轻轻一瞥即可心领神会。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

自诞生以来,Tambour 腕表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佩戴者需求,将经典机芯与复杂机芯皆不断迈进,在设计和工艺方面广受赞誉。Tambour 腕表已成为品牌腕表系列的典范,路易威登也凭借专业实力在高级制表界赢得不凡地位。

如今,路易威登推出了专属周年纪念表款:Tambour Twenty 腕表。此款腕表限量200件,再现最初的 Tambour 表款的标志性元素,再创 Tambour 系列新奢华,令收藏者们为之倾倒。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

Bradley Cooper 的成长与 Tambour 腕表的发展有着某种强烈的相似,如今,他们各自又推出了全新力作,这也令双方合作如同知音间的相遇,自然融洽,并能碰撞出独有的灵感火花。

本次 Bradley Cooper 受邀出演路易威登广告特辑,倾情演绎经典 Tambour 腕表。广告特辑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得主 Damien Chazelle 执导,由摄影师 Boo George 拍摄。

全新广告特辑洋溢着少年般的乐观主义和勇往直前的逐梦精神,致敬里程碑意义的20周年纪念。影片围绕男子与少年的平行旅程而展开,足迹遍布繁茂森林和都市丛林。以无垠想象力为起点,以圆梦之处为终点。拍摄地点位于标志性的建筑克莱斯勒大厦,俯瞰纽约街道与天际线。

再现传奇经典,是收藏家之选

除了庆祝路易威登推出腕表系列二十周年,路易威登制表部门营销与开发总监Jean Arnault 表示,“于我而言,全新 Tambour 腕表同时也为未来数十年的高级腕表发展铺平了道路,并完美秉承了路易威登对创造力、手工艺和卓越品质的不断追求。”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

Tambour Twenty 腕表整体造型深邃,曲面别致,31颗宝石嵌于腕表上,蓝宝石玻璃表面带有防反射涂层,造就沉稳奢华观感。直径41.5毫米抛光精钢表壳边缘镂刻“Louis Vuitton”12个英文字母,围绕表盘上的时间与刻度,与2002版 Tambour 腕表遥相呼应。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

此款收藏版腕表搭配棕色太阳纹表盘,纤长黄色指针在表盘上顺畅划动,彰显品牌标志性皮革缝线工艺。两个雅致的子表盘亦是基于原版的复现。

Tambour Twenty 腕表搭配深棕色鳄鱼皮表带,且附赠 Monogram 帆布材质袖珍版硬箱,用一只不惧时间侵袭的硬箱守护客户最珍贵的物件,是真正的收藏家之选。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与 Monogram 表箱

本次发布的 Tambour Twenty 腕表防水深度达 100 米。全新腕表搭载 LV277 高频机芯,该机芯源自世界首款自动计时码表——传奇的真力时 El Primero。机芯装配22K玫瑰金摆轮,提供50小时动力储存,精确度可达到十分之一秒。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 LV277 机芯组装

自踏入高级制表领域以来,路易威登与全球著名机芯制造厂 La Joux-Perret、Dubois Dépraz 及 La Fabrique du Temps 携手研发了多款新机芯。Tambour Twenty 腕表即由路易威登位于瑞士日内瓦的 La Fabrique du Temps 高级制表工坊打造。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表盘装配

2011年,La Fabrique du Temps 高级制表工坊被路易威登纳入麾下。该工坊主导设计与生产了 Tambour 系列腕表的创新机芯,堪称路易威登的“时间之手”。尤其是 Michel Navas 和 Enrico Barbasini,这两位顶级制表大师的加入,提升了品牌在复杂腕表设计、制作与优化方面的综合实力。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机芯组装

2014年推出的路易威登 Tambour Evolution 腕表造型硬朗,风格阳刚,搭载45毫米直径表壳;2016年推出的路易威登 Tambour Slim 腕表采用陀飞轮设计,凸显精致独立风格;2017年推出的路易威登 Tambour Moon 腕表延续圆形表壳,表壳弧线呈现颠覆设计;2020年推出的路易威登 Tambour Curve 腕表真正突破显示工艺的界限,惊艳的飞行陀飞轮机芯刻有著名日内瓦印记(Poinçon de Genève),完美融蕴复杂机芯与大胆创意。

2021年年末,在享有“表坛奥斯卡”之称的日内瓦高级钟表大赏 GPHG 上,路易威登 Tambour Street Diver 腕表荣获“最佳潜水表奖”。在保证专业深度同时,路易威登拓展了潜水腕表的场景广度。

路易威登 Tambour Street Diver 腕表

荣获2021年 GPHG “无畏奖”的 Tambour Carpe Diem 腕表,则带来更勇敢直接的颠覆。这枚自动人偶腕表的实力主要源于 LV525 机芯,还能实现跳时、逆跳分钟以及动力储备显示。426块组件提供整整100小时动力。走入数智时代,路易威登制表业以前沿科技触及未来。

路易威登 Tambour Carpe Diem 腕表

2022年,路易威登继续推出了第三代 Tambour Horizon Light Up 智能腕表系列。该系列腕表不仅是兼具智能与趣味的出行良伴,更具备高度个性化自定义功能,与路易威登经典传统一脉相承。

路易威登 Tambour Horizon Light Up 腕表

限量版 Tambour Twenty 腕表正凝聚了令该款腕表出类拔萃的精华,并注入了令收藏者们耳目一新的全新特质。Jean Arnault 相信,“腕表爱好者们将见证铸就了 Tambour 腕表独特地位的所有鲜明特征。”

路易威登 Tambour Twenty 腕表

在岁月长河中,二十年只是一瞬;在时代变幻中,经典打下了一个个永定的锚点。时间的考验仍在继续,Bradley Cooper 不懈探索演艺之旅,路易威登的专业制表美誉也将愈发坚实。在想象、逐梦、探寻与未知冒险之间,传奇犹如循环,永恒持续。

如需更多信息,敬请访问:louisvuitton.cn

中国web3容不下幻想|深氪

文|王毓婵 Selina Cheng

编辑|杨林 杨轩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在美国最富有的城镇希尔斯伯勒连绵的丘陵之中,布满了半山别墅。这些豪宅依山而建,橡木高植,有平整的私人花园和宽阔的泳池,盘踞 10 英亩以上的“大城堡”更是比比皆是。

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主人只能是以下几种人:老钱银行基金巨擘、科技巨头或社会名流如马斯克、以及每几年都有的新的风口明星——比如一家出色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今天,最强劲的造富新风口毫无疑问是“ Web3”——一间小小的Web3公司部门负责人也有机会借着发币,一夜之间从公寓升级到半山豪宅。

“今年还要补交 600 万美元的税,我是去葡萄牙还是波多黎各避税更划算?”如何花钱、怎么避税,是他们饭局上常谈的话题。Web3的创业者跟Web2时代一样,也穿着牛仔裤T恤衫、吃着简餐,但显然他们拿到巨额资金、搬入半山豪宅的时间要短得多。

Web3 是如今当之无愧的热门赛道。仅2022年前六个月,全球加密类项目/公司就完成了 1199 轮融资,筹集了 303 亿美元,超过了去年整年的成绩。

但这热闹都是他们的,和中国创业者无关,至少暂时如此。大洋另一边,中国Web3 创业者们也在担心钱的问题——不是钱往哪里花,而是钱从哪里来。作为一家中国Web3公司的老板,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勉力支撑项目运转才是正常状态。

Web3 狂热拥趸们将这一轮技术革新吹捧为“未来全球经济最大的驱动力”,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史上最快生成的、最大的泡沫”。无论他们孰对孰错,太平洋两侧的两大经济体如今是否培育出了优秀的革新者?几乎是同时起跑的中美 Web3 创业者,如今各自到达了哪里?

36氪在一个月里跟踪了中美两个代表性的 Web3 项目,希望能从他们各自的赚钱能力、产品设计的自由度、融资的进度、与周边生态土壤的关系上,反映两国Web3创业者境遇与出路的不同。

当我们比较“两种生态有何区别”时,宏大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凝结在具体的差异之中。

两地资本:冷和热

2022年7月,上海上生新所的一家咖啡馆里,中国Web3创业者李逸(化名)和美国Web3创业者Nemo正在聊天。

“跟很多投资经理聊的时候,简直像免费给他们上课一样。”李逸半开玩笑地说。“真该发点 NFT,跟他们收费。”

今年上半年,李逸见了50多个国内还愿意看Web3的投资人。六月,他还乐观地估计第一轮融资可以很快 close,但一直拖到十月,现实大大低于他的预期。

“就当是广结善缘吧,以后说不定都是客户。”Nemo 宽慰他,同时啜饮了一口咖啡。

两人心态全然不同。李逸在疯狂找钱,Nemo却可以在投资人伸来的众多橄榄枝间谨慎挑选。究其根源,与目前大洋两岸的投资者对Web3创业的态度迥然不同直接相关。

初中后就独自赴美留学、两年就从佐治亚理工计算机系毕业的华人 Nemo Yang 在硅谷成立了一家名为 Oxygen 的Web3 公司。在创业前,他曾在字节跳动担任产品经理,而后在微软担任算法工程师。Nemo认为这个领域一开始金融属性比较强,所以吸引了大量的投机分子,而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价值。Oxygen团队凭借机器学习算法,来评估 Web3 项目的健康状况,帮投资人做尽职调查工作;以及评估 Web3 意见领袖(KOL)的真实传播价值,帮品牌方找寻能够破圈、捕获Web2新客户的增长渠道。

2021 年末,整个加密货币行业市值收于 2 万亿美元,全年最高市值甚至超过 3 万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苹果公司。其中,价值翻涨上百倍的币,如 LUNA,SHIB,MATIC 等,也不在少数。

踩着这个点发币的人把真金白银赚到了兜里。即使半年后的熊市就把总市值跌走了一半以上,但洪水滔天撼不动半山别墅,大批企业已经获得了舒服过冬的资本。

Nemo的融资之路非常顺畅。根据CBInsights统计,在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的区块链融资中,有63%发生在美国,全球一多半的Web3创业公司和投资人也集中在美国。Nemo在硅谷有一间办公室,从那里出发步行两分钟就能到 insight partners(洞见创投)的办公室,“(相隔不远的)downtown Palo Alto( 帕罗奥图)这里有数不清的 VC,大钱都在那里”。

根据多位美国Web3创业者所描述,“不是人找钱,而是投资者追着人到处跑”。一名创业者称,通常一场Web3酒会,投资人比创业者还要多,“许多投资人一手拿着一沓名片,一手端着酒杯,像陀螺一样转不停,到处寻找‘猎物’”。

与海外同行“幸福的烦恼”不同,国内 Web3 创业者已很久没在“钱”上听到新的好消息了。

两地创业者都心知肚明,Web3 企业的运转资金其实就三条路:赚用户/客户的钱、拿一级市场投资人的钱、发 token(代币,或称“通行证”)拿大众投资人的钱。三条之中走通一条可解燃眉之急,走通两条就能活得舒服从容。

Nemo 走通了其中的前两条。在美国,Nemo 的生意就是当“为淘金客卖牛仔裤的人”,因为淘金客有做增长的刚需,手里有大把的钱。Oxygen 没发过 token,因为他觉得从产品和从资金上来说“都暂时没这个必要”。

但对于李逸等很多中国Web3 创业者来说,三条路都难于登天——首先,NFT 的二次交易仍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注定只能成为大厂的“边缘创新业务”、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今年8 月,腾讯旗下数字收藏平台幻核停止数字藏品发行,放弃了这条路线;其次,ICO 在 2017 年被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所以企业发 token 融资的可能化作一场梦幻泡影。

在这渺茫的前景中,拿投资人的钱几乎成为唯一的办法。但中国投资人也多深知风险难控,因此踌躇不前。

一个自称看Web3的中国投资人告诉36氪,只要将自己微信名字上加上所在的机构,哪怕在Web3创业者的群里不说话,一天下来也会有几十人来加微信——随即,对方就会发来自己项目的PPT,并“求看一眼”。

偶尔有中国创业者攒一场饭局,投资人总是席间的稀缺资源。通常一场饭局下来,创业者嘴皮子都说破了,换来的大概率只有投资者模棱两可的“我回去之后研究一下”。

一家美元基金的合伙人告诉36氪,今年,她的团队已经在国内接触了400多个Web3项目,但最终投资的只有个位数。

“今年人民币基金在投资中国Web3项目时确实非常谨慎。”这位投资人说。“因为大环境在熊市、退出通道不顺畅。而且目前国内生态都处于非常早期阶段,从财务回报角度讲比较困难。”

而另一个主流基金的投资人,虽然还在用着“无聊猿”做微信头像,但他告诉36氪,自己已经有快半年的时间不看Web3相关的创业了。

很多投资人即使还在看,也几乎只看Web3 基础设施相关项目。这是目前监管环境下,风险稍小的路子。

曾在 Web1 时代就投身门户网站创业的李逸对 Web3 熊市融资难虽有预期,但没料到一级市场投资人“那么容易受熊市影响”,几乎收手躺平。千禧年,他加入过一家门户网站,虽然公司最终湮没无闻,但也在牛市里轻松吸纳了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2022 年,李逸回归互联网、投身 Web3 创业,时代已经变了。

在中国,Web3是不是互联网史上最惨的风口?很有可能。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整个亚洲地区Web3相关领域的融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陡然下降,2022年第一季度的占比只有16%。而且亚洲地区大部分Web3领域融资发生在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

一个烦恼,一个淡定。离开咖啡馆后的李逸和Nemo 各奔东西。Nemo 要在回硅谷前先绕道韩国首尔,参加区块链周(KBW2022),而李逸要去大理,参加“东八区最有趣的 Web3 大会——瓦猫之夏”。

对于两个人来说,这是他们各自入行以来第一次在线下跟同好接触。Nemo和李逸都心怀期待,因为他们想要的钱、客户和用户都在那里。

但接下来,两个人的遭遇大大不同。

两场大会:聚与散

在前所未有的酷暑天气里,今年8月,李逸一周内发了十几条朋友圈,召唤大家与他们一起奔赴大理。

李逸频繁社交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吸引更多的Web3公司入驻自己创立的“Web3 项目平台”——builder(建设者们)可以在该平台上发现、挑选 Web3 产品并开展协作和建设,未来可能通过项目方支付的法币、加密货币或 token(代币)作为回报。

对于这个项目来说,这是一次扩充客户群、在业内打响名号的绝好机会。因此,四位至今不领薪水的联合创始人自掏腰包承担了这一趟差旅。

但投身Web3确实需要从心态到行动上“去中心化”——飞机正在滑翔起飞,李逸在关机前收到了瓦猫之夏主会场因防疫要求紧急取消的消息。但和大部分正在出发或已经到达大理的参会者一样,他仍然决定继续自己的大理之行。

原本安排好的活动被化整为零,分散到了宾馆大堂、露营地、餐馆、酒吧和烧烤摊等各种场地之中。

但分布在古城各地的活动仍然面临挑战。一场活动还未结束,就被闻讯赶来的当地政府人员叫停。公职人员叮嘱活动的主持人,一位留学归国的Web3创业者:“我看你们会上外国人很多,千万不要被外国人洗脑啊。”

大理惠风和畅,首尔则大雨倾盆。身处异乡的 Nemo 在韩国区块链周(KBW2022)也饱受震撼。

今年8月,这场面向全球Web3行业者的大会吸引了上万人参加,外来参会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新加坡。Nemo 涉水到达会场,发现展馆里潮气弥漫但人头攒动,地下一层已经淹水的大厅里也有人在谈生意。

首尔市长第一个上台,热情洋溢地欢迎大家到来。不过市长不重要,市场才重要——参会者的热情在见到“V 神” Vitalik Buterin 的那一刻才被真正点燃,这位闻名 Web3 世界的以太坊联合创始人一登台,就获得了远高于前者的欢呼、掌声和口哨声。这位身价几十亿美金,却穿着短袖短裤的青年给 Nemo 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从早上 9 点到第二天凌晨 3 点,Nemo参加了三四场“after-party”,收下了八十多张名片,装满了两个口袋。第二天再去时,他甚至为此专门多背了一个包。

两场大会连接的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李逸和Nemo,冰冷或是火热,其实本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监管环境。

Web3 创业者能不能在中国赚钱?能开展哪些业务?能不能办行业大会?2022 年,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埋没在一片灰色之中。

之所以说“灰色”,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做,但有些关键的事情不许做”——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针对相关领域的政策和条文不下二三十条,口风也越来越严,比如虚拟货币发行。2017 年,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被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2021年,十部门又联合出台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全面禁令”,监管强度再创高峰。

相比之下,美国Web3 创业者对政府机关的感知要弱得多,大部分人不曾也不需要和政府打交道。虽然 SEC(美国证监会)对 Web3 的监管一直跃跃欲试,白宫对于加密货币的定义也模棱两可,但目前,监管层对 Web3 的影响还远未到需要担心的地步。

一名创业者对比两国政府对Web3的态度,“美国政府的态度是‘有惩罚的宽容’——创业者可以去尝试,但要为自己造成的麻烦买单。而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无余地的保护’,从根本上阻止创业者往可能造成麻烦的方向走去”。

所以在中国政府强监管环境下,疯狂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同时被监管改变的,还有Web3的用户们。

相比 Web1 和 Web2 两场革命,Web3天生与大众有更强的关联性——尤其是不少冲击常识的“暴富神话”:投资空气币可以赚钱,玩游戏可以赚钱,买张图可以赚钱,跑步也可以赚钱。

Web3也确实给国外用户带来过财富体验。

成立于去年的国外明星公司STEPN,其用户购买NFT运动鞋进行步行、慢跑或跑步等活动来赚取游戏代币GST,高级玩家每天走或跑步一小时可以赚取300-450美元。另一个美国主打加密游戏货币的公司,支持用户每天在上面玩游戏、创建游戏地图,项目最热门的时候,活跃玩家每个月都能有不低于1000美金的收益。

更不用说那些大量持有token的用户。硅谷一家 Web3 公司技术部门员工,就能借着公司 token 上线 Coinbase(美国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机会,把自己购得的 500-1000 万 token 变现,然后直接搬出公寓,入住加州 300-500 万美金的豪宅。

一名相关领域的创业者告诉36氪,他们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美国有近一半的人听说过Web3,其中两成以上的比例能够明确说出Web3是做什么的。“美国用户已经被区块链教育过了,大家对Web3的期待值也很高”。

因为监管相对较松,美国的Web3项目源源不断地产生,“总有项目带给人新的机会,用户在这个‘赌场(项目)’里损失钱了,就会去下一个‘赌场’里试图赢回来”,这名创业者告诉36氪,“所以美国用户的赌性其实是越来越高的,长此以往,可能会变得很疯狂”。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的强监管属性,正将“赌性”与“热情”一起拒之门外。虽然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希望监管来得更早、更彻底。

兰江(化名)今年大四,现在他已经删掉了手机里所有的数字藏品软件。此前,他在半年里注册了多家数藏平台的账号,花费少则数百、多则数千元购买不同的 NFT。最多的时候,他直接将父母打给他的半年生活费all in。

兰江并不觉得数字藏品真的有价值。他只是坚信,“我不会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但和室友说完这句话的一个月后,他眼睁睁看着账户里的数字跌没了一个零还不止。

现在,兰江的账户里还有不少打一折都卖不出去的“垃圾”,但他已不愿再沾边,“别炒了,快跑。”是他在退群前留下的最后一句。

“对散户来说,这东西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它不像炒股,炒股还可以靠常识。赌NFT,毫无常识可言。”一名“损失惨重”的Web3用户告诉36氪,“非常失望,以后绝对不会再碰了”。

“我认为 work to earn(通过工作赚钱)是正常的,但 play to earn(通过玩游戏赚钱)或run to earn(通过跑步赚钱)这些都是没道理的。你玩个游戏、跑个步给谁创造价值了呢?”投身 Web3 创业的百姓网创始人王建硕说。

虽然被强监管束缚了手脚,但李逸仍然表示自己理解强监管的必要性。“人就是这样的,一说能挣钱什么事都敢干。没有监管就必然会出现投机。”

两种未来:走与留

李逸和Nemo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外界盛传着关于 Web3 的各种暴富神话的时候,两个人仍然在勤勉认真地攻克技术、打磨产品,并在受访时极力希望打破大众对 Web3 的偏见——他们反复对36氪强调:“这个行业并没有被镰刀型创业者主导,大多数人不是为了追求一夜暴富。”

但几乎同一时间开始Web3创业的两个人,正被日积月累的点滴,推往非常不同的方向。

Nemo依旧信心十足。他在夏天快结束时飞去深圳见了几家国内基金,不久后又在韩国接到了几位投资人递来的橄榄枝。但是他对此非常谨慎,“越是在充满泡沫的行业中越要寻找长期主义的股东。”当36氪在 Nemo 硅谷的办公室里询问他是否会连续创业直到成功时,他看了眼窗外说:“我相信我现在做的事情就能成功”。

希尔斯伯勒的山陵上伫立着很多光辉的豪宅,那是很多已经成功的同行们的家。Nemo也经常被邀请过去参观,站在昂贵精致的手工编造地毯上,他通常会发出礼貌的赞叹。但对他来说,现在重要的不是怎么住上这样的房子,而是怎么把住在里面的人变成自己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在美国的Web3环境里,这是一个正常的进程——已经不用为钱发愁,Nemo 大多数时间都在硅谷,见人、拉客户,并适时扩大企业规模。如今团队已近20人,下一阶段,他考虑的是,打磨产品、接待更多的客户。

而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李逸还在等待今年10月底去美国“探索新的可能”,最好能争取拿到融资。对于这个不到10人规模的项目来说,这事关生死。“现在如果什么都不做,我们撑不了几个月。”这是李逸最坏的打算。

2022 年已接近尾声,中国的Web3创业者们至今还没解开“钱从哪来”的第一题和“政策往哪去”的第二题。相比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Nemo,李逸这一方的时间表明显落后了。

也许未来美国或新加坡才是李逸们的主阵地,在Web3领域,那里有更积极的投资环境和退出条件。这也意味着李逸们可能需要离开故乡,大部分时间留在海外。

另一则不详的隐喻是,不光中国,一些美国的 Web3 公司也会雇佣中国工程师员工。因为在物价差异下,华人工程师/开发者的价格比美国员工低得多。如果在二线城市招人,一名华人开发者的薪资通常只有硅谷同岗位开发者的 1/3。而且华人更加勤奋。

而在招聘做商务拓展的员工时,大家的共识是“尽量找美国人”。因为客户的母语都是英语,美国员工跟他们沟通起来更顺畅。

“中国软件工厂”的命运,曾经在Web2时代逐渐消失,却在Web3这个新领域再次重演:虽然一些在一线干活儿的员工在中国,但老板、公司和钱却在海外。

Web1发源于美国,Web2时代中国不仅迎头赶上,还成为全球第一梯队的互联网强国,然而Web3时代与中国是什么关系?中国的科技媒体在激烈讨论中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中国Web3没有前途”,另一派则坚称“Web3革命一定发生在中国”。没有人知道答案。

当然,在忧虑中国会否在Web3上落后之前,先要回答的是,Web3是否代表着未来的先进生产力?因为方向永远比方法重要。

“未来十年,Web 3很可能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放大器与时代机遇。”这是28岁从字节退休的程序员郭宇的微博放言。

有人则在提示Web3的风险。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平台上表示,“Web3未来会有很多次清零,Web2清零是风险投资承担,Web3清零是公众市场承担。”他感慨,“Web3,X2Earn/发Token获客,ICO扩张。人类商业在获客和融资上越来越激进。”

在犹豫和观望之中,Web3这艘大船正在肉眼可见地离我们远去。我们究竟是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机会,还是规避了一个巨大的风险?答案还留待时间揭晓。

(感谢36氪刘士武、郭鹏超对本文的贡献)

联想拯救者Y70评测:穿上正装,依然野兽

“游戏手机”作为市场上比较特殊的细分品类,市场大盘始终没有太大变化。在小雷看来,“游戏手机”的产品思路没有问题,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最出色的游戏体验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朝着这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可能“想当然”了。

眼看时间来到2022年,我们发现当前游戏手机的确变得不一样了——仿佛是一位战士脱去了铠甲,穿上了西装。然而,尽管外观改变,但内在依然不变,游戏手机骨子里的性能表现、游戏适配依然得到保留,外观设计变得收敛,不意味着内在不够强大。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今天要评测的拯救者Y70就是这么一款产品,在外观设计上它和前代产品相去甚远,但内在的性能释放、游戏适配等表现却依然是令人印象深刻,只不过手机身上出现这种变化,也的确让小雷有了一些想法。

外观设计大变样,从张扬到收敛

在外观设计上,联想拯救者Y70和前代产品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甚至手机背面也用硕大的“LEGION”英文商标取代了此前的“三叉星”logo。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或许,这样的外观变化也意味着产品思路的变化,现在的拯救者Y70不太像一台“游戏手机”,而是一台“游戏表现很突出的正常手机”,或者说是一台“轻薄性能手机”。

拯救者Y70的设计元素非常丰富,比同价位的传统旗舰手机不遑多让。铝合金材质金属中框和AG雾面玻璃后壳的加入,让手机整体的质感上升了一个层次,方正、直角边框的设计元素,则让拯救者Y70多了一份“潮流”气息。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如果我们抛开过往对拯救者手机的固有认知,只讨论手机本身的话,小雷觉得拯救者Y70的设计还是比较符合主流审美的。中央挖孔、四边框几乎等宽都是消费者比较认可的设计样式,再加上7.99毫米的厚度,拿在手机的第一印象竟然是“时尚”、“轻薄”这样的词汇,和前代产品接近1CM厚度、超200克体重这样的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屏幕的显示素质算是行业中的平均水准,但也有144Hz刷新率和动态策略作为卖点支撑,该屏幕的表现还是符合预期的;后置相机系统回归到三摄矩阵,模组设计上呈“阶梯式”,整体而言不功不过。

最后总结一下,联想拯救者Y70外观变化的根本好处,自然是扩大产品的目标受众,从过去的“硬核手游发烧友”变成追求极致性能的消费者。随着设计的改变也意味着产品赛道的切换,正如联想自己定义的这样,新品已经不是“游戏手机”,而是“性能手机”。

性能释放依然稳,跑满游戏很轻松

和前代产品相比,联想拯救者Y70无论是重量还是厚度有了明显的缩减,握持感受得到极大提升。但对应的,“瘦身”也意味着前代产品中的一大卖点——内置主动散热风扇被移除,客观上散热能力很可能会出现下滑。那么,拯救者Y70的游戏表现会变差吗?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没了主动散热系统,但依靠高通骁龙8 芯片的出色能耗比,还有更强大的“霜刃Mobile”液冷被动散热系统,拯救者Y70的性能释放反而有更好的表现。

在跑分方面,室温25摄氏度、无任何辅助散热手段的情况下,拯救者Y70的安兔兔跑分轻松突破110万;在GeekBench 5.4.1版本的跑分测试中,也轻松跑出了单核1316分、多核4104分的成绩。在3D Mark的Wild Life项目中,拯救者Y70的成绩为10913分,这些分数大体上都处于我们测试过的高通骁龙8 手机中上游位置,跑分成绩和前代机型对比提升相当明显。

(图片来源:雷科技制图)

综合来看拯救者Y70虽然没了主动散热系统,但性能释放依然相当稳定。全新的霜刃M液冷散热系统。通过十层散热堆叠,将高达5047mm²,厚至0.55mm的VC均热板塞入手机中,而这也是行业少有如此大体积的散热VC。更轻薄的体型却实现了更好的性能发挥,看来只有科技的进步才是最大的“杀招”。

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看游戏表现,毕竟“拯救者”就是专业的游戏电竞品牌,旗下的手机在游戏方面自然不能掉链子。

从结果来看,拯救者Y70玩游戏时的性能表现和软件跑分差不多,简单总结就是“性能释放强大”,同时温度控制也比较出色。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拯救者Y70提供了“节能”、“均衡”和“野兽”三种游戏模式,测试对性能要求不太高的《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时小雷选用的是“均衡”模式,而测试《原神》,则是火力全开地切换至“性能”模式,来查看帧率和发热表现。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在《王者荣耀》120fps模式中,游玩30分钟的情况下游戏平均帧率达到了119.8fps,可理解为基本没有帧率浮动;以90帧模式游玩《和平精英》30分钟后,监控软件显示平均帧率达到了89.5fps,基本可以认为以“均衡”模式游玩这两个游戏完全没有压力,都可以做到“满帧运行”。

(图片来源:雷科技制图)

而这时候手机背面最高温度也仅在36℃上下,不会给人带来“烫手”的感觉。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以最高画质、60帧模式游玩30分钟《原神》,可以明显感觉到开启“野兽模式”之后机身发热有一定提高,但游戏的帧数表现的确相当稳定——达到了惊人的59.9fps。

(图片来源:雷科技制图)

可以说,拯救者Y70征服《原神》已经完全不在话下,无论怎么游玩都能有非常畅快的体验。同时,虽说手机温度有提升,但也不过是在42℃上下,这时候配合拯救者或者第三方的散热背夹使用完全可以轻松驱散热量,不用担心会有“烫手”现象。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简单总结,虽然拯救者Y70机身变薄、变轻,设计也趋于大众化,但其游戏表现依然出色。这种变化当然是一种好事,“性能手机”不需要牺牲普适性也能获得性能层面的强化,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游戏体验,无论对拯救者手机还是对手机行业来说,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周边功能有调整,一切向“日用”看齐

定位从“纯粹的游戏手机”变成“轻薄性能手机”,自然意味着周边功能会有调整,让手机本身更适合日常使用,而不是只为个别小众场景服务。这里,小雷简单汇总一下拯救者Y70身上的变化。

第一个,影像系统的增强。这一次,拯救者Y70将后置相机升级为三摄系统,其中主摄为50MP,同时还有两枚功能性摄像头“打辅助”,以提供超广角、微距等功能。前置摄像头也有16MP,综合来说规格有了不少提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在成像效果方面,拯救者Y70白天的表现,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能有准确的曝光,色彩表现也更倾向写实风格,能够相对准确地还原肉眼所见。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只不过,可以见到锐化的痕迹依然存在,考虑到拯救者Y70也不是主攻拍照的产品品类,这样的拍照表现称得上符合预期。

只是小雷想要说的是,在弱光环境中其实拯救者Y70的表现反而是“超出预期”的,哪怕光线不足依然有非常不错的色彩还原,而且画面噪点很少,看上去非常舒服。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考虑到这是一台“轻薄性能手机”,性能才是重点,所以说这样的夜拍表现自然是超出预期的。能够较好地记录眼前所见,发到朋友圈中能有不错反响,这就足够了。

第二个,充电系统的调整。联想拯救者Y70在充电上最明显的变化是将两个USB-C充电口调整成一个,随机附赠的充电头为68W,换言之最大可以提供68W的有线充电功率。官方数据显示,拯救者Y70 34分钟可让手机充入80%的电量,速度够用。

虽说手机的充电模式、功能变得和常规手机差不多,但拯救者Y70还是提供了一些有利于游戏场景的充电功能,比如说“旁路充电”技术,能够让手机在一边充电一边玩游戏的时候有效降低发热。

(图片来源:雷科技制图)

第三个调整,是系统层面。全新的ZUI 14在UI逻辑、使用交互上更贴近常规智能手机,仅在一些功能上提供游戏专属优化。比如说,我们玩游戏时可以在屏幕左上角呼出“游戏增强控制台”面板,除了能够监控频率、温度等信息外,还可以快速切换性能模式和开关个别功能。

(图片来源:雷科技制图)

随着这些功能的调整,拯救者Y70的“日用”属性明显得到增强,在不需要打游戏的情况下它只不过是一台正常的、可日常使用的普通手机,同时在性能、系统等多方面优化的支撑下,有很不错的体验。

在“常规手机”的框架内,做“游戏利器”

总体而言,使用拯救者Y70的时候小雷已经不觉得这是一台极端、硬核且抛弃一切的“游戏手机”,无论是设计、功能还是日常体验,它都是一台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旗舰性能产品,只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对游戏场景进行了强化,因此拥有更强于常规手机的游戏表现。

对于这种变化小雷愿意给予肯定,拯救者Y70在游戏表现基本没有降低甚至更强了的情况下,设计变得更符合大众审美,体验上也贴合主流表现,既保留了产特色,也让外观和功能完成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可以说同时讨好了游戏玩家和非游戏玩家两种群体。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个人认为,这种变化非常重要。对于拯救者手机来说,在如今游戏手机大盘一直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死守此前的“发烧友”路线很可能会走到绝路,这时候下定决心走出去,去更广阔的赛道并凭借差异化体验赢得消费者关注,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在同价位产品中,拯救者Y70的设计符合大众口味,但在体验上不光能满足流畅、好用等基本要求,更可以提供不俗甚至是顶级的游戏体验,“性价比”、“游戏表现出众”等标签再加上主流的外观设计,或许可以让拯救者Y70杀出一片天地。

未来拯救者手机继续更新,小雷认为联想也应该坚持这一路线,在常规产品的思路中寻求差异化,好的产品终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只是厂商需要多一点的耐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