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无双310级武器(兄弟,你玩CSGO皮肤吗?赛睿Rival310 CSGO咆哮版游戏套装体验)
三国无双310级武器文章列表:
- 1、兄弟,你玩CSGO皮肤吗?赛睿Rival310 CSGO咆哮版游戏套装体验
- 2、小小探针,学问很大!俄式导弹有一根长针?为何中美导弹都没有?
- 3、魔兽怀旧服中普通玩家看不懂的几件神器
- 4、2021年度国外军工材料技术重大发展动向
- 5、重型武直过时了?顶配直-10足够强大,满足075所有需求
兄弟,你玩CSGO皮肤吗?赛睿Rival310 CSGO咆哮版游戏套装体验
Rival310应该算是Rival系列中的第五种产品了,从Rival700开始这个系列开始针对亚洲人的手型调整了尺寸,比RIVAL300更小巧,也更容易掌握,一经推出就让众多钢厂粉高潮了~李哥也是,而我们都知道赛睿一直和CS有着不解之缘,前两年也联合V社推出过渐变之色和暴怒野兽涂装的Rival系列鼠标,这次的涂装品质再次升级~取自CSGO中的违禁品M4A4咆哮,因为曾经咆哮涂装涉及侵权和抄袭,所以非常具有争议性,也正是这一点这次推出的Rival310与Qck Limited的咆哮套装更让大家欲罢不能,李哥也在第一时间拿到了这套产品,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是合作版,所以包装上看不到了经典的黑橙配色,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CSGO气息,这无处不在的咆哮图案可以说是非常的骚气了,一见钟情,别无其他!
鼠标包装内部对于产品的保护相当的到位,厚实的发泡海绵把鼠标牢牢的卡在其中,鼠标顶部和上盖接触的部分也有海绵垫,想的非常的周到,基本上杜绝了划伤鼠标表面的可能,nice!
Rival310的右手人体工学设计对于手掌的支撑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掌心饱满,弧度适中,不会有顶手心的感觉,顶部最高点的位置能保持在大多数人第二指节左右,所以只要你的手不是特别的小,都能很好的掌控这只鼠标,充分体验到它人体工学的舒适度。
左右高度不对称也能更好的贴和手掌,握持起来也更自然,横向的最高点也保持在食指和中指接触的位置,X轴和Y轴的最高点配合的恰到好处,才能将鼠标的舒适度最大化,在这点上RIVAL310做的非常棒(大多数大鼠小鼠都以手掌18cm为例,李哥也正好是这样的标准手长,在正常握持的情况下这个最高点在第二指节打弯的位置鼠标点击起来会更舒适,抓握的话算我没说~~)
鼠标左右两侧依旧采用了橡胶材质防滑的解决方案,不过这也一直是前几代Rival一直被吐槽的地方,为了能找在耐磨与防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满足广大游戏玩家的需求,赛睿也一直在优化和改善,这次310给李哥的感觉是防滑效果和手感都不错,但是耐用度这个东西现在还不好说。
不过这种阴刻的纹理按理来说肯定会比凸起的颗粒更耐磨一点点,但是时间长了还是不太好清理,李哥一般都是拿牙签儿慢慢的挑出里面的泥。。。侧键的位置比较靠上,给拇指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侧键的手感很脆,没有空键程的问题,这点也很nice!
Rival310的左右键采用了分离式按键设计,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空键程的问题,按键微动使用了目前最高规格的国产欧姆龙7N50M,理论上拥有五千万次的点击寿命,手感清脆,按键压力始终,回馈非常干净,玩FPS和MOBA游戏都没问题,左右键手感差异也控制的非常出色。
鼠标滚轮的刻度感很明显,滚动起来比较舒适,但李哥感觉这滚轮的高度有点低,食指用起来不太顺手,中指OK的。滚轮上方是DPI切换按键,板载内存中可以储存两档DPI设置。
在很多销售页面上都说rival310的表面是类肤,但实际使用过后李哥并不觉得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类肤涂层,从触感上来说这个涂层并没有类肤那么涩,磨砂手感更细腻,但是触感会感觉比类肤涂层稍微硬一点点,使用寿命上应该会比传统类肤涂层强,不会那么容易打油。
咆哮涂装的细节非常的不错,效果很撩人,尾部的赛睿LOGO也换成了CSGO的LOGO,搭配上咆哮的大嘴巴,还别有一番风味。
鼠标底部的设计比较简洁,贴脚的材质为特氟龙,平整度很不错,也很顺滑,Rival310的引擎采用了赛睿独有的Truemove3,最高可达到12000DPI,最大加速度50G,最高速度可以到350IPS,可以说是目前顶级的光学引擎之一,那它的truemove3的名字由来是什么呢?经过大师级Pixart的专业调校,truemove3引擎可以在100-3500DPI之间实现真正的1:1的鼠标轨迹追踪,真正的做到指哪打哪。
驱动中识别的Rival310并没有涂装~这一点实在是差点意思,逼格一下子就降低了呀!驱动中的功能还是比较全面的,2挡DPI调节,鼠标加速度开关,鼠标轨迹修正开关以及鼠标回报率的调节功能,滚轮和尾部LOGO都支持RGB灯光效果。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配套的Qck LIMITED,这个版本的Qck其实出了没多久,之前的黑白格款在刚出的时候引起了不少关注,使用后感觉太滑了。。。但是后期慢慢的就杳无声息了,可能还是因为QcK Heavy的手感太经典了,而且6mm的背胶会给你完全不同的手感,所以在相同价位下很多玩家还是会选择QcK Heavy。
上一次的暴怒野兽版本使用的是比较常见的4mm规格,赛睿从玩儿画儿开始就一直使用这个系列,这次改成QcK LIMITED李哥认为是强行推一波新吧,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推出4mm版本的新图案鼠标垫了,可能是想逐渐的用LIMITED取代吧。这款垫子的尺寸是450 400*3mm,和4mm版本长宽一致,但是厚度减掉了1mm,LIMITED有锁边工艺,而老的4mm版本是没有的。
在官方给出的数据中显示QcK LIMITED的编织工艺和QcK Heavy是不同的,除了油墨印刷之外的顺滑度提升,新的编织工艺也对顺滑度有一些加成,所以双剑合璧让LIMITED滑的不像个布垫,和传统布垫的手感有很大的差异,刚开始用起来还真有些不适应。从上图看表面的编织工艺和图案的细节都非常的精细,质量还是非常的过硬的。
锁边工艺是传统布垫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基本上杜绝了编制面与底材脱胶的问题,延长了鼠标垫的使用寿命,所以现在有很多厂商都会对旗下的传统布垫进行锁边,通过细节的拍摄其实也可以看出QcK LIMITED的锁边工艺也很精致,基本看不到什么线头的问题,对于有强迫症的我来说很nice!
鼠标垫的底材仍旧选用了天然橡胶这一材质,柔软度比较适中,味道是有一点点,但是晾个半天一天的基本就散的差不多了,刚打开时有一点点铺不平,反卷个几次基本上就能铺平了,在平整度上我个人感觉会比4mm版本和QcK Heavy更出色,应该是在天然橡胶的发泡上进行了调整。
在拍完东西后李哥就迫不及待的插上鼠标玩起了CSGO,这游戏里有咆哮皮肤再加上外设咆哮皮肤,这BUFF加成可以说是非常的屌了,绝不猥琐,永远正面刚枪!
在实际的游戏体验中Rival310的手感真的是让李哥爱不释手,左右的收腰对于频繁抬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提高了防滑的效果,让鼠标更好抓起来,背部线条比较柔和,不会觉得顶手,而且鼠标的高度也比较适中,握起来操作也非常的灵活,鼠标垫呢手感非常的细腻,但是最大的特点呢还是滑,刚开始拉枪还真有点不适应,平常李哥400DPI 2.4的灵敏度,调到了2.1左右才觉得找回了手感,由于厚度的问题和QcK Heavy手感差别真的好大,如果你是Heavy的用户这真得很难适应,但你用的是卓威的GSR的话用这款垫子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但它还是比GSR滑好多,但是这么骚的涂装配色CSGO粉真的很难不剁手呀。。。。
这次的体验感受就写到这里了,最后再来几张套装写真吧!!
小小探针,学问很大!俄式导弹有一根长针?为何中美导弹都没有?
这是铁翼飞旋小姐姐,不久前,央视军事美女记者庄晓莹,在训练场体验我军的“低空杀手”前卫-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莹莹大呼,这导弹太重了。前卫-2导弹的武器系统总重18公斤,其中导弹本体重为11.32公斤。
前卫-2导弹是我国第三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打击高度在10米~3500米,距离在500米~6000米的空中目标,前卫-2导弹的飞行速度可达600米/秒,具有极高的毁伤概率和抗干扰能力,性能超越著名的美式“毒刺”导弹。
由于射程比较远,前卫-2导弹很重,全重达到了18公斤。相比较,美国毒刺重量为15公斤,国产FN-6导弹重量为16公斤。俄罗斯针-1导弹的重量为17.8公斤。
很多网友很不以为然,认为18公斤的单兵防空导弹并不重,其实,你去扛个十分钟也要叫苦。36斤重的导弹,在稳定肩抗同时还要迅速准确地瞄准,这对于导弹射手的臂力是很大的考验。因此便携式地空导弹射手需要比较强壮的士兵,并加强上肢和躯干的力量锻炼。
在今年的国际军事比赛中,“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项目是非常好看的一个项目,中国队以20分20936秒夺得第一名,晴空大赛我军导弹百发百中,这款中国“毒刺”功不可没,力压俄式导弹。在“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比赛中,每个组都要打三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凭借手中有前卫-2导弹,我军参赛队员摧毁了所有空中来袭的目标,打出了好成绩。
细心的网友发现,参赛的俄罗斯队所使用的“针-S”(萨姆-18)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头部有一个很奇怪的“探针”。央视军事美女记者,铁翼飞旋庄晓莹小姐姐在体验国产前卫-2导弹时,大家发展这款导弹的头部也有一个凸出的像探针一样的部件。
按道理,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是采用红外制导的,导弹头部应该安装着红外导引头。在人们印象里,带有红外导引头的导弹的头部形状应该是半圆形的才对。例如美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中国的霹雳-8空空导弹,其头部都是半圆形的。美国的毒刺等典型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头部也是半圆形的。那么,俄罗斯“针-S”和中国“前卫-2”导弹头部的“探针”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这个“探针”叫做激波针,是俄罗斯的“针-1”和“针-S”防空导弹的特有设备。主要用于减少阻力,增加速度,加大射程。
针-1式9K310地空导弹系统,导弹型号为9M313,导弹长1.57米,系统总重17.8公斤,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导弹飞行速度平均570米/秒 , 最大速度880米/秒,有效射程5200米,制导方式采用双色红外导引头,战斗部装填390克高能炸药。“针”式导弹的头部装有整流锥,由一个椎体头部和三根支撑杆组成,可以增大导弹的速度和射程。“针”-S导弹是是“针”式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增程改进版,头部的整流锥改进为一根激波针。
通常情况下,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红外导引头,最理想的弹头形状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半球形,而球形的钝头的空气阻力比较大,在数倍音速飞行的情况下会产生弓形激波,进而带来较大的波阻,严重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所以超音速飞行器在理论上需要采用非常尖锐的头部。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设计上的矛盾。
俄国人比较心灵手巧,他们直接为导弹头部加上一个细长的“探针”来解决。钝形弹头安装激波针可以将激波推离,从而减小头部气动压力,降低阻力。从而使“针-1”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880米/秒(2.6马赫)。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美的便携式导弹为何不用这个激波针?
因为,钝头体的飞行器在超声速特别是高超声速条件下,其前缘会形成头部弓形激波,进而带来较大的波阻,严重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相关研究表明,高超声速条件下,钝前缘安装激波针可以将激波推离物面,从而减小头部表面压力,是减小超声速钝体阻力的有效方法。但在低超声速,特别是一些巡航速度不高(马赫数 Ma=1.5 左右)的导弹中,为满足射程等相关要求,对激波针减阻的使用价值还有待进行验证。
也就是说,激波针对于高马赫飞行体的减阻效果明显,例如很多潜射弹道导弹都在头部安装减阻杆,其实就是激波针。但在低马赫(1.5~2.5)导弹上是否要安装激波针,还存有争议,因为这玩意会影响红外导引头的性能发挥。
因此,中美的导弹索性不用激波针,无非就是速度比俄式导弹低一些,但导引头性能大增。美国毒刺导弹的命中率极高,但飞行速度没有俄式导弹快。此外,法国西北风和中国FN-6导弹则采用了很尖锐的金字塔形的菱形头罩,同样是大幅度提高了飞行速度。
中国前卫系列导弹比较特殊,一开始也采用了激波锥,但后期就取消了。当初,中国借鉴俄式9K38“针-1”导弹研制成功了“前卫-1”导弹,随后又研制出了改进型的“前卫-2”导弹,由于是借鉴俄罗斯“针-1”导弹技术,因此也跟俄罗斯导弹一样安装了一个“探针”。
本文开头央视铁翼飞旋庄晓莹小姐姐扛的那枚前卫-2导弹,就有一个探针。这枚导弹应该是早期出品并装备部队的,而近几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新型前卫-2/前卫-18导弹,就没有了激波针,但作战性能照样压倒了俄罗斯的“针”系列导弹。
魔兽怀旧服中普通玩家看不懂的几件神器
一,侏儒洗脑帽
这是一件工程学的制造物品,粗一看只加14的精神,没暴击,没法强,没耐力,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一件称职的装备。但是它在PVP中有着出乎意料的奇效,比如战歌峡谷旗手在拿旗之前只需要洗掉对手,就可以避免各种穷追拦截,甚至如果在战场的门口,这件装备还可以让敌人逃离战场,形成一个10V9的局面,简直堪称神器,在阿拉希中,一个盗贼带了洗脑帽就有机会在猎人的防守下公然开旗,这是什么概念,想必等国服开放了PVP战场,大家就可以看到各路神仙带上这件装备秀操作了。
二,亚考尔的阳炎刀
这个匕首可以说是一件半神器,对于切割贼来说可能有点鸡肋了,因为盗贼副手的快慢并不影响能量的获取速度,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狂暴输出战士,尤其是拥有了一个非常棒而且非常慢的主手武器的狂暴战士来说,阳炎刀就太强了.。首先对于火抗这个属性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只要一个东西,那就是攻速! 1.3的攻击速度是WOW目前位置速度最快的武器之一,作为狂暴输出战士,想要做到最大输出,保持无限狂怒的30%攻击速度提升是必须的,那么就要保证有30%的致命,相应的12%左右的命中,最少也要10%的命中,达到这个数值,AP可能会有损害,不过不要紧,我们把阳炎刀放在副手,通过无尽的怒气来获得更大的伤害,保持狂怒的阳炎刀,基本0.9秒攻击1次,收益就远远大于装备本身。
三,恶魔之击
还是那句话千万别看物品等级,如果上面说到了阳炎刀是一件半神器,那么恶魔JJ它不仅对于盗贼,对于战士来说都是一件真真正正的神器。首先,恶魔JJ可以双持,双持恶魔JJ的盗贼伤害根本就是bug,出了特效,刷刷几下子敌人的血条就被融化了。那个曾经被称为盗贼皇帝的男人Shurrik,就是一个双持恶魔JJ的玩家,在他的视频中我们除了可以观摩到那技高一筹的操作之外也能欣赏到那赏心悦目的暴击伤害。当然恶魔JJ对于狂暴战也是区别于其他副手武器提升至少一个档次的装备,因为恶魔的特效是一个BUFF,在这个BUFF触发时你的所有攻击都会产生暴击,请注意是所有攻击,包括主手,这样战士的怒气就像开了挂一样暴增,伤害简直无法形容。现在随着怀旧服日程的临近,那些对此抱有幻想的玩家终于有机会圆梦了。
四,剑师护手
剑师护手掉落于世界的一件装绑,你千万别看他物品等级低,就便宜出售,它在高级副本中的作用可能会吓你一跳。首先很早之前就有各路大神科普过近战输出的机制,这里贴一下:在副本里BOSS被视作63级生物,近战物理白字攻击(非技能攻击)有40%的概率会造成偏斜,这个概率是固定的不受任何条件影响,假设武器技能为300则只有70%的正常伤害,也就是总的来说有12%的伤害是浪费在偏斜上的;而每提高1点武器技能就会增加3%的偏斜伤害,也就是说武器技能310的时候偏斜不会损失任何DPS,这就相当于巨大的DPS提升,通过人类/兽人的剑/斧专精加上剑师护手就达到了。所以请不要轻易判定怀旧服任何一件装备的价值,出售之前多问问,多踩点才能保障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五,提布的炽炎长剑
在怀旧服如果千金马对大部分玩家来说是一个坎的话,那么这件装备的保守价值估计在1W-2W之间。粗略一看,0属性加成,秒伤不高,装备等级也不高,甚至还不如MC掉落的残忍利刃,但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怀旧服之经典除了宏大的剧情和各职业之间多样性的玩法外,武器的学问也是很深的,提布就是这样一把隐藏的神器。主手2.9的攻速,在60级只有两把武器可以达到这个高度,一把是提布,一把是高阶督军的单手剑,暴雪为什么要把它设计为2.9,因为伤害计算的公式和它密切相关,出血的伤害计算公式:武器本身伤害(上限~下限)+强度/14*武器速度。某大神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攻强1500左右的时候(团本在BUFF的支持下很容易达到),出血贼武器输出的排名如下:
NO.1:格雷希尔,毁灭之黎明 443-562
NO.2:高阶督军之剑 466-535
NO.3:遗失的义肢 444-554
NO.4:上古其拉撕裂者 430-529
NO.5:提布的炽炎长剑 424-506
NO.6:谴责者 413-515
NO.7:苍穹击碎者 410-491
NO.8:噩梦之刃 404-490
NO.9:多彩之剑 400-492
NO.10:黑龙之爪 396-485
NO.11:放血者维斯卡格 394-481
NO.12:碎脊者 393-478
NO.13:磨砂战锤 391-475
请注意以上所有的武器,除了提布,在开服的3个月内都是不开放掉落的。而仅仅比提布好一位的其拉撕裂者,其副本官方最少也要1年以后才会考虑开放。所以一件装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还在于其产出的时间。
2021年度国外军工材料技术重大发展动向
连续复合材料公司利用连续纤维3D打印的翼梁组件 。
原子分辨率下氮化镓-砷化硼异质结构界面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IBM公司展示的2纳米晶圆 。
包裹在碳化硅中的碳纤维细丝的显微照片。
研究人员展示的真实和模拟的玻化剂复合材料。
荷宇航展示的“多功能机身演示器”8.5米长下机身蒙皮。
电子芯片封装中的热管理示意图。
MXene的层状结构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固体润滑剂。
极端辐照条件下的合金。
台积电将半金属材料铋成为2纳米走向1纳米的秘密武器。
复合材料弹壳子弹。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增长严重受限。但新冠病毒挡不住科技进步的步伐,军工材料作为最基础也是最前沿的技术,在装备更新换代发展需求的牵引下,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依然可圈可点。
2021年,复合材料发展势头强劲,在航空航天和兵器领域的应用探索方面均表现亮眼;针对不同应用环境,闪现高性能耐辐照、耐磨等新材料;2纳米制程芯片点亮了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发展的高点,铋材料又为1纳米制程芯片开辟道路。此外,新算法的推出,也加快了依赖组分设计的各类无机化合物、高熵合金材料的发现。2021年1月19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开展了“2021年度国外军工材料重大动向”评选工作,本着重大性、先进性、引领性、基础性四大原则,从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关键原材料等五大领域共计158条发展动向中,遴选出以下十条重大技术动向,供决策机构、科研单位和广大读者参考。
美国空军成功验证连续纤维3D打印机翼翼梁
快速生产和低成本灵活定制是当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面临的重要需求。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高度关注连续纤维3D打印技术,希望其能成为替代传统复合材料制造方式的突破性技术途径,降低复合材料部件的成本和交货时间。2021年4月,美国连续复合材料公司利用专利的连续纤维3D打印技术(CF3D),成功打印了2个2.4米长、1.8千克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翼梁组件,完成了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为期两年的机翼结构制造设计(WiSDM)合同。最终的机翼组件的静力试验结果表明,完全组装的机翼被加载到设计极限载荷的160%。没有检测到对CF3D打印的翼梁的测量或视觉损坏。打印的碳纤维翼梁实现了60%的纤维体积分数,具有大约1%~2%的空隙。这种新型复合材料制造方法的特点是原位浸渍、固结和固化,显著降低了成本和缩短交货时间。全自动工艺具有切割和重新进料功能,可在结构内实现层片下降和可变零件厚度。该项目优化了定向结构纤维,成为了使用定制的CF3D材料解决方案的成功案例,对于昂贵的航空航天结构零件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欧盟试制最大热塑性复合材料飞机机身结构件
热塑性复合材料能够达到钢/铝等传统材料相同的强度与耐用性;同时大幅缩短机体生产/维护周期,显著减重减排。热塑性复合材料是欧盟“洁净天空”2项目开发下一代机身结构的主要验证材料。2021年6月,荷兰宇航联合团队表示,有望制成“多功能机身演示器”(MFFD)最大结构组件(8.5米长下机身蒙皮),显著推进“洁净天空”2项目进展。在项目中,联合团队的目标是研究如何将不同的制造过程有机融合,使结构性/非结构性组件完美集成。为此,联合团队应用新材料,尝试制造了飞机的下机身组件。在制造过程中,联合团队应用了NLR 最先进的自动纤维铺设技术,下半部分原位固化,上半部分通过热压罐固化,充分了解/验证了热塑性复合材料和自动纤维铺设技术对于制造飞机蒙皮、加强筋/底梁/机舱/舱门等结构件方面的通用性。这一开创性试验项目的成功,开创了大型热塑性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的先河。虽然在成本方面,热塑性复合材料件较传统热固性材料件更贵,但从长期收益来看,新材料更具优势。热塑性复合材料比热固性材料轻,基体材料更坚韧,抗冲击损伤能力更强;另外,热塑性复合材料零件结合时,只需要进行加热即可有效连接,无需使用传统紧固件,整体集成性和轻量化优势显著。
碳纤维玻化剂复合材料实现结构疲劳的逆转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比金属表现出更好的比强度和刚度,但易发生疲劳失效。2024年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市值可达到310亿美元,但用于检测疲劳损伤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成本可能高达55亿美元以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正探索用于阻止裂纹在材料中扩展的纳米添加剂和自修复聚合物。2021年1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和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具有玻璃状聚合物基体的复合材料,可逆转疲劳损伤。该复合材料的基体是由常规环氧树脂和被称为vitrimer(玻化剂)的特殊环氧树脂组成。玻化剂与普通环氧树脂相比,关键区别在于当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发生可逆交联反应,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即使在100000次损坏循环后,也可以通过定期加热到略高于80℃的时间来逆转复合材料中的疲劳。此外,利用碳材料在暴露于射频电磁场时发热的性质,可取代传统加热器的使用,用于有选择地修复组件。该方法解决了疲劳损伤的“不可逆”性质,且可以几乎无限期地逆转或推迟复合材料疲劳引起的损伤,延长结构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和运营成本。
碳/碳化硅纤维可耐3500℃超高温度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领导的美国航空航天局“星际探测器”概念研究将是第一个探索太阳系以外空间的任务,要求以更快的速度行进并且比任何其他航天器都要远。为了能够以非常高的速度到达非常长的距离,星际探测器可能需要执行“奥伯斯机动”,这将使探测器靠近太阳摆动,并利用太阳的引力将探测器弹射到深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研发一种轻质、超高温材料,用于探测器的太阳能防护罩。2021年7月,美国高温材料开发商先进陶瓷纤维有限公司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合作开发出一种轻质、超高温的陶瓷纤维,能够承受3500℃的高温。研究人员通过直接转化工艺将每根碳纤维长丝的外层转化为金属碳化物如碳化硅(SiC/C)。研究人员采用火焰测试和真空加热对样品进行测试,这些材料显示出轻质、低蒸气压材料的潜力,扩展了目前碳纤维材料2000℃的上限,在3500℃的温度下仍可保持一定的力学强度,未来有望用于探测器的太阳防护罩。
高性能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可用于下一代核反应堆
核工业对反应堆部件材料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要求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耐辐射性能、高温蠕变性能和抵抗空隙膨胀能力,这是因为材料在受到中子辐射时会形成空腔,从而导致机械故障。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蠕变性能,在高温下保持刚度而不变形,大部分可承受1000℃的高温,但是传统的商用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存在一个缺陷,即在受到极端中子辐射时的抗空隙膨胀能力较弱。2021年3月,美国得克萨斯州A&M工程实验站、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日本北海道大学联合开发出可用于核裂变与核聚变反应堆的下一代高性能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新型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克服了这一问题,将纳米氧化物颗粒嵌入到马氏体金相组织中,最大地减少了空隙膨胀,由此产生的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能够承受每个原子高达400次的位移,在高温强度和抗溶胀性方面都是该领域开发得最成功的合金之一。
轻质复合弹壳将大范围替代黄铜弹壳
当前,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在开展轻质复合弹壳替代传统黄铜金属弹壳的试验和验证。2021年5月,海军陆战队已完成12.7毫米复合弹壳子弹的实验室环境性能验证,准备开展战场试验。与传统的黄铜弹壳子弹不同,MAC公司采用塑料和黄铜相结合的弹壳,实现子弹减重25%,使普通步兵的弹药携带量从210发增至300发。此外,这种轻质子弹还具有更高的精度、初速和更好的弹道性能。使用复合弹壳子弹射击时,由于塑料的热传导性差,子弹的热量不容易传递给枪膛和枪管,可减少快速射击过程中枪管上和枪膛内的热量累积,减缓枪管材料的磨损和烧蚀,延长枪管的使用寿命。同时,枪管和枪膛内累积热量的减少,可以让步枪或机枪持续射击的时间更长。如使用M113速射机枪快速发射1500发黄铜弹壳子弹,会因枪管内热量过高导致子弹烤燃(温度过高足以点燃子弹内的弹药),自发开火;而使用M113速射机枪快速发射复合材料弹壳子弹时,枪管和枪膛内的温度比发射黄铜弹壳子弹时低20%,发射的子弹数量也增至2200发。如试验通过,海军陆战队可能采用12.7毫米复合弹壳子弹替代现役黄铜弹壳子弹,实现弹药减重。
新型二维耐磨材料备受太空飞行器青睐
与石墨烯类似,MXenes材料是一种金属碳化物二维材料,由钛、铝、碳原子层组成,每一层都有自身稳定的结构,层与层之间可以很容易地相互移动。2021年3月,美国密苏里州立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对MXenes材料开展研究,发现这种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抗磨损和润滑性能优于传统的油基润滑剂,可作为“超级润滑剂”,减少未来类似“毅力号”探测器的磨损。研究人员模拟太空环境,对该材料的摩擦测试发现,钢球和涂覆二氧化硅圆盘间的MXene界面在“超润滑状态”下形成的摩擦系数从0.0067 最低可低至0.0017。当将石墨烯添加到MXene中时,取得了更好的结果。添加石墨烯将摩擦进一步降低了37.3%,将磨损降低了2倍,且不会影响MXene超润滑性能。MXenes材料能很好地适应高温环境,为未来极端环境使用润滑剂打开了新的大门。
美国首款2纳米制程芯片研发进展公布
半导体行业的持续挑战是同时制造更小、更快、更强大和更节能的微芯片。当今大多数为设备供电的计算机芯片都使用10纳米或7纳米工艺技术,部分制造商可生产5纳米芯片。2021年5月,美国IBM公司公布了全球首款2纳米制程芯片的研发进展。该芯片晶体管采用三层纳米全环栅(GAA)设计,利用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技术定义最小尺寸,晶体管栅长12纳米,集成密度将达到每平方毫米3.33亿个,可将500亿个晶体管集成在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2纳米制程芯片与7纳米芯片相比,性能有望提高45%,能耗降低75%,能够将手机电池寿命延长四倍,手机只需充电一次就可以连续使用四天。此外,新制程芯片还可以大幅提高笔记本电脑性能,包括提升笔记本电脑的应用程序处理能力以及互联网接入速度。在自动驾驶汽车中,2纳米制程芯片可以提升物体检测能力和缩小反应时间,将极大促进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延续摩尔定律的传奇。IBM计划于2027年量产2纳米制程芯片。
美国开发高热传导率之半导体材料可抑制芯片发热
随着芯片中晶体管数量增加,计算机运算效能不断提升,但高密化也因此产生许多发热点,若无适当的热管理技术,除了造成处理器的动作速度减缓、可靠性降低之外,亦有为了防止过热而需要额外的能源,造成能源效率不佳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18年开发了具有极高热传导率的新半导体材料,由无缺陷的砷化硼、磷化硼所组成,与钻石、碳化硅等既有散热材料相比,具有3倍以上的热传导率。2021年6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利用新半导体材料结合于高功率计算机芯片,成功地抑制芯片的发热,进而提高计算机性能。研究团队将砷化硼半导体插入于芯片与散热片之间,作为提高散热效果的散热片与芯片结合,以实际装置展开热管理性能的研究。将砷化硼基板结合于宽能隙氮化镓半导体后,确认氮化镓/砷化硼界面的热传导率高达250MW/m2K,界面热阻达到极小的水平。进一步将砷化硼基板结合于由铝氮化镓/氮化镓构成之先进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芯片,经确认,散热效果显著优于钻石或碳化硅。研究团队以最大容量让芯片作动,并对发热点进行从常温上升至最高温度的测量。实验结果显示,金刚石散热片的温度为137℃,碳化硅散热片是167℃,而使用砷化硼散热片仅有87℃。此界面的优异热传导性来自于砷化硼独特的声子带构造及界面的整合性。砷化硼材料不仅具有高热传导率,界面热阻也较小,应用作为散热片,将可藉此实现更高的装置作动功率,今后可望应用于长距离、大容量无线通信等高频功率电子领域或是电子封装等用途。
铋材料攻克二维沟道材料晶体管实用化关键难题
随着晶体管的持续微细化,其传导电流的通道越来越窄,需要不断采用高电子迁移率材料。二硫化钼等二维材料是理想的高电子迁移率材料,但将其与金属导线互联时在接触界面会形成肖特基势垒,这种现象会抑制电荷流动。2021年5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牵头,台积电公司等参与的联合研究团队,证实使用半金属铋并结合两种材料之间的适当排列,可降低导线与器件的接触电阻从而消除该问题,有助实现半导体1纳米以下的艰巨挑战。MIT团队发现在二维材料上搭配半金属铋的电极,能大幅降低电阻并提高传输电流。台积电技术研究部门随后将铋沉积制程进行优化,最后台湾大学团队运用“氦离子束微影系统”将元件通道成功缩小至纳米尺寸。在使用铋为接触电极的关键结构后,二维材料电晶体的效能,不仅与硅基半导体相当,且与目前主流的硅基制程技术相容,有助于未来突破摩尔定律极限。该技术突破将解决二维半导体进入产业界的主要问题,是集成电路能在后摩尔时代继续前进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利用计算材料学,开发新的算法,加速更多新材料的发现也是当前材料领域发展的热点。如2021年1月,美国能源部所属的艾姆斯实验室,在《自然计算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文章,这种新算法可以将搜索高熵合金的时间从数周缩短几秒钟。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开发出的机器学习算法,速度比普通方法快了4万倍,使材料技术设计周期缩短近一年。2021年4月,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人员研发了一款机器人,可在8天内自主设计化学反应路线,完成688个实验,并找到一种高效催化剂来提高聚合物光催化性能,这项实验若由人工完成需花费数月时间。日本大阪大学、利用1200种光伏电池材料作为训练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研究高分子材料结构和光电感应之间的关系,成功在1分钟内筛选出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合物结构,传统方法则需 5~6年时间。(胡燕萍 陈济桁 黄培生)
重型武直过时了?顶配直-10足够强大,满足075所有需求
近日,巴基斯坦一民间智库PSF发布消息,称巴基斯坦已经敲定从中国购买30架直-10ME/MP武装直升机,数量大约为30架。该智库表示,直-10ME/MP非常先进,具备类似于美国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性能,足以胜任巴基斯坦对高原作战的需求。并且表示,这些直升机从明年就能开始交付。
图为装备毫米波雷达和新型传感器的直-10ME顶配版。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在分析直-10ME能否满足巴基斯坦作战需要,以及是否能够从性能上击败巴基斯坦原先从土耳其购买的T-129武装直升机。毕竟,在2018年时,正是土耳其的T-129武装直升机,凭借美制CTS800-4A发动机的优异表现,击败了当时动力不足的“白板”直-10,因为巴基斯坦重视高原作战,如果动力不足,在高原战场性能会有很大折扣。
图为我国海军075型两栖攻击舰。
图为直-10ME武装直升机顶配版。
但是在笔者看来,直-10ME依靠改进后的涡轴-9C发动机、新增的6块附加装甲和毫米波雷达、毫米波前后向雷达告警装置、发动机红外抑制设备等先进子系统,击败土耳其T-129重新夺回巴基斯坦30架武直的订单,一点也不奇怪,毕竟性能先进,而且供应可靠,不必担忧美欧制裁。笔者目前最关心的是:075两栖攻击舰,会不会放弃卡-52K重型武直,转而使用顶配型直-10ME。
图为直-10ME武装直升机。
要知道,075两栖攻击舰已经服役2艘了,分别是“海南”舰和“广西”舰,第3艘也快要交付了,但是在他的飞行甲板上,还是只有直-20和直-18两种运输直升机,依然没有出现武装直升机的影子。我们都知道,两栖攻击舰是必然要搭载火力突击型飞机的,这是他的任务决定的。比如美国的两栖攻击舰就搭载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AH-1Z“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等攻击飞机;法国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也搭载了“虎”式武装直升机,俄罗斯当年采购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时,曾计划为其配备卡-52K舰载重型武直。
图为土耳其T-129武装直升机。
两栖攻击舰配备武直的原因在于,其空中输送作战力量和火力的方式,主要是“空中突击”战法。空中突击作战中,通用运输直升机携带作战人员,大型运输直升机携带车辆、火炮、物资、设备,在飞行过程中还需要武直进行护航,随时消灭地面、空中出现的目标,为整个编队安全飞行提供保护。
图为075两栖攻击舰“海南”号,他正等待新型武装直升机的装备。
另外,在作战行动发起之前,武装直升机需要和地面侦察分队协同,提前赶到直升机着陆场周围,清理敌人火力点、据点。清理完成后,需要升高飞行高度,提供持续的、较大范围的着陆场周边敌情侦察。在运输直升机编队抵达时,武直还需要对登陆场进行火力突击,在人员、装备卸载过程中,武直需要低空盘旋进行警戒,确保人员安全着陆、完成部署。因此武直对于两栖攻击舰的作战来说,是绝对必需的,如果没有武直,一次成功、安全、可靠的空中突击行动,就无法发起。
图为较早的直-10ME,没有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告警装置。
但是075型两栖攻击舰,到现在都没有配备武直,这实在是很不寻常,这就像是航母服役了,还没有舰载战斗机一样,始终是一个缺憾。此前有消息称,我国计划从俄罗斯引进卡-52K重型武直,用于075型两栖攻击舰,因为卡-52K的性能非常先进,最多能搭载24枚反坦克导弹,甚至还能挂载KH-35超音速反舰导弹,挂载能力、攻击性能甚至超过了垂直起降战机。
图为满载运输直升机的075两栖攻击舰。
而且卡-52K装甲很厚,全机关键部位具备抵抗12.7毫米口径武器射击的能力,在俄乌战场上,虽然有几架卡-52K被击落,但是飞行员都安然无恙,飞机的机体也保存完好,甚至还能重新启动,由此可见其生存性能实在是没得说。卡-52K飞行速度快,作战半径大,最大飞行速度超过310公里/每小时,最大作战半径超过600公里,转场距离超过1200公里,而且搭载了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发射空对空导弹,堪称是旋翼版的垂直起降战斗机。
如果我国为075两栖攻击舰配备卡-52K,那自然是对075载机量大特点的完美发挥。但是问题在于,俄罗斯正处于多场局部作战行动中,在叙利亚、乌克兰都需要一定兵力,在装备每日损耗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减少外贸订单的交付量,转而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此一来,即便是我们有采购卡-52K重型武直的订单,也不一定就能迅速拿到这款理想的武直。所以,把目光转向国内武直来替代,也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图为美国西科斯基正在 制造的突袭者-X高速武直,他代表未来武直发展方向。
另外,从现代战争的角度来看,重型武装直升机似乎有落伍的趋势。在美国最新的FARA武装侦察直升机计划中,进入最后竞标阶段的是贝尔的360勇士直升机、西科斯基的突袭者-X直升机,他们都属于高速、中型武装直升机,兼具一定的物资装备运输能力。换言之,美国已经明确下一代武直为中型武直,似乎重型武直的市场越来越小了。
图为直-10ME顶配版和直-10ME的低配版主要区别。
原因在于,陆地战场的重要性持续下降,远不如空中、海上战场重要,一场现代化战争,空中和海上的大规模作战,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武装直升机也从过去的主要突击敌人地面重兵集群,变成了远程精确杀伤敌人的个别点目标,提供持续火力支援。由此来看,陆地上已经没有“钢铁洪流”般的装甲集群,供重型武装直升机大展身手了,反倒是对付各种快速 、机动、及时出现的点目标,需要武直在敌人防空火力圈外进行远程猎杀,或者低空快速突破后,进行突然袭击。
图为船坞登陆舰上搭载的直-10武装直升机。
于是,武装直升机也从侧重于航程、挂载,变成了侧重于速度、隐身、电子设备,从这些方面来看,顶配版的“长弓”直-10ME,完全可以胜任,甚至到了无需卡-52K的地步。直-10ME装备毫米波雷达 ,可以对8-10公里的空中、地面目标进行快速发现和瞄准,并且可以在低空飞行时,更好地发现、侦察远距离目标。同时,直-10ME上装备的各种雷达告警、电子对抗、红外抑制装置,也都提升了直升机的生存能力。要说直-10ME还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因为重量的限制,使得他的装甲不足,除了附加装甲覆盖的区域,其余区域怕是扛不住12.7毫米口径武器射击。
因此,“长弓”版的直-10ME已经足够先进,可以满足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各种任务需要,他挂载的反坦克导弹、火箭巢、23毫米机炮可以对地支援,挂载天燕-90等空对空导弹时可以对空防御,他的雷达和电子设备可以帮助他持续压制快速出现的敌人目标,及时的做出交战反应,这就足够了,甚至在电子系统上比卡-52K还要优秀。所以,我国两栖攻击舰也可以大量采用直-10ME,先解决实战需求。
图为俄罗斯无畏级驱逐舰搭载卡-52K武装直升机。
当然,未来还是要发展类似于美国突袭者-X那样的高速武直,也可以使用察打一体无人机部分取代武直的作用,减轻武直的负担。同时,长航时无人机的使用,也弥补了直-10ME航程不够远的缺憾,他们的配合足以胜任我军的作战任务了。所以,在笔者看来,直-10ME解决的恐怕不光是巴基斯坦的需求问题,还有我军自己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