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有些人喜欢天不亮蚂蚁庄园(野史:朱元璋宴请众臣,刘伯温看到2道菜,对徐达说:我们要死了)

导读有些人喜欢天不亮蚂蚁庄园文章列表:1、野史:朱元璋宴请众臣,刘伯温看到2道菜,对徐达说:我们要死了2、脱贫大决战百村行籽粒村:以花为媒生态美 特色为王产业强3、妹夫:你去给我种地

有些人喜欢天不亮蚂蚁庄园文章列表:

有些人喜欢天不亮蚂蚁庄园(野史:朱元璋宴请众臣,刘伯温看到2道菜,对徐达说:我们要死了)

野史:朱元璋宴请众臣,刘伯温看到2道菜,对徐达说:我们要死了

作为一名从农民甚至是乞丐跃升为皇帝的朱元璋而言,他的成功之路充满了传奇。

然而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对于那些随他征战天下的功臣大肆屠戮,又一直为史家所诟病。

人们在为那些死在朱元璋刀下的英雄鸣不平,同时又对朱元璋的无情发不忿。

然而有个问题需要再思考一下,在已经危及生命的情况下,那些人为什么不能顺势放下权势,像刘伯温一样退隐,求得一生的富裕安稳生活?

从这一点上来说,那些被朱元璋杀死的人,真正无辜者恐怕也不多。

仅从后来的史实来看,恐怕也就是刘伯温、汤和、徐达等人才能看得明白,做得得体。

他们密切地关注着朱元璋的心态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次朱元璋宴请众臣,刘伯温看到2道肉菜后,扭头对旁边的徐达说了一句:我们要死了。

仅此一点,就充分显示出刘伯温的睿智,以及他对于徐达的信任。

而最后,他们实际上都最大化地保存了自己和他们身后的家族。

兔死狗烹的明初帝王版本

朱元璋绝对是一个惊才绝艳的人,他虽然曾经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能够统帅群雄,创下了大明王朝近278年的伟业,

朱元璋24岁起兵反元,40岁时建立明朝,此后一直执掌天下权柄达30年之久。

朱元璋并不是一得天下就开始诛杀功臣的,相反的是,他对开国元勋还优礼相待、恩宠备至。

在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朱元璋大赏功臣,共封了十公、二十八侯,并颁赐丹书铁券,世代富贵,光宗耀祖。

在朱元璋的扶持下,这些功臣成为明朝新贵,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和朱元璋成了亲戚。

朱元璋娶的妃子里,好多都是这些功臣的直系亲属。

如郭英的妹妹、胡美的长女、徐达的三女,都成为了朱元璋的妃子。

与此同时,李善长、胡大海、张龙的儿子都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成为了驸马。

朱元璋最开始是想着,这些元勋猛将和自己一起共富贵的,“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

可惜的是,这些人从布衣起家,一旦脱离食不裹腹、衣衫褴褛的境地后,野心和贪欲就立即膨胀起来。

他们纷纷“私役官军”、“影敝差役”,“伐木修建城楼,私营居室”。

他们目无法纪,甚至“纵容子侄、庄奴,杀人夺田,接受投献,凌暴乡曲”

朱元璋曾告诫文武功臣“保守晚节”,千万不要仿效西汉韩信、彭越“事主之心日骄,富贵之志日淫”。

然而很多功臣都不以为意,致使朱元璋的劝告成了耳旁风。

无可奈何的朱元璋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他趁着马皇后过生日的机会,举行生日宴,大邀功臣参加。

那些跟随着朱元璋起家的功勋猛将,多数都和马皇后关系亲近,于是都乐呵呵地来到了皇宫。

结果一上桌,这些人的脸色就泛起了苦色。

原来,满桌都是萝卜、白菜、韭菜、芹菜、茄子。

对于那些从小穷困、当上大官后天天享受大鱼大肉的功勋猛将而言,实在是不能接受。

他们已经习惯了喝着酒、吃着肉、看着歌舞的腐败生涯,朱元璋一看这些大臣的脸色,就明白他们嫌弃菜肴太素。

于是他呵呵一笑,说别着急,后面有硬菜。

随后御膳房就送上来几道肉菜,但见其中有整只端上来的红烧兔肉,还有一大锅炖得喷香的狗肉汤。

这些大臣们立即来了兴趣,开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然而这群人中,却只有刘伯温望着那几道肉菜,面色沉肃,一口没动。

他旁边的徐达觉得奇怪,大家对这顿御宴都十分期待,桌上已经端上了可口的兔肉、狗肉,甚至还有燕窝等美味,刘伯温为什么不吃呢?

这时刘伯温已经感觉到了徐达的疑惑,于是他慢慢地扭过头,认真地看了徐达两眼,然后轻声说道:我们要死了。

徐达不禁大惊,低声询问出了什么事。

刘伯温缓缓地说道:你没听说过“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么?

徐达一听,也不禁看向了桌上的几道肉菜。

果然,这些菜与平日大家常吃的牛肉、羊肉、鹿肉等不同,桌上是皇宫内几乎不会出现的兔肉、狗肉,确实有些不寻常。

于是,有了警惕心的徐达就没有吃那几道肉菜,而刘伯温更是一筷子也没动,只是吃了一些青菜了事。

随后,事情果然向着刘伯温预言的方向发展了。

1375年,德兴侯廖永忠因为“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诛之”,拉开了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序幕。

1379年,右丞相汪广洋以“朋欺”的罪名被贬谪到广东,后来直接赐死了事。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因为“所为多不法”,被用鞭子抽死。

当然,这一年发生的胡惟庸谋反大案掩盖了这个事件。

胡惟庸案件前后持续了十年之久,被杀死的人数超过了3万。

最后甚至将名列开国功臣第一的李善长也牵涉其中,致使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全部被杀,几乎等于灭族。

与此同时,被牵连诛杀的公侯大将文臣达到二十余人。

1393年,朱元璋又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凉国公、大将军蓝玉全族。

被牵连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这个案子,又杀了一万五千多人。

等到1394年“颖国公傅友德坐事诛”、1395年宋国公冯胜被诛杀后,开国功臣里仅剩下汤和、李景隆、郭英等数人,其他的开国功勋几乎被朱元璋杀了一个干净。

而汤和等人要么是早早地交了兵权,要么是交回了庄园、佃户。

总而言之,朱元璋看他们要么没有了威胁,要么就是比较驯顺,这才放过了他们。

知天命懂进退的刘伯温

在历史上,刘伯温的智谋韬略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因而世上才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不但学识渊源,精通儒道两家学说,而且在堪舆风水之术上,也是独步天下,号称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就是这样一个神仙式的人物,怎么能够不知道朱元璋登上皇位后的危机感,更是早已洞察到朱元璋对这些功勋大臣的杀机。

而为了避免被朱元璋猜忌,刘伯温的策略就是不当正职、不掌大权、坚持真理,但一定要小心谨慎。

因而在刘伯温的一生中,他既为朱元璋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又坚拒名利。

当朱元璋封赏功臣时,刘伯温明明可以位列第一,却直接滑出30名开外,仅仅得了一个诚意伯的头衔,他自己还甘之如饴。

就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朱元璋放松对自己的戒心。

而且当朱元璋想要让他当丞相时,刘伯温更是坚决地予以拒绝。

他只是出任了干实事的御史中丞,甚至连副丞相级别的御史大夫都没有担任,而是将这个职位让给了汤和。

可以说,御史中丞是既能发挥刘伯温才干,又能让朱元璋放心的一个位置。

御史中丞虽然能够监察百官,却也只是正二品。而且刘伯温在拒绝高位的同时,还拒绝了高薪。

他的薪水只有240石,当时汤和薪水1500石,李善长是4000 石,徐达5000石。

刘伯温虽然坚拒高官厚禄,但是在政事上却能够“以道事君”。

辅助朱元璋建立了一套强悍的管理机制,明万历年间,皇帝28年没有上朝,各部门也能够圆满地完成国家的治理。

这份功劳必须记在刘伯温的头,他也因此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特别是在凤阳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选任宰相等重大问题上,刘伯温都敢于在朱元璋面前直言,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

虽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采纳,但是也没有让朱元璋有什么恶感。

刘伯温一心为国,朱元璋是能够感知到的。

然而刘伯温却知道,自己已经是处于危险的边缘。

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报告,处理400多件事。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一直工作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过度劳累使朱元璋甚至出现幻象,脾气暴躁,喜怒无常。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没有节制的权力经常失控,他经常会以大加杀戮,来平息自己的怒气和心情。

而刘伯温世情阅历极为丰富,他从年近50岁时起辅助朱元璋打天下,早已看淡荣辱。

因而一见事不可为,他就打算退休了事。

1371年,刘伯温打了退休报告,经朱元璋批准后回到家乡青田隐居,几乎是紧闭大门,绝不与地方官员相交往。

然而一颗为民的心,一身儒学修养,却让刘伯温做出了一个“不智”的举动。

青田县南170里处有一个名叫“谈洋”的地方,盗匪横行。

于是他上书朱元璋,请求设立巡检所进行管理。

这本来是一件利民的事,可到了胡惟庸的嘴里,却成为刘伯温看中谈洋的“王气”,想占为自己的墓地,有不轨之心。

这一下就捅了朱元璋的肺管子,他当年还让刘伯温斩尽天下龙气,结果可倒好,刘伯温居然敢于争夺王气。

于是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下令对刘伯温痛加责问,并夺了他的俸禄,立案审查。

刘伯温明白,朱元璋的疑心病又犯了,青田是不能呆下去了,他必须留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以证明他没有二心。

于是,刘伯温不顾老病之身,又从青田老家千里迢迢地回到南京。

他既不喊冤也不申屈,即便没有俸禄,也每天上下朝,用行动告诉朱元璋:“我在你眼皮底下,总该放心了吧”。

刘伯温这一明智之举,无疑向朱元璋表达从始至终,刘伯温对朱明王朝是诚心诚意的,根本没有二念。

然而很快,刘伯温的病情就不允许他再行动,只能卧病在床。

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确实病重难医,才允许他回到故里。

1375年,刘伯温病死于青田家中。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感慨地对他儿子说:“刘伯温在时,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不从。”

后来朱元璋下诏恢复诚意伯爵位世袭,并增加了傣禄到500石,对刘伯温的后代给予极大的关照。

谦虚谨慎徐大将军

刘伯温为什么敢于在宴席上对徐达说出那句“兔死狗烹”的话,那是因为他深知徐达的为人。

在明朝廷那些飞扬跋扈的将军中,徐达是一个很另类的人。

他本性光明磊落,因而刘伯温不担心会向朱元璋告发他。

同时,徐达又是一个小心谨慎到了极致的人,会明白下一步如何去做。

徐达的出身很特殊,他是朱元璋从小的玩伴。

从朱元璋参加军队后,徐达就开始追随朱元璋,未离开左右。

那时朱元璋还名不见经传,只是一个小头目。

但是徐达就是一门心思地认准了朱元璋,与他同进同出。

徐达与朱元璋的交情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他曾经救过朱元璋的命。

1355年,郭子兴拘捕了与自己不合拍另一个义军首领孙德崖。

而为了反制郭子兴,孙德崖的部下则扣押了郭子兴的女婿朱元璋。

那时的形势相当的危急,一言不和朱元璋可能就会被杀掉。

这时,徐达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请以身代”,换回朱元璋,最终化解了这场矛盾。

从那以后,徐达“以命换命”的忠心彻底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再加上徐达作战英勇,善用谋略,朱元璋格外器重他,视其为手足。

在明王朝建立过程中,徐达南征北战,东砍西杀,声势威名甚至直达于塞外蒙古。

但他从来不居功自傲,几乎事事唯朱元璋马首是瞻。

每有重大决策,必定向朱元璋恭敬汇报请求,完全是令无不从。

徐达还从不贪功,每次都会表示,没有朱元璋的运筹帷幄,就不会取得成功。

徐达每次都会为与其随征的有功将士请赏,却没有提及自己。

并且徐达也从不贪恋军权,每次打仗归来,都会立即交出将军大印。

徐达这种克己自律、低调做人的低姿态,获得了朱元璋更多的信任和器重。

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

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虽然徐达曾官至丞相,但是他从来没有把所谓的官威放在身上。

他生活极为俭朴,出入也不习惯坐官桥,而是经常乘着普通的车马出门。

由于徐达的住宅非常小,朱元璋就对他说:“大将军征战几十年,劳苦功高,从未安宁地休息过。我把过去住过的旧宅院赐给你,你可以安享天伦之乐。”

朱元璋所说的旧宅院,就是他最早称吴王时的王府。

徐达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朱元璋这次也来了一把幽默,他把徐达带到自己的旧吴王府,然后摆酒和徐达聊起了天。

跟皇帝喝酒那是不敢装假的,徐达是杯杯到底,结果就是醉倒了。

朱元璋嘿嘿一笑,就让人把他抬到床上睡了一大觉。

徐达酒醒之后,知道自己躺在了皇帝曾经睡过的床上,立即表现得极为惊慌,下床就跪下向朱元璋请罪。

朱元璋内心“益悦”,对徐达的谦恭和忠心相当的受用,于是也不再勉强徐达,下令再建一座宏壮宅邸,并命名为“大功坊”赐予他。

徐达除了谦虚谨慎,战功卓著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忠诚正直,不结党营私。

朱元璋曾向群臣徐达说:“受命率军出征,取得胜利凯旋归来,一贯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公正无私,像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大将军就是这样的人啊!”

生性猜忌多疑的朱元璋,对待有能力的功臣始终是大加防范。

然而他却放心大胆地派遣徐达长期统率重兵外出征战,这主要因为徐达能够忠心耿耿、谦虚谨慎、不拉帮结派。

徐达镇守北平长达10多年时间,数度与元朝残余势力开战,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徐达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一点,那就是宅心仁厚。

胡惟庸曾经收买徐达府上的门卫福寿,想要谋害徐达。

福寿最后心有不忍,就向徐达告发了胡惟庸。

徐达知道后并未报复胡惟庸,也没有追究福寿的责任,只是提醒朱元璋多留意胡惟庸。

后来,胡惟庸果然谋逆造反。

徐达宅心仁厚,以至于仆人都不忍心加害他,他也爱护那些仆人,不因过错而大肆责罚。

朱元璋能自始至终信任徐达,这与徐达的性情纯良、待人宽厚、亲民爱民是分不开的。

然而徐达与刘伯温一样,都没有实现长寿。

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得徐达积劳成疾,1384年在北平一病不起。

朱元璋虽然把他召回京城治病,但仍然没有逃脱死神之手,54岁时英年早逝,朱元璋最后给他以极高的哀荣。

在有明一代,刘伯温和徐达的后裔不断开枝散叶。

其繁荣景象,更是映衬出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蓝玉这些在权力中心争斗的人家的暗淡与悲惨。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张增江,朱元璋杀戮元勋宿将原因之我见,安徽史学,1986(01);

[2]权瑾,刘伯温的智与不智,群文天地,2012(06).

脱贫大决战百村行籽粒村:以花为媒生态美 特色为王产业强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行走在邵店镇籽粒村,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玫瑰花香扑面而来,200多亩食用玫瑰迎风怒放娇艳欲滴,前来赏花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吃烛光晚餐,喝玫瑰花酒,玩拓展训练游戏,乐婚纱摄影伉俪情深,购以玫瑰为主题的系列产品。上蔡县邵店镇籽粒村的河南友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250亩“花相恋”玫瑰庄园,积极发展玫瑰花精深加工产业,协同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在产业扶贫方面真是耍出了新“花”招。

乡村旅游“花”为媒

花相恋玫瑰庄园位于上蔡县城正南方6.8公里处,由于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玫瑰庄园初具雏形的2019年,就曾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今年,公司负责人朱大勇对玫瑰园进行了功能分区,打造出多个风格各异的主题游园,步步踏芬芳,人人醉花间,彩虹桥、空中滑索、七彩滑道、丛林射击等游乐设施,让大家在动与静、虚与实、醉与醒之间,获得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

最让游人惊叹的是玫瑰庄园里的一节绿皮火车车厢所能承载的多种情感。或是拍照合影来一回时光穿越,或是坐进车厢举杯共饮,任车窗外吹来的风撩动无法平静的心思,或一个人徘徊在铁路枕木之间,耳机里轻轻响起音乐《挪威的森林》……

“赏花只是系列旅游产品的一部分,玫瑰庄园还将逐步配套建成婚纱摄影基地、儿童研学基地,让更多游客在体验浪漫休闲游的同时,也能怀抱自然重拾难得野趣。”省发改委驻籽粒村第一书记孙文生说,玫瑰庄园将于4月30日举办首届玫瑰节,挖掘本土文化,推销特色农产品,以花为媒进一步打响籽粒村的乡村旅游品牌。

产业发展“花”农乐

下午时分,玫瑰庄园依然游人如织,一群群带着草帽手提篮子的花农正赶花期采花瓣,忙于制作玫瑰系列原生态产品,他们当中就有不少贫困家庭劳动力。

“前段时间来庄园里除草,现在是盛花期,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过来采摘鲜花,一天大概能采摘30多斤”,花农张玉兰提着满满一篮子鲜花乐呵呵地说。

今年66岁的张玉兰是籽粒村5组贫困家庭劳动力,她家的土地流转给朱大勇后,现在种地不用操心了,来玫瑰基地干活,每个月还能挣1000多元,加上政府其他方面的补贴补助,现在的日子,就像盛开的玫瑰,越来越红火。

据朱大勇介绍,河南友大以“公司 基地 农户”为主要形式链接贫困户,已帮助籽粒村6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以农为本百“花”放

“花开门庭若市,花谢门可罗雀”,为避免出现“昙花一现”的产业尴尬,河南友大在长长的一年时间里,把当下收获的玫瑰花,“掰开了揉碎了”,以不同形态的玫瑰产品进军线上线下市场。

记者走进生产车间旁边的产品展厅看到,展架上摆放着玫瑰花冠茶、面膜粉、玫瑰纯露、玫瑰液、玫瑰酒、玫瑰饼、玫瑰酱等数十个品种的产品。有的产品包装显得文艺小资,有的产品突出90后、00后的豪放与冒险,有的产品刚打开包装,就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原生态的芬芳,现场购买的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就是“好”。

孙文生告诉记者,与大红大紫的“玫瑰经济”相呼应的是,在籽粒村还有一个规模更大的、以“小而美”而著称的“蒲公英经济”实体——河南晨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晨润流转到300多亩土地种植以蒲公英为主的中药材,眼下大片大片蒲公英也进入了盛花期,早晨八、九点钟之前,金黄色的小花朵向阳绽放,雪白的冠毛带着种子迎风飘荡,收割蒲公英的药农或坐或站或猫腰,也成为籽粒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道美丽风景。

在晨润、友大两家公司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籽粒村还在近百亩围村林里发展花生、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全村所有贫困户都能特色种植业发展的红利,目前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3.2%降到了0.72%。

妹夫:你去给我种地!舅哥:我给你跪了

古时候有个吝啬的财主,姓郭名凡,生有一儿一女,有良田百顷,广厦千间。

这郭凡腰间系着钥匙,手里提着算盘,整天看着他的财富,算着怎样发财,可是这郭凡偏偏生了个败家儿子。

他儿子叫郭策,老财主想让他读书,又舍不得花钱请先生来家里教授,竟把自己孩子送去几里以外的便宜私塾。

这郭策原本就不爱读书,趁着读书的空挡就跑出去玩耍。

先生也不敢深管,又不能不管,毕竟收了人家学费。就旁敲侧击地捎话给老财主。

郭凡听说儿子逃学,就问送他上学的小厮,小厮早被郭策收买了,帮他打马虎眼:

“少爷每天都去学堂,哪有逃学?尽瞎说!”

还把郭策的作业本拿给老爷看,这郭凡信以为真,其实那作业都是抄的。

后来,国策连续旷课,先生不得不亲自来告诉郭凡,郭凡这才如梦方醒,原来小厮和郭策合伙骗他,气得他扯过儿子就是一顿鞭子。

那郭策忍着疼,怀着恨,在家老实了几天,瞅着郭凡不注意又溜出去,干脆明目张胆的不上学了,整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鬼混,还偷偷抵押他爹的田产,在外面花天酒地。

这郭凡起初只知道他乱花银子,逮回家,非常气恼,逮到他就又是一顿家法,问他银子哪里来的,郭策被打得捱不住,才说,抵押了些田产。

我的天,这简直就是挖了郭凡的心头肉,手臂粗的藤条就打下去。

郭凡的女儿郭小小赶紧擎住父亲手臂:

“爹呀!不要打啦!再打出人命啦!好歹他是郭家的种呀,他死了郭家不绝后啦!”

“这逆子!我要他何用?”

“爹!要不给哥娶个媳妇,收收性子吧,兴许成了家他就好了!”

郭凡这才放下藤条,依照女儿的话,给儿子说了一门亲事。

这媳妇姓朱名翠微,也是个大家闺秀,举止端庄,相貌清秀。

新婚期间,果然郭策恋着新娘子,不曾外出放荡。

郭凡只道他收了心,放松了管束,可是月余后,郭策又偷偷出去输耍,郭凡发现后又是一顿胖揍。

揍得朱氏看得都心惊肉跳,服侍三天才能下床。

这还是郭小小和朱氏苦苦相劝,郭凡手下留情呢。

郭凡就想不明白,自己怎生了这么个儿子!

万贯家财不能让这小子败没了。

这郭策就是改不了吃s的狗,就是偷腥的猫,养好了伤,又在家待不住,央求娘子让他出去玩一次,那朱氏也管不了他。

于是这郭策偷拿了老婆的陪嫁银子,一出门就再也不想回来了,这下他学奸了,不在一个地方玩,各处串,眠花宿柳,好不快活。

再说郭凡一个多月没见儿子,只当他在家,谁知又跑了,气得质问儿媳,朱氏说,怕公爹知道又往死里打……

郭凡问郭策哪来的银子,朱氏说自己陪嫁少了……

这郭凡血往上涌,这个天杀的!竟然连媳妇的陪嫁也敢拿!非打死他不可!

他多方打探,带了刀,带了下人就奔郭策安身的暗娼家里去了。

趁着夜黑,一脚踹开房门,举刀就往床上砍,身后的家丁哪能跟着他砍人,只想着把少爷绑回去了事,于是从后抱住他的胳膊,口里喊着:

“少爷快跑!”

那郭策吓得屁滚尿流,跌跌撞撞,望风而逃,跑的时候还光着脚。

这一去可就真没了音讯。

郭凡气咻咻的怒骂,只当他死在外头。

儿子生死不明,这偌大家业,总得有人继承,郭凡就想到女儿,他想招赘。

这郭小小和他哥哥不同,从小就懂事,知道为父亲排忧解难,识大体顾大局,家里也多亏了她,还不至于散了,她和嫂子相处得也融洽。

于是,这郭财主,选来选去就选了个富家子弟张之洲。

张之洲善于理财,入赘到郭家后,果然郭家比以前更富有了。郭凡庆幸自己没看走眼,女儿终身有托,家产有继了。

一晃过去了5年,郭凡得了一场大病,他知道时日不多,把儿媳和女儿女婿叫到身边。

拿出房契地契交给张之洲:

“贤婿,我恐怕不行了,以后郭家的产业就留给你,你要好生经营,莫让他败了。”

“岳父大人,这怎么舍得!这是你毕生心血,我那舅哥下落不明,况且还有嫂子……这田产我承不得!”

“休提那不孝子!就算活着!我也一分钱都不给他留!至于你嫂子,我另有安排!这字你得签!不然我死不瞑目!”

张之洲见丈人如此说,为了安慰他,于是勉强签了字。

随后郭凡又把儿媳和亲家叫到跟前,说这些年,自己儿子不肖,愧对翠微,给翠微一笔钱,让她另寻人家。

翠微则说:“我自嫁入郭家,公公待我如女儿一般,自古以来,丧夫的女子再嫁都会遭人嘲笑,我那丈夫是死是活还不知道,我怎么能走这一步呢?”

说什么都不肯走。

郭凡也只好由她,分给她一部分田产。

果不其然,没几天,郭凡病重不治,驾鹤西去。

女儿女婿和儿媳为他料理后事,棺椁齐备,场面隆重。

邻人都说他虽然儿子不孝,但是养个好女儿,娶了好儿媳,赘了好女婿。

而郭小小和张之洲,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张之洲接管了郭凡的生意,带着老管家冯伯去外出买卖。

这一日,他们行到河南洛阳城,一条繁华的巷子里,忽然冯伯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姑爷,那个花子怎地那么像少爷?”

张之洲不认识他,就让冯伯前去探问。

冯伯走到浑身恶臭的叫花子身边问:

“花子,你可认识我么?”

那花子拔腿就要跑,被冯伯一把拉住:

“少爷!是我!”

那花子定睛一看,原来是故人,腿一软瘫倒在地,起初以为是追债的呢。

“冯伯!您怎么在这里?我爹他……他还好吧?”

“我!一言难尽!你稍等,我去回禀一下。”

冯伯回到马车前和张之洲一说,张之洲略一沉思,想到妻子和他说的种种,如此这般地做了安排,让冯伯说与郭策。

冯伯重回来说:

“少爷,不瞒你说,老爷他已驾鹤西去,家中田产尽数便卖,如今,老宅已经有了新主人,他怜我年迈,收留了我,少爷你若不嫌弃,我帮你求个情,你先在我手下做活,总比你要饭好些!”

“呜呼!我有什么脸面再回去做活!爹呀!是我害了你!”

郭策知道家里的变故,跪地痛哭,悔恨不已,起先不肯回去。

“少爷!好死不如赖活着!且得向前看不是?”

“唉~~也罢,那里毕竟是故土,离着父亲近,每天向父亲惭悔,也能减轻自己的罪责。”

就这样冯伯带着郭策来拜见张之洲,张之洲让冯伯带他洗去一身的污垢,换了身衣服。

也许是一根紧绷的神经突然松弛,也许是听到父亲故去消息,郭策沐浴后忽然大病了一场。

病中每每想起以前的所作所为都痛心疾首,捶心顿足,人见可怜。

待他病愈,张之洲说:

“郭策,你若想回到故乡,须答应我三个条件。”

“大人,只要能回到父亲身边,三十个条件我都答应!”

“城外有我的庄园,你需要在那里给我种地

第一,不得随意外出,得守着园子;

第二、不得偷懒,鸡鸣即起;

第三、如有违反,任凭责罚!”

郭策一一应承下来,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铲地,没有一天偷懒,中间有几次用人试探他赌钱喝花酒,都被他呵斥走了。

张之洲暗中观察,觉得这大舅子浪子回头了。

到了秋天,秋收完毕,带他回了老家,给他安排在客房,让他换了新衣服。

郭策回到自己曾经的家感慨不已,自己曾经是这里的阔少,如今这里的一叶草都不是自己的了,自己那贤惠的夫人和可亲的妹妹也不知道都哪里去了……

想来又悲痛了一回。

再说张之洲回到上屋,叫来妻子和嫂夫人,把路遇舅哥,如何搭救,又如何试探他的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

郭小小和朱翠微又惊又喜!几人盛装打扮,出来和郭策相见。

郭策以为是做梦,郭小小赶紧牵起朱氏和哥哥的手合在一处:

“我们一家人团聚了!”

夫妻又是抱头痛哭,郭策感念妻子的不离不弃,更感念妹妹和妹夫对妻子的照顾,对着妹夫又是深深施礼。

“哥哥且慢,这些都是郭家的田产房产,如今你已归来,且已经悔改,这些都还归你掌管!此前我只是代为管理。”

当时郭策下巴都惊掉了,原来这宅子新主人就是自己的妹夫,郭家的家产人家如今都交到自己手上!

他双膝跪地,哽咽道:

“妹夫!我父母给了我生命,而你就是我的再造父母!我郭策有何脸面承受这份产业?还是妹夫拿去!”

“哥哥快起来!我家中还有父母要供养,也有产业要继承,我明天就启程,携小小回老家去,日后我们当联手把家业做的更大以告岳父大人的在天之灵!”

那郭策再拜,感激不尽。

易地搬迁:挪出穷窝窝,创造新生活

编者按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乐业问题,强调“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出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迁进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住有所居、住有优居,勤劳奋斗有了生活保障,幸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邀请四位亲历者,听他们讲述搬迁带来的喜人变化,感受创造未来的昂扬信心。

贵州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发

把家搬下来,手艺传下去

讲述人: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张卓麻什姐

班彦,在我们土族话里是“富裕、幸福的地方”。可在2016年以前,我们世代住在山沟沟里,靠天吃饭,离富裕还很远。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把我们住在山上的5社、6社搬到了山底下。新村就修在省道旁边,路面平得很,不管晴天雨天,走在上面,脚底下都干干净净。漂亮的新房子里,自来水、天然气、电热炕应有尽有。娃娃们上下学也有校车接送,村上还给每家每户配备了家庭医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给家人量血压、检查身体。

搬下山住上了好房子,我和老伴除了高兴,也有些担心:种了一辈子地,现在没了地,靠啥生活啊。这时,村上找到我,说想成立一个盘绣园,让我来当负责人,每个月给我开2000多块钱工资。盘绣是我们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我从十几岁起就向家里长辈学习盘绣。说起我的手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朝我竖大拇指,可我从没想过,靠这个还能挣钱。

2018年,我们的盘绣园张罗起来了。报名的人很多,粗粗算了算,全村足足有145个绣娘,来盘绣园固定上班的有23个,上班一天拿20元补助,完成绣品还有额外抽成,平均每个月就能挣1000多元,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呢。

以前住在山上时,我们这些老阿奶只能围着锅台转,挣不着一分钱。现在坐在明亮的盘绣园里,既能打工又能照顾家庭,关键是盘绣这门传统技艺也能传承下去了。

除了盘绣园,村上还成立了酩馏酒坊、生态农庄,建成了上百个猪舍,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好多外出打工的娃娃都回到村子里谋生计。

每年8月23日是我们班彦村的大日子。在2016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班彦村,勉励我们“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信念和力量。每年这一天,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土族美食展、篮球赛、歌舞表演,还有盘绣展示和盘绣大赛,发自内心地表达感恩之情。

现在,盘绣坊订单不断,有时候还要加班赶工。盘绣有一个我们最喜欢绣的图案,叫“太阳花”。党的好政策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我们致富奔小康的路,我们一定要努力干,把日子过得像太阳花一样繁荣蓬勃。

在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村民在管护串番茄。新华社发

勤劳人家,幸福生活步步高

讲述人:山西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沈姚付

每年种土豆的时候,我都会回到以前住的口子村,把地清理干净。看着那片熟悉的地方,心里感慨万千。

2017年5月31日,带着简单的生活物品,我们一家从口子村搬到了宋家沟村。远远看见新居,大门上方写着“温俭居”三个大字。一进家门,屋内装修得温馨雅致,沙发、茶几、衣柜等家具准备好了,水电暖一应俱全,还特意保留了晋北人世代住的土炕。

想想过往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我们一家在口子村的老房子里住了近60年。门窗裂缝,挑水要去500米外的地方,做饭只能烧柴……全家仅靠12亩地生活,吃水难、看病难、出行难。

2016年,村干部动员我们贫困户先搬迁。当时也有闲言碎语,说搬到一个新地方会被排挤,生活更不便。可我想着,人挪活、树挪死,搬了就会改变,只要自己肯吃苦,到了哪里都不怕。

刚搬进宋家沟村没多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看望我们了,并嘱托“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很快,宋家沟村火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我和老伴摆起了凉粉摊,没想到大受欢迎,人多时一天能卖500多元。加上种地收入,2017年年底我们就脱了贫。

搬来宋家沟村后,村里给了我们很多照顾。2021年,村里统一采购回一批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村民们先不花钱,把货拿回来,等卖出去了再和村里合作社分红。我和老伴第一时间报了名,短短3个月,就捎带着赚了3000多元。

在宋家沟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每年夏天,很多游客来体验晋北农村特色民俗,我家小院也火了起来。春天种土豆,夏天卖凉粉和旅游纪念品,秋天收土豆、磨土豆粉,冬天打零工……住得舒心、干得起劲,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60多岁的人,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记得刚搬来那年,我写了一副春联:脱贫致富奔小康,汗水换来幸福田;横批是走出贫困。今年春节,我写下另一副春联:学习党史好好干,迎新生活步步高;横批是幸福人家。听说今年村里要新开一条小吃街,我又有了新想法。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村,图为农民在隆源村的蔬菜种植园区育苗棚内劳作。新华社发

绿了青山,富了口袋

讲述人: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何振田

大棚里的西瓜开花了,我这两天正忙着传花粉。踩着黑黝黝的土地,摸着绿油油的果苗,心里可真踏实。

我家原住在古浪县南部高深山区,年年种些小麦、洋芋、豌豆,大多数田地没有灌溉水源,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

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可脆弱的生态环境难有发展前景。政府号召我们下山入川,搬到黄花滩。我是老党员,带头响应号召是我的责任。可咱说句老实话,心里也打鼓呢。不搬迁,家里养上毛驴、骡子,再犁些地,虽然收入不高,但生活勉强有保障。搬迁以后没了地,这日子咋过?

喜忧参半中,2017年年底,我们全家搬进了富民新村的砖瓦房。在家就能吃上自来水,硬化路干净整洁,有个头疼脑热的,走几步路就到卫生室。

最重要的是,在这有活干。我承包了一座日光温室大棚。政府补贴49800元,自己贷了2万元贴息贷款,种起了西红柿。村里请来县上的技术员,一周来一次,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打药、防虫、施肥。第一次试种就成功了。看着红彤彤挂满枝头的西红柿,我心里乐开了花。这一棚西红柿就收入2万元,快赶得上过去一年种地的收入了。大棚旁边是高速公路,外地客商来收购蔬果,谁的价钱高我们就卖给谁。大棚效益不错,2万元贷款早在2019年就还清了。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富民新村。总书记说:“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我听后特别感动。

村里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支持我们发展养殖业和蔬菜种植。日光温室大棚节省人力,大棚卷帘、施肥、灌溉都实现了机器操作。像我家这样的大棚,富民新村有230座,一座大棚就能带动一户家庭就业。村里还建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智能玻璃温室、养殖暖棚、万只羊场……

搬出祁连山,住进黄花滩;绿了青山,也富了口袋,心里那叫一个美。

山西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移民村,如今这里成为游客体验晋北民俗的旅游胜地。赵文君摄/光明图片

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为何远迁

讲述人:宁夏闽宁镇福宁村移民子弟、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何鹏飞

以前每次念自己的名字,我都不太喜欢。女孩家家的,为啥叫“鹏飞”?可父亲告诉我,这是希望我鹏程万里、展翅高飞。当时,年幼的我还不懂,天天望着大山的他,在我身上寄托了多少希望。

我出生在六盘山区的西吉县平峰镇南方沟村。过去,这里的穷在联合国都是出了名的。不到两岁时,我跟随“吊庄移民”的父母搬迁到了一马平川、饮水便利的闽宁镇。从记事起,就不用下河沟挑水、上田里帮农,也不用翻山越岭去上学。我觉得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直到2006年我第一次回老家。

回老家前,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坐了大半天的车,经过一弯又一弯的盘山路,我们终于在下午到达了平峰镇,可下车的地方离家还有半小时的脚程。初春冰雪消融,道路满是泥泞,没走几步,鞋子和裤腿上就糊满了烂泥。

父亲走一路、指一路、讲一路:这是挑水的地方,那是耕地的地方,还有上学、赶集必经的小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从未张口问过的问题:父亲当初为什么舍得离开家乡、远迁闽宁镇。

在闽宁镇,黄河水的浇灌代替了以前的靠天吃饭,收成是过去在老家的好多倍。像我的父母一样,搬迁群众在这片热土上开垦、劳作、生活,自此生根。辛勤的努力换来了美好的日子。

搬到闽宁镇后,我们上学不用再像哥哥姐姐们那样,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得益于党的教育扶贫政策,我考上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父亲挂在嘴边的“移民机遇”。

现如今,光我们村,考上本科以上的大学生就超过了100人。作为“移二代”,我们倍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立志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万玛加、王雯静、杨珏、王冰雅、宋喜群、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伏沼竹

翻身农奴卓卓: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双鞋子

卓卓(右三)在自家院子里向家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记者 张猛 王珊 摄

身份背景:

卓卓,女,生于1950年2月,现年69岁,家住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更章村。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卓卓一家4口人都是多布庄园(位于现林芝市巴宜区尼洋河畔,海拔较低、土地肥沃、林木丰富)的农奴,起早贪黑帮庄园主种地、放牛、放羊,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打。1959年,民主改革运动在高原蓬勃开展,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废除,卓卓和家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主改革后,卓卓家生活越来越好,如今四世同堂,幸福美满。

2019年2月19日上午10点,在更章村卓卓家的小院里,记者和卓卓的儿女们围坐在老人身边,一边喝着香醇的酥油茶,一边倾听老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我记事起,我爸妈就在多布庄园种地、放牛、放羊,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晚上很晚才能回来。”卓卓说,她的幼年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

“那时候家里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全家人挤在用石块、烂木头和树枝搭建的小屋里,夏天漏雨,冬天风雪呼呼地往屋里钻,连庄园主家的猪圈都不如。”回忆起这些往事,卓卓感慨万千,“当时家里4口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更别说被子了。冬天,全家人只能挤在一块,冻得直发抖。不仅受冻,挨饿更是常态,吃一顿饱饭简直就是奢望。一年中有几个月,我们什么吃的都没有,饿极了就吃树皮、喝雪水。”

“当时村里都是农奴,大家生病的时候,就用童子尿治一下,严重了就只能听天由命,医生是请不起的。”卓卓回忆道。

旧西藏的教育,更是卓卓心中的痛。“农奴是没有权利接受教育的,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文盲,民主改革前我连字是什么都不知道。”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东风吹到了这里。“当时,大家私下里都在传毛主席要废除农奴制度,要给大家分地、分牛羊。多布(多布庄园主)知道后很生气,不允许我们讨论这些,还派人去抓参与讨论的人。”

1959年3月的一天,一支解放军队伍驻扎在多布庄园附近修路。“当时我和几个小孩,因为好奇,就去看他们修路。一个解放军战士看到我没穿鞋子,脚冻得又红又肿,就拉着我去他们营地,给我洗了脚,抹了冻伤药,还把他的一双鞋子送给了我。虽然鞋子不合脚,但这却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双鞋子。”卓卓激动地说。

“听说农奴制度被废除的消息,我们全家激动得一夜没睡。”卓卓眼睛有些湿润地说,“当时,所有人一起高喊‘共产党万岁’,这个场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民主改革后的日子越来越好,第二年,我们家就都能吃饱穿暖了。12岁时,我上了扫盲班,读了2年多书,基本可以看懂报纸了。”卓卓很自豪,“1970年,我算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就被村民选为了村妇女主任兼会计。”

如今,卓卓所在的更章村干净整洁,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藏式小楼一栋挨着一栋,小汽车也随处可见,处处欢声笑语,村民的生活比蜜还甜!(记者 张猛 王珊 通讯员 张淑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