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两会调查2021(2021年武汉两会时间确定)

导读两会调查2021文章列表:1、2021年武汉两会时间确定2、第一观察|春天的见证——总书记2022年两会时间3、朱征夫委员:防止冤假错案,要高度重视无罪判决率过低问题 | 两会聚焦·依

两会调查2021文章列表:

两会调查2021(2021年武汉两会时间确定)

2021年武汉两会时间确定

2021武汉两会【2021年武汉两会时间确定】 近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分别从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获悉,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将于1月29日至2月1日召开,政协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于1月28日至1月31日召开。 2021年武汉两会时间确定|(长江日报)

来源: 长江日报

第一观察|春天的见证——总书记2022年两会时间

2022年全国两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次。

除了出席人代会全体会议、到政协大会表示祝贺等日程外,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参加审议讨论,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新华社国内部精心策划推出一组9篇“第一观察”系列重磅稿件,解码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

点击标题,阅读原文

3月2日:第一观察丨从总书记50次到团组透视民主的质量

2013年至2021年,九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50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370多位代表委员的发言,同大家交流互动,共商国是。

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观察中国民主的窗口。

3月3日:第一观察·瞬间丨镜头里的总书记两会故事

国徽下的誓言、两张相似的照片……无言的镜头,讲述着习近平总书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动人故事。

3月4日:第一观察丨总书记的这一天

3月4日这一天很特殊,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满。

上午,人大预备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下午,政协会议开幕;晚上,冬残奥会开幕。

一天之内,出席多场重要活动,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切写照。

3月5日:第一观察丨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讲话贯穿这个主题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第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他的讲话中“共同”成为高频词。

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的5次讲话,既为内蒙古的发展指引方向,也贯穿着推进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补齐短板、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主题。

3月6日:第一观察丨连续两天,总书记作出两个重要论断

连续两天的“两会团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个重要论断。

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提出5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

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提出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准确把握形势,凝聚前行信心,指明前进方向。

两个重要论断,共同指向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

3月7日:第一观察|连续十年,春天里的强军号角

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他强调,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这是连续第10年,习近平主席在催人奋进的春天里发出强军号令。

3月8日:第一观察|习近平心目中的“大食物观”

“要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讲到的这个观点引人关注。

早在1990年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就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30多年来,习近平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和“三农”工作走向。

3月9日:第一观察|两会上,总书记提出这些重要论述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外界观察中国政策走向的窗口。

“三严三实”、“亲”“清”政商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5个“必由之路”、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提出这些重要论述,释放重要信号,影响深远。

3月10日:第一观察丨读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两会时间

2022年的全国两会,有着特殊意义。

从同大家一起回顾过去一年新的重大成就,到面向未来自信宣示5个“我们就一定能够”;从关注“国之大者”的战略视野,到牵挂“民生无小事”的拳拳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要求、殷切期望,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黄玥、杨依军、董博婷

统筹:张晓松、罗辉、王绚

视觉 | 编辑:张爱芳、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朱征夫委员:防止冤假错案,要高度重视无罪判决率过低问题 | 两会聚焦·依法治国

记者 | 见习记者 朱恩民

编辑 | 翟瑞民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无罪判决率过低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会议主席朱征夫日前对界面新闻表示,近年来全国法院无罪判决率持续在极低位置运行。他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建议,为防止和减少冤假错案,要高度重视法院无罪判决率过低的问题,使无罪判决率逐步回归正常。

无罪判决率,是法院作出无罪判决的被告人数占其刑事案件被告人判决生效人数的比率,它是考察案件质量的重要参数。此前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中透露,2020年,中国各级法院共判处罪犯152.7万人,同时依法宣告1040人无罪(公诉案件被告人656名、自诉案件被告人384名)。也就是说,2020年中国无罪判决率为6.8‱。

界面新闻梳理最高法数据发现,2019年、2018年和2017年我国无罪人数和无罪率分别是1388人、8.4‱;819人、5.7‱;4874人、8.0‱。媒体曾报道,中国近年无罪判决数据峰值出现在2000年,法院宣告无罪6617人、无罪率为1.02%,此后无罪判决率逐步走低。

“统计数据中还包含自诉案件,如果仅统计公诉案件,无罪判决率更低。”朱征夫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介绍,有关资料显示,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无罪判决率一般在5%左右,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无罪判决通常高达20%,我国香港地区的无罪判决率更是高达45%。这虽然与我国刑事诉讼的运行方式相关,且近年来检察机关不起诉案件比例也有了显著提升,但目前我国的无罪判决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依然过低。

“审判机关与公诉机关就刑事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的意见不可能如此高度一致,这不符合司法规律。”朱征夫认为,目前极低的无罪判决率不仅体现出实践中对于“疑罪从无”理念的贯彻并不彻底,同时也反映出的确存在着诸多影响法院、法官独立裁判的因素。

朱征夫表示,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实际上法官在裁判的时候,还不能够完全依法裁判,还是不得不考虑相关因素,比如当事人被羁押的时间很长了,法官可能会考虑判无罪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司法界同行会怎么看待等等。

朱征夫认为,实践中对于存疑撤案、存疑不起诉、存疑无罪依然讳莫如深,“疑罪从轻”的处理手段依然大量存在,同时,对于前期全面依法保障一线办案人员的独立审判权的系列改革,其成效尚待观察,干扰法官判案的各种无形压力依然存在。

为此,朱征夫在提案中建议,坚持“疑罪从无”,对于有疑点的案件法官要敢于作出无罪判决。无论是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还是审判机关,都应当将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奉为最高原则,尤其是作为司法最后一道防线的审判机关,更应该坚持该原则,对于有疑点的案件,要敢于作出无罪判决。

他建议,要深化司法改革,进一步提高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为法官作出无罪判决创造坚实的内部条件。首先要加强法官队伍的职业保障,除不断改善法官物质待遇以外,还要增强法官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优秀的法律人才流入法官队伍;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排除一切外部干预,真正实现由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再次,用好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在顶住压力依法作出无罪判决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同时,朱征夫认为还要合理引导社会公众,为法官作出无罪判决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社会和公众关于“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法律意识,逐步引导人民群众理解无罪判决的出现是办案规律的必然。另一方面要引导媒体在案件判决前尽量少讲“犯罪故事”,避免煽动社会情绪,特别是被害人家属的情绪。

展望2021,期待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 新京报社论

全国“两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回望过去,也承载着国与民的新期待。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2021年全国“两会”已正式开启。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两会”,今年的主题是聚焦“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这意味着,“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所形成的施政纲领和共识,不仅关系到新一年国计民生的发展,也关乎未来五年的国家发展进程和民生福祉。

这其中,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其对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的总结,对于新的一年以及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谋划,都将承载国与民的新期待,尤其是对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更是民众关注焦点。

全国“两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回望2020年,虽然“不容易”,“但我们还是胜利了”。在GDP首破百万亿元,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等一系列宏观成绩之外,民生领域也结出累累硕果。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7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多项惠企利民指标更是超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原定的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高于3.9万个的年度目标任务;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5000亿元,全年累计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截至2020年12月底,各地人均补助水平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实现了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这些民生工作成果,继续充实了民众获得感,也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基础,凝聚了民心、信心。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展望2021及下一个五年,民生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为此,就需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而这也正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所强调的,民生福祉要达到新水平。

具体来看,新发展周期下的民生工作,包含诸多现实命题。比如,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再创历年新高;国家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后,要让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更协调,让民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保障力度,还需要继续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要顺利实现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衔接,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人口政策要更好回应老龄化挑战,有力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及时化解社会生育压力……这些,都是需要妥善回应的民生重大关切。

要不负众望,除了需要继续坚持战略定力,也要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的能力,以高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如,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世界局势、国际竞争依然复杂严峻;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压力……只有稳妥处理好这些挑战,社会安居乐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才有根本依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乃执政之基,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保障民生的新谋划、新承诺,更寄托着14亿人民对未来五年的民生憧憬,愈显其分量和重要性。相信,遵循着这份新的民生画卷,在全国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如约交上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编辑:何睿 校对:付春愔

来源:新京报

外媒:2021年两会,为什么如此重要?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3月2日文章 预计5000多名中国政治精英3月初齐聚北京,参加政治日历上最重大的活动。2021年的全国政协和人大会议尤为重要,因为今年是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开端,且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下是我们需了解的几点:

中国将继续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比如大部分采访将在线上进行等。

今年全国人大的任务之一是审议十四五规划的最终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新五年规划将首次专辟一章讲科技,强调科技自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这标志着重心转向产业和国家安全,并减少科技产品进口。

随着中共准备庆祝建党100周年,今年两会尤显重要。除了十四五规划,两会上还可能公布中国经济远景目标。

特朗普任期内,中美关系迅速恶化,如今寻求重启两国关系。中国在传递政治信息方面会特别谨慎,因为任何进一步的国际反弹都可能影响到国内经济规划。(作者Mellisha Zhu)

马来西亚《星报》3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两会,北京将展示后疫情的经济自信今年两会期间,北京将传递出从新冠疫情中恢复经济的无与伦比的成功信息,并具体公布未来五年如何实现新的目标。

中国是去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欧美经济则受到疫情摧残。有经济学家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及美国新总统上任,北京希望增强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两会将突出中国向世界展示正面形象的领域,包括减少碳排放的产业计划、金融和经济开放、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措施等。

经济快速复苏令中国高层决策者(及民众)信心大增。一些分析师甚至认为,由于中美从疫情中的恢复迥异,中国将在2028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作者Cissy Zhou)

《日本时报》3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进行科技革命,减少对西方依赖在美国政客看来,中国主导敏感尖端技术的潜力是未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威胁。北京也担心美国会阻挠中国崛起,本周将公布提高科技自主的计划。中国立法机构的年度会议将审议新的五年蓝图,以减少计算机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对西方的依赖,同时大力发展从氢能汽车到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巴里·诺顿说:“最重要的是(中国)雄心很大——比日韩或美国做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大,就是要把经济推向技术革命关口的雄心。”

最先进技术的竞赛引发美中关系紧张。现在,两国都以在战略领域实现自主为目标。对北京领导人来说,这不仅关系到改善中国14亿人民的生活,还要表明党能在引导经济方面发挥成功的作用,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试图打压中国科技龙头企业后。

随着原有经济模式效率下降,如今中国对科技的关注变得更加迫切,必须利用科技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宏大的经济目标。全球投资者正密切关注中国两会。(乔恒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