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在线种子资源库(湖湘自然历丨生命多精彩⑩美艳无比的罕见变异种)

导读在线种子资源库文章列表:1、湖湘自然历丨生命多精彩⑩美艳无比的罕见变异种2、中国国家版本馆来了!60秒带你打卡3、关于种子的这些问题 昆明这座博物馆里有答案4、中国西南野

在线种子资源库文章列表:

在线种子资源库(湖湘自然历丨生命多精彩⑩美艳无比的罕见变异种)

湖湘自然历丨生命多精彩⑩美艳无比的罕见变异种

湖湘自然历丨生命“多”精彩⑩美艳无比的“罕见变异种”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小满第7日

神秘自然,至今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在湘西南的雪峰山,存在许多罕见的生物现象,科技工作者曾在此发现了198个植物优良变异材料。大花红山茶就是这些罕见变异种中一员。

上世纪80年代初,植物学家在雪峰山区的辰溪县苏木溪瑶族乡发现了一种油茶树,春天开花,花大如牡丹,红艳娇美;果实比普通油茶果大很多,最大单果重可达170多克;所产油质优于普通油茶,并且抗寒抗病虫能力相当强。在植物学家眼里,这是山茶属内非常优良的育种资源。

为何大花红山茶如此不同?植物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山茶的染色体数有120条,是山茶属植物染色体基数的8倍。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的野生种大多是二倍体和四倍体,八倍体非常罕见,大花红山茶正是这罕见的八倍体,因此其个头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更多优越性。

好事传千里。很快,人们开始挖掘大花红山茶植株贩卖、榨油或用材,对这一物种形成一定程度破坏。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因此创建其种质资源库,一方面趁早保护罕见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优良变异种培育山茶新品种。

初期,移植到种质资源库的大花红山茶种子连续数年无法萌发。研究人员日夜守护,发现老鼠特别偏爱大花红山茶种子,播种后,它们总会想法设法搬走,却基本不理会其他品种的山茶种子。发现这一特殊情况,研究人员专门针对老鼠偷盗采取了防护措施。此后,又攻克了大花红山茶带壳育苗的难点。这种罕见的变异种才成功保存在种子资源库中。

现在,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大花红山茶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开展研究,掌握了该品种快速繁育的技术,成功培育出容器苗,为珍贵物种的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突破了优质种苗稀缺的技术瓶颈。

【小名片】

大花红山茶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位于怀化市中坡国家森林公园内,占地150余亩,收集山茶种质80余种8000多株,其中,驯化栽培大花红山茶4000多株,营造了全国面积最大、株数最多的大红花山茶林。

依托该种质资源库,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在研究山茶属物种的起源分化及多倍体育种等方面已走在全国最前列,目前已选育出大花红山茶新品种3个,省级良种3个。

文/彭雅惠 图/王耀辉 设计/周子茜 智库/薛萍 王耀辉 综合协调/张慧 统筹/周月桂 特别支持/湖南省林业局

[责编:彭雅惠]

中国国家版本馆来了!60秒带你打卡

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开馆暨展览开幕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与传承职责。

探馆!60秒带你打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燕山脚下。走进展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正在展出的何尊,矗立在文华堂南广场的“赓续文脉”印章雕塑,来源于宋代石刻天文图的星空穹顶……处处体现着中华韵味。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文瀚厅。

据介绍,中国国家版本馆中的“版本”二字是广义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版本资源,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图书版本之外,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都可称为“版本”。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入藏版本量共1600万余册,开馆展品涵盖十大类版本类型、上万件展品。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华堂南广场的“赓续文脉”印章雕塑。

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华堂国家书房。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的展览陈设。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展出的贝叶经。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展出的何尊。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展出的“长乐未央”瓦当。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展出的《曹全碑》拓片。

来源:人民网

关于种子的这些问题 昆明这座博物馆里有答案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美誉的云南,记者带你探访一座特殊的“博物馆”,那里收藏着“成千上万”的绿色“财富”——种子。

种子博物馆“藏身”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内,是中国首个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题的博物馆。种子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植物能在“瓶子”里生长?我们走进这座博物馆,寻找答案。

工作人员在检查植物离体材料

一问:这么多种子咋找到的?

壮观的种子墙令人眼前一亮。2000多根亚克力柱中有几千粒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种子,既能看到你熟悉的松树、银杏的种子,也有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当然啦,科学家强调,这面墙主要用于展示,并非实际保存种子的方式。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917种87863份。

这么多种子是怎么找到的呢?“种子猎人”功不可没。他们是一支专业采集种子的队伍,会优先采集保存濒危的、特有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子,为保证遗传多样性,对于同一种植物,还要在不同分布区域进行采集,每种植物采集保存10000粒种子,最少也要2500粒,采集工作相当不易。

种子博物馆展示的植物离体材料

二问:发现了哪些熟悉的种子“朋友”?

五颜六色的种子不仅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还提供着基本物质供给。人类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粮、棉、材,主要的油料、药品、调味品,以及咖啡、茶等饮品,大多来自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玉米、水稻、小麦的种子养活了全球绝大多数人,而棉花种子的表皮毛制作出的衣物,让人们穿得暖和。除了温饱,人类对美味的追求也离不开种子。松子、榛子、核桃等家中常备的零食,它们的种子也出现在了博物馆内。香料墙上,八角、胡椒、辣椒等香料种子,让人想起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红烧肉,街边孜然味的羊肉串……

种子博物馆的亚克力柱种子墙

三问:为啥植物能在“瓶子”里生长?

在博物馆里,“种子方舟”浪漫又神奇,植物竟然能在瓶瓶罐罐中生长甚至开花。科学家介绍,这是一种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离体保存,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2143种野生植物的离体材料。

据了解,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式主要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就地保护即建立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而迁地保护则是通过种质库、离体库、种质圃等进行保护。比如,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种子库、DNA库等方式,使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及具有重要经济、生态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保障。

游客在种子博物馆参观拍照

四问:中国最“老”的种子多少岁?

科学家介绍,古莲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寿命最长的种子。1952年,科学工作者在辽宁省普兰店一个干涸池塘的泥炭层里,挖到古莲的种子。经测定判断,它已在地下沉睡了上千年之久。

它为何如此“长寿”?据了解,莲的果皮坚韧且厚,抗压性较强,能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在果皮表皮下,还有一层能有效防止水分进入的栅栏组织。幼果果皮气孔下原本进行气体交换的气孔道,在果实完全成熟后,也会缩小并封闭,从而使果实变成一个密封舱,实现有效保护。

种子博物馆展示的部分植物种子

五问:收藏种子的意义?

种子,不仅能延续物种,还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及大量工业原料,从而造就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同时,种子精巧完备的内部结构,以及能跨越高山、远渡重洋的多种散布策略和跨时空的生存方式,使种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利用体积小、能休眠等特点,人们还能通过种子库的保存方式,延长种子的寿命,从而达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目的。

种子代表生命和希望,保护种子就是保护未来。你甚至可以大胆设想,如果人类未来移居另一个星球,种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存,还提醒着我们,何处是故乡。

综合:新华社、掌上春城

来源: 云南日报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野生植物种子达10601种

新华社昆明9月14日电(记者赵珮然)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目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野生植物种子达10601种。万余种植物种子的保藏使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也让快速、高效研究利用种质资源成为可能。

位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种子库、DNA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资源库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于富强介绍,该种质资源库于2007年开始运行,是我国唯一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主的综合保藏设施,也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在生物产业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国际上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高度关注,尤其是对野生植物的收集保存。”于富强说,目前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85046份、10601种,占我国有花植物物种总数的36%,全面完成国家批复的长期建设目标,使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以及具有重要经济、生态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也为我国应对国际生物产业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 新华社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危机下的保卫战

在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种质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安全——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危机下的保卫战

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影响的不断加剧,许多野生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和生境遭受严重破坏,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威胁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020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 2021 年 8 项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可见,种质资源既是发展种业的种源,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定合理的种质资源保护策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持和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通行做法:就地 迁地保护,重视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收集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密不可分。绝大部分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的各类政策、战略规划和实施的具体行动方案,都直接指导了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采取的系列保护策略,则从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 3 个层次,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

就地保护(原生境保护)和迁地保护是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两大策略。就地保护除了保存种质资源实体外,也保留了其原生境和栖息地及伴生物种,并持续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理论上来说是最佳的保护策略。

然而,面对与日俱增的人为活动和全球变化,就地保护存在保护面积不够、应对能力不足和关键物种不在保护地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迁地保护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野生物种的种源得到保存。

传统的迁地保护方法,如植物园、动物园、种质圃等,在保存稀有等位基因的有效性和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挑战,且维护成本较高。一些特殊类型种质资源(尤其是动物)的保藏和繁殖存在很多困难,定期对这类资源进行更新也面临着更多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但通过低温干燥技术建立的种子库对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保藏,被认为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迁地保护策略。对于动物资源,采用冷冻精子、胚胎等技术手段,或者分离培养原代细胞并冻存,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种质资源保藏策略。

中国实践:完善法规和保存体系,协调推动资源与信息共享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自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成立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席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并且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明确中长期战略目标,划定了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确定了一系列保护工作的优先领域和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发展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对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并出台系列法规,建成一批保存设施,实施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制定和完善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根据《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制定了战略方案和实施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植物保护战略 2021—2030》,建成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制度和保护体系。同时,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拟进一步规范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

在就地保护方面,通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到 11800 个,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 18%,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我国 85% 的野生动物种群和 65% 的高等植物群落。在迁地保护方面,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唯一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主的综合保藏设施。截至 2020 年 12 月,该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 10601 种(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 36%)85046 份,动物种质资源 2203 种 60262 份,微生物菌株 2280 种 22800 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量居亚洲第一。

种质资源作为科技创新和生物产业革命的基础材料,除了持续开展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定向化收集保存外,也逐渐通过资源的整理整合和平台构建,向开放共享和专题服务转变。

自 1999 年以来,我国通过实施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逐步推动并持续支持国内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中国主要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东北禁伐林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和“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等项目均涉及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采集和保存,已于 2020 年正式启动。

由科学技术部牵头组织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覆盖了重要野生植物、农作物、林木、畜禽、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库馆的建设,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并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将分散的科技资源集中整理,促进共享服务。

未来设想: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前瞻规划和战略布局

加强顶层设计是确保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得到全面、系统保护,并为将来利用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我国以农业为主的种质资源库起步较早、建设时间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全球格局来看,大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都集中在发达国家,除国家经济实力给予保障外,更体现出这些国家对科技和创新发展的前瞻性规划和战略性布局。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立足区域自然优势,主要围绕国家在资源、生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以提升国家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赢得参与甚至主导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主动权,并通过收集实物、数据和技术,系统地为国家行业部门、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和决策依据。为此,应继续坚持其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布局。对于保存理论和技术相对成熟、保护成效显著的资源类型,要稳定和增强设施库的运行能力。一些由于技术壁垒尚未突破而无法开展大规模保存的资源,也要积极筹划、逐步推进,通过长期积累形成总量优势。

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定法律依据,但是现行立法中未规定惠益分享制度。作为《名古屋议定书》的缔约方,我国起草《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草案)》,明确生物种质资源/遗传资源获取、出入境和惠益分享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应当尽快推进该条例的出台实施,在保护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同时,积极发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应用价值。

在国门安全方面,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出入境管理将随着贸易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受到更大关注,应加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国际执法合作,执法部门与科研实体建立资源出入境协作联动机制,强化在检验或检疫隔离平台的合作与共建。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将科研用与商业化的种质资源区别管理,简化已丧失活力的遗传资源(如腊叶标本、浸制标本等)的检验检疫程序,加快科研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入境速度,并减免其关税,以便我国开发利用境外的生物种质资源。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和评价利用的瓶颈。为此,需要加强对不同类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在种质退化或死亡过程的机理研究,为资源的保藏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扩大种子库、超低温保存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为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提供新的技术路线。

面向 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愿景,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建议国家尽早启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Ⅱ期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种子到种业的跨越;同时,发展野生生物种质科学理论,引领野生生物保存技术体系创新发展,为有效履行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提供有力支撑,并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者:李德铢,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