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网站你懂我意思正能量在线观看(40亿宅男之光,女性禁区被暴露,成日本最成功的IP电影)

导读网站你懂我意思正能量在线观看文章列表:1、40亿宅男之光,女性禁区被暴露,成日本最成功的IP电影2、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及其经验3、奇幻外衣下是人的成长4、左手诗词右

网站你懂我意思正能量在线观看文章列表:

网站你懂我意思正能量在线观看(40亿宅男之光,女性禁区被暴露,成日本最成功的IP电影)

40亿宅男之光,女性禁区被暴露,成日本最成功的IP电影

豆瓣十月热门电影榜单上一直有部新片。

Sir看着它从出新,到出分;从备受期待,到口诛笔伐,分数缓缓下降……最后在朋友圈吵成一团。

不是因为它太刺眼了。

或许,是我们已经离这道光,太远太远。

《新·奥特曼》

シン・ウルトラマン

庵野秀明,重制初代奥特曼。

2019年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Sir还兴奋过一阵子。

一个是为圆谷公司(奥特曼版权方) 东宝的大手笔,致敬圆谷英二,让初代回归大银幕。

另一个则是庵野秀明亲自操刀。

尤其后者,日本当下最具盛名的动画人之一,被粉丝们称为“痞子”的庵野秀明,二十多年前就靠着《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封神。

当然担忧也不少。

那可是庵野秀明,一个在TV版都能搞意识流的人。

会不会在奥特曼里继续任性,填塞一堆堆的私货和表达?会不会把重制版又搞得不上不下,争议不断?

事实证明了这些坑,不能说一点没有,只能说完全猜中。

这个由庵野秀明亲自担任企划和编剧,在EVA时期就与庵野搭档的樋口真嗣担任导演,还请来了长泽雅美、西岛秀俊、斋藤工等演员参与的《新·奥特曼》。

在日本获得超过40亿日元票房,成为奥特曼系列有史以来的最成功的商业电影。

却在口碑上却收获了两极分化,老粉丝打高分,偏路人受众各种吐槽。

(有趣的是在海外的评价里,很多给低分的人会觉得它缺乏了深度)

作为一个曾为奥特曼写过长篇大论的人(链接)。

Sir想说点可能不太合时宜的话。

如果将“光”以长度计算。

《新·奥特曼》所有的纠结与争议,只不过是奥特曼这个IP持续传递过程中的一道短暂偏出的“波纹”,它不是结束,而是阵痛。

01

先放下一句可能得罪粉丝的话。

重置初代奥特曼的《新·奥特曼》不算是一部好电影。

对,Sir强调了“电影”。

初代的设定很简单。

1966年推出的特摄电视剧《奥特曼》,在长达39话的故事里,交代了来自M78星云的光之巨人奥特曼在地球与人间体相遇、融合,和人间体一起守护地球,打败想侵略地球的怪兽与外星人,最后为了守护地球和平献出生命的故事。

不仅创造了奥特曼这个英雄形象,也开创了奥特曼系列的叙事套路,“奥特曼打小怪兽”这句调侃也因此而出,让这个系列此后半个世纪经久不衰。

但到了《新·奥特曼》,这部剧场版,却试图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奥特曼从来地球,到死掉的全部剧情,都展现出来。

在113分钟里,走马观花地出现了五次打怪兽的段落。

当这些段落拼接在一起,就彻底拆碎了“电影感”。

首先文戏。

每一次的战斗场景之间的文戏衔接,生硬乏味。

祸威兽特设对策室(简称“祸特对”)的小伙伴们和奥特曼之间的羁绊和关系,缺乏足够的铺陈。

它像剧集精剪版,但又没有拍成剧集。

因此就少了很多铺垫,比如队员之间的关系,人与奥特曼之间的羁绊,奥特曼的转型……

都需要粉丝自觉激活死去的记忆脑补。

没有记忆?

那,看打斗。

电影用CG制作的打怪兽场景,相较于过去的特摄,也失去了《奥特曼》系列的仪式感。

明明使用了CG,又在打斗的效果,搞“致敬原作”,结果不少动作戏看起来,有如儿戏。

以上这些,还只是属于剧本和企划层面。

技术性门槛更大。

先给大家展现几个镜头:

剧中大量的人物,不是从远处角落的窥视,就是近景大特写,还有各种低位、仰角的使用。

什么效果?

就Sir的观感。

很有味道,很懂粉丝。

但很不“电影”,很没必要。

而由此,更是给《新·奥特曼》带来争议。

男性凝视。

Sir是看了豆瓣评论区才发现这一层。

仔细一看,确实有一定嫌疑。

有粉丝辩驳,低位摄影和巨大化的女性是原著都有的场景。

Sir专门找来了对比。

确实是致敬。

但新版里特意加上了让女主多次拍屁股的设计,以及让巨大化的她穿裙子踢大楼的桥段,以及被拍视频形成网络暴力的情节。

对比老版本穿制服的巨大化,只能说这个设计就算是致敬。

至少,在当下肯定会对女性观众有冒犯。

有一说一,被骂不冤。

节奏过快,故事单薄,打斗不爽,人物拍摄风格化严重,漫画到电影生硬的嫁接……

《新·奥特曼》怎么都算不上一部好电影。

尤其是对于普通观众。

当然。

只是对于“普通观众”。

02

这是一部优秀的“粉丝作品”。

面对粉丝,不论是奥特曼的粉丝,还是庵野秀明的粉丝。

《新·奥特曼》都有不少亮点。

说奥特曼。

很多人诟病,新版奥特曼取消了经典的倒计时灯的设计,换成了配色。

未与人类融合前是银灰色,融合后正常为红色,能量低为墨绿色。

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对奥特曼形象最初的设计师成田亨原画稿的致敬。

△ 图源:奥特曼吧

而过家家式的打斗,也是对初代奥特曼TV版的呼应。

当时演员穿的皮套由潜水服改制,打斗的动作设计在当下看起来比较笨拙。

踢,抱,摔,扔,用掌劈砍等都是主要技能。

在新版中做了还原:

抱摔。

△ 上:1966版,下:2022新版,下同

过肩摔。

而在真假奥特曼的段落(原TV第18话“行星来的兄弟”),新版几乎做到了一比一的复刻。

双方特写,然后真奥特曼出招,假奥特曼反击掐脖子,挡住另一只手,掐跳换边,真奥特曼一掌劈在对方头顶,手痛,甩了甩手。对方吃痛飞起想逃,真奥特曼迅速发射光线……

除了这些,新版电影剧情,是将原TV中的第3话“科特队出击”,第9话“电光火石作战”,第18话“行星来的兄弟”,第33话“被禁止的语言”以及最后一话“再见了奥特曼”五个故事串了起来,由此带来了一些老粉丝熟悉的名场面:

巨大化的女队员,真假奥特曼。

以及粉丝津津乐道的“那位大人”——炎头队长沙福林的出场,更是令人惊喜。

△ 佐菲(Sophia)因翻译曾被戏称为沙福林,奥特曼宇宙中的强者

路人们也别怪奥特曼粉丝们会喜欢,《新·奥特曼》确实是一部粉丝受众的作品。

没完。

庵野秀明标志性的“私货”,虽迟但到。

开场介绍怪兽出现在日本的混剪,除了在致敬奥特曼宇宙起源的《奥特Q》,风格直接照搬《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使徒来袭。

那些令人反感的镜头,其实更像是庵野秀明熟悉的动画分镜转制。

而最后奥特曼打杰顿的场景,更是颇有《EVA》式的恢弘。

甚至连给配乐的鹭巢诗郎,都是《EVA》的御用。

还记得2016年《新·哥斯拉》里,庵野秀明通过展现日本社会对哥斯拉出现时的应对——开会,扯皮,互相推诿,被吓尿,然后继续开会,扯皮……

全方位无死角对日本的政府官僚主义进行嘲讽,几乎把灾难怪兽片拍成了一部政治电影。

而在《新·奥特曼》里,他也没有放过这一点。

外星人来袭,日本政府的应对,各种玩政治梗。

自嘲是附庸国,美国人派兵的军费坚持让美国出,首相和外星人达成合作,希望能在全球政治里占取上风。

更别说庵野秀明在《新世纪福音战士》里就一直在讲的母题。

自我认知与身份困惑。

只不过在《新·奥特曼》里,认知换成了奥特曼自己。

一个神是如何一步步决定守护人的。

甚至最后让佐菲扮演了“反派”角色的改编,也是对应了庵野秀明在《巨神兵》里表达的意思。

畏惧,才是神的本质。

庵野秀明试图塑造出奥特曼“非人性”的一面,重新构建他与人类的羁绊。

一个“堕落”的神灵。

他保护人类,是因为被个体行为触动到,是兴趣,不惜为此违抗戒律,与人类融合,去阅读,了解人类的知识与文化。

而面对政府的威胁,他也展现出神的一面,毫不留情。

对比的就是佐菲的选择,属于神明的视角。

人类有威胁到奥特曼的可能性,所以作为高等文明,应该清除掉他们。而且清除他们,和清除掉光之星的130亿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没有不同。

而且,消灭人类并不是出于情感,而是理性判断。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三体》里也在传达同样的想法。

对一个文明最高的敬意是赶尽杀绝。

这也让《新·奥特曼》作为一个重制作品,主题完成了自洽。

让它更像是一部庵野秀明的《新》之奥特曼篇(类似于《新》之哥斯拉篇),而不仅仅是《奥特曼》新版。

因此站在这个角度。

即便作品有那么多的问题和门槛,Sir依然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粉丝向作品。

它披着奥特曼的面子,讲庵野秀明的里子,两手抓。

两手都还算硬。

03

回到那个最开头的问题。

当《新·奥特曼》上线,大家吵得面红耳赤,到底在吵什么?

是粉丝的守护,还是观众被冒犯?

不。

真正想吵的是。

对于2022年的奥特曼作品,我们该抱有怎样的正确期待。

注意,这不是那个相不相信光的问题,而是如果这道光还希望存续,它该以怎样的方式传递。

粉丝们当然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被更多人喜欢,能原汁原味,能一比一复刻;普通观众也希望在老IP里发现更多精彩,能有更多的与时俱进,比如特效进步,比如更多巧思。

而这个定义权,却是每个观众都想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才是吵的根由。

也是几乎所有作品重启,创作者必然面临的槛。

但说句得罪奥特曼粉丝的话。

当年的奥特曼特摄系列,穿着皮套打斗的设计,打怪兽拯救地球的套路……在2022年的当下,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审美标准,都注定在很难再获得大部分人的喜欢。

我们记忆中那道光并没有消失过。

因为光从来不是静止的。

新的设定,新的人物,新的故事逻辑,新的价值表达……它终究要改变。

如果不接受这份创新,再伟大的IP都只是自娱自乐。

就像这次的奥特曼,与其说庵野秀明在拍奥特曼,不如说他只是用奥特曼的设定,在讲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表达。

借鸡生蛋?

不,目前看是双赢。

因为票房证明了这一点,《新·奥特曼》是奥特曼系列商业成绩最好的作品。

而根据透露的消息,这个系列应该有三部曲。

在它完结之前,所有的争论,都只能是这个老IP重启之路上的阵痛。

幸运的是,它这第一步,还算响。

就已经超过了很多重启失败的作品了。

当然路人也会有疑问。

2022年了。

为什么很多人依然会为了那笨拙的皮套,拉跨的特效,重复的故事套路,而追得津津有味?

恰恰就在于这份纯粹。

作为一部子供向作品,奥特曼的初代创作者们都谨记一个原则。

正因为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要格外认真。我们都是造梦的人,是给小孩子以希望和未来的伟大的人。这样一想,并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再累也值得。

这份信念感,才是《奥特曼》能够火半个世纪的保障。

当年大人以为我们看的是皮套人对打。

其实呢?

开始可能是。

而追逐这道光一直到今天的人终于发现。

皮套之下,那始终如一传递的表达:

和平,正义,善良,勇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睦,要保护地球,要保护弱小……

每一个喊着“相信光”的人,关于奥特曼,都有着自己的白月光。

只不过,那道光里,不只有奥特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及其经验

作者:魏晓燕(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网络信息工作实践,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最前沿”“最大变量”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长期执政”等角度不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让网络空间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同样也是如此。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党管媒体就是要把各级各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网信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这也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必须“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为了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开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新局面,我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工作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建设。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互联网工作。2018年,党中央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网信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各地网信机构逐渐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格局逐步成熟。中央、省、市三级网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省市网信办又进一步向区和县延伸,市、区、街镇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和县、乡(镇)、村三级网信工作体系也日益健全完善,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网信工作格局。各级党委都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工作,对于党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不断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是多元主体共同活动的虚拟空间,网络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党委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领导力量;政府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主导力量,公安、情报和司法部门的作用尤为重要;企业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关键力量;社会组织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协助力量;网民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础力量,尤其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将动员机制与利益机制紧密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与作用,健全权责意识,走出一条齐抓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之路。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技术属性非常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技术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关键性手段,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掌握网络核心技术,就很难在网络应用、监管和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上占据优势。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端芯片、开发平台和基本算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和局限。网络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以及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必须在这些领域构建战略发展、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网络治理的技术支撑,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依法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础性手段。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坚持依法治网,让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审议通过,2017年6月正式施行。此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出台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制定了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和数据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2020年3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这一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信息内容治理,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使用者、服务平台和监管部门等的行为边界和惩罚机制,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跃升。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资源的掌控和垄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传统党报党刊党媒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这一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先后经历了启动爬坡、攻坚推进、深度融合等不同阶段。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总体部署。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等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坚持导向为魂,注重内容为王,又要坚持技术赋能,注重技术创新,从而让内容提质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让网络正能量与大流量同频共振。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明确要求。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网络信息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断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创新来提升在国际网络传播治理中的辐射力,不断通过网络传播内容创新来提升在国际网络传播治理中的影响力,不断通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来提升在国际网络传播治理中的感召力,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9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奇幻外衣下是人的成长

作者:金 燕

近期,一部奇幻悬疑题材的剧集《唐朝诡事录》意外走红。这个非热门题材、无流量明星、无强势宣传的“三无”作品,本该是小众中的小众,开播之初并不被人看好,后期却口口相传,成为许多不关注古装悬疑剧的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网络热点,持续占据着播出平台的热门榜首。

复盘该剧低开高走的过程会发现,该剧前期的不被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在节奏上没有遵循“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的法则,在人物设定上则一反古装剧男主情商智商双在线的套路。而其在后期口碑出圈,则是因为主创在悬疑探案玄幻的故事外壳下,讲好了一个动人的成长故事。

作为悬疑探案故事集,开篇的故事《长安红茶》表现得中规中矩,情节紧凑但也说不上多么惊心动魄,缺少特别的记忆点,属于不难看但也不惊艳的及格水准。男一号人物、中郎将卢凌风虽然身居高位仪表堂堂,但其性格傲慢、莽撞、冒失、冲动、简单到幼稚、耿直到低情商、为人处事直愣愣硬邦邦,智商虽高,却因性情的不圆融而显得笨拙,甚至屡屡坏事,可以说除了外形俊朗毫无亮点。

让人看下去的是作为他对立面及搭档的区区县尉苏无名。这个官阶低微貌不惊人的中年男人,身上有着与卢凌风截然相反的人物个性。他人情练达,深谙官场潜规则,有着圆融的世俗智慧,初看起来油滑老辣,但却内心刚正,只求真相不畏权贵,时刻以师傅狄仁杰为行为标准。性情截然相反的两人围绕同一案件的屡次碰撞妙趣横生,让人有了继续追剧的欲望。

及至第二个案件《甘棠驿案》时,被贬为平民已经一无所有的卢凌风虽然还努力保持着贵族出身的矜持和骄傲,但已经开始信任足智多谋的“一介书生”苏无名了,两人在诡事连连的甘棠驿中开始有了合作的默契。第三个案件《石桥图案》中,卢凌风依然处在放不下世家出身的包袱、情感面前放不下面子的人生尴尬阶段。但随着剧情的一点点铺陈,大家都看到,楞硬耿直的卢凌风对追求真相的痴迷和对苍生黎民的不忍,不管身处何种窘迫境地,都不曾改变过。于是他的正直纯良连同他的明显的性格缺陷都开始被观众看见和接受。整部剧中段以后,上帝视角的观众都看得明白,拥有赤子之心的卢凌风犹如一块璞玉,正在被苏无名信念笃定有条不紊地打磨。

十分有趣的一个观剧现象是,作为一个悬疑探案剧,两三个故事过后,案件本身如何发展已经不是很重要,主角的境遇是否惨淡是否能重归高位也不重要,这个天资优秀但性格并不讨喜的核心人物如何在办案过程中得到锤炼,如何成长蜕变才是观众最值得期待的事。

随着剧情进展,卢凌风复杂的身世被渐渐解密,他性格中的各种缺陷也都有了可信的落脚点。比如傲慢背后是来自童年被遗弃的自卑,不会谈情说爱是因为从小没有受到过情感灌注等等。而与男女老少组成的探案五人组协同办案的过程中,他的创伤被一点点治愈。他的成长也与案件的发展丝丝相扣,一次次寻找真相的过程,也是智慧超群又深得狄公真传的苏无名手把手教卢凌风专业与做人的过程。一年的历练,让曾经傲慢急躁的中郎将渐渐变得谦卑谨慎,在情感上,也不知不觉卸下自己坚硬的盔甲,敢于面对自己的创痛和真实的内心。看似脱轨的人生旅程与人物内心的成长交织在一起,其变化令人信服。

纵观该剧,我们会发现,人物的性格有由来,人物的成长有依凭,人物的思想情感有至高的归属地,这一完整的生长链条,结实地附着在一个又一个奇幻案件上,通过办案的历练,卢凌风从少年轻狂傲慢自负到心怀苍生有勇有谋,其成长轨迹清晰自然合情合理,人物不扁平不甜腻,在古装剧里算是一股清流。

可以说,这部贴着悬疑探案玄幻标签的诡异故事集,真正的内核是一个人的成长,奇幻悬疑的案件和精良的服化道只是它的外衣。一部小众题材的作品能破圈,正是因为这部剧的精神内核给人带来的鼓舞和安慰。实际上,拔高主题的古装网络剧现在并不少见,天下、苍生、家国、自我、成长等等字样屡见不鲜,但很多剧的中心思想会流于口号,与剧情本身并不能紧密贴合,所以很难像《唐》剧这样形成一股贯穿全剧的精神气韵。

当卢凌风通过重重历练已经成长为业务干练成熟稳重心存敬畏与谦卑的优秀探案人才,一向示弱随时求武力保护的苏无名在狄公排位前正色跪拜道:“恩师狄公在上,当年您说过,之所以不收卢凌风为徒,是因为他年少轻狂,恃才傲物,但您又说,此人心地纯良天资聪颖,性格率真,心怀天下,是可塑之才,若终有一日,他能经过历练,知晓民间疾苦,真正懂得百姓即社稷的道理,便可由苏无名代师收徒。”这一段义正辞严的独白,不仅震撼了卢凌风,也震撼了观众的心。卢凌风经历了蜕变之后,终于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相较于古装网络剧中随处可见的男欢女爱,这是更能给予观众以高级精神满足的大团圆结局。

当然,单有正能量的思想主题和巧妙构思的剧情,也并不足以让一部剧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该剧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超出了水准线,是一部整体上制作精良的用心之作。

首先,演员演技全体在线,两位男主角的表演与角色的契合度更是妙不可言,杨旭文把中郎将卢凌风的酷与楞、杨志刚把苏无名的滑与正,都表现得丝丝入扣。其次,剧中武打场面是一大亮点,场面的巧妙调度,动作推陈出新的精彩设计,使得每一个案件都有一个高燃的结尾。再者,环境造型和布景制作也甚为用心,将晚唐时期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依次展现给观众。或破败阴森或富丽堂皇,每个段落的布景都与剧情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十足的视觉享受;高度还原唐朝服装样式,双男主的每一套圆领袍在用料和纹路细节处都极为考究,剧中人物的幞头装扮也颇具美感,令观众充分体会到唐装之美。

回过头来看,该剧的反套路设计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如果不是有明确的价值追求,不是对思想内涵精神内蕴的力量有着高度的信念,通常是不敢这样操作的。我想该剧的主创团队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能够自信地把精彩留在后半程,让人物在越来越精彩、格局越来越开阔的故事情节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成长,在每个段落都有小高潮的基础上,最后叠加成整部剧的大高潮。观众需要娱乐不假,但有灵魂的作品才能真正击中观众的心。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

来源: 文汇报

左手诗词右手历史 专访蒙曼分享诗词中的女性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诗经》中说“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意思是,有本事的男子成就一个国家,有本事的女子毁掉一个国家。《诗经》作为文学文本是经典的,但其观点未必全部都可取。比如“哲妇倾城”,在学者蒙曼看来,就是历史的偏见,是古人在这个观念上不完整、不公平的体现。“女子有的成城、有的倾城,成城和倾城间,比男子有更多的幽微隐曲,也因此产生了更多的诗词和故事。”

由此蒙曼产生一个想法:借诗词透视女性,讲述构成历史、更创造历史的“她们”,及其翻卷起来的历史风云。她专门写了一本书,名为《哲妇:蒙曼女性诗词课》,将自己擅长的诗词解析和历史专业研究相结合,以诗词为引,顺着历史朝代更替的顺序,梳理讲述诗词背后28位女子的精彩人生,以及她们背后的中国历史。

翻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多被当作历史的配角记载,或在特定的《后妃传》《烈女传》中出现。蒙曼说:“每个被当作配角的女性都有自己的人生,这些人生就记录在诗词中。” 蒙曼从娥皇、女英,讲到褒姒、西施,从王昭君、赵飞燕讲到平阳公主、长孙皇后,从武则天讲到杨贵妃,从萧太后讲到孝庄太后、秋瑾。

经由蒙曼的带领,我们看到,诗词里女性,不仅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采,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风度,更有“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的眼光,有“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的豪情。这些女子温柔,但却抓铁有痕,更能搅动历史风云,她们的所思所想在诗词里,她们的人生故事也在诗词里。这是你我未知的另一半诗词,另一半史。

将诗词讲解和历史专业研究结合起来

早在2007年,当时32岁的蒙曼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武则天》。之后她陆续主讲《大隋风云》《太平公主》《长恨歌》等系列,其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学术素养、幽默灵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很多人都喜欢上了这位年轻有才、饱读诗书的女教授。2016年起,她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嘉宾,2021年起担任《典籍里的中国》文化嘉宾,以其深厚的学养、独到的见解与锐利的点评,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节目现场,她出口成章,气质优雅,也是凭实力吸粉的典型。

蒙曼(出版社供图)

虽然蒙曼是因为讲诗词进入大众视野,但其实她自己的学术专业并非诗词,而是历史学。2002年,蒙曼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后,回到她读本科和硕士的母校——中央民族大学,成为一名老师。如今她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妇联副主席(兼)。

蒙曼的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曾出版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等。

这次,她充分发挥自己这两方面的特长,左手诗词,右手历史,以诗词找历史,以历史解诗词。比如说,“斑竹一枝千滴泪”,娥皇女英跨越千里去寻找丈夫舜,最终为情投身湘水,留下了“斑竹”“湘夫人”的典故,爱哭的黛玉“潇湘妃子”的雅号便是来自她们的故事。在历史的背面,蒙曼带你读到的,不仅是她们有关的诗词,还有姐妹俩为何二女共嫁舜?这背后反映的是古代政治联姻制度、媵妾制度(同《芈月传》芈月和芈姝共嫁秦皇)。娥皇女英为何千里寻夫?这背后其实是禅让制的黑暗真相。

再比如,书中讲到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施。我们看到的历史是越王勾践用了美人计,用西施灭掉了吴国。在历史的背面,蒙曼告诉读者,越王勾践除了美人计外,一共用了哪些计谋灭吴,其中有个计谋,是金庸《越女剑》的灵感来源;史书记载的西施结局究竟有几个?西施最后是跟着范蠡乘舟,同泛五湖而去吗?蒙曼的答案是:不!西施很可能是被越国杀死的。这是为什么?她都一一在书中讲来。

此外,蒙曼还为流传已久的段子辟谣:周幽王为褒姒烽火戏诸侯?假的!曹植的《洛神赋》写的是嫂子甄夫人?假的!她给读者科普:《甄嬛传》里安陵容用的息肌丸来自赵飞燕,惊鸿舞来自甄夫人,沈眉庄依傍太后学的是班婕妤;“红颜祸水”来自赵飞燕,“倾城倾国”来自李夫人;凌波微步、越女剑……金庸的武侠借鉴了很多古代女子的故事;武则天的名字不是则天,她写诗催花开、贬牡丹至洛阳的故事,背后其实是政治斗争;给李白脱靴的高力士不是普通人,他出身世族,他的家族由一个女子打下,历经四朝,权倾岭南……

在电视剧《清平乐》里看不到的“弱德之美”

人们在电视剧《清平乐》里看到曹皇后,往往只关注她的爱情故事。 蒙曼在分析曹皇后时,视角则是:宋朝以后,对女性的束缚越来越厉害。曹皇后的退让也罢,本分也罢,其实都不过是心甘情愿地当弱者!是不是呢?又不尽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发明了一个词,叫“弱德之美”。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蒙曼认为,在曹皇后身上就体现着“弱德之美”,她的丈夫宋仁宗吃到沙子也不声张,生怕御厨房的人受处分,这也是弱德之美。再往远了说,唐太宗纳谏是弱德之美,汉景帝节俭还是弱德之美。甚至,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特征就是屈己尊人,克己复礼,这都是弱德之美。弱德培养出来的不是弱者,恰恰相反,能够承受打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都是真正的强者。遥想当年,宋辽对峙,北边有萧太后横刀立马,南边有曹太后克己复礼,看似一强一弱,可也如同太极图的阴阳鱼一样,相互转化,生生不息。《易经》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022年9月,趁新书《哲妇》出版之际,封面新闻记者电话采访到蒙曼老师。

蒙曼:看看女性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

封面新闻:女性在古代因为社会地位不高,受教育水准普遍较低。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对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您有哪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蒙曼:让我感受最深的体会是,历代的女性一直在试着顺应自己的时代,并且在改变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对女性角色的要求,主要是贤妻良母。贤妻良母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地辅佐你的丈夫,你要好好地教育你的儿子。这也需要智慧。所以实际上女性一直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且储存着自己的能量,我觉得这是历史告诉我们最重要的话题。我觉得我们可以看看,一代一代的妇女,她们定位在那个时代的时候,那个时代要求她做什么,她又怎么样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如何改变那个时代。

封面新闻:不管是怎样的领域,不难发现,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往往有一个比较聪慧的母亲或者是祖母,哪怕母亲没有上过学,但他一定会提到母亲很聪明,或者是很爱干净,或者是待人处世很好。

蒙曼: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比方说我母亲80岁了,她每天都在读书,阅读量不少于我。得了白内障,做手术期间,医生告诉她不要看书,但她经常会偷偷看。我母亲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福气,也是我们的榜样。

封面新闻:在研究苏轼的时候,人们也会发现,根据一些记载,苏轼的母亲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女人。

蒙曼:他们的母亲当然值得关注和研究。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历史一般不会记载普通的女性。在文字上留下痕迹的普通女性,一般是因为她的丈夫或者她的儿子有名。我这本书的名字叫《哲妇》,意思是有政治智慧的女性。我写的这本书,主要还是跟政治直接相关的女性。她们才得以在历史上有痕迹。

封面新闻:其实在正史中对女性的记载是相对较少的,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给您造成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蒙曼:受材料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像塑造一个男性的历史那样,去塑造女性的历史。但是可以在一个时代至少找出一个被记录下来的、能具有经典代表意义的女性。看看她们如何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作出自己的选择。

封面新闻:您在高校任教,是专业学者。您特别善于通过向大众说话做一些知识普及的工作。做专业研究和向大众说话,这两项同时做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您是怎么做到的?

蒙曼:我不觉得我做得很好。其实我一直很喜欢做教育,因为我喜欢跟人沟通。沟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让人听得懂。就像你做谈判也好,讲课也好,写文章也好,都是希望别人支持你的观点,或者说至少理解你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愿意并且努力让别人听懂的心,而不是说故弄玄虚去吓唬别人,让别人觉得你很厉害。我一直认为,真正有效的沟通,必须是让别人听懂你说话。

封面新闻:通常的看法是,学术论文的主要读者是业内同行。那么在您做研究、写论文的时候,是不是要改变笔墨风格?

蒙曼:其实我不太认可目前这样的一个状况——学者写专业文章只是希望给专业内的人看。如果那样的话,学术圈子会非常狭窄。尤其是我们人文学科,更不应该如此。自然科学无论怎么样放低姿态,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读者就是看不懂。但人文学科的门槛没有那么大。专业学者的研究,除了让同行阅读之外,还应该尽量成为大众知识谱系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即使我在写专业研究论文,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懂,而不会预设,你看不懂,我不是写给你的。

封面新闻:您是做历史研究的。您如何看待信息、知识的表现媒介、传播载体?比如说,这两年关于中国传统题材的电视剧很受欢迎,里边有对一个朝代的想象,比如说宋代很优雅。这种文化现象您关注吗?包括现在一些短视频作品,其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确实是超过文字。

蒙曼:我是这么想的,人类刚开始发明纸张的时候,肯定也有过这种狂喜感——原来只能写到丝绸上,写到竹简上,后来居然有了纸,有了那么方便的流通工具。不光是贵族家的子弟可以念书,平民家的子弟也可以念书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应该也会发现天地变大了。

现在的视频让人们有更多的手段去参与、描述生活,我觉得是挺好的一件事。当然,就目前而言,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人类的精神还是以书籍的形式承载着,而不是以短视频的形式承载着。

封面新闻:您好像几乎没有使用个人的社交账号与读者分享。

蒙曼:因为我觉得那个不是我擅长的。我更擅长说话,而且我不喜欢自言自语式的说话。我更希望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比方说教学是我擅长的一种沟通方式,比方说我做音频,也是会预期听众是谁,会跟听众进行沟通。

封面新闻:古典诗词的精华怎么样转化为现实生活的生命力量,您有怎样的体会?

蒙曼:我觉得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的。人如果有能力看到美,就会有力量。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它有值得我们活下去的东西。古典诗词会告诉我们美在哪。比方说,春花秋月是非常美的,人的成长也是非常美的,甚至人的很多不如意、他那时候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仍然是非常美的。如果你把这样的一些东西吸收进去,你能更敏感地体会到世界的美。我觉得美和善是直接相连的,什么叫善?护美就是善。我最近在网上跟大家讲红楼梦。我认为贾宝玉的最大优点,是他对女孩子的体贴呵护。在他眼里,女孩子天真纯洁,是美的。

封面新闻:请蒙曼老师谈谈您的阅读呢。除了做研究之外,一般还爱读什么书?

蒙曼:我个人还是爱读历史更多一些。读文学书,也不一定只读诗词,我也喜欢读小说。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更多一些。但当代的非虚构作品我也会看。比如说,最近我手头正在看一本叫《城记》的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新华社资深记者王军写的,关于北京城地理规划、建筑史变革的一本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以独特审美特性生动诠释时代生活丰富内涵

付李琢

这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文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十年。尤其是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审美艺术形式,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锤炼品质,在与传统文艺的创新性融合中凝聚特性,已具有了特定的、鲜明的内在规定性,成为了时代文艺的最新代表类型。

近年来,网络文艺逐渐进入提质转型、创新升级的新阶段,以“精品化”与“主流化”为典型特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高质量、精品化发展,标志网络文艺走向成熟

网络文艺诞生、发展的初期,“野蛮生长”是其鲜明的特征。这种媒介特性是带来网络文艺繁荣的根本动力,但同时也造成了网络文艺作品在质量上的参差不齐。随着网络文艺发展初具规模,资本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片未经开拓的蓝海,开始大举进军,开拓网络文艺的市场,带来的后果是网络文艺进入爆发性增长的阶段,但在数量剧增的同时却忽视了质量的提升,甚至出现了一些为吸引流量打擦边球的不良作品。这些现象在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等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也成为很多人对早期网络文艺“粗制滥造”印象的来源。

近年来,在市场监管加强、观众审美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生态重塑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回归理性和常态,开始向着高质量、精品化方向发展。

宏观上看,网络文艺各典型形态大多在数量上小幅增长,但质量大幅提升:题材上多元探索,增强表征时代生活的能力;成本上加大投入,助推优质生产;制作上精益求精,提升作品审美品质;技术上赋能,让作品越来越“懂”受众;产业发展上强化IP价值,推进全产业链运营;价值上强化有意思、有意义,让有温度、有文化、有质感的优质内容既赢得口碑又赢得市场。

具体而言,网络文艺诸形态均有生产方式的转变,比如,网络剧“短剧化”特点鲜明,《我是余欢水》《沉默的真相》《我在他乡挺好的》等作品因内容精干、情节紧凑、叙事流畅等取得了口碑、收益的双丰收;网络电影的“优质化”“减量提质”和多样探索与创新带来明显效益,《毛驴上树》《目中无人》《浴血无名川》等作品获得了媒体与观众的一致认可;网络综艺走向精致化与品牌化,如《中国新说唱》《脱口秀大会》《这!就是街舞》等节目均开展系列制作,既体现了类型多样化、垂直化,也展现了节目制作、审美品味等的提升;网络动漫领域精品频出,《雾山五行》凭借全手绘水墨画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国漫崛起的代表作;国产手游《江南百景图》将国风与二次元融合,有极高的热度和讨论度,《原神》则凭借其优秀的品质俘获了一众国内外玩家,成为网络游戏出海的经典案例;网络纪录片则以真切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人文色彩而引人瞩目,如《小小少年》《人生一串》等作品获得了优秀的口碑。

总之,经过近年来的理性沉淀和经验积累,以往那种跑马圈地、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生产方式已是陈年往事,而“质量为王”导向下的稳量提质成为了网络文艺发展的新方向。

精品化是网络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既是社会对网络文艺的外在要求,也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精品化标志着网络文艺逐渐走向成熟,通过精品化创作生产,网络文艺既生动诠释时代生活的丰富内涵,又积极促进了自身审美特性的生成。

网络文艺从“新兴”走向“主流”

随着网络文艺向着精品化方向发展,主流文化对网络文艺的态度也从拒斥与否定逐渐转变为接纳与同化,网络文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开始自觉向着主流文化靠拢。

其实,网络文艺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亚文化色彩,小众性、草根性、反叛性、后现代性等特征一度被认为是其质的规定性,是与主流文化互见分野的文艺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网络文艺本身的提质升级,网络文艺逐渐蜕变,慢慢脱去了浓重的亚文化色彩,主流化成为其突出的发展趋势。

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二次元等多个领域加速向主流靠拢,比如,各大网文平台都不约而同地着力推动主流创作,阅文、掌阅、纵横文学都举办征文大赛,弘扬现实主义、传统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各大电视剧主流权威奖项开始向网络剧开放,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纷纷向“纯网剧”打开了大门,其中《破冰行动》最终获得白玉兰奖,成为首部获奖的网络首播剧。主流奖项对网生内容的承认,是对生产不断提质升级的网络文艺的肯定,也是网络文艺走向主流,不断与主流价值融合的标志。再比如,二次元文化曾是小众、亚文化的代表,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二次元平台也逐渐认识到扩大用户范围,吸引多年龄用户的重要性,以B站为代表,平台方通过与其他圈层结合的方式,力求“破圈”,举办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合的跨年晚会,吸引大众关注。

网络文艺中的现实题材也在不断崛起,而现实题材创作正是网络文艺贴近主流的典型表现。比如,网络文学描写改革开放进程,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反映现实生活,《明月度关山》《拥抱谎言拥抱你》《北斗星辰》等一批反映现实、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受到网民的热捧;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将镜头聚焦现实生活,以清新、细腻、网感鲜明的视听语言呈现人们时代生活中真切、丰富的现代性体验,网感与美感兼备,并呈现出题材细分各具千秋的特色;网络音乐立足时代生活的深刻感悟,表现当代人的真情实感;在短视频的风行中,生活化、日常化的文艺性短视频在记录时代生活、展现人们精神风貌上体现出真实、共情的鲜明特征。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成果积累,网络文艺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新兴”走向“主流”。当然,主流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审美话语日趋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网络文艺的主流化必然是艺术、审美、技术、产业等多种因素矢量合理作用的产物,更是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等交流、碰撞、磨合、发展的结果。网络文艺的主流化不仅印证了其巨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更确证了其在当代中国文艺中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力。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网络文艺是时代文艺的生力军,也将是未来的主力军,要吹响时代精神的号角,通过审美转换把文艺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来源: 文汇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