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猜一猜乐山大佛蚂蚁庄园(洪水洗脚仍安然无恙 乐山大佛沿用千年排水系统起多大作用?)

导读猜一猜乐山大佛蚂蚁庄园文章列表:1、洪水洗脚仍安然无恙 乐山大佛沿用千年排水系统起多大作用?2、乐山大佛一直泡在水里吗?浙大专家:石像保护要防水3、四川乐山等地或迎降雨 垒

猜一猜乐山大佛蚂蚁庄园文章列表:

猜一猜乐山大佛蚂蚁庄园(洪水洗脚仍安然无恙 乐山大佛沿用千年排水系统起多大作用?)

洪水洗脚仍安然无恙 乐山大佛沿用千年排水系统起多大作用?

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8月18日,由于四川汛情,位于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70年来首次被洪水淹至脚趾。19日上午洪水退去,乐山大佛管委会也宣布本周内景区将重新开放。有网友指出大佛有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可保大佛全身周全。那么,传说中的这套排水系统是否真的存在?何时被建造?又在汛情中起到多大作用?四川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石窟研究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把问题一一解答,据介绍,修造在大佛耳后、肩部和胸后的排水廊道,最主要的功能其实并非是用于抵抗降雨。

雨中的乐山大佛。严理 摄

排水廊道修造在大佛三处地点

“排水系统是真实存在的,它与乐山大佛同期建成,乐山大佛的建造也是经过科学规划的。”彭学艺是四川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石窟研究院的负责人,他对新京报记者讲述,排水系统作为乐山大佛的保护设施,可以说集中体现着大佛的科学价值。

古代匠人设计所体现出的科学性,需要结合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解释。“我们这个地方位于湿润气候区,降水量非常丰沛。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地区属于丹霞地貌的红砂岩,本身质地比较疏松,含水量丰富。”

乐山大佛常被人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彭学艺解释,正因山体的特质,常有水渗出,所以古人在开凿建造大佛时,就为乐山大佛设计了排水系统,“也就是说,这套排水系统其实是为了减轻山体渗水对大佛本体的影响而设计的。”彭学艺讲述,古人为大佛开凿的排水廊道,分布大佛的耳后、肩部和胸部,其中耳部和肩部的排水廊相互贯通。

于普通游人而言,这些排水廊道设计“隐而不见”,但对真正的考古学者来说,这些廊道却非常明显。“廊道宽度在50厘米到1米之间,高度在2.85米到3.2米之间,我们在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时能从大佛的一侧走到另一侧。”彭学艺说,排水廊道,可以直接在大佛的左右平台上观察到。

大佛排水廊道示意图。新京报制图 赵斌

那么如何知晓这些廊道便是古人的巧妙设计呢?彭学艺指出,在廊道底部,可发现廊道是往山体倾斜的,这也就相应形成了一条排水的水沟,“在雨水丰沛期,你会发现它总是湿漉漉的,而就算到了秋冬,雨水渐少,沟里也相对潮湿。”此外,彭学艺谈道,在排水廊道靠近山体的一侧,还多存在1厘米-2厘米不等的钙化物,而靠近佛身的一侧则相对干燥,“所以我们判断这个廊道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山体渗水的问题。”

用于遮盖佛身的大像阁被毁

清代诗人王士祯在咏颂乐山大佛时,曾写到“泉从古佛髻中流”,是形容在雨天时,顺着大佛发髻中的沟壑顺流而下的雨水。而在大佛头部的18层螺髻中,也确实在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但彭学艺指出,虽然发髻中的沟壑同为排水系统的一部分,但经考察并非与大佛同期建设。

大佛头部螺髻排水沟示意图。新京报制图 赵斌

即便在降雨时,排水廊道也能排出山体的渗水,但在专业学者角度来看,排水廊道终究不是为了汛期抵抗降雨而造。“因为古人为了阻断降雨对佛身的影响,其实是另有设计的。”

古人设计建造乐山大佛,并非只为一时考虑,许多设计更是为千百年之后做打算。彭学艺所指的即为大像阁,本为罩护大佛的阁楼。“古代的大像阁从头到足遮盖大佛,避免了乐山大佛遭受日晒雨淋,而排水廊道则能解决山体渗水,二者各司其职,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达成了保护大佛的目标。”

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游客对“大像阁”并没有任何印象,因为作为木质遮盖物,它并没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许多专家推测它毁于宋元之战。但游客如果注意观察,还能看到佛像两侧仍保留着许多大像阁的遗迹。

位于三江交汇处有镇水之意

“在四川省,有一条从北向南流的大河,叫岷江。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常常掀翻江上的航船,淹死过往行人。传说在1200多年前,有个叫海通的和尚,想借神的力量保护航船的安全,于是发起修造一座大佛。”在人教版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乐山大佛是为镇水所造,在彭学艺看来,课文中讲述的不仅仅算是个传说。

“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的地方。在古代,三江汇流,水势凶猛,而这里又是水上交通的要道,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公元713年,禅师的慈悲心让它成为了乐山大佛的第一任建造者,希望借江河汇流处建造的大佛来镇减水势。而至此以后的90年,乐山大佛共历经3代工匠,才最终完工。

大佛耳后设有排水廊道。受访者供图

谈及最近的一场淹至大佛脚趾的洪水,彭学艺说,虽然已经提前预报了,但洪水之大还是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外。三江汇流之地,流域的水汇集在此形成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漫过了佛像下面的脚踏。几个小时后洪水退去,脚踏上后期修缮的附加层出现了小部分的脱落,“但面积不大,只有几平方米。”

“洪水来袭,大佛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乐山大佛本体总体是安全的。”彭学艺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来源:新京报

乐山大佛一直泡在水里吗?浙大专家:石像保护要防水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近日,一则《乐山大佛“真身”全部显露》的新闻成为热搜,似乎原来乐山大佛的脚趾是被水淹没的。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研究生在四川乐山大佛腿上进行苔藓生物取样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张秉坚教授团队一直从事与石质文物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目前还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石窟文物微生物/苔藓病害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课题,乐山大佛就是他们的现场试验点之一,他们时常派出学生在乐山大佛进行生物防治实验。

张秉坚说,实际上,乐山大佛本来就是全部露出水面的状态,只是在2020年8月,当时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青衣江、岷江发生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水位才越过乐山大佛脚下平台,接近脚趾。今年,由于连续的高温干旱天气,让四川乐山大佛脚下的三江汇流处水位持续降低,汛期反枯。乐山大佛平台下面水位海拔高度仅约354米,与往年8月同期正常水位相比低了近2米。

砂岩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乐山大佛的“脚丫”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浸泡在水中,也没被水流冲刷。张秉坚表示,乐山大佛由红砂岩构成,岩石微孔结构多为通孔,吸水率较高,加上乐山地区温暖潮湿的环境,大佛很容易受干湿循环破坏影响,另外生物也是乐山大佛最主要的破坏因素之一,在各种生物病害中,苔藓病害最为严重。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研究生在杭州飞来峰造像进行苔藓生物取样

目前,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正在研发微生物/苔藓病害绿色防治技术。除四川乐山大佛现场试验点外,杭州飞来峰造像区域也是他们的现场试验点。杭州飞来峰造像与乐山大佛不同,为石灰岩雕刻,大多以佛龛形式,半露天存放,石灰岩微孔结构多为盲孔,吸水率较低,耐干湿循环破坏能力比砂岩强,但耐酸雨能力较差,也受到各种植物/微生物的侵蚀破坏。

石灰石

张秉坚告诉记者,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典型石窟微生物/苔藓的调研和监测,了解不同石质石窟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种类和特性,通过主要有害微生物/苔藓对砂岩和石灰岩的腐蚀作用机理研究,研发绿色环保、定向可控、不易产生耐药菌的新型防治技术。

四川乐山等地或迎降雨 垒沙袋保护大佛佛脚

8月23日拍摄的乐山大佛“佛脚”脚踏部分岩体已被沙袋围垒保护。 刘慧 摄

中新网成都8月23日电 (记者 刘忠俊)记者23日从四川乐山大佛景区获悉,大佛“佛脚”脚踏部分岩体围垒沙袋保护工作全部完成,景区已做好应对再次来袭的降雨天气过程。

8月18日拍摄的乐山大佛“佛脚”进水被淹情况。 孔胜 摄

据了解,受“8·18”特大暴雨和洪水影响,乐山大佛龛窟、九曲栈道等局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文物监测、安全设施设备受损严重。大佛“佛脚”下方所踏的岩体保护层因洪水冲击出现局部脱落。

8月12日拍摄的乐山大佛佛脚平台开始进水被淹现场。 刘忠俊 摄

洪水退后,四川文物专家专程前往乐山大佛景区查勘文物受灾情况,并指出要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编制受灾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和技术方案,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加强对大佛病害勘察研究,加快推进九曲栈道抢险加固等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8月20日拍摄,洪水退去后乐山大佛左右“佛脚”下方岩体保护层出现脱落。 刘忠俊 摄

四川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预计23日晚到24日白天,盆地各市阴天有小到中雨,其中成都、雅安、乐山、眉山4市以及宜宾西部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8月20日拍摄,洪水退去后乐山大佛右“佛脚”下方岩体保护层因洪水出现脱落。 刘忠俊 摄

乐山大佛景区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强降雨,工作人员、公安民警以及志愿者紧急运送大量沙袋到佛脚平台,并用沙袋围垒在佛脚下方的岩体进行保护,防止洪水涌上平台后对佛脚脚踏部分岩体造成冲击,避免新的伤害。

目前,乐山大佛景区已恢复接待游客,但下佛脚平台游览大佛、游江、“夜游三江”和“夜游凌云山”等项目暂停开放。(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四川乐山大佛露出底座

这是8月23日拍摄的露出底座的乐山大佛(无人机照片)。

近期,持续高温晴热天气使四川省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条水系的上游来水均少于往年同期,导致乐山大佛前方的三江汇流处水位持续降低,部分河床与江滩裸露,乐山大佛罕见露出底座。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乐山大佛前方的三江汇流处水位持续降低,部分河床与江滩裸露,乐山大佛露出底座(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来源: 新华网

这座千年不倒的大佛,每逢灾难大事竟曾闭眼掉泪,这是怎么回事?

提起四川,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的乐山大佛,历经千年不倒。

这主要得益于大佛巧妙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在大佛“体内”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其被侵蚀性风化。

大佛脖子、衣领处还有捶灰做的褶皱,一是起到装饰作用,另外能起到排水作用。在褶皱上,古代工匠设置了一些小型的排水沟槽,能将水顺利排出去。

很多人说,乐山大佛有神迹,逢灾难大事曾闭眼掉泪,这是大佛显世,关注世间疾苦。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历史上,大佛曾经4次闭眼流泪,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因为1962年、1963年刚好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而1976年则发生了唐山大地震,2000年则发生了合江沉船事件,130人死亡的特大水上交通事故。

所以很多人说,乐山大佛逢灾难大事曾闭眼掉泪,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大佛为什么会闭眼

大佛闭眼流泪的真实原因是空气污染形成酸雨的后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国防科研单位纷纷入驻乐山。而到了21世纪初,乐山大佛所在的岷江上游仍然有造纸和制药企业排放废气、废水,乐山市西北沿成昆铁路还有五通工业带。

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业建设、大兴土木,乐山大气污染逐年加重,这导致了酸雨的产生,酸雨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会对佛像产生腐蚀作用。

酸雨的近源除了乐山地区的工业区,远源还有来自成都、德阳、绵阳等经济工业带,以及西边的自贡和重庆等工业发达城市,这些都容易向大佛传输大气污染。而且乐山位于四川盆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气候多雨多雾,空气湿度大,酸雨沉降更为严重。其实不仅是乐山,在21世纪初,酸雨危害覆盖了四川全省21个市、州中绝大部分地区,覆盖面达80%。

在酸雨的腐蚀下,大佛眼睛的涂料会脱落,从远远看去,就像是乐山大佛闭眼了,而且雨水冲刷的痕迹,看起来就像是大佛在流泪!

这张是PS的结果

从60年代到21世纪初,乐山大佛一直饱受酸雨的腐蚀。2007年,大佛全身布满沧桑,脸上的黑色条纹如一行行眼泪,胸部、腹部和腿部被风化剥落了好几大块,露出红色“肌肉”,大佛两侧的九曲栈道风化严重,两尊守护门神也被侵蚀得面目全非。

根据雷达无损检测,大佛左小腿区域砂岩风化层平均厚度达2.7—3.35米,大佛腹部和胸部区域表面风化层厚度变化于2.6—3.6米之间,大佛左手背正下方发育一条裂缝长达11米。

修缮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解决的是大佛所面临的大气污染和大佛区域的地下水渗透问题。

乐山加大环境治理,大佛闭眼将成历史

十几年来, 有关部门对乐山大佛的 头部、肩部、手和脚部进行了清洁、修补和装饰, 乐山大佛身上的杂草进行了清除,对乐山大佛的 周边环境及危岩进行了整改,乐山大佛附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乐山已经在对全市加大环境治理,2020年,乐山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9%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成都平原平均水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比2015年减少28%、21%。

乐山在未来还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利用和生产,重视脱硫与氮氧化物污染治理,从根源上减少酸雨污染的发生。

总结

目前,我国有30多处世界遗产正遭受空气污染的损害,峨眉山、泰山、黄山、武夷山等,都处于酸雨和其他有害气体污染的包围之中。

减少污染,不只是在保护我们自身,也是在保护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