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笑傲江湖门徒加点(追寻剑道的极致 LOL无极剑圣大型攻略)

导读笑傲江湖门徒加点文章列表:1、追寻剑道的极致 LOL无极剑圣大型攻略2、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3、秦汉语文教育4、2016成都一诊各科试题答案及

笑傲江湖门徒加点文章列表:

笑傲江湖门徒加点(追寻剑道的极致 LOL无极剑圣大型攻略)

追寻剑道的极致 LOL无极剑圣大型攻略

嗨~这里是啃包菜的猫,到了2月,我们正式进入大型攻略系列。在这里将有对英雄更全面的诠释,从点点滴滴剖析英雄玩法,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联盟中英雄,本期大型攻略的主题英雄是无极剑圣——易。

背景故事

通过远古的无极之道,易大师调节身体并磨练心智,直至身心合一。尽管他将暴力作为不得已的选择手段,他优雅迅速的舞剑速度却能让他快速解决问题。作为无极之道最后的门徒,易大师将生命奉献于找寻可以继承这份财富的弟子。

事实上在易精通无极之道前,他便已被视为这个神秘之道最具天赋的继承者之一。他也很快在一次诺克萨斯大规模袭击他所居住的偏远村庄时证明了自己的天赋。易横扫艾欧尼亚的战场,利用迅捷而致命的攻击击退了诺克萨斯大量的步兵团,甚至让诺克萨斯的高层陷入窘境。在知悉了是无极之道的门徒瓦解了他们的入侵后,诺克萨斯发动了一场可怕的生化袭击以应对这个致命的剑术。那些从剧毒的混合物中幸存下来的人民心智俨然已经扭曲得无法修复。易的家园只剩下一片废墟。

在这场战争的最后,易回到了他千疮百孔的村庄。在这儿他成为了袭击最后的受害者。如果不能刀斩肉身,就用心斩灵魂。易的心中只留下一个信念:复仇。他的欲望驱使着他去惩罚那些摧毁他家园的人,易隐居修炼数年。他成为了一名他从未企及过的致命剑客,但真正的无极之道仍然躲避着他。

最让易感到挫败的是,一只天赋异禀异的猴子打断了他的修炼。他站姿笔直身材高大,宛如人类。这只猴子观察并模仿易的动作。易发出嘘声驱赶猴子,但这只敏捷的生物却将易对他使用的伎俩当做一种巨大乐趣。逐渐地,易的怒气被平息,他不再与这只顽皮的动物争论。当他完全放下了敌意,他发现他已经可以抓住这只猴子的尾巴。易意识到,如果他只是因为复仇而去追寻无极之道,他将永远无法精通。而当他放开猴子后,他也放下了对敌人鲜血的渴望。

易为找到了之前视而不见的东西向猴子道谢,让他吃惊的是这只生物也给予了他回复。他希望学习易的战斗之道。这是一个古怪的请求,但这之后易却看到了新的道路:向他所失去的人民的记忆致敬的方式就是将他们的学术传承给下一代。

“最锋利的剑的刀锋也无法与一颗和平的心的平静相匹敌。”——易

无极剑圣设计理念,来自于电影 最后的武士。非常不错的一个电影,推荐大家去看看。

可选位置

打野位:利用自己超强的物理伤害以及技能伤害加成,快速的清除野区怪物,迅速的积累自身的经验和金币。根据每路线上的情况选择支援GANK,中后期推线推塔能力极强,收割能力强大。

中/上单位:利用优势单人路资源保证自己快速发育,躲避掉控制技能后会对中单英雄造成极大的威胁,清兵能力极佳。中后期有装备支撑,DPS输出能力爆炸,后手切入收割战场。

优劣分析

优势:物理攻击力高,配合技能以及自身被动伤害更高。

机动性较强,尤其是在开启大招的状态下拥有较高的移动速度。

简单得与队友配合,中后期收割击杀能力极强。

推线速度快,拆塔速度也是联盟中数一数二的角色。

劣势:没有控制技能,缺乏对敌控制。

极需要装备支撑,没有装备支撑存在感薄弱,很难发挥其作用。

自身比较脆弱,惧怕各种控制限定性技能,容易成为对方集火目标,被率先秒掉。

技能介绍

双重打击被动技能

易大师每攻击数次,就会同时对目标进行2次打击。

点评:其实是每第四次连续的普通攻击,易都会同时攻击两次,第二次攻击造成50%伤害。官方并没有说明,但是实际在游戏中的效果是这样的,这个技能算是易的一个不错的提升,第四次的双重打击占用一个攻击动画,所以我们的理解就是每砍三刀后,第四刀将造成150%的伤害。

阿尔法突袭快捷键:Q

易飞速穿越战场,对最多4个敌人各造成25/60/95/130/165( 1)物理伤害,并对小兵和野怪造成75/100/125/150/175额外伤害,同时不断进入不可被选取的状态。

阿尔法突袭能够暴击,暴击时造成额外的0.6物理伤害。每次普通攻击会减少此技能1秒冷却时间。

伤害:25/60/95/130/165

对小兵/野怪的伤害:75/100/125/150/175

法力消耗:70/80/90/100/110

点评:这个技能是易的一个主要伤害技能,额外伤害的效果可以使得我们更快速的清野和清兵,同时Q在释放的时候是不可选取状态,也就是间接无敌状态。Q是指向性技能,选择目标和技能结束后的落点是同一个位置。4个单位的判定距离较为不错,同时每一次普攻会减少1秒的冷却,使得我们可以频繁的使用此技能。

冥想 快捷键:W

易大师开始念咒,在4秒的持续时间里每秒回复30/50/70/90/110( 0.3)生命值。易大师每失去1%生命值,这个治疗效果就会提升1%。

念咒时,易大师所受的伤害会降低50/55/60/65/70%。这个伤害减免在对抗防御塔时会减半。

伤害减免:50/55/60/65/70%

生命回复量:30/50/70/90/110

点评:一个回复技能,回复生命值加成为法术加成,释放W时自身是固定不动的,这时候对方攻击我们所受到的伤害将会百分比减少,但是这个技能在释放的过程中可以被对方打断,自身也可以移动进行强制打断。关键时刻保命技能,打野时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回复。

无极剑道 快捷键:E

被动:增加10%攻击力。

主动:普通攻击造成额外的10/15/20/25/30( 0.1,0.125,0.15,0.175,0.2)真实伤害,持续5秒。在主动效果结束后,直到该技能重新冷却期间,无极剑道的被动效果无效。

主动效果伤害:10/15/20/25/30

主动效果伤害系数:10/12.5/15/17.5/20%

点评:被动效果增加10%的物理伤害,简单暴力又实在。主动激活后普攻增加额外的真实伤害,这也是易的一个爆发性的技能,激活后的5秒钟内我们可以对敌人造成真实伤害,但是这个技能在CD的时候被动10%的攻击力加成是没有的,这点是需要注意的。

高原血统 快捷键:R

被动:在获得击杀或者助攻的同时,会使易大师的普通技能的冷却时间减少70%。

主动:移动速度提高25/35/45%,攻击速度提高30/55/80%,并且免疫所有减速效果,持续10秒。在激活时,击杀或者助攻都会使高原血统的持续时间延长4秒。

攻击速度:30/55/80%

移动速度:25/35/45%

点评:大招的被动效果很不错,造就了易强大的收割能力,一但有人头和助攻进账,我们的技能CD大量减少,几乎等于刷新我们的技能。主动效果移速和攻速的加成也是对我们非常有利的,不论我们到底是追击还是逃跑。

本文摘要

加点顺序

目前剑圣无论是在线上还是打野都基本上主Q副E,W一级有大点大的加点思路。可以说剑圣除了Q就只剩下上去砍了,所以主Q是没太大异议的,而E也是我们爆发所需要的,因此我们副学,而W则作为治疗的一个手段以及关键时刻杠下伤害。

天赋推荐

这套21 9 0的是我们当前S5版本剑圣的一个打野天赋。主攻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清野,同时在线上的GANK也将更加给力。关于双刃剑看个人的喜好程度,毕竟是有利有弊的,这里我们是打野,考虑到并不能有太高的补刀数,所以我们没考虑盛宴这点,收益显得有些少。

这套是一般剑圣走线上发育选择的天赋,依然是21 9 0,不同的只是在关于打野的几个天赋点,线上由于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有大量的补刀,这时候盛宴这个技能点的性价比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在线上的时候推荐点出盛宴。

符文选择

红色固定攻击,黄色固定护甲,蓝色成长魔抗,大精华法强。这套符文是最为常见的AD打野符文了,它的特点就是便宜好用,各个方面我们都有所兼顾,无论是清野效率还是后期的魔抗,都有照顾到,也是大部分只有俩页符文页玩家通常的选择,具有大众性和代表性。

红色6物穿,3固定攻击,黄色成长生命值,蓝色成长魔抗,大精华选择固定攻击。这套符文是我们针对性的符文选择,它的适用范围在线上对抗AP英雄的时候使用。物理穿透的收益在和英雄对拼的时候是较为显著的,带物穿能够让我们更加凶猛。

红色物理穿透,黄色护甲,蓝色成长魔抗,大精华攻击。这套算是物穿型的天赋,突出的就是打发凶悍,敢拼敢干,虽然攻击力上有所牺牲,但是强大物理穿透在对拼的厮杀中是十分有效的,甚至可以造就我们前期剑圣去反对方野的强势打发。

当然,符文搭配上还有很多思路,这里列举几个供大家作为参考,选择适当的符文将十分有利于我们在游戏初期打出优势,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起来。

召唤师技能

无极剑圣在不同位置我们的召唤师技能的搭配也是不同的,不过目前流行的召唤师技能搭配都是围绕着闪现,惩戒,传送,点燃这几个技能的。

如果你是一个偏向刷的打野,希望依靠强大的装备支撑跟对方打中后期的战斗,那么建议选择传送加惩戒的选择。这样在快速清野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支援三路,同时在后期施行4 1分推的战术也比较方便。

如果你偏向线上GANK的打野,想利用GANK帮助队友建立优势,那么建议你选择闪现加惩戒。闪现的作用在GANK时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在面对一些有位移技能比较难抓死的英雄时,有个闪现会让我们更加从容或者完成击杀。

线上对线我们可以选择闪现加点燃,增强爆发能力,简单而又暴力。适合线上打法凶猛的玩家,就是要单杀!这种强力压制型的打法。

出了这些外,还有目前少有出现的虚弱,剑圣在对抗一些高爆发英雄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召唤师技能组合上加上虚弱。

召唤师技能的搭配,我们也要具有针对性,在开局前你就要整体规划好这局你的思路打法以及风格,选择适合的召唤师技能将有利于我们的战斗。

装备选择

关于鞋子的选择其实按照针对性的原则来选就好。一般我们打野的话,都比较喜爱选择攻速鞋,当然这没什么不妥,如果对方英雄的控制技能较多或者法师英雄比较多的时候建议大家选择水印鞋,效果比较好。而对方菜刀队的话我们的鞋子也可以选择忍者足具。

关于打野装备上的选择,个人比较倾向于出追猎者,这件装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追人,剑圣本来就没有控制技能所以一个寒冰惩戒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很不错。当然你是个刷子,喜欢刷野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用巡林者。关于附魔方面,推荐吞噬者,攻速加成是我们需要的,而附带的额外魔法伤害会随着我们击杀大型野怪的数量增加,看起来有些像S4的火炬。战士附魔也非常不错,提升比较直接,不想吞噬者需要一定野怪积累,请斟酌考虑。

提供吸血和攻速,同时还有一个主动效果,可谓是非常适合剑圣的一件装备,无论是打野还是线上都非常不错,推荐选择搭配使用。

无尽之刃是剑圣经常出的装备,目前版本遭到了一点小削弱,但是是暴击流必出的装备,我们可以选择性的决定是否出。

后期必备的一件装备,强大的穿甲效果非常有利于我们的伤害输出,可谓是中后期必备的装备,没有理由不出。

其实主要是看中它的解控效果,有时候解除一个控制效果也是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所以它也在我们的出装考虑范围内。

暴击流现在必备的装备,一般搭配无尽之刃使用,额外增加的移动速度以及静电效果都非常不错,如果不是暴击流我们不考虑。

这个装备喵比较喜欢,打爆发的时候比较好,增加攻速和移速,同时本事还有穿甲效果,且装备主动技能CD较短。

效果如同水银弯刀,在对抗多AP阵容的时候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补充一件防御装。

理由同上,也是较为针对性的考虑对方阵容输出而选择的一件防御装备。

当然剑圣还有其他出装,饮血红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装备,剑圣装备搭配的原则就是要么攻速暴击,要么穿甲攻速,最后再搭配一件防御性的装备是比较平衡全面的出装方式。

对线思路

打野

S5打野的剑圣,我们可以选择下路的野怪起手,蓝色方为石龟,紫色方为蛤蟆,打掉后我们可以到达二级,这时再去打第一个BUFF。由于目前的套路问题,我们在打第二个BUFF的时候最好在BUFF圈外围给一个视野,防止对方绕来反野,单独打完第一个BUFF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回家初期我们可以选择巡林者好加快我们的清野速度更快的到达6,如果你决定去GANK了,那就背上追猎者利用寒冰惩戒会比较好。

一般打野剑圣多选择传送加惩戒,这样就算线上打起来我们也可以选择是否快速支援。小龙的视野在前期很重要,所以要把握好,偷龙是可以的,但是风险比较大,请确保视野上的安全和对方完全没有意识到。剩下的就是线上的GANK与发育。

线上

线上对线的时候技巧在于如何利用Q去消耗对方,这个一般都知道,Q离自己比较近的小兵在伤害到远处的对方英雄时还可以使得自己处在一个较为安全的位置。线上对线的讲究比较多,Q的释放很考验技术,因为大神剑圣们会利用Q躲掉对方的控制技能或者致命性的技能的,而依靠平砍,则是对我们比较有利的局面。Q的时机需要把握,需要大量的局数经验积累你才能有一个更好的体会。线上单杀能力很强,一但有机会我们还是要放心大胆的上!

团战

所有剑圣们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究竟是带线偷塔还是打团,这里我们分析下形式,如果是劣势,那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去带线,而让队友抱团集合守高地,高地还是比较易守难攻的,只要双方差距不是特别大,对方强开还是会有风险,而如果对方来抓你,则可以让队友反推或者控龙。如果是顺风局,而你并没有带传送的话,请老老实实的去打团,带线会让优势的我方陷入4V5的窘境,可能会葬送优势。

带线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要和队友做好充分的交流。

总结:

剑圣的推线能力以及拆塔能力非常出色,战场收割能力也是数一数二,因此玩剑圣我们一定要围绕着他的这几个特点来打。我们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剑圣不是小学生的代名词!看似简单实则真正想玩好需要强大的意识与判断能力。喵这里也只是对剑圣的一个泛泛而谈,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大家带来些启发。

本期攻略就是这样,我们下期见。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题总分 150 分
3.试卷页数 13 页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文本一:
美国元宇宙分析师马修·鲍尔认为,元宇宙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实时性、无访问限制、经济功能、连接性和创造力六个特点;而罗布乐思公司创始人大卫·巴斯祖奇指出,元宇宙至少有八个关键特征,我们可以将它们合并为沉浸式、低延迟、随时随地、丰富多样性、社会虚拟身份、虚拟朋友、虚拟经济和虚拟文明。
首先,元宇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虚拟空间,更是一个极其开放、复杂和巨大的系统。它涵盖了整个网络空间、许多硬件设备和实际条件。元宇宙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建筑商共同构建的大型数字应用生态系统,因此它并非仅指一个普通人就可以玩的虚拟游戏。参与元宇宙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生产力加入元宇宙,成为元宇宙的建设者之一,发明各种材料,丰富元宇宙的内容,参与建设,创造利润;二是为投资或享受加入元宇宙,让自己成为消费者。
此外,有关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元宇宙的最终形式需要充分满足虚拟身份的五个特征:用户身份(每个现实世界的人都有一个或多个元宇宙身份证,并对它负责)、社会关系(每个元宇宙身份证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极端的存在感(低延迟和沉浸感确保现实世界中的人有足够的存在感)、极端的开放性(现实世界中的人可以随时进入,进入后可以享受很多内容)、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整个元宇宙的安全和稳定的保障,延续元宇宙衍生的文明)。
元宇宙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这些高科技包括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三维、云、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边缘和云计算、5G/6G 技术等。此外,还有许多与这些高科技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包括普及的互联网、高速光纤和移动通信设备、巨型服务器和廉价可穿戴设备。因此,元宇宙离不开高科技的大力支持。
目前,元宇宙存在各种争议。这些争议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思考、接受和进一步研究元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通过争论,我们最终有可能就元宇宙的概念、演变和特征形成共识。
文本二:
作为新技术,元宇宙方兴未艾;而作为思想实验,虚拟世界的界限问题已被哲学界反复讨论。既然语言天然的反思能力无法作为人类伦理的天然基础,人们面对元宇宙技术,能够提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伦理要求吗?人类有理性,而理性指向自由,人由此能为自己立法。这是否能成为辩驳一个人选择在元宇宙中沉溺于短暂快乐的理由?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是当今中国研究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的专家,他认为元宇宙背负了多重伦理矛盾。在他看来,从穿衣吃饭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就能引申出来,元宇宙的技术涉及多重伦理矛盾。
首先,扎克伯格的公司创造的元宇宙并非处在“真空”之中,它是在主权国家的资本市场中运行的,它必然要符合所在国家的法律,比如现在已经有世界上首例元宇宙的性骚扰案。对于玩家要符合现实世界法律的要求,从电脑游戏时代就有充分的讨论。它的理由在于,很多人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控制力强,但没有时间玩,而年轻人有时间玩电脑,却大脑自控力弱,“三观”又没有完全形成,如果电脑游戏对于性和暴力行为不加约束,年轻人很容易将虚拟世界中养成的习惯带入到现实中,无法管束自己。
不过,虚拟世界毕竟与现实世界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资本为了将用户吸引到虚拟世界中,在接受监管的同时,必然会给用户一些“甜头”,让用户体验到比现实世界更多的自由,做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一方面,接受各国的监管时会有模糊不清之处;另一方面,元宇宙的运行逻辑与电脑游戏没有本质区别。就像我平时关注的游戏《战舰世界》,玩家需要升级、买装备,而元宇宙作为资本游戏,获得虚拟装备必然需要真金白银,做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需要一定门槛,大多数玩家看似在游戏里平等,但实际上很可能会被卷入“鱿鱼游戏”①。
与此同时,人们始终需要遵循“诚实”的伦理要求,不能自欺,这也会对元宇宙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现实世界仍然受到许多基本问题的困扰,比如在当下的疫情时代,全世界饱受物流阻塞之苦,在美国下一辆汽车订单,交货需要半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类似的基本物质问题,甚至包括更为迫切的抢险救灾等问题,只能在现实中解决,元宇宙难以提供答案。并且,诸如芯片生产、带宽等元宇宙运作所依靠的技术,也必然依赖现实世界,但现实世界在物质层面的基础薄弱而不均,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连 3G 网络尚未普及。在这种现实世界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元宇宙技术吸引全世界资本的方向和注意力,导致某种意义上的资源错配,无异于“抛开地基建高楼”。
注:①“鱿鱼游戏”:指韩国影片《鱿鱼游戏》,该片通过讲述几百个为钱所困的人参加一轮轮生死游戏,只为最终获胜赢取奖金的故事,从而反映了韩国低收入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
(编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 年第 2 期《元宇宙的伦理矛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元宇宙并不只是指一个普通人就可以玩的虚拟游戏空间,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建筑商共同构建的大型数字应用生态系统。
B.元宇宙以高科技和相应基础设施、设备为基础,因此,元宇宙绝对离不开高科技的大力支持。
C.用户身份、社会关系、极端的存在感、极端的开放性、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是当前元宇宙需要充分满足虚拟身份的五个特征。
D.元宇宙存在各种争议,不仅体现在对其关键特征的理解和表述上,还体现在对其所背负的多重伦理矛盾的思考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元宇宙符合所在国家的法律,其事实依据在于扎克伯格的公司创造的元宇宙并非处在“真空”之中,它的运行是在主权国家的资本市场之中。
B.在元宇宙这样的虚拟世界中,用户在貌似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获得了现实世界所不能提供的自由,而实际上仍然摆脱不了现实世界资本的控制。
C.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甚至更为迫切的抢险救灾等问题,只能在现实中解决,元宇宙难以提供答案,以致于我们在现实世界仍然受到许多基本问题的困扰。
D.元宇宙带来了新的科技伦理矛盾,将全世界资本的流向和注意力放在元宇宙技术方面,是在“抛开地基建高楼”,将导致某种意义上的资源错配。
3.对材料二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世界上首例元宇宙的性骚扰案,表明元宇宙也不是法外之地,玩家也要符合现实世界法律的要求。
B.参与到游戏《战舰世界》的用户,要用真金白银去换取虚拟装备,将被卷入“鱿鱼游戏”。
C.疫情时代,美国汽车从下订单到交货时间大大延长,是现实世界受许多基本问题困扰的典型表征。
D.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连 3G 网络尚未普及,表明元宇宙的推广还存在技术不少的难题。
4.请梳理文本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材料二指出了元宇宙面临多重伦理矛盾,请你为元宇宙的健康发展给出合理的建议。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孑 孓
李路平
①开会始终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②地点总是那间办公室,座位也是固定的。灰色的窗帘时而拉紧,时而打开,打开的时候,可以看见外面的一排老单元楼。房顶为了装饰,建有一些梁柱,横摆或斜靠在一起,贴着颜色不一的瓷砖。正对窗口的部分,远远看去,很像一张小人的脸,脸上的眼睛直愣愣地看向这里,好像很好奇会议的内容。办公室狭小,但总还是有点样子,除办公桌外,靠边摆着书橱,中间是茶几和简易沙发,几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像一家人,又全然是同事关系。茶几上有时候放着杂志或稿子,大多时候只有绿植。枯燥的办公生活,似乎只有绿色能够带来安慰。绿萝都带水,装水的玻璃瓶,就是平时喝完牛奶的瓶子,圆润小巧,很容易就冲洗干净。绿萝的根系不发达,透明的水里只有几根白色的根芽,其余的地方空空如也。
③开会时看着对面人的脸,是最尴尬的。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动作,靠背,低头,看手机,假装记笔记,需要议论时,才会抬起头。但总有人的目光游移不定,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着:轻风拂动的窗帘,桌上积蓄经年的灰尘,米色沙发的弧形把手,一小盒从未开封的普洱。
④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一闪而过。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
⑤会议还在继续,枯燥的内容令人意欲逃离。瓶中的黑点似乎不想错过这些高光时刻,被一双或无数双眼睛注视。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
⑥由于距离太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身形太小),它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外部特征,除了细瘦、黝黑。更像是被截断的蚯蚓,由于疼痛扭动着身子,想要摆脱敌手,摆脱死亡的命运。
⑦但它们的扭动并非疼痛造成的。它们在掠取、追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硕大的瓶身犹如一个巨大的腹腔,它们悠游其中。充沛的水源就是营养丰富的汁液,这个亚热带的城市里的办公室,温暖适宜,无人搅扰,它们在寄宿的腹腔中生长,然后繁殖。
⑧遵从生命蜕变的基因,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它们的嗡嗡声很容易让人确定它们的方位,双手一拍,或将电蚊拍轻轻挥舞过去,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
⑨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没有谁会刻意地注视瓶中透明的水,除非它已无法覆盖绿萝的根系,或因植物的死亡,造成水体的浑浊与恶臭。但它们仍然是隐秘的,很少有眼睛,会把眼前的所见当作看见,仿若有些记忆,会被脆弱的大脑悄悄过滤。它们隐身,或被当作某种无关紧要的未知的物种,或者是水中柔软的垃圾,因为水的流动而灵活曲直,看似拥有生命。
⑩这双无聊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它们,在油漆的桌面反射过来的银色光线中,在圆形瓶身的放大下,它们犹如一些散落的音符,从水面沉落水底,又从水底轻轻泛起。伴随着会议令人昏昏欲睡的语音,它们赋予了这双眼睛超常的宁静。
耳畔安宁,目光潮湿,注视它们的人好像也沉入了瓶中。也许他就想潜入进去,用双手钳住它们,就像钳住一匹暴烈的海马,在另一个世界中搏斗与僵持。
(选自《散文》2020 年第 7 期)
文本二:
散文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现代散文所表达的,是感性的世界,也是理性的世界;是抒情的世界,也是说理的世界。可以说,现代散文的世界正像现代生活一样广阔,从中可以接触到一整个的运用现代汉语表达的现代中国,包括其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已充分揭示的和有待挖掘的部分,已经成就的和有待建构的部分……所有这些,正像我们注视、思考和想象中的“现代中国”本身一样,令人着迷。总之,与在中小学阶段习得的或一般社会印象可能有别的是,现代散文绝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文章,而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的壮阔历史和未来画卷的铺展,注视和打开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注视和打开我们自身。
(摘编自张业松《何谓“中国现代散文”》)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本一第②段和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对办公室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渲染了开会者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B. 文本一的抒写聚焦于“它们”,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在体察外在世界,也是在观照内心世界。
C. 文本一恰如文本二所说的,“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
D. 文本一借对孑孓的描写感悟,形成一种“纳须弥于芥子”的风格,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一以“无聊的事情”开头,在文中结尾处又写到“无聊的眼睛”,前后照应,足以显见抒情主人公在职场生活中的不得志。
B.文本一第⑨段以隐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孑孓被囚禁于瓶身的水所囚禁,借此表现受困的生活。
C.文本一写孑孓成熟后的生命“令人生厌”,且容易在人类的打击下“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感。
D.文本二着意于对“中国现代散文”的探讨,作为学术文章的结束段落,以比较整齐的句式营造出一种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8. “孑孓”这一形象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 文本二提到,现代散文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请结合文本一的内
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
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请敕天下抚按,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帝报从之。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竖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陈台规三事,请专掌印、重巡方、久巡城,著为令。又言:“闾阎民瘼非郡邑莫济,郡邑吏治非抚按监司莫清。请立约束颁天下,奖廉抑贪,共励官箴。”帝咸优诏报许。二十三年冬,帝以军政故,贬两京言官三十余人。丕扬犹在告,偕九卿力谏,弗纳。复谏,帝益怒,尽除其名。初,帝虽以夙望用丕扬,然不甚委信。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帝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表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表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天启初,追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B.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C.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D.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出现了多个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语如“擢”“罢”“起故官”“进”,它们分别是指“提拔”“被罢免”“官复原职”“升迁”。
B.闾阎,闾本指门户,阎本是里巷的门。闾阎,后指代房屋或乡村,也泛指平民百姓。“闾阎扑地”形容房屋众多,市集繁华。
C.“名”是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定,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在行冠礼后,女子在行及笄礼后取得,“名”与“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D.“优诏”是褒美嘉奖的诏书。“诏书”是皇帝颁布一切公文的总称,常见种类“制”“敕”“谕”“疏”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孙丕扬性情刚直,直言敢谏,仕途多次受到挫折。隆庆年间他因弹劾权臣高拱而遭其门生诬陷,后来上奏皇帝,反对其贬斥两京的言官,结果两次都被罢职。
B.孙丕扬治政严厉,凛遵法度,善于改正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执掌刑部时,把逃到宫中的犯人抓出制裁;他还对刑部、大理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为官清正,心系天下百姓生活,被皇帝看重。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停止那些额外的征派;他年老时,皇帝还看中他老成清德,给他的待遇更加隆重。
D.孙丕扬晚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看清了官场的黑暗现实,他不停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章后,偷偷地从小路回到了故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立约束颁天下,奖廉抑贪,共励官箴。(4 分)
(2)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帝不用旧人,悉寝不报。(4 分)
14.皇帝对待孙丕扬的态度颇为矛盾,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具体表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为戎州第一
(宋)黄庭坚
王公权家荔支绿,廖致平家绿荔支。
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拨醅蒲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
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中“荔支绿”“绿荔支”采用颠倒对举的方式,实现了音节的回环往复,让语言读起来显得平实而富有韵味。
B.颔联巧妙地化用杜甫诗句“重碧拈春酒,青红擘荔枝”,改“拈”为“倾”,在“剥”前添“快”,更显欣喜之情。
C.诗歌对果与酒的正面描写、侧面比较以及食用感受都突出了“戎州第一”之义。
D.诗人认为杜甫的东楼诗和王氏荔支绿酒、廖氏绿荔支一样,都是世间最美妙之物,都能给我带来同样的美好感受。
16.对于此诗颈联中的“马乳”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是“马奶,可制酒”;第二种是“一种葡萄”。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从词语搭配、句子对仗、全诗写作对象三方面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在阐释生与死这一人生的终极问题时,王羲之不拘成见,在《兰亭集序》中用“ , ”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2)李白在《夜宿山寺》中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他在《蜀道难》中的“ , ”两句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杜甫《蜀相》中的“ , ”两句,写除了作者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也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流露出诗人的委屈和失望。
(4)黄庭坚《登快阁》中,既是诗人对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对诗人胸襟怀抱写照的是“ , ”两句。
三、语言文字应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冬奥盛会遇见中国文化。从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到颁奖典礼上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从造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一系列 的中国元素讲述着“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着美丽的中国风采,传递出强烈的中国自信。北京在为世界呈现了一届 的夏季奥运会之后,又为世人呈上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季奥运会。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本身就是百年沧桑巨变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透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口,世人能看到 5000 多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也能一览当代中国 的发展面貌。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冰丝带”首次采用碳排放趋近于零的制冰技术,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开幕式使用超大的 8K 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5G 信号覆盖竞赛场馆……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成为北京冬奥会的鲜明特色,也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呈现。不仅参赛选手能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他们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
(节选自人民日报《当冬奥会遇见中国文化》,有删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美轮美奂 匠心独运 无与伦比 日新月异
B.美妙绝伦 别出心裁 难以言喻 日新月异
C.美轮美奂 别出心裁 难以言喻 标新立异
D.美妙绝伦 匠心独运 无与伦比 标新立异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参赛选手不仅能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
B.不仅参赛选手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更能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
C.不仅参赛选手能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
D.参赛选手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更能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
20. 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与文中第二个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①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
②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水仙、梅花、菊花、山条、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③海浪轻柔地。有节奏地拍打着海岸,哗,哗……多美的旋律呀!
④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
将来……”
⑤他站在山顶听到小镇上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③⑤
21.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其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 1 小题,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 题。
“黑匣子”,航空专家一般把它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它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橘。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者喷气式飞机上都必备黑匣子,它一般由两个设备构成:一个是飞行数据记录器,① 。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② 。
因为,科学家通过对多起飞行事故分析黑匣子安装位置,发现飞行器的机尾部分不容易损坏。在飞机失事后,事故调查人员找到黑匣子,③ ,就可由此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古人也说过:“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时”。对此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2022学年(下)期末考试高2023届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C 【解析】 文中在表达是所指的是“元宇宙的最终形式”,而不是指“当前”。
2.答案:B【解析】 A曲解文意,原文是并未说“元宇宙符合所在国家的法律”,只是强调元宇宙“必然要符合所在国家的法律”,况且已经出现了“世界上首例元宇宙的性骚扰案”;C.因果倒置,原文表述是“因为我们的现实世界仍然受到许多基本问题的困扰”;D.文中强调“在这种现实世界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来看待元宇宙的。
3.答案:B.【解析】“但实际上很可能会被卷入“鱿鱼游戏””,只是一种揣测,未必成为现实。
4.①全文是总分结构,先总述元宇宙背负了多重伦理矛盾;
②元宇宙必须符合现实的法律;
③元宇宙会受资本的控制;
④元宇宙仍受制于现实的技术问题。(每点1分)
5.①需建立和完善关于元宇宙监管的法律体系,保障元宇宙不成为法外之地;
②加强对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宣传教育;
③加强对资本的监管与调控,保障元宇宙的健康发展;
④引导人们更理性的认识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更好解决现实问题。
⑤加快科技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元宇宙的发展。
(给出建议,合理阐释,每点2分)
6.答案:C【解析】文本一恰如文本二所说的,“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但是并没表现出“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
7.答案:D.【解析】A“足以显见抒情主人公在职场生活中的不得志”,曲解文意。B没有“夸张”的手法。C言过其实,本文此处对孑孓生命脆弱易逝的描写并未“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感”,而是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与忧虑。
8.①孑孓是绿萝瓶中的微小生物;(1分)
②孑孓是受困于瓶中的努力挣扎以求得蜕变的生命个体;(1分)
③孑孓是现代社会不得自由的上班族的隐喻和象征。(2分)
(按照参考答案的层次给分,条理不清楚酌情扣分)
9.①文本一中的“生命记忆”体现在作者关注到少为人察觉的孑孓,观照生命,记录生命,展现出对生命的感知、思考和抒写;
②文本一更深入地思考,通过内心独白表达出对受困的个体生命找寻出口,寻求突破,实现超越的挣扎和努力,体现出“生命扩张”;
③文本一促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到当下的生活,从而拓展生命空间,提升生命的境界。
(前两点必须围绕提问中的重点概念作答,第三点应围绕写作意图作答,条理不清楚酌情扣分)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万历元年,孙丕扬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
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根据前后文,可知“以严为治”的主语应该是“孙丕扬”,故排除B和D,“皆惴惴”的主语应该是“属吏”,所以断句为“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故排除C。故选A.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题D项,诏书不含“疏”。故选D。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中D项,“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看清了官场的黑暗现实”于文中无据;“径归”是没等皇帝同意就直接回乡了,不是偷偷地从小路回乡,“径”在这里是“直接、径直”的意思。故选D。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答案:(1)(孙丕扬)请求订立条文在全国颁布,奖励清廉,抑制贪赃,共同遵循做官的戒规。
(2)孙丕扬认为自己在白头(年老)的时候上朝,不举荐贤才不能报效国家。皇帝不任用旧臣,全部搁置不批复。
(1)题得分点有:“约束”,条文;“颁全国”,省略 倒装,在全国颁布;“励”,遵循,遵守;“官箴”,做官的戒规。(每点1分)
(2)题得分点有:“以白首”,在白头(年老)的时候;“趋朝”,上朝;“寝”,停止,搁置;“报”,批复,回复。(每点1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皇帝对他不是很信任,有时并不听从他的建议;
②因为皇帝佩服孙丕扬的德才,对他更加优待。
(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强劲坚决很有风度神采。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惴惴不安。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近郊,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万历十五年(1587),黄河以北闹大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块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为之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的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任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
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件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送还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了。不久上奏朝廷,请敕令全国的巡抚巡按官,让监司巡视州县,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会的囚徒。流刑和徒刑以下的,由抚按官送交朝廷,罪轻的人马上遣送,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如此。神宗答复同意。他逐条陈述了减少刑罚和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下优诏褒奖,从此刑狱大为减少。有宫中小内臣杀了人,逃避到皇宫。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最终判其发配边关之罪。改任左都御史,他陈述三条台规,请求专管印玺、重视巡查、长期巡城,这被确定为法令。他又称:“乡里百姓的疾苦只有郡邑官员才能解决,郡邑的吏治只有抚按监司才能清正。(孙丕扬)请求订立条文在全国颁布,奖励清廉,抑制贪赃,共同遵循做官的戒规。”神宗都下优诏答复可行。万历二十三年冬,神宗因为军政事务,贬责了两京三十多名言官。孙丕扬还在休假,就与九卿极力劝谏,神宗没接纳。又上奏劝谏,神宗更加愤怒,把他们全都除名。当初,皇帝虽然因为孙丕扬一向有声望而任用了他,但对他并不很信任。孙丕扬认为自己在白头(年老)的时候上朝,不举荐贤才不能报效国家。皇帝不任用旧臣,全部搁置不批复。虽然孙丕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介”的谥号。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试题分析:D.“诗人认为杜甫的东楼诗和王氏荔支绿酒、廖氏绿荔支一样,是世间最美妙之物”错。“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句意:谁能和我有这相同的美妙至极的感受呢?只有写东楼诗时的老杜吧。
黄庭坚写作最后一句诗时,运用“诗家语”,颠倒语序,回答上句的“谁”,认为只有写东楼诗的老杜才能和他有一样的感觉。故选C。
1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必须是第二种解释“一种葡萄”。
(1)用词:盛放的器物是“盘”,盛放的动作是“堆”,都与“酒水”不搭配。
(2)对句:两句都与葡葡酒意义重复,不能形成对仗。
(3)全诗写作对象:本诗果、酒并写,地位相等,篇幅应相当,前一句将葡萄酒与荔支酒作比,此句当为将葡萄与荔支作比。
【试题分析】首先要明确回答诗句中的“马乳”指的是“一种葡萄”,然后结合诗句内容从三方面分析其原因。
(1)从词语搭配方面分析:
诗句中“堆盘马乳”用的量词是“盘”,而“盘”是盛放的器物的,动词用的是“堆”,“堆盘”就是堆满盘子的意思,“马乳”能堆满盘子,可见“马乳”指的不是“马奶,可制酒”,因为“盘”“堆”都与“酒水”不搭配。
(2)从句子对仗的角度分析:
“拨醅蒲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对仗工整,“拨醅”对“堆盘”,“蒲萄”对“马乳”。如果“马乳”指的是“马奶,可制酒”,那么这两句诗都与葡葡酒意义重复,就不能形成对仗,所以,“马乳”应该指的是“一种葡萄”。
(3)从全诗的写作对象分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由此可见本诗果、酒并写。首联前句“王公权家荔支绿,廖致平家绿荔支”写的是果,颔联“试倾一杯重碧色”写的是酒,“千颗轻红肌”写的是果。所以,“酒”和“果”在全诗中地位相等,篇幅应相当。颈联前句中“蒲萄”写的是果,将葡萄酒与荔支酒作比;后句写的应是酒,当为将葡萄与荔支作比。所以,“马乳”应该指的是“一种葡萄”。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4)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给分标准:每空1分。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
第一空,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
美妙绝伦:意思是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
修饰“‘雪如意’‘冰丝带’等场馆”,修饰建筑,选用“美轮美奂”。
第二空,匠心独运:巧思运筹,独特非凡。
别出心裁: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办法。
语境说冬奥会设计构思巧妙地运用了诸多“中国元素”,应填“匠心独运”。
第三空,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难以言喻:难以用语言来说明。
此处主要体现出大自然智慧的无穷尽,故而要用“无与伦比”。
第四空,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此处语境是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面貌,应用“日新月异”。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原句错误有:一是 “不仅参赛选手能体会……”中“参赛选手”应该位于“不仅”之前,这样排除B、C项;二是“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所以“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和“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应互换位置,这样排除A项,三是关联词连接的两个句子主语相同,“他们”应该删除。故选D。
20.答案:C.原文句子、第②句和第⑤句都是表示列举的省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试题分析】第①句表示引文的省略;第③句表示语音延长的省略。第④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故选C。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①在句子结构上的特点,三个句子都采用了动宾的结构,排比句式,(1分)
效果:让句子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语势。(1分)
②在句子内容上的特点,从“中国故事”到“文化风采”,再到“中国自信”,在逻辑上层层递进,(1分)
效果:突出强调中国传统元素加入冬奥会产生的精彩和意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另一个是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②黑匣子通常安装在机尾
③提取它的数据
给分标准:第一空1分,第二、三空每空2分。
【试题分析】第①空,由前文的“一个是”可知要填“另一个是”,由后文的“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不仅……”可推断出答案为“另一个是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第②空,由后文的“分析黑匣子安装位置”“机尾部分不容易损坏”可知要填“黑匣子在飞机的安装位置”,两个信息综合起来就是“黑匣子通常安装在机尾”。
第③空,后文“就可由此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可知,事故调查人员需找到黑匣子并提取数据才可实现,故可填入“提取它的数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评分参照2021年高考评分标准。
【审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时”,指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奋勇争先,凡事有所争才会有所为,有所为才会有所得。争百年强调从大局和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去行动,而不在一时一事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从材料来看,作文应以“争与不争”为核心,辩证论证。
《道德经》所谓的“不争”,是指人的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宽容无私,处事潇洒豁达;言行善于把握时机,恰到好处;为政精简,治国有方……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
能有所成就者,必是先“争”而后“得”,人生不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不可无所作为,虚度青春;应有长远眼光,而不拘于眼前;应有持久而坚实的行动,而非急躁而易懈的冲动;应力图建功立业,不虚掷度光阴。
最终,应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都可彰显智慧,促进行动……考生可以选取其一着重来写,但必须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不可偏执一端。
【立意方向】1.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2.不争是一种超脱和自信的表现。3.争是为了不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秦汉语文教育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尽管只是中国悠久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阶段,但由于它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成型时期,所以几乎包含了封建社会教育的所有特征,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秦汉的文教政策、学校制度及选士制度都对后世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更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

第一节 秦汉语文教育概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些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都初露端倪。

秦代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被后世君王不同程度地加以沿袭。其语文教育讲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充分体现了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特点。汉代的语文教育政策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汉初倚重“黄老之学”;二是至汉武帝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思想儒家化。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汉代已经基本形成了语文教学的模块和方法。

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

(一)秦代

秦朝(前221—前207)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尽管秦王朝的统治仅有十多年,但其所开创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及许多重大的社会体制、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政策和措施,为长达400多年的两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促使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发展高峰的形成。由于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身份和立场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也不同,歧见和纷争在所难免。为促成思想、文化、政治的统一,秦统治者在文教政策方面采取了极端的手段。

1.焚书坑儒及禁学的文教政策

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时,博士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歌功颂德,却遭到了博士淳于越的讥讽: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以此来警示秦始皇其废除封国制是错误的。这场争论过后,李斯认为在天下大一统的格局下,不应该再允许私学兴起、百家争鸣这种群雄纷争时期的产物继续存在。他剖析了私学乱政的弊端,认为每当令下,各派学者便依据自家学说妄加议论,这样会削弱君主的权威。他指出:古者天下散乱……诸侯并作,语皆道古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据此,他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与禁私学的主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李斯所提出的关于禁学的具体措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这便是秦焚书事件。

上面这些举措是秦始皇面对百家争鸣的状况,为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借助“焚书”来打击政治异端者而产生的。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秦首都咸阳将四百余名术士坑杀,即所谓的“坑儒”。“坑儒”是由两个术士畏罪逃亡引起的,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一些术士,其中包括侯生、卢生,便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被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他们非议秦始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人的非议,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等,明显是用儒家口吻批评偏重法家的秦始皇。秦始皇在听到术士侯生、卢生对自己进行暗中攻击后,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或为妖言以乱黔首……遂下令去咸阳探查,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460名术士全部坑杀。此一事件,史书中记载为“焚诗书,坑术士”,后被传为“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办私学,加强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废百家而独重法的文教政策

李斯主张焚书禁学的目的在于钳制思想,确保封建帝王的绝对专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样的记载。“以吏为师”要求官员尽到教化民众的职责。从出土文书看,秦以文书御天下,秦是倡导法治最力的国家,整个教育都以律令为中心来进行。[5]在禁私学的政策之下,基层民众获取知识的来源是三老的教化。“三老”是地方基层组织的学官,充当教师的角色,直接对民众进行法制、耕战等思想教化。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设置守、尉、监;郡下有县,县下有里、亭、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三老就包括了乡三老和里三老,在地方上对号召和发动群众影响极大。在刻石上关于秦代重视法治教化的内容非常多,如琅邪台刻石所记: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以及芝罘刻石上: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从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到秦代注重用“建定法度,显著纲纪”的法家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教化,确定人际关系及社会的等级制度。当吏民都能够“欢欣奉教,尽知法式”之时,社会秩序也就建立起来,人人慎行守法。

总的看来,秦代推崇法治,对社会民众的思想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为后代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借鉴。但其对私家学术和教育的发展进行严厉打击,严酷的镇压造成了学术思想的凋零。这也导致了我们无法从史料中挖掘出关于这一时期秦代的教育内容、论教、论学等方面更多的资料。

(二)汉代

汉朝(前202—前220),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诸子百家之学重新崛起,私家教学活动相当兴盛。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法家的治国方针随着秦代的灭亡而宣告破产;道家反对繁苛的政令举措,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合汉初的客观形势。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的“挟书律”,宣布正式开放学禁,但除此之外,汉初并没有其他成文下达的文教政策,这也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观点的体现。“文景之治”以躬修节俭、轻徭薄赋、简刑慎罚为特色,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黄老之学。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汉朝“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是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汉儒十分重视读书学习的作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曾言:虽有知心,不览先王(指儒经),不能平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了汉代的学风。儒家认为各经均是圣人制作以垂教后世的法典,所以学习儒经必须态度恭顺虔诚,不能够以一己之见妄加评论,需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做到修身治国平天下。

汉朝时,形成了“重师法、重依据”的学风。在教育上极其推崇师传。所谓师法,即不同经师的不同讲解内容和技术。当时求书和传授都非常困难,由于之前秦始皇焚书加上秦汉之际战火频繁,官府的藏书也遭到损坏。到汉惠帝时开始收集经书,但有时几个人合起来才能传一种经书,比如《诗》,有的传《雅》这部分,有的传《颂》这部分,综合起来方能成书。有时候需要派人前往年龄大的老师宿儒处受经,由于老师年事已高看不清自己原藏书简上的字,仅仅依靠记忆背诵,口齿不伶俐的还需让儿女进行传言教授,加之方言阻隔,求学者往往只能听懂七八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防止杜撰经文和主观臆断的解说。“重师法、重依据”,即今日所谓的“实事求是”。汉武帝期间,董仲舒对策,也自称: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在当时,这种重依据、有疑问的地方不乱说的做法是受到高度尊重的。严格遵从师教的原则也有利于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到了东汉,部分人陷入了谶纬迷信的泥坑,加之有些学者兼通数经,便不再专守一师之说了。

汉朝的学风对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当时将语文教学看成是经学的附庸品,学语文只是治经的手段。其二,将教师的讲解放在重要地位。所谓“重师法”,即重视教师的讲解。《汉书·儒林传》有这样的记载:无故善修章句,为广陵太傅,守小夏侯说文。恭增师法至百万言。这里记录的是张山拊从小夏侯受《尚书》,传授给张无故、秦恭等人。说明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及教师当时所受到的重视。

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

(一)双轨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但到了秦代,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所以学校教育未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关于禁私学,李斯道: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在战国后期出现了博士制度,秦代加以继承和发展;作为皇帝的政事和学术顾问,博士的地位非常高,并且还要教授弟子“诸生”。王国维的《汉魏博士考》中有考证:秦之博士则有定员。除了博士,秦代培养人才主要采取法令教育的方式。“以吏为师”的教育方式被普遍地实施。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为吏之道”,这是思想教育的教材,又包含各种“律”和“爰书”,是很复杂而具体的法律教材(包括刑法和财经法规)。

汉代有官学和私学之分。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面向平民招生。属中央一级的汉代官学有“太学”,教官称为“博士”;地方的、郡国的称为“学”,县道邑侯国称为“校”,教师被称为“经师”;乡叫“庠”,聚叫“序”,教师则被称为“孝经师”。根据《汉书》记载,太学有两条招生途径,一条是: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另一条是: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可见,无论是太常直录或是地方推举,招生对象都在平民百姓中。

官学毕竟数量少,名额有限,无法满足人们的入学需求,所以当时的私学也空前繁盛。在私学里,教学写字的教师称为“书师”,传经的教师统称“经师”。私学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私学与官学中的太学旗鼓相当,那些是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也有一些是属于小学阶段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主要学习识字写字,称为“书馆”;第二阶段则是学习《论语》《孝经》。但这种划分方式并不是固定的,有些在第一阶段学习识字写字时兼学了《论语》《孝经》。

东汉灵帝时创办了鸿都门学。作为一所学习文学艺术的学校,它主要招收的是一些艺术特长生,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

(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

延续先秦语文教育内容广泛而多样的特点,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初步形成了课程体系。从识字、写字,到阅读,再到写作教学,循序渐进,为日后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

1.识字写字教学

秦朝的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文字的统一、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字自产生以后,经过民众的应用及当时士人的推动与改进,在秦朝建立以前已经是独立的符号形态。但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并未有规范的体系标准,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代建立之初,秦始皇便下令丞相李斯等人进行“书同文”的统一、改革工作;李斯等人“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小篆将汉字的基本字体形态固定下来,各种偏旁的形体也基本上是统一的,偏旁的位置及每个字所用的偏旁也被固定下来。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秦书有八体。”这八体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为了应付官狱多事,通行隶书。秦时狱史程邈将小篆加以改造并吸收民间俗字的写法,创造了隶书,隶书是从大篆简化而来,比小篆简化得更多、更彻底;小篆的笔画以线条为主,笔画轨道以圆转为主,而隶书则点画的姿态增多,轨道以方折为主,所以书写隶书比小篆要省时。

秦汉时期使用的识字写字教材大都取名为“篇”或“章”。为了规范识字写字教学,秦始皇下令编写识字写字课本和字书。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些字书皆是用小篆编写,以示文字正字的规范。尽管由三人分工编写,但三者间有关联性。《汉书·艺文志》记载:《仓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因此,“爰历”六章是相对于“上七章”而言,“博学”七章亦指在“博学”二字以下的七章,三者合成一篇,统称《仓颉》。秦时,学童学书应该是按照以上顺序进行,三者都要学习。令人惋惜的是这三本书均亡佚,仅有一些语句保留在汉代的《仓颉篇》中。秦朝的大一统加强了汉语共同语的统一,加之其推行的统一文字、语文规范的政策,令汉语书面语更趋于统一。

汉代在蒙学阶段,主要学习识字写字的地方叫“书馆”或“学馆”,老师被称为“书师”。汉代的识字写字教材主要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是《急就篇》,大约编写于公元前40年左右,到了东汉尤为盛行,取代了《仓颉篇》。我们以《急就篇》为例,可推知当时识字写字教材的特点。

(1)选字实用,集中识字。

章太炎曾在《论篇章》中评论道:《急就》之文,泛施日用。这表明了《急救篇》注重实用性这一特点,其收录的都是常用字。汉代的识字教材非常注重字的实用性,认为识字的关键就在于运用。现存的《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史游写了31章,每章均为63字,其他三章则是东汉人续写。全篇2000多字,重复字只有335个,生字密度高。在汉代,学童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完成识字写字的学习,掌握约2000汉字才开始读经学史,这也符合阅读对识字量的基本要求。

(2)以类相从,整齐押韵。

《急就篇》的体例采用“类而韵之”的方式,即将一些事物性质相似的字,划为一类,按照押韵的方式编在一起,方便记忆背诵。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意义相近的字其形体相仿,而形体相仿的字其意义也有联系。例如在敦煌汉简中出土的“游敖周章黚黡黯黮黖黝黭黪黓黤赫赧儵赤白黄”一简,罗列了16种颜色,其中与黑色有关的就有11种。《急就篇》以七言句式为主,杂以三言、四言。七言句式每句押韵,三、四言句式隔句押韵。如: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其押韵而又整齐多变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3)内容广泛,知识丰富。

《急就篇》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全书都是实词,并且将各种知识的有用词汇都收集进来,堪称日常应用小百科全书。据统计,其中有100多个姓,100多种动植物,400多种器物名称,60多种人体部位器官,还有疾病药物、法律地理知识等。如此多的内容却层次分明,先从简易的姓名入手,再到稍复杂的名物,最后到抽象的法律文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汉字。

史游是最早将通用字书和童蒙课本区别开的人。字书要求搜集尽可能多的文字,但童蒙课本的字又不宜太多太难。于是,史游明确地规定该书的性质:作为应急用的识字课本,而不是网罗赅备的字书。他将识字写字课本和通用字书区别开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对识字教学意义重大。《急就篇》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的“善邻书院”在1904年就编印了一本汉语教科书,书名为《官话急就篇》,这是受到了汉代《急就篇》的影响。

2.阅读教学

汉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经,也是通过传经来巩固封建统治。在传经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阅读。所以传经的过程即是阅读教学的过程。汉代的阅读教材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孝经》《论语》,这一类教材强调“孝”,崇尚儒学。第二类是“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第三类则是比较杂的诸“子”及其他教材。

汉儒指导学生读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正音释义。

汉字的数量大,且不是拼音文字,需要一个个教。还有一些字是多音字,也有一字一音但多义的情况。在进行阅读之前,需确定正确的读音,理解该字正确的含义。汉人标音常常用“读如”“读若”,或“某,读某”的形式。如《周礼注疏》:贾师,各掌其次之货贿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展其成而奠其贾,然后令市。郑玄注:贾,音古,下注“贾师”同。奠,音定。辨,别也。经师讲解用得最多的是义训,解释词语的意义时,通常用“×,×”“×,×也”“×为×”等判断、解释的形式。如在《邶风·终风》中“莫往莫来”,《毛传》:人无子道以来事己,己亦不得以丹道往加之。用“莫”字训“无”,又训“不”。经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首先要解决识字和语言差异的问题,逐字逐句用汉代的语言来解释先秦的语言,这便是“训诂”。

(2)断句。

在古时,竹帛上的文字并没有标点符号,要清楚在哪里停顿,才能读懂它。一篇文章有几句,一句又有几处停顿,这便称为句读。《礼记·学记》中说道“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指的是划分句读。章句指的是辨别章和句,句读指的是辨别句和读的关系;理清了二者间的关系,才能够理解语意。断句包含了对文本的结构思路、言辞意蕴的解析,所以断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3)对全句、全章的理解。

由正音释义到断句,阅读的基本工作已完成,之后便可进入对文章内容、意义的探索。无论是对全句或全章进行解释,大多采用的是“谓……也”“言……也”句式。如《礼记·乐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郑玄注:言为作法度以遏其欲。这里郑玄为《乐记》的这句话做出了解释,认为先王是为了遏制人欲望的发展而制作了礼乐这种法度。

(4)点明文章的语法和修辞特点。

汉代学经已强调对语法系统的把握。首先必须明确实词和虚词。《周南·癗苡》:“采采癗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针对实词、虚词的词性区分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作详细的语法说明。如《春秋·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夷仪。”《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这里就详细地说明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不仅如此,动词的主动与被动形式、词类活用现象等都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教授。

除了语法系统,文章所运用的修辞也被注意到了。经书中的反问、叠词、互文等修辞手法都要求学生掌握。如《诗经·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郑笺:“有客有客,重言之者,异之也。”在此,郑玄解释了重复“有客”的原因,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汉代经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导是较为全面的,从正音释义到断句,到解释全句、全章的主旨,再到语法和修辞以及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这都要求经师才学渊博,并也必须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这种阅读教学体系为语文教学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指导阅读的经验。

3.写作教学

通观《史记》和前后《汉书》的人物传记,“善属文”几乎是传主们的基本特质;历代的考察也证明,汉代创作繁荣,成果丰厚。汉代写作教学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相互配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日常应用文的写作。《汉书·张汤传》:“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熏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还是小孩子的张汤竟然可以审理老鼠偷肉的案子并录口供,其文字如老狱吏一般。由此可见,汉代在写作教学上首先要求学会识字写字,其次要求运用到生活中去,能够完成日常应用文的写作。[6]

西汉中期以后,各种文体的沿袭模拟成为显著现象。这一时期写作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第一阶段主要是各种文体的训练。主要有诗赋类、书表笺奏类、颂诔箴铭类、论说类、碑志类。同时根据老师、学生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第二阶段的写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读经相配合的。汉代的阅读教学中分章断句的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也包含了对文章写作的指导和启示。在对章、句进行划分和解析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规范内容和体例,还可锻炼学生的写作构造、展开思路的能力。对具体词句的训释更提高了对语感的体悟。这一阶段写作教学训练方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拟经典、重修改。

(1)拟经典。

当时写作以拟古著称的当首推扬雄。扬雄的摹拟创作在《汉书》本传中有明言:“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他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后代重模拟的风气。

汉人模拟楚辞的范围很广。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言: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从汉代的各种作品中可以发现,汉代文人对屈原《离骚》的模拟,涉及了体制、辞藻、表达方式等层面。当然,这种模仿写作对于初学者是有好处的,模拟经典会让学生更快地入门。但是如果一味地模仿而不进行创新,文章必然失去时代感,缺乏生命力。

(2)重修改。

汉代学生在进行写作前先要写草稿,经过不断的修改后方能成文。老师在阅读草稿后,会进行修改,有时则由学生自行琢磨修改。《尔雅》:“灭字为点。”“点”是修改文章的专用术语,即用笔将文章中要删掉的语句涂去。祢衡的《鹦鹉赋》云:“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这里的“加”也是修改文章的专用术语,即将应该增加的语句在文中添上。由此可见,汉代的写作教学非常重视作文的增删,不断地修改以求达到最好。

(三)秦汉语文教育方法

1.秦朝“以吏为师”的官员教育

从出土文书看,秦以文书御天下,秦是倡导法治最力的国家,整个教育都以律令为中心来进行。[7]从中央到地方逐级传达法律文书,这要求层层官吏都具有识字和写字能力,才能保证政令的准确传达。同时,百姓也必须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才能遵守法律。

在倡导“以吏为师”的秦代,官员必须在教育他人前首先进行学习,接受教育。根据睡虎地秦简上的内容,可以发现除了《编年记》外,其余九种全部都是关于吏事,是官吏学习的教材。睡虎地秦简中《语书》《为吏之道》是在职业道德方面训练官吏子弟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官吏任用、培训、处罚等方面的史料。[8]

同时,在睡虎地秦简中还发现大量的法律条文和律法文书。研究者从中发现,在秦代,公文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如皇帝下发的文书“命书”(后改为“制书”),介绍案件及判决情况的“恒书”,对审理案件进行记载的“爰书”,官吏对死伤者进行调查、检验的“诊书”等。明确清晰的公文分类对官吏的识字、书写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汉代的教学方法

汉代官学的教学方法取法于私学,所以汉代官学和私学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根本的不同,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自主性也很大。

(1)教师自主的“教”。

关于要如何教学,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通常采取“大都授”的形式,即上大课的教学模式。当时学生居住较为分散,平时多为自学。《汉书·翟方进传》的记载:“方进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口传音义,即经师根据自己的见解对经书音义加以解说。二是师生间问答,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向老师提出并寻求解答。在汉以前,孔子与其学生经常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贾谊的《新书·先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郊事对》等都是问答教学的实录。通过问答,教师不仅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更能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此外,由于当时老师少学生多,还有第三种教学方法,即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汉书·董仲舒传》提到:“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这样一来,学生不必见到董仲舒才可以学习,而是可以通过其旧弟子进行学习。

(2)学生多形式的自学。

汉代太学学生听课较少,大部分时间是自学。第一种方式是“诵读”,这是汉代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汉代强调学生“诵读”,要求学生对古典书面语言进行背诵。如汉初太史试学童要能够背诵默写9000字以上才能担任“史”的职务。第二种方式是学生间的讨论交流,简称为“进论辩难”。《礼记·学记》记载:“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能够讲论学问,已经是学有小成了。《西京杂记》卷二载,匡衡善于说《诗》,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可见,辩难是进学修业的方法。两汉时期,老师们更加喜欢那些善于讲论辩难的学生,认为这是他们高才敏捷的表现。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受多种观点学说的启发,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发现自身的不足,加深理解。

(3)反馈及时的考察。

在教学上,为确保学习的质量,汉代还有明确的考察制度。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同样也是考试机关。太学生员并没有固定的毕业年限,经过考试并合格后便可授予官职。这种考试被称为“射策”。考试题目出自经传,考生书写答案于试卷上,如此一来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通过考试,能够弥补教师少、学生多而监管不严的缺陷,以此监督学生的自学效率。

三、选士制度与语文教学

(一)秦汉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选士制度关系密切,所谓“学而优则仕”。学校培养人才最现实的目标便是“仕”。在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多在学校这一类场所活动,治学的目标就是参政议政,但当时还未有规范的选士制度。在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由于秦代统治时间较短,并未形成规范的选士制度。秦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推举和考试。推举即荐举,在秦统一前已在进行,有保举和征士两种形式,是一种招贤纳才的制度,统一后更为流行。“保举”是通过各种途径向朝廷或官府推荐人才,秦又称为任。“征士”则是朝廷或官府面向社会自上而下征召人才,又称“聘”。除推选外,秦还通过公开的考试录用文吏。选吏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虽然秦始皇所尊用的法家内容不为后世所承袭,但其形式在后代则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秦为吏不论是推举还是考试,都必须经过试用,试用一年不称职者,即被免除职务。秦制因资料太少虽详情难以描述,但从上述秦官保举、征召,吏员的推选、考试以及考课、试用之制等选官办法来看,还是富有特色而卓有成效的。这是中国最早的统一封建王朝的官吏选任制度,有其开创性意义。封建时代官吏选拔的许多办法包括唐朝的科举制,都可以在秦制中找到其雏形,整个封建时代的官僚体系及其选任制度基本上还是一脉相承的。

为了选拔和培养人才,汉代的选士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察举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萌生于汉初,于汉中叶确立。

在西汉建立初,刘邦以秦亡为鉴,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汉书·高帝纪》中记载,高祖在公元前196年下诏书,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文帝纪》中说,文帝即位次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的选士方式是汉代察举制的开端。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察举制进一步发展,察举权扩大到郡守一级。此时察举科目不仅有贤良、方正,而且两汉察举的主要科目“孝廉”也已雏形初具,出现孝者与廉吏并列现象。但文帝诏举贤良只是偶尔为之,并未规定荐举的时间、人数等具体细节问题,所以并没有形成制度。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在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后来又命令州郡察茂才,甚至还规定了地方官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从武帝到西汉末,是汉代察举制的蓬勃发展期。察举科目多样化,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科目:孝廉、茂才、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其中以孝廉和贤良最为重要。孝者出身于平民,而廉吏应举资格是现任吏。《汉书·平当传》:“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西汉晚期,孝和廉就已合并成为察举的主要科目。“孝廉”这个原先以道德为内容的概念成了察举科目的代称。明经一科则是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置儒学“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这一提议下产生的。博士弟子修业期满,通过考试就可以授官,逐渐形成明经一科。《汉官仪》记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这一时期,察举制得到了大力推广,各种人才通过这一制度进入各级政府。但察举过程中也发生了舞弊行为,一些人通过行贿的方式利用察举进入仕途。

东汉的选士制度沿袭前朝,并无过多的变化,只是将西汉“四科取士”之标准更加明确具体化。《汉官仪》中说:方今选举……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简言之,取士的标准乃德行、经学、文法、才能四个方面。凡符合其中一条者,就可察举为官。士要想被察举,首先要通过乡间对自己德行的评论,然后三公、九卿、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根据乡间的评价向上推荐,经过朝廷考核,授以官职。[9]

(二)汉代察举制度与语文教育发展

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与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察举制度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根据察举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从下到上的推荐以及由上而下的考核、选拔两种类型。皇帝下诏后,三公九卿以及地方郡守各级官吏推荐各地符合标准的人才给朝廷,再由朝廷任命或考核择优录取。从选举的条件来看,孝廉的候选人是博通经书的儒生或者是较低职位的州郡官吏;茂才的候选人大都是接受过太学教育的朝廷官吏、县令长、孝廉郎官和名儒等。贤良方正与文学的候选人主要指经学之士。[10]在这种选举制度下,社会上形成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作为研究和传授“五经”的最高学府太学,最初规模很小,仅有博士弟子50人。但不久规模就不断扩大。历史资料显示在汉成帝时太学已有弟子3000人。在官学迅速发展的同时,私学也空前繁盛。《汉书·儒林传》记载,《诗》学大师申公归鲁,弟子自远方而至者即有千余人。

2.察举制度促进经学的发展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代的教育就受到经学的巨大影响。经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也成为衡量知识分子的唯一标准。察举制要求被举者通晓《易》《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令儒学与仕途紧密结合起来,经学高居一切学问之上。《汉书·儒林传》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在明经一科的选官中,无论是官学或私学弟子,只要能够通经,就有入仕的机会。学生们为了入仕潜心攻读经书,读经人数大增。《后汉书·任延传》中说:“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可以看出,汉代保证经学与察举制相结合。据《汉书·韦贤传》记载:(汉丞相韦贤)“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

两汉四百多年,董仲舒、刘向、刘歆、扬雄、班固、许慎、郑玄、公孙弘等经学大师辈出。他们对经书加以疏证、训诂,盛极一时。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刘向著有《洪范五行传》;郑玄注《周易》《尚书》《毛诗》《礼记》等。察举制的推行使经书大量再现并保存了下来。司马迁的《史记》采经摭传,其中有大量的依据和文献来自于经书,例如夏商周《本纪》引自《尚书》,《仲尼弟子列传》引用《论语》等,这让后世的经学研究有了极其丰富的参考史料。

3.察举制度促进政论文写作的发展

两汉时期,多次诏举“贤良文学”和“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二科察举之士须在朝廷上接受由皇帝主持的“策问”考试,合格后授官。策问内容多关乎国计民生大事,应试者对策时,可直言极谏,“纠请人主过失”。在这种“以文取人”“以能取人”的察举制度下,产生了应试的文学体裁——政论文。[11]政论文主要用于被察举时进行对策叙说;为了踏入仕途为官,两汉文坛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政论文。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求贤令,晁错以自己的对策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他的《言太子宜知术数》《言兵事疏》《论贵粟疏》都是非常优秀的政论作品。他在《言兵事书》中针对匈奴侵扰,极言兵事,汉文帝采纳了这些建议,赢得了边疆的安定和军事的强大。路温舒作《上尚德缓刑书》,先说“尚德”,为劝宣帝“缓刑”预陈大理,再说“秦有十失”,并将“十失”一一列出,以切玉如泥之笔,叙说今日狱吏之毒,以显出“缓刑”的必要,文章思虑周详,论证严密,令人信服。再如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根据贤良文人们提出的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记录了政府一方与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民间一方激烈的辩论,也对汉武帝时期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

汉代的政论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实录、实用的宗旨,语言简练质朴,也继承了先秦散文排比、铺陈、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议论更加生动深刻。总之,在察举制对策中应运而生的政论文对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令教师与学生在探讨议论文章写作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四、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

(一)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行之有效

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充分利用韵语帮助学生“熟读成诵”,借助“六书”,提高识字效率。

史游按照“类而韵之”的体例编写了《急就篇》这一教材,成书后得到大量传播。它集中识字、合辙押韵、易记易诵、切合实用,后世蒙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继承了《急就篇》的韵语识字经验发展而来的。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熟读成诵”,由教师带领学生熟读韵文,直到可以背诵下来。在教学过程中,以认读字为主,认写分开。不要求学生对每个汉字同时做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而是以会认会读为主,促使学生短期多认字,尽快达到一定识字量,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又借阅读巩固识字,增长知识。韵语识字为后世的识字教育提供了极宝贵的经验,一直沿用至今。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广泛搜集先秦以来典籍中9353个字,加以解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他对汉字字形的这种分析仍适用于今天的汉字教学。如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是人们将客观的图像典型化后用规则化的线条勾勒而成的一种符号。当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提出了可利用象形文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字、记忆。如将“口、耳、目、日、月、火”等象形文字展示出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图画、象形字、文字三者的结合,加深印象。而在教形声字时,抓住形义之间的联系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如《急就篇》“芸蒜荠芥茱萸香”一句中有六个字是“艹”字头,标志着这些字都与植物有关。

在阅读教学方面,汉代的语文教学注重循序渐进,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再从正音释义到断句,再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后对文章的语法及修辞进行分析。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对经书进行疏证、训诂的著作,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写作教学又与阅读教学息息相关,司马迁的《史记》在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语文实践活动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他主张“行万里路”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亲身实践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刘向和扬雄都称《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作上注重内容的真实和丰富,但同时也强调文采。

(二)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在注重通经的学风下,汉代教育家在儒家经学经典中不断学习、提炼、创新,形成了许多历久弥新的语文教育思想;汉代教育家们一般认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其次,汉代提出,教育者必须担任好榜样的角色。《淮南子·诠言训》认为: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对于受教育者,《淮南子·泰族训》中提出: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县而不用。意思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天性特征来进行教育,才能够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如果违背人们的天性特征,即使用刑法威逼也没有用。

东汉王充是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语文”下了定义。《问孔篇》中说:言出于口,文立于策,俱发于心,其实一也。《定贤篇》中说:夫笔之与口一实也。口出以为言,笔书以为文。可见他认识到语言与文字是统一的,一个是口头表达,另外一个是书面表达,这是对语文定义的早期说明。

司马迁不仅在语文写作教学上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他还非常重视口语表达能力。在《滑稽列传》中,司马迁描写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个小人物,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非常优秀,在政治上发挥了作用。司马迁能为其作传,亦可见他对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

郑玄,师事马融,学成回家后一直讲学和注经。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注释经籍和训诂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他注了《周易》《尚书》《毛诗》等,绝大部分都是为儒生读经服务,即为阅读教学服务。他的学生在其死后编成的《郑志》,是郑玄的语文教学实录;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反映在他的各经注解中。《礼记·学记》郑注中有言:使之悱悱愤愤,然后启发也。作为教师,他认为要时刻观察学生,但不能不停地说教,而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同时,他不赞同“记问之学”,认为学生要将内容理解了才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记得牢固。所以《礼记·学记》郑注中又言:预诵杂难杂说,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三)加强政治统治,促进汉代教育平民化

“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被贯彻到汉代的语文教育中去,无论是平民教育还是选士入仕,“学经”都被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需要有与其相应的统治思想。汉代的语文教育将董仲舒的“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与“天”“神”相联系的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加强了汉朝的政治统治。

汉代政府采取各种促进教育的普及措施,将教育与选士制度相结合,令教育平民化。官学与私学共同招生,也令语文教育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两汉在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尚书·尧典》中有制定历法以正农时的记载,《周易》的“阴阳说”,还有《尚书·洪范》的“五行”说,对古代医学、哲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的教育家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非常广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三个方面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老师的指导性作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雏形出现。汉代的语文教育为后朝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学习的对象,其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更是流传至今,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秦汉语文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人。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汉代孔子”之美誉。董仲舒自幼好学,凭着“三年不窥园”的学习精神,在学问方面,特别是在对《春秋》的研究上,大有造诣。汉武帝时期,他凭借着著名的“天人三策”,阐述了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等重大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文教思想基础,也使得他垂名后世。

作为汉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举贤良对策》和《春秋繁露》中,书中凝聚着他半生的思想结晶,为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线索。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说

董仲舒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少壮之年治学传教,中年为政亦授教,晚年修学著书立说。可见,在人生三个阶段中,他都执着于学问和教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教育思想财富。

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学思想,肯定“有为”,否定“无为”,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封建统治永恒论,为儒学披上了神秘主义的外衣,称为“儒家神学”,其思想对封建语文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以及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神学化了的新儒学和文教政策里,具体体现在: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教育能使社会稳定、教育能使人性向善、教育能培养统治人才等。围绕这些教育思想,形成了本质是儒家神学的、以德育为主的教育内容,以及“圣化”“强勉”“专一”等教学原则与方法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思想影响甚大,一方面,在学理上发展了儒家学说,结合神学,将它变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象征;另一方面,他在教育上注重道德培养、重视积极的指导,对后世有良好影响。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言论

1.关于教育的作用

董仲舒不仅是教育家,也是政治家,所以他特别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用,有大量关于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的言论。

(1)教育是治国的根本。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春秋繁露·精华》)

参考译文:教化,是政治的根本;判案,是政治的末节。

(2)教育能使人性向善,对人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人性观综合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不能简单地归为善或恶,人性只是具有“善”的可能性,但还不具有“善”的现实性,而促使这个可能性向现实性发展的关键是教育。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

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浑朴素质,善是帝王教育的感化;没有天生的本质,帝王的教育就无从感化,没有帝王的教育,质朴的性就不能变为善。

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参考译文:如今普通百姓的本性,有他们的善质,但不能觉醒,如同睡眠的等待醒来,教化他们然后才能做到善。

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的本质无所谓善与恶,但人的本性具有向善的潜质,而这个潜质需要靠教育来激发。可以说,人性向善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天生质朴的性和后天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3)教育对培养统治人才有重要作用。

董仲舒认为人才对国家的统治很重要,有了能“修己安人”的统治人才作为人民的表率,才能使政治清明,实现仁政德治。而人才需要靠教育来培养,所以他主张兴教育,设太学,来养士育才。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参考译文:平时不注重培养人才,急需时却想求得贤人,就好比不琢磨玉石,却要求它呈现华丽的光彩一样。所以要培养人才,没有比设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培养贤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

(4)教育有社会教化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敏锐地认识到封建帝国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但他不主张用法家刑罚的方式,而主张采取社会教化的方式,使民心统一,加强国家的向心力。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对贤良策》)

参考译文:百姓追逐财利,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不用教化筑成堤坝来防治,就不能阻止他们。所以,建立教化体制能够有效地制止奸佞邪恶,正如完善的堤坝能够有效防治洪水;教化体制被废除,种种奸佞邪恶的现象就会四处出现,严刑峻法也不能制止,这是因为防治洪水的堤坝坏了啊。

2.关于教育内容

董仲舒特别看重教育的社会政治功用,所以他从培养经国治世人才、维护帝国统治的教育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其教学内容实质上是从“独尊儒术”的思想出发的,他的整个学术思想体系是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神学化新儒学,其中特别重视以“仁”为核心的德育。

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遍举其详也。(《春秋繁露·玉杯》)

参考译文:君子知道居高位的人不能用凶恶的手段使人服从,所以选择六艺来涵养自己的品行。《诗》《书》可以抒发他的情志,《礼》《乐》可以使他美好的本质精纯,《易》《春秋》使他的智慧清明,这六种学问都很伟大,而且各有它的特长。《诗》可以抒发人的情志,所以它的特长在于具有朴实的本质;《礼》是制定人的节度,所以它的特长在于具有文采;《乐》是歌咏圣人的德行,所以它的特长在于教化人们;《书》是著述先王的功业,所以它的特长在于通达政事;《易》是据天地的法象而作,所以它的特长在于洞悉天地间的道理;《春秋》辨别是非,所以它的特长在于治理人们;人能够同时把握它们的特长,但是不能够一一举出它们的细节。

由此可见,董仲舒重视六艺之教,而且还主张学者要各取其所长,不可偏废任何一门。

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春秋繁露·重政》)

参考译文:能说明鸟兽之间的道理,不是圣人所要说明的道理。圣人所要说明的,是在于说明仁义并分析它。

董仲舒虽然提倡六艺的学习,教学内容囊括了智育、德育、美育等,已属全面,但他不提倡学习关于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的自然科学知识,这种主张就有失偏颇,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在六艺的教育中,董仲舒尤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参考译文:让人生存的天道是让人拥有仁义和利益,私利用来供养他的身体,仁义用来养育他的内心,人内心得不到仁义(道德)的修养,就不会快乐,身体没有私利供养,就不会安适,仁义是养育心灵的,私利是供养身体的,身体没有心那么贵重,所以修养的东西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了,(由此可见,)仁义对于人的成长比利益重要多了。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参考译文:有仁德而没有智慧,就会去爱人而不会区别应不应该去爱;有智慧而没有仁德,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事而不会去做。所以说仁是用来爱人类,而智是用来为人类除害的。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

参考译文:仁的法度是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我;义的法度是在于纠正自我,不在于纠正别人;不去纠正自己,虽能纠正别人,春秋不称许他的行为合乎义;别人不能得到他的爱,虽然他非常爱自己,春秋不称许他的行为合乎仁。

3.关于教师

董仲舒对于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主张用上行下效的方式来推行教化,所以不只知识渊博的学者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德才兼备的官吏也可以成为教育的力量。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①,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①师帅:帅,通“率”。师帅即师表。

参考译文:如今的郡守和县令,都是人民的表率,是可以使风教得到承袭使仁德得到宣扬的人。所以如果为人表率的官吏不贤良,那么皇帝的仁德就得不到宣扬,恩泽得不到传播。

董仲舒的这个观点从表面上看起来和秦朝的“以吏为师”观点相似,但实质是不同的,秦的“以吏为师”是局限于严刑峻法的法令,而董仲舒所指的让官吏来推行教化则是以道德感化为主。

此外,董仲舒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主张教师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艺术,要重视自身修养,谨言慎行,为人师表。

为人师者,可无慎耶!(《春秋繁露·重政》)

参考译文:做别人老师的,可以不慎重吗?

董仲舒在此强调了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实教师又何尝不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呢?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不能不谨慎,教师的言行关系到学生的言行。这也是“上行下效”的道理所在。

4.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董仲舒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有自己的一番主张,其中包括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董仲舒认为,教师教学的方法有“圣化”“以久次相传授”等,而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强勉好学、虚静谦卑、重志轻文、博节相宜、多连博贯、精心达思、积小致巨、专一不二、勤学好问等。

(1)教法。

①圣化。

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春秋繁露·玉杯》)

参考译文:因此善于施教的老师,既要使他所传授的理论完美,又要慎重于自己的行为;要依据学生的情形确定教育时机的早晚、教育内容的多少和教育进度的快慢;要激励学生,但不要让他们感到急迫;要考核学生,但不要使他们感到苦恼,要考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在他最擅长的方面成就他,所以,费力少而成功多,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我赞成这种做法。

董仲舒的“圣化”之道体现了以身作则(“美其道,又慎其行”)、及时施教(“齐时早晚”)、循序渐进(“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等教学原则,这些见解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对当代的教育也很有启发。

②以久次相授业。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汉书·董仲舒传》)

参考译文: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这种“以久次相授业”的方式,“久次”就是学生年级的高低。“以久次相授业”,就是让高年级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去教授低年级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

①强勉好学。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汉书·董仲舒传》)

参考译文:只要强勉学问,见闻就会广博,智力就会越发高明。强勉自己按道行事,道德就会日益高尚,功绩也会增多。

不论治学或是修德,都需要发扬“强勉”精神,方能成功。

②虚静谦卑。

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趣也。(《春秋繁露·通国身》)

参考译文:要想获得精气,一定要让心中空虚,形体宁静;要想得到贤人,自身一定要谦卑;形体宁静、心中空虚的人,精气就会归附。

“虚静”就是要求学习时要集中精神,排除杂念,保持头脑澄明清净;“谦卑”就是要求学习要虚心以求。

③重质轻文。

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春秋繁露·玉杯》)

参考译文:思想是根本,事物是表现。外在的形式附着在内在的本质上,本质不附在外在形式上,外在形式怎么能影响本质?只有具备本质和形式两方面,然后才可以完成礼节。形式和本质缺少其一,就失去了人和人正常的关系。如果不能形式和本质同时具备而非得缺少其一,宁可有本质而没有形式。

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董仲舒认为,学习要特别重视思想意志的修养。

④博节相宜。

故人主大节则知暗,大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贬,其伤必至,不可不察也。(《春秋繁露·玉杯》)

参考译文:所以人主的学问太狭窄,那么知识就浅陋;学问太广博,那么功业就减损;两方面的过失不同,但是同样招致败坏,伤害最后一定会到来,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董仲舒在此提到了学习中“博览”和“专攻”的关系,他认为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博”容易使学问流于肤浅,“太节”则容易使学问狭窄。所以最好要做到博节相宜,在“博”与“节”中找到平衡点。

⑤多连博贯。

是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春秋繁露·精华》)

参考译文:所以研究《春秋》的人,把握到一方面并且将其他各方面联结起来,看到一点并且能广泛地将其他各点贯通起来,那么天下的事都能了解了。

学习要善于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善于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贯通其中。可见,董仲舒的“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和孔子的“举一隅而反三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⑥精心达思。

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春秋繁露·竹林》)

参考译文:文辞不能表达的,都寄托在意思上,不是心意周密思想通达的人,怎么能够了解呢!

所谓“词不达意”,有些深刻的道理是言辞所不能达意的,这时就需要学习者深入思考,才能把握要旨。

⑦积小致巨。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举贤良对策》)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董仲舒认为,做学问要采取“众少成多,积小致巨”的方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提高知识水平。

⑧专一不二。

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参考译文:眼睛不能同时看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手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同一时间,一只手画方形,一只手画圆形,没有能成功的。

学习要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心二用是不可取的。

⑨勤学好问。

子曰:“人而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故匿病者不得良医,羞问者圣人去之。……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春秋繁露·执贽》)

参考译文:孔子说:“从来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因此隐瞒自己疾病的人,得不到好的医生来治疗他,耻于向人请教的人,圣人也会远离他……所以君子不隐藏他的短处,不知道的就问人家,不能做的就去学习。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就要持这样的态度,不懂的就要去问,不会的就要去学。

二、淮南王

刘安(前179—前122),沛郡丰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袭父之位被封为淮南王。淮南王自幼不喜狗马弋猎驰骋而好读书,博学善文辞,好鼓琴,通天文、地理、诸子之说,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兼思想家,淮南王一生的文学成就及思想成就集中于他“招宾客方士数千人”编纂而成的著作《鸿烈》,亦称《淮南子》之中。原著共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和“中书”8卷,流传至今仅剩下“内书”21篇。这部著作包罗万象,《原道》训道,《天文》述天道,《地形》绘地理,《时则》论四时,《精神》论生命,《兵略》谈军事,《修务》说学业……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文史、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他的教育思想就潜藏于《淮南子》这部著作中,特别是其中的《修务》篇。

(一)淮南王的教育思想概说

《淮南子》是一部集诸家之大成的著作,融合了道、儒、法各家观点,而道家略占优势。其教育思想也是如此,吸收了各家学派观点,其中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的思想偏重于道家思想,而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论述则偏重于儒家思想。淮南王的教育思想总体来说是赋予道家的“无为”思想以积极的内涵,他不认同老子“绝圣弃智”的观点,他认为: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而欲錽水也。所以他在《淮南子》中反复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他所提倡的教育是要循民之本性,循自然之理的教化,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变无为为有为,这就赋予了“无为”以积极的内涵。

(二)淮南王的教育思想言论

1.教学理想和目的

淮南王在《?真训》中明确地阐释了他的教学理想观,他认为学习是为了让性情达到纯朴的境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名和迷惑大众。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摧德塞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梢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不为也。(《淮南子·俶真训》)

参考译文:因此圣人学习,是要将心性返归到最初的质朴状态而让心神遨游于虚无之境;达人学习,是要将心性与旷漠无边相通而在寂静淡漠中觉醒。若是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拔去德性,扰乱心胸,损伤耳目,老是纠缠、追求着事物的微小利益,为推行仁义礼乐奔走忙碌,在世上自我表现以求获得世俗的名声。这种事情我是感到羞耻而不屑做的。

2.教育的作用

淮南王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作用,有大量关于教育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作用的言论。

(1)批判“弃学而循性”的极端自然主义。

淮南王否认人不可教化的非学观念,强调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接受教育,是人成才的必经之路,也是人性向善的关键。

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龁咋足以豽肌碎骨,蹶蹄足以破颅陷匈;及至圉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当马还是马驹未加调教之时,它是扬蹄蹦跳,翘起尾巴奔跑,人不能控制它,它用牙咬人足以咬烂人的肌肉、骨头,用蹄踢人足以踢破人的头颅、胸膛。但等到养马人驯服它后,优秀驭手调教驾驭它后,给它套上轭头、系上缰绳后,那么就是让它经历险境、跨越壕沟,它都无法躲避。所以它作为马的形状是无法变成其他牲畜;但经过驾驭、调教,那就可以改变它的野性。这无意识的马尚且能通过人意志的贯彻,经过调教而改变它的野性,使之驯服有用,更何况有意识的人呢?

今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欲錽水也。(《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现在有不少人既无“五圣”那样的天赋,又无“四俊”那样的才能,却想放弃学习而只靠本性天赋,这就好像丢弃船只靠踩水渡江渡河一样。

夫纯钩、鱼肠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以砥砺,摩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蛌犀甲。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豪,可得而察。夫学,亦人之砥锡也,而谓学无益者,所以论之过。(《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那纯钩、鱼肠宝剑刚出模子的时候,砍东西都砍不断,刺东西也刺不进;但等到在磨刀石上磨过之后,宝剑的锋刃就锐利了,可以下水砍断龙舟,上岸刺死犀牛。明镜刚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也朦朦胧胧照不出容貌身影来;但等到用玄锡拭擦,白毡磨亮后,人的鬓发、眉毛、毫发都能照得清清楚楚了。那学习,也正是人的细磨石和玄锡,然而有人却说学习无用,这种说法的根据是错误的。

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慈雌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淮南子·泰族训》)

参考译文:这就好像蚕茧有抽丝的特性,但不经过女工的煮熬、牵丝,就不能成为丝线;这也好像禽卵孵化成雏,如不经过雌禽长时间的孵抱温暖,就不能变成雏。这就说明人具有仁义的天性,没有经过圣人立出法度来加以教导,就不能使他们归入正道。

人的先天之性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使人性完善的必要条件,所以教育对人性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2)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影响很大,学与不学的差距很大。

故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天下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淮南子·泰族训》)

参考译文:所以说,学习与不学习相比,就像正常人和聋哑人相比一样,差距甚大。凡是学习的人都能够明白天人关系,通晓治乱之根本,用平和的心态、清静的头脑来思考,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样也可谓掌握了事物的要略了。

(3)教育能提升人的心智,使人免于被迷惑。

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精通事物的人,是不能用诡怪来惊吓他的;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能用奇异来惊动他的;明察言辩的人是不能用虚名来迷惑他的;审察物形的人,是不能用假象蒙骗他的。世俗之人,大多是崇古而贱今的,所以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的人,一定要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学说主张。乱世的昏庸君主,总要将自己所有一切的由来粉饰得高深莫测,以此来抬高自己。而求学者被他们的观点所迷惑蒙蔽,尊崇他们听到的传闻,便聚在一起正襟危坐地称道着,挺直颈脖诵读着。这就说明这些人分辨是非的界限不明确。

通过教育和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使自己具有主见和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不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被邪僻者迷惑、蒙骗和利用。

(4)教育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人,无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贤之道者何?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周王朝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像六位古人那样的贤才,但是很多人都在学习研究他们开创的行业;当代的人,没有一人具备像六位古人那样的贤才,但人们都懂得六位贤才的技艺和方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通过教导学习训练代代相传,使得六位贤才的知识技能能流传下去、传播开来。由此看来,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出现过很多贤人志士,正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育和学习才使他们的知识和才能得以代代相传。由此看来,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5)教育的感化作用能使社会“无为而治”。

教育能在无形之中感化人,教育人,提升人的素质。社会由人组成,因此推行教育具有社会感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刑法、政令无法达到的。教育的这种作用能使社会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淮南子·泰族训》)

参考译文:民众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他们;如果不修治礼义,廉耻之心就无法树立起来。民众不知礼义,法令也无法使他们走正道。不推崇好的风尚,废除丑恶现象,民众就不会遵循礼义。没有法当然难以治理国家,但民众不懂礼义,这法也无法推行实施。刑法能杀掉不孝之人,但却不能使人像孔子、曾子那样讲孝道;刑法能惩治偷盗者,但却不能使人做得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的弟子中有贤人七十人,学生有三千人,这些人都是在家讲孝道、出门讲敬爱的,言辞都符合礼义法度,行为都是规规矩矩可作表率的,这些都是教育形成的。墨子有门徒一百八十人,都能够为义赴火蹈刃、义无反顾,这些都是教化造成的。

3.教育的对象

淮南王认为世上有像尧、舜、文王一样的圣贤人,也有像商均一样的邪僻者,但这样的人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上不及尧、舜、文,下不至丹朱、商均的“常人”“众人”,这部分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所以要以大众为教育对象,以一般人的素质水平为标尺来开展教育。

夫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大部分的人是上不及尧舜那样圣明崇高,下也不至于像商均那样卑鄙不屑,漂亮也比不上西施,说丑也不至于像嫫母,这些芸芸众生都是能教化开导的,训导美化的。

在这里,淮南王认为众人、常人虽不及尧舜等圣贤,但也不像商均那样不可教化,这样的大众正是淮南王眼中的教育对象,也是他认为要通过积极努力学习来完善自我的对象。他这种思想对当代的全民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但他那种认为部分人是严父、贤师也不能教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4.教学原则及方法

(1)因性而教。

作为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淮南王认为施行教育要遵循自然,遵循人伦之性,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变无为为有为。

故先王之教也,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而威行如流;政令约省,而化耀如神。故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县而不用。(《淮南子·泰族训》)

参考译文:所以先王进行教化,是依循人们喜善的特点来引导勉励人们向善行善;是依循人们厌恶的特点来禁绝奸邪;因此无须动用刑罚,威势就能畅行如流水;政令简约,感化照耀如神灵。所以,依循人的天性则天下人就听从;违逆人的本性则法令公布都无济于事。

是故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淮南子·原道训》)

参考译文:所以禹疏通江河正是以顺随水流低处这一自然特性来进行的;神农播种五谷正是以循守秧苗在田野可以自然生长这一特性来耕作的。

(2)教者授以有用,学者学以致用。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欲学治人。急所用也。(《淮南子·说林训》)

参考译文:人都不想学御龙技术,而想学御马技术;都不想学习治理鬼的本领,而想学治理社会的本事,因为御马驾车、治人管理社会是急需的事。

教与学的东西都应该是有用的、有针对性的、现实的,不能学非所用。因此,教师所传授的应该是现实可用的而非虚幻无用的,应该是科学的而非臆想的,而学生学习之后也应该能够学以致用。

(3)强学不如好学,苦学不如乐学。

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淮南子·原道训》)

参考译文:那种不是从本性产生学习愿望的人而勉强去学习,所学的东西是不会进入耳中留于心里的,这跟聋子唱歌有什么区别呢?聋子唱歌只是仿效人而无法自得其乐,歌声一出口便很快就散逸了。

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能悲哭矣。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淮南子·说山训》)

参考译文:想要母亲早些死的人,母亲就是死了,也不会伤心痛哭的。说没有时间读书学习的人,即使给他时间他也不会好好学习的。

教而有效,学有所成的关键在于好学、乐学。淮南王认为必须提倡好学和乐学,学生若不愿学习,不爱学习,即使勉强去学习或拼命学习也是事倍功半的。

(4)勤而博学,戏而误学;自强而成学,懈惰而废学。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以凿观池之力耕,则田野必辟矣;以积土山之高修堤防,则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以弋猎博弈之日诵《诗》读《书》,闻识必博矣。(《淮南子·泰族训》)

参考译文:人没有谁不知道学习是有好处的,但就是不去做,这是因为平时的嬉戏娱乐害成这样子。人又大都以无用的事来妨害有用的事,所以才智无法广博且一天天贫乏起来。如果用开凿养鱼池的力气去耕辟田地,则田野一定会开辟得很好;如果用堆土积山,修筑高台的功夫去修建堤防,则水一定会治理得很好;如果以饲养狗马鸿雁的巨资来供养士人,则名声一定相当荣耀;如果以平时射猎博弈的时间来诵读《诗》《书》,则学问知识一定相当广博。

由此观之,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由此可见,聪明人无所作为,倒不如笨人勤奋好学。从君王、公卿到普通百姓,不自强不息而能事业有成的事情,这在天底下还没发生过。

是故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官御不厉,心意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侯王懈惰,后世无名。(《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因此,耕田者不勉力,谷仓就不会盈满;官吏不勤奋,思想就不会专一;将相不图强,功业就不会成功;侯王如果懈怠,死后就不会有好名声。

从古至今,人人都知道勤奋是学习的法宝,但日常生活中娱乐、嬉戏的诱惑太多,常常导致人们疏于学习,这时学习者就需要摒弃这些外界的诱惑,将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上,才能博学多闻。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自强而学,也比不上愚而好学的人。

(5)实践之然后知之能之。

夫物常见则识之,常为则能之。故因其患则造其备,犯其难则得其便。(《淮南子·泰族训》)

参考译文:事物经常见到就能认识它,事情经常做就可以学会它。所以经常被祸患所困扰就懂得如何防范它,经常遭受困难就知道如何处理它。

多实践,必知之,必能之。对于学习和掌握知识来说,实践是最好的途径,“实践出真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6)贵是求实而不贵古慕名。

通人则不然。服剑者期于铦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肋、号钟;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通达事理的圣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佩带宝剑只期望它锋利,而不期望它是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他们骑马只期望它日行千里,而不期望它是骅骝、绿耳那样的名马;他们弹琴只期望琴声雅正和谐,而不期望它是滥胁、号钟那样的古琴;他们诵读《诗》《书》只在于能通晓事理、明白道理,而不一定非选《洪范》《商颂》这样的古籍。

求学要追求实事求是,反对迷信盲从权贵、圣贤和古人,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种思想契合当代解放思想、积极思考的教育理念。

(7)服习积贯。

“服习”就是长期反复练习,“积贯”就是说积累久了就能熟能生巧。这是强调练习和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对于学习来说也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坚持反复练习,注重长期的积累,如此,有朝一日定能有所收获。

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詄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那些盲人,眼睛不能区别白天黑夜,不能辨别白色黑色,但是(盲乐师)弹琴拨弦,(有时)并弦双弹,(有时)上下移手,(有时)一张一弛,(有时)抹拂挥拨,动作飞快,指法纯熟,不会弹错一弦。如果换上从未弹奏过琴瑟的人,即使有离朱那样的好眼力,有攫掇那样的灵敏双手,面对琴瑟也不知怎样摆弄手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长期的练习使音乐师熟能生巧的结果。

是故生木之长,莫见其益,有时而修;砥砺靡坚,莫见其损,有时而薄。(《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这就像树木的生长,(每天)是没有看见它增高长大的,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它长高变粗了。磨石能磨砺坚硬的金属物,没有看见它自身的磨损,但时间一长则发现磨石变薄了。

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故《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此之谓也。(《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君子修养美德和才干,虽然眼前不能一时收益见效,但时间一长,幸福必将会到来。所以《诗》就这么说:“天天奋进,月月奉行,日积月累地勤奋学习,一直通向光明之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5.教和习与环境和条件息息相关

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国,长于穷檐漏室之下,长无兄弟,少无父母,目未尝见礼节,耳未尝闻先古,独守专室而不出门,使其性虽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淮南子·修务训》)

参考译文:现在如果让一个人生在偏僻落后的边远地区,又长在穷困破烂的人家,成长的过程没有与父母、兄弟相处,从没见过礼节,更没听过什么先贤古事,独自困守在破烂的小屋里足不出户,这样即使他天性并不愚笨,但他所知道的事情必然少得可怜。

两千多年前的淮南王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受教的重要影响。

三、扬雄

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少时勤奋好学,因口吃而不善言谈,但精于思考,博览群书,擅于辞赋。40多岁的时候,游历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后经人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任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他在天禄阁校书。扬雄一生虽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但官职一直很低微。

扬雄文采斐然,知识渊博,是一代“大儒”,受到王充、韩愈、司马光等人的赞誉。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扬雄。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了不少辞赋之外,又作《法言》和《太玄》,论述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还著有语言学著作《训纂》《方言》等。

(一)扬雄的教育思想概说

扬雄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于其著作《法言》中。

受到儒家教育的影响,扬雄的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孟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例如:扬雄在阐述教育的作用时,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但是与其他儒家学者的“性善”“性恶”说不同的是,他继承战国时期“有性善,有性不善”的学说,认为人生来有善有恶,但是人性的形成更多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扬雄特别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博学多识、熟读精思,通过“思”来达到“智”。“智”是扬雄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扬雄认为教师对于人们获取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人之模范”(见《法言·学行》),因此教师更应该全面地掌握知识,做到“知大知也”(见《法言·问明》)。他总结的一些教育理论和经验,至今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值得后世研究和参考。

(二)扬雄的教育思想言论

1.论学习

(1)学习的必要性。

夫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法言·学行》)

参考译文:作为人而不学习,虽然没有什么忧患,(但)与禽兽何异呢?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法言·学行》)

参考译文:学习了知识并且去实践它,这是首要的;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学说,这是次要的;将知识传授给他人,这是再次要的。

(2)学习的目的。

扬雄认为,对国家而言,学习能使国家强盛;对个人而言,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养性。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

参考译文:学习圣人之道就是为了端正人性。看、听、说话、容貌、思想都是受人的本性所支配的。学习了圣人之道,行为就会端正,否则就会产生邪恶。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法言·学行》)

参考译文:学习之人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君子。

或问:人何尚?曰:尚智。(《法言·学行》)

参考译文:有人问:“人们应尊崇什么呢?”回答:“应该崇尚智慧。”

(3)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法言·学行》)

参考译文:依靠学习来提高修养,通过思考而精益求精,和朋友们商讨以互相砥砺,用美好的名声来赞扬鼓励,靠孜孜不倦的努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论教师

(1)教师在知识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

师哉,师哉,桐子①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法言·学行》)

注释:①桐:通“童”,桐子,即童子,指未成年无知识的人。

参考译文:老师是决定青少年命运的人,与其努力学习不如努力寻求一个好老师。老师是人们的模范。

(2)对教师的要求。

扬雄认为:为师者,思想需兼有高度和深度,眼界要开阔,知识要全面。

师之贵也,知①大知②也。(《法言·问明》)

注释:①“知”作动词,知道的意思。②“知”作名词,道理和学问的意思。

参考译文:好的老师就在于他能够了解圣人之道、掌握全面的知识。

3.论教育内容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参考译文:只有既懂得自然界、又懂得人类社会的人才能称为儒者;只懂得自然界而不懂得人类社会的人,只能叫作有技艺的人。

或曰:“庄周有取乎?”曰:“少欲。”“邹衍有取乎?”曰:“自持。”(《法言·问道》)

参考译文:有人问:“庄周学说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回答:“少贪欲。”“邹衍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回答说:“小心谨慎,不乱来。”

四、王充

王充(约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是元城王氏之后。元城王氏在西汉时期极为风光,后因王莽政权的没落,地位一落千丈,逐渐走向衰落。王充出生时,家境愈见拮据。他8岁入书馆,学业优良,10岁左右父亲去世,成了孤儿。后来到京城,在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广泛结交朋友,好博览群书。

王充的一生尊崇儒道,但仕路不亨,只做过几任郡、县小吏,且因他不趋炎附势而屡遭排挤,后索性辞官回家,著书教学。王充的一生,主要是学习、传道授业和著述。生平著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其中前三本著作现已失传,故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论衡》共84篇,外加1篇自纪。此书是一部杰出的无神论著作,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对社会的弊病进行了针砭,充分体现了王充独立思考和敢于批判的精神。

(一)王充的教育思想概说

王充主要的教育思想见诸《论衡》。他认为人性生来便有善有恶。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生来就善的人是“上智”,生来就恶的人是“下愚”,而绝大多数人属于“中人”。“中人”和“下愚”都可以通过教育转向“善”,因此王充特别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对于国家而言,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之一。

同时,王充将当时的各类人才进行了划分,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中的鸿儒和文人,并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标。王充十分重视知识的价值,明确提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见《论衡·效力篇》)。这一知识观,认为知识对于改造社会有重要意义。人应该广泛学习书本上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诸子百家学说,同时也要广泛汲取他人的经验,而且人们在学习上应该做到三点:闻见、求是和距师。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占主流,社会上盛行“谶纬”迷信学说,对儒家经典盲目地崇拜,将孔子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王充对此进行了驳斥,认为不应过分迷信古代的不良风气,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明辨事理。

王充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社会上的“谶纬之风”,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言论

1.关于教育的作用

(1)教育对治理国家、改造社会的作用。

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论衡·非韩篇》)

参考译文:治理国家的办法,所积蓄的东西有两个:一是培养德操,二是培植武力。培养德操,(即)供养名望极高的人,以表示能敬重贤人;培植武力,即供养力大的人,以表明能用兵打仗。这就是说文武都采用,德操武力都具备。

(2)教育对人性向善的重大作用。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论衡·率性篇》)

参考译文:人的先天品性,一定有善恶之分。品德好的人,固然会使自己向善;品德不好之人,本来也能通过教育、劝告、引导和勉励使之为善的。凡是做君主和父亲的人,要仔细观察臣与子的品性,善的就好好养育勉励和引导,使他不靠近恶的;恶的则要辅导和约束他,令他逐渐转化向善。

凡含气血者,①教之所以异化也。三苗②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论衡·率性篇》)

注释:①含气血者:有血气、有生命的动物,这里指人。②三苗:传说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部族。

参考译文:对人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发生变化。三苗的百姓,有贤能的人,也有不肖之人,尧舜使他们在德行上趋于统一,是施恩加以教化的结果。

2.论教育目的

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五类,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并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文人和鸿儒。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论衡·超奇篇》)

参考译文:通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读得熟练流畅,能分析确定章节和断句,并以教授做老师的是通人。能够发挥古书意思,灵活引用古书词句,能上书奏记,或提出见解和主张,串连成篇写成文章的,是文人、鸿儒。

文儒者,力多于儒生,如少都之言。文儒才能千万①人矣。(《论衡·效力篇》)

注释:①千万:前文有“才能百万人”之句,此处疑为“百万”字之误。

参考译文:鸿儒,能力比儒生强,正像少都说的,鸿儒的才能能够超过百万人。

3.论教育的内容

王充认为,学生应广泛地汲取知识,多读书,诸子百家之言皆可是学习的内容。

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①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使人通明博见,其为可荣,非徒缣布丝帛也。(《论衡·别通篇》)

注释:①肥家:《礼记·礼运》上说:“父子笃,兄弟慕,夫妇和,家之肥也。”故可知,肥家即讲究礼义之家。

参考译文:通人积累的书有十箱以上,书上圣贤者的话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治家的方法,刺讥世上庸俗的言论,全都具备。假使一个人通达事理,见识广博,那么他能够引以为荣耀的,就不仅仅是缣、布、丝、帛这一类的财物了。

不能博五经,又不能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其谓一经是者,其宜也。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夫一经之说,犹日明也;助以传书,犹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晓明,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也。(《论衡·别通篇》)

参考译文:不通晓五经且又不懂得民众的事,只墨守和相信一家学派,不喜欢广泛阅读,没有复习旧知识以获得新体会的聪明,而具有保守愚蠢不博览的愚昧,这样的人认为只解说一种经书就够了,那是理所当然的。开门让阳光进屋,阳光不能照到阴暗的地方,就开个窗户,以便帮助门使屋子更明亮。对一种经书的解说,就像太阳从门照亮屋子一样;用传书来帮助学习,就像有了窗户一样。各家的学说,能使人通晓道义明白事理,不只是开个窗,让阳光照进屋可比。

4.论知识的价值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篇》)

参考译文: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力量。

骨曰切,象曰誾,玉曰琢,石曰磨,切誾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论衡·量知篇》)

参考译文:制骨器要切,做象牙器要誾,造玉器要琢,做石器要磨,经过切磋琢磨加工,才能成为珍贵的器物。人的学问知识才能的形成,就像骨器、象牙器、玉器、石器要经过切、切、琢、磨加工才能成就一样。

5.论学习

(1)学习的重要性。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论衡·实知篇》)

参考译文: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认识事物要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不请教别人就不能认识事物。

天地之性,人为贵①,贵其识知也。今闭暗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②谓之为长而贵之乎?(《论衡·别通篇》)

注释:①天地之性,人为贵:见《孝经·圣治章》。②而:通“能”。

参考译文: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人最为宝贵,宝贵在人懂得求知。如今愚昧无知,对学习没有一点爱好和要求的人,跟三百六十种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能说他们是无羽毛鳞甲动物的首领而尊贵他们吗?

(2)学习过程中应多思索、多积累经验。

圣贤不能知性,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论衡·实知篇》)

参考译文:实际上,圣贤不能天生洞悉一切,必须依靠耳听、眼看来确定事情的真相。他们使用耳目,可以知道的事,经过思考就可以理解;不能知道的事,要等到请教了别人才能理解。天下的事情,世间的万物,可以通过思考而知道,再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通过思考不能知道,即使是上圣也不能明白。

(3)学习应当敢于追问、敢于质疑。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论衡·问孔篇》)

参考译文: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①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论衡·问孔篇》)

注释:①“距”:通“拒”,反驳。

参考译文: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而难在敢于反问老师以核实道理,确定是非。

第三节 小结

秦汉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几乎具备了封建社会教育的所有特征,其文教政策、学校制度和选士制度皆在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秦朝打击私学,实行文化专制,造成学术思想的凋零。而汉朝在积极推行官学与私学并行的制度下,形成了“重师法、重依据”的学风,并初步建立了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识字写字到阅读教学,进而到写作教学,为日后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注重通经诵文的学风下,汉代教育家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语文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为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教育能使社会稳定,教育能使人性向善,教育能培养统治人才以及“圣化”“强勉”“专一”等教学原则与方法上。淮南王在《淮南子》中反复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教育要循民之本性,循自然之理,赋予了教育“无为”的积极意义。王充特别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当时的人才进行了划分,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应该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标。而扬雄则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他提倡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博学多识、熟读精思,通过“思”来达到“智”。扬雄认为教师是“人之模范”,因此教师更应该全面地掌握知识,做到“知大知也”。

2016成都一诊各科试题答案及分析

成都市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稚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匀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谐、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谐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皆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浑,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谐”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岑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_易知易晓。丘溶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不自觉”。在感发_人心这点上.丘溶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又体差井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币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溶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法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

C.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2.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A.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徒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梁为庶妻。颓褥子收从之,冒梁姓,仕隋。生世充,以荫为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迁郡承。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余万。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羸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贼懈,夜夷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余战,无大胜负。诏即拜右翊卫将军,趣破贼,世充大败,越王杨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会江都弑逆,群巨奉杨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讨。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文都等闻,大惧。后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纳言段达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曜、田阁拒战太阳门.曜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绐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它。”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选自《唐书·卷八十五。列传第十》,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i卜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世充能笼络士卒。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他功归部下。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工世充有军事才能。盱眙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上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李密战胜而归,众人皆喜,而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工世充果断而谨慎。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5分)

译文: ▲

(2)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人殿伏甲杀之。(5分)

译文: ▲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称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称,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8.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 ▲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李白《蜀道难》运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山峰之高、崖壁之险的句子是: ▲ , ▲ 。

(2)韩愈在《师说》中用“ ▲ , ▲ ”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小城三月

萧 红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不然总是贪玩。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

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

“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鸣呜呜,呜呜鸣。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开头对翠姨身世的介绍,既表明翠姨和哥哥有恋爱的可能,又暗示翠姨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

B.哥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慕是不露痕迹的,但从翠姨坚决要“念书”、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C.翠姨的母亲“什么事都问到了”,却唯独不知道翠姨内心的真正想法,小说以此反映了母女之间的隔阂,表现了翠姨的孤独。

D.“我”是翠姨命运的见证者,在众人都不懂得翠姨的情况下,“我”却表现出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

E.小说以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翠姨短暂而又充满无奈与悲哀的人生,小城这一生活背景的落后,更显出她的人生的孤独感。

(2)翠姨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

(3)小说结尾着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4)文中写道:“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翠姨究竟为什么会死去?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探析。(8分)

答: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流沙河: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徐琳玲

暗幽幽的光线里,流沙河坐在背靠阳台窗户的单人沙发里,慢悠悠讲着《诗经》,语调平缓得如一条溪流。坐着看,这是一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头脑却敏捷、锐利得让人赶不上趟。谈话间,他在客厅和书房间来回疾行:一会儿从书房里搬出一本厚厚的《十三经注疏》,“嗖”地又一转身,拿来一个放大镜,“嗖”地又起身从书房端出纸笔,给记者拆解姓氏的由来。

他原名余勋坦,笔名“流沙河”出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 1931年生于成都,4岁开始研习古文,在民国时代的公立学校里念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一年级。

那是一个新旧文化彼此交汇、撞击的年代。学堂的国文老师们认为白话文浅近直白,一看就懂,老祖宗留下的古文篇章才是珍珠。“我的小学老师规定所有的作文必须用文言文写。中学时,国文老师把《古文观止》里的许多文章都选进来。所以,我们在课堂里学的,比国民政府规定的《国文教科书》要多得多。”念高中时,他已经背下了《庄子》、《孟子》、《荀子》中的不少篇章,以及曾国藩、桐城派的文章。“当时我们十三四五岁,记忆力特别好,背了这么多古诗词、经典,现在想忘记都忘不掉。”流沙河认为,学古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背诵,记住了会终生受益,“你会用一辈子来消化它,慢慢懂得它,形成一种文化性人格。”

1947年春,他考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和当时大多数热爱文艺的青年一样,兴趣迅速转向了新文学。巴金的小说、鲁迅的杂文、曹禺的戏剧,还有艾青的诗歌都让他沉迷。他开始向报纸投稿,陆陆续续发表了十来篇短篇小说、诗、杂文。一个崭新的世界于1949年到来。以最高分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后,流沙河再也按搽不住热情,就读半年后就离校投身“创造历史的洪流”,先在《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后调到四川省文联,任创作员。又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

此时的流沙河是一名积极上进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用诗歌、散文、先进人物事迹报道讴歌着社会的新面貌。

随着政治运动的到来,1957年流沙河被打成右派。在省文联接受劳动监督时,他一度被分配到图书资料室管报纸。在资料室的库房里,他欣喜地发现一堆“破四旧”留下的旧书,里头大部分是先秦典籍。他一头扎进旧书堆里,每日忙完劳役后在里头读书度日。后来,他干脆把床铺也挪到书库里。在发黄的旧书堆里,这个被命运抛入谷底的年轻人找到一个与窗外世界截然不同的“桃花源”。他不复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在史家留下的书里,记载着各朝代的黑暗岁月、人的艰难处境,以及各种各样的冤案错案。流沙河说自己读了历史之后,就觉得个人的连遇很微不足道了,甚至开始感恩。

给他带来最多安慰的,是少年时图固吞下的《庄子》。这大抵是中国读书人的一个命运传统——当人生遭遇困顿、“兼济天下”的入世理想破灭,几乎无一例外地走向释、道二家。平和、柔顺、不争,这是流沙河面对外部世界的姿态,他自称是庄子2300年后的门徒。

1978年,他作为全国最后一批“右派”获得平反。一年后,他重回四川省文联,也重回《星星》诗刊编辑部。自1989年起,流沙河决意弃“诗”从“文”。冉云飞对流沙河的诗歌评价并不高,“‘他真正有价值的,是80年代之后一系列文化、文字研究的著作,包括《庄子现代版》、他写的随笔,以及这十来年的《白鱼解字》、《文字侦探》、《流沙河认字》。”“这些作品才真正匹配他今天的盛名。”近二十年来,他把大部分精力倾注于古文字研究,埋首于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之中,津津有味地探究着每个汉字背后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写诗相比,他认为这才是自己做过的一点真正有意义的“小事”。他热爱着这些有着3500年的生命史,承载着庄子、诗经、楚辞、唐诗的方块字。它们滋养过他的身心,在他坎坷的人生中,给他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

流沙河与古文字研究的缘分,最早要追溯到他的中学时代。杭日战争末期,一位成都来的刘姓国文先生自作主张,用清代王药著的《文字蒙求》,给他们上起了古文字学。十来岁的少年由此萌发了兴趣:原来汉字的组成如小孩手中的七巧板一样神奇。当右派被监督劳动时,他开始阅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此发现了一个趣味盎然的世界,“像毒瘾一样,每认识一个字就快活得不得了。”

“世界上那么多民族,那么多文字,帷一留下来的象形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没有了,全世界都没有了,连日文都半拼音化了。人类的文字最初都是从图画过来的。为什么世界上其他民族很早就告别象形,转向拼音,唯有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在坚持着呢?”他说,“汉字完全应该得到尊重。”

至于他自己,他在《白鱼解字》序言里的一段话恐怕是最好的注解一一“白鱼又名蠢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几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链接】

①因为《就是那一只蟋蟀》和《理想》,流沙河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明星诗人,可是不久,他就宣布封笔。述及缘由,他说:“那时候名声很大,但我的脑子是清醒的。我的诗都是骨头,没有肉。尤其是读过余光中的诗后,我说算了算了,不写了,我怎么写也写不出他们那样的好诗来。”(摘自《解放周末》)

②流沙河:我希望我的书能教年轻人爱国。什么是爱国?爱国是爱你的土地,爱土地上的人民,爱你的文化,爱你的母语,爱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研究古汉字,不仅因为这是古人留下来的有韵味的、美丽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摘自《解放周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流沙河早年在学堂读书时对古文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背诵了许多古诗词和经典,这让他终生受益。

B.被打成右派以后,流沙河把大部分精力倾注于古代典籍,体现一r中国读书人在遭遇困顿时不再过问世事的选择。

C.流沙河认为.由于汉字是从图画演变过来的象形文字,所以我们这个民族能尊重汉字并一直坚持使用汉字。

D.“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是流沙河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体现了这位历经沧桑的文化老人平静而朴实的人生态度。

E.本文撷取流沙河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展示了他曲折丰富的人生,行文中融人作者的评论,读来真切而深刻。

(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3)流沙河晚年为何要弃“诗”从“文”?清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

(4)流沙河的"文化性人格”有怎样的表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他为人做事一向 ,领导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从来不敢自作主张。

②没有绝对的安全,所以要绝对地追求安全。在生命面前, 可能才是做好安全工作最好的态度。

③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宜,既不能盲目跟风,唯留学是出路;也不能 ,甘做井底之蛙。

A.谨小慎微 畏手畏脚 如履薄冰

B.畏手畏脚 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

C.如履薄冰 畏手畏脚 谨小慎微

D.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畏手畏脚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大学村开设了第一间实体书店,这是该公司首次推出网购书籍服务20年来开设实体店卖书。

B.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哟哟对青篙素及其提取方法的发现表明,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和研究。

C.自1971年联合国把每年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以来,为青年志愿者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社会发展。

D.进人高三之后,部分学生借口以学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成天沉溺于题海之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必要的课外阅读。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品,代表了丝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在我国众多的锦中,最为著名的有蜀锦、云锦、宋锦和壮锦,而蜀锦, , 。 , 。 , ,它不仅成为当时上层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①有“母天下锦”的美誉

②由于工艺精湛、美妙绝伦

③蜀锌,起源于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④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

⑤蜀锦用经线起花,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⑥山谦之《丹阳记》说,“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

蜀,至是乃有之”

A.②①③⑥⑤④ B.④①⑥③⑤②

C.④①③⑥⑤② D.②①⑥③⑤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① ,大数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② ?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 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大数据虽然孕育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渐普遍和成熟,但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只限于技术层面,本质上,③ ,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

答:① ▲

② ▲

③ ▲

17.下图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会徽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5分)

答: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成都市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1.(3分)C(C项“不登大稚之堂”与官方是否重视无关;“妄撰词曲,违规越礼”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谈不上“充分发挥”与否的问题)

2.(3分)B(B项为创作者的自觉创作行为,不属于官方举措)

3.(3分)D)项因果关系牵强。从诗文和戏曲“接受”的差异性,不能推出“更能打动受众”和“广泛性”)

4.(3分)C

5.(3分)C(一个皇帝可以改用多个年号;“太宗”不是年号)

6.(3分)B(“洛口之战”“屡占上风”不合文意)

7.(10分)

(1)(5分)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么能懂得兵法?我现在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克江都了!”(大意正确3分,落实“生”“鼓”各1分)

(2)(5分)元文都对此怨恨,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着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大意正确3分,落实“憾”“潜”各1分)

8.(5分)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l分)“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l分)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l分)“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2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2分)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2分)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6分)(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11.(25分)

(l)(5分)E(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B得1分。答A、D不得分。A项根据翠姨身世,不能得出“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的结论;B项“念书”、“常常落泪”等细节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倾心;D项“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确)

(2)(6分)①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如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敬”、勇敢要求“读书”等。②性格内敛、含蓄。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明白告诉哥哥。③执著内心情感。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白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④无力冲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仍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答出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

(3)(6分)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悲凉;②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的更迭,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③以姑娘们换装的形象,既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8分)答案示例:①新旧交替的时代,唤起了翠姨对文明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但在这样的时代,翠姨无力冲破旧的束缚,爱情的渴望反而变成一种巨大的负担。(时代方面的原因)②母亲、祖父等亲人爱她却不理解她,他们认为婚姻是无需感情根基的生活方式;夫家催婚更促使翠姨走向自我毁灭。(家庭环境的原因)③她和哥哥之间隔着辈分等障碍,依据当时的伦理观念,爱情几乎没有实现可能。(伦理方面的原因)④翠姨既执着,又含蓄内敛,自我孤独,自我坚持,自我折磨,必然走向死亡。(自身个性方面的原因)(每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2.(25分)

(l)(5分)ED(答E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l分。答A、C不得分。A项“背诵”的原因不是“对古文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项“体现了中国读书人在人生遭遇困顿时不再过问世事的选择”牵强;C项原因分析错误)

(2)(6分)①表现了流沙河文化人的身份和从容、平和、敏捷的形象特点。(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②“讲着《诗经》《十三经注疏》,拆解姓氏由来”等内容,与后文叙述传主对古文字、古文化的热爱前后呼应。(结构方面的作用)③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增加传记的形象性,增强读者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若答到“表达了对流沙河的喜爱和敬佩”,可酌情给分)(意思相近即可)

(3)(6分)①不务虚名。认为自己的诗歌写得不好;②热爱文化、文字,有强烈的文化情怀,中国文化和文字在坎坷中给他带来过情感与知性的慰藉;③他认为研究占文字是自己做过的真正有意义的事,这可以让人们认识历史,热爱文化和国家。(意思相近即可)

(4)(8分)①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文化事业上不懈追求,投身新文化建设,成为积极上进的文艺工作者。②平和不争的道家情怀:面对人生坎坷,用文化的情神消解。③孤高的文化气质:弃“诗”从“文”,不务虚名。④追寻文化意义:倾注于古文字的研究,守护中国文化;从文化意义上理解爱国,通过文化工作促进人们的爱国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3.(3分)D(谨小慎微:过分小自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如履薄冰:形容谨慎戒惧。畏手畏脚: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

14.(3分)B(A项语序不当,将“首次”放在“20年来”后;C项成分欠缺。去掉“自…以来”;D项句式杂糅,“借口……”或“以……为名”)

15.(3分)C

16.(6分)①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 ②大数据到底有多大 ③它让决策行为更加理性(它改变了决策行为的依据)(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5分)答案示例:该标志包含“浪花”“双手”和整体的圆形。浪花表示海峡;双手表示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圆形将浪花和双手包容。寓意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携乎并进的“和谐”“圆触”。(构图要素完整、寓意解说合理,4分;表达简明通顺l分。)

18.(60分)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l)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基础等级中的内容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发展等级可在二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个评分点。选择其中的突出点,按等级给分,甚至满分。发展等级分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如确认为“套作”,可适当扣分。

(4)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l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

(5)标点符号酌情扣分,一逗到底扣2分,扣满2分为止。

(6)文章不足800字,每句少50字扣l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王世充,字行满。祖父是西域胡人,号为支颓耨,后来迁居新丰,死后,其妻嫁给霸城人王粲为妾。支颓耨的儿子支收随同母亲,顶替王粲的姓,在隋朝做官。世充生下后。因祖先的功勋任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任江都赞治,又升任郡丞。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吴地人朱燮、晋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响应,拥兵十多万。王世充作为偏将在江都招募一万多人,多次打败叛贼。每次大捷,必定归功于部下,缴获的东西全都分给士兵。因此人们争相为他效命。大业十年,齐郡孟让辗转侵犯诸郡,到了盱眙,王世充抵御他。守卫都梁山,分列五座营垒,没有交战,用老弱上兵来显示力弱。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懂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克江都!”当时百姓都进入堡垒,野外没有可掠夺的东西,孟让又苦于五座营垒挡住道路不能南侵,就分兵包围营垒。王世充多次出战,假装失利,逃进营垒;孟让更加骄傲,几天后,渐渐分出兵力向南侵掠,留下刚够包国营卒的军兵。王世充充知道敌兵松懈,夜晚填平灶坑撤掉幕帐,毁掉墙坦,奋力攻击,大败敌军,孟让率数十名骑兵逃跑。李密进逼东都洛阳,皇上下诏命王世充任将军,带兵驻扎在洛口。经过大小一百多次交战,没有大的胜负。皇上下诏就地授任他为右翊卫将军,催促打败敌人,王世充大败。越王杨侗写信慰劳劝勉,赏赐金帛安抚他。适值江都叛逆弑杀君主,群臣奉立杨侗为皇帝,任命王世充为吏部尚书。杨侗听从元文都、卢楚等人的计谋,任命李密做高官,催促他带兵向北讨伐。李密打了胜仗前来报告,众人都很高兴,唯独王世充对部下说:“元文都等都只有舞文弄墨的小才,一定会被李密活捉。况且,我军和贼(李密)交战,杀死他们的父兄子弟很多,一旦成为他的部下,我们这些人就没一个人能够活得了。”元文都等人听到后,非常恐俱。后杨侗打算任元文都为御史大夫,王世充不同意。说:“曾经与公等相约,左右仆射、尚传令、御史大夫,留给有功绩的旧臣。现在各位想得到,那么就开了争夺权力的风气,如何共守?”元文都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十兵杀死他。纳言段达(让人)乘快马报告王世充,王世充夜晚率兵袭击含嘉门,包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派大将费曜、田阇在太阳门抵抗,费曜大败。王世充进入宫城,皇甫无逸单身骑马逃跑,捉住卢楚杀了。当时紫微官还关闭着,王世充敲门,欺骗杨洞说:“元文都等人要捉拿陛下投降李密,臣并未造反。只是诛杀造反的人罢了。”段达捉住元文都送给王世充,就被杀掉了。王世充全部派用心腹替换卫士,然后入朝谢罪说:“元文都、卢楚罪大恶极,谋划着互相残杀,臣紧急中做了这种事,不敢有他心。”杨侗与他盟誓,升任他为尚书左仆射。

你该编辫子了 zopf面包

又到了圣诞的时节,天气冷下来,那渴望“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调调便不由地涌出来,到了冬天,就特别不想离开烤炉。

圣诞是欧洲人的宗教节日,节日近了,教堂的烛火也越发温暖明亮起来,就着这烛火,请与我一同穿越时光,来到公元404年,北方的西哥特人在国王Alsric的带领下威胁意大利边境,惊慌失措的Honorius将帝国的首都从米兰迁到了威尼斯以南120多公里处的拉文纳(Ravenna)。这是一个港口城市,绵延的海风见证了它的历史。

曾为古代西罗马帝国、东哥特王国、拜占庭意大利的都城,拉文纳经历过动荡也经历过它的黄金时代,小小的城里有八座灿烂辉煌的世界遗产,其中一座便是新圣阿波利奈尔教堂,这座巴西利卡式教堂中殿天顶上镶嵌着一副“面包和鱼的奇迹”(奇迹内容度娘知道)为主题的画面,这幅画也是让我对面包感兴趣的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没有胡须的耶稣目光直视观者,他身着紫袍,头顶光环,他伸出双臂指导门徒将面包与鱼分与民众,他将人物全部排在前景位,极力缩小画面空间的景深,除人物外的石块,灌木丛,甚至天空,都被像符号一般的色块所概括,惯常的用于制造体量感的阴影也用得十分吝啬,在大学的艺术史课程中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对拉文纳这一时期的作品感到十分惊叹,“面包和鱼的奇迹”是一个被很多艺术家描绘过的情节,在时光轴上,这时的人们已经经历了希腊化时期的艺术洗礼,早已将体量,透视,光影琢磨得十分明晰,动态复杂人物众多的画面早已经不是创作难题,拉文纳那一系列教堂中的画面似乎都并不想强调情节,都不想强调景深,一切无限趋向符号化,他想要强调的似乎只是画面的神圣性。也是再更多地了解欧洲史之后,才能慢慢明白,产生如此艺术表现形式的根源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观点,因为,经典上说不能有圣像,而当时大部分民众不识字,需要以图的方式传教,在能画与不能画之间,圣像的正确表达方式,是这个时期艺术家的最大课题。简言之,在这个时期,并不是画家想画什么就能画什么,也不是画家想怎么画就可以怎么画。

新圣阿波利奈尔教堂,面包和鱼的奇迹,约公元520年

我的偶像贡布里希曾经评价说:“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就变成原始手法和精细手法稀奇古怪的混合。我们曾看到的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希腊觉醒了的观察自然的能力,在公元后500年左右又被投入到了沉睡之中。”或许你会笑我傻,彼时读到这句话,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时光,好的艺术可以记录的是时光,可以牵引你触碰几千年前的光景,你会知道,原来艺术和认知的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事。这动荡的6世纪的壁画上,耶稣手里那五个创造奇迹的面包,带我们又追回了更早以前的耶路撒冷,面包也是这么古老的东西,它不仅伴随着日常生活,它原来伴随着艺术已经这么久了。

面包和艺术都是很奇妙的事情,不是吗?

我们现在想做什么面包就做什么面包,想怎么画画就怎么画画,很棒,不是吗?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面包是非常应景的zopf面包,为啥说它应景呢,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适合编辫子的面团,这意味着你可以用它制作圣诞花环面包哟!

配方

直接法 四股辫3个

所有带品牌的材料和设备都只是记录我这次用的材料和条件,并非表示您也得跟我完全一样,您应当选你习惯用的材料与设备,例如:

盐你可以用家里的食盐,黄油牛奶品牌可以和我不同。

T55(王后) 255g

低粉(新良) 65g

鲜酵母(安琪耐高糖)16g

盐(喜马拉雅玫瑰盐) 5g

砂糖(韩国细砂糖) 50g

黄油(总统) 65g

全蛋 30g

牛奶(欧德堡) 140g

白色灭活罂粟籽(富泽商店 东京)少量

制程

1 用厨师机(UKEOE)搅拌慢速(4档)3分

2 加黄油慢速(4档)1分中速(5.5档)4分,完成面温27

3 发酵箱(UKEOE)30度 湿度70% 发酵20分

4 分割50一个,松弛15分

5 擀卷做成两头稍细中间稍粗的长条

2压3

4到2

1到3 ,然后重复这个循环。

6 编辫子,编完捏紧两头。捏紧哦,要给辫子发酵空间,不要辫太紧容易发变形,也不能太松散,形状会不饱满。(口诀2压3,4到2,1到3,自己体会一下)

7 32度80% 发酵30分,发酵完毕表面刷蛋液,撒上,杏仁片,杏仁碎,或者其他你愿意撒的坚果,也可以不撒,我撒的是白色罂粟籽。

8 烤箱(还是60L)上火210 下火180 烤15分

升级

基础的会做了,接下来就是提示大家这个面团可以做成花环状哦,装饰,你自己想办法,哈哈,收口那里用切面刀切整齐,切口喷点水,摆在一起就好,发酵完毕就几乎看不到收口了,自己看图琢磨一下。

最后,你不想跟我一起玩四股辫,但是你会三股编,就可以如下图

更多的选择

1表面撒杏仁碎和装饰糖

2面团里加点葡萄干等,你喜欢的果料。

欢迎留言或提问,我会挑选回复。

欢迎交作业,我会挑喜欢的得瑟!

诸如配方怎么算,或者配方里您想增加什么减少什么,配方里什么材料能不能换成什么这类的问题,你则无须问我,反正我是不会回答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